高职技能竞赛与专业建设深度融合的路径选择
2014-04-17张东志
张东志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8)
高职技能竞赛与专业建设深度融合的路径选择
张东志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8)
高职技能竞赛是连接和传递产业需求和职业教育的纽带,要把高职技能竞赛所体现的产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行业标准及企业技术发展水平融合到专业建设当中,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高职技能竞赛与专业建设要进行预期目标的融合、标准及内容的融合、实施过程的融合及师资力量的深度融合。
高职技能竞赛;专业建设;深度融合;路径选择
高职技能竞赛是检验高职教育教学及专业建设水平,衡量学生对职业技能掌握程度,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提供教学成果展示和专业教育转化的平台。只有把技能竞赛的标准及内容融入到专业建设体系中,形成从人才培养目标到教学内容及计划、课程设置、实训教学等诸多方面融合的专业建设体系,才能真正做到“以赛促学、学中融赛”,达到“赛学合一”。
一、技能竞赛与专业建设融合的理论内涵及必要性
1.技能竞赛与专业建设融合的理论内涵
专业在《辞海》中解释为“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的需要设立的学业类别”,并且“各专业都有独立的教学计划,以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主要以基于知识对象的学科分类和基于社会服务领域的职业分类这两种类型进行分类。从大学的角度来看,专业是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能而设置的;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专业是为满足从事某类或某种社会职业必须接受的训练需要而设置的。而高职专业建设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专业设置特色体现了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职业性与学科性相结合。高职技能竞赛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纯粹的学科竞赛,主要坚持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赛模式,根据产业规划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变化动态调整技能竞赛项目,根据对接行业标准及企业技术水平更新竞赛项目的内容和标准,面向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基本覆盖高职院校主要专业群,对接产业需求、反映职业教育水平。技能竞赛是联系学校和行业企业需求的纽带,又是及时验证学校人才培养效果的手段,而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方案既要能反映社会的需求,又要专业人才就业能得到解决,二者在某种程度上是互融互通的,其共同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具有职业素养及行业要求的应用性人才。高职技能竞赛与专业建设的融合体现在,技能竞赛是实现专业建设目标及手段的另一条途径,而专业建设是开展技能竞赛的基础及源泉。
2.技能竞赛与专业建设融合的必要性
高职技能竞赛与专业建设的融通,首先是有效开展技能竞赛的内在要求。高职技能竞赛是以岗位或目标任务要求的技术技能综合(组合)运用水平及完成质量作为评判依据,并且充分考虑岗位或目标任务对参赛选手的理论素养要求,将理论素养水平测试纳入比赛,以理实一体的方式体现职业岗位对选手理论素养和操作技能的要求,而高职技能竞赛的技术技能及理论素养不可能脱离专业教育而存在。学生所具备的理论素养及技术技能是通过专业教育系统性学习所获得的,不可能通过一时的培训及训练就可以达到的。因此,在专业建设中融入技能竞赛的理念,将竞赛建立专业建设的基础上,是高职技能竞赛必须牢牢把握的主要原则。
高职技能竞赛与专业建设的融通,再则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较高层次的实现路径。技能竞赛和专业建设是从属整个高职教育活动,教育整体性使两者在实际操作中有很多相近或相似之处。高职技能竞赛的项目设置主要依据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项目的内容及标准主要依据行业标准及企业技术发展,而高职的专业建设是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及引导社会人才消费的一个基本尺度,反映了学校对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经济发展和职业岗位的适应程度,因此,竞赛项目的举办为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方案目标的制定提供了科学的定位。高职技能竞赛与专业建设相互联系与沟通,共同发展及提升,呈现不断交融、共同发展的态势是高职改革发展的趋势。高职技能竞赛突显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两者融合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较高层次的实现路径。
高职技能竞赛与专业建设的融通,同时还是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职业技能竞赛项目对接行业标准和企业技术发展水平,引人了行业的新技术及新设备,企业参与竞赛项目的内容及标准制定、设备的技术支持等,实现了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零距离对接,技能竞赛成为连接和传递产业需求和院校教学的纽带。技能竞赛强化了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专业建设也是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来设置的,保证高职学生所学专业与工作岗位密切联系,更有利于毕业后的就业。因此,高职技能竞赛与专业建设都提升了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能力,二者融通都是达到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二、高职技能竞赛与专业建设融合的问题及反思
随着高职技能竞赛在全国范围内不断深入开展及推广,高职院校对技能竞赛的重视程度及投入力度日益加强,竞赛名次及奖项所引发的排名促使各院校投入各项资源,积极开展技能竞赛的培训及竞赛活动。但从高职技能竞赛与专业建设融合的角度看,大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将技能竞赛列入人才培养计划中,也没有纳入专业建设中,高职技能竞赛与专业建设只是行驶在各自的轨道中,并没有完全实现互融互通、相互促进发展,在技能竞赛组织过程中,常出现一些不尽合理的现象及问题,是值得深层次反思的。
首先是对高职技能竞赛本身定位的错误认识,导致只是培训少数学生参加技能竞赛,缺乏全体学生的全员参与、全面选拔。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重视竞赛的选拔性,而忽视教育的普及性;重视技能竞赛的结果,而忽视人才培养的过程。高职技能竞赛是把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经验和做法加以制度化和规范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竞赛的培训及选拔过程中,真正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局面。定位的错误认识必然导致“为赛而教、为赛而学”本末倒置现象,和“以赛代考、以赛代学”的应试现象,这背离了职业教育育人的本质属性,丧失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再则是对高职技能竞赛理论学习的安排不合理,技能竞赛所需要的一些理论课程并没有修到或是正在学习,并且所开设相关课程的内容与技能竞赛所涉及的知识相差甚远,这将严重影响甚至拖延竞赛培训的速度及效率。这主要是在专业建设中,并没有考虑到技能竞赛的存在,更没有认识到技能竞赛对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性,只是片面认为技能竞赛不过是学生的一项活动而已,弱化了竞赛功能及作用。
再则是对高职技能竞赛设备选用的广泛性缺乏,由校企合作的厂家所提供的技能竞赛设备并不是每个学校都符合标准,设备的购置及安装等步骤的完成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导致了许多学校只好放弃参赛。这主要是由商业利益所驱动,以排他性的设备赞助或资助对承办院校有所帮助,但各院校为了竞赛所购置的设备不在实训设备的预算和教学计划之内,导致竞赛设备在赛后被闲置,造成了实践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高职技能竞赛与专业建设深度融合的路径
由于目前高职技能竞赛并没有融入到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中,竞赛与专业建设则未形成有机联系,脱离了专业建设而进行技能竞赛,使竞赛开展得不到保障,导致竞赛缺乏持续性及普遍性。要从深层次上推进高职技能竞赛的顺利开展,必须将竞赛纳入专业建设中,实现高职技能竞赛与专业建设的深度融合。
1.预期目标的融合
预期目标的融合是前提,若高职技能竞赛与专业建设可以进行融合,则二者的预期目标应该基本达成一致。从高职技能竞赛项目的设置及竞赛标准方面看,高职技能竞赛的预期目的是通过技能竞赛强化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一技之长。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要确保专业贴近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能够进行就业。因此,高职技能竞赛与专业建设的最终预期目的基本一致。高职技能竞赛与专业建设的融合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通过二者的融合,培养学生具备职业就业能力、职业迁移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形成从业所需的知识、技能、方法、情感及价值观等,确保学生毕业后具备一名新时代大学生的学识及素质。
2.标准及内容的融合
标准及内容的融合是重点,高职技能竞赛与专业建设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二者之间的标准及内容是否可以融合。高职技能竞赛项目设置主要依据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其内容及标准主要依据行业标准及企业技术发展,并根据相应产业主体岗位核心要求及产业发展最新趋势,不断增加新的竞赛项目及调整竞赛项目内容、评判标准和组织方式,竞赛成为连接和传递产业需求和院校教学的纽带。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的关键及落脚点是专业课程,要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功能,将技能竞赛的标准及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提炼及处理后,作为专业课程建设的标准及内容,继而转变为适合专业教学的实训项目。因此,高职技能竞赛与专业建设的融合体现在将技能竞赛的规范及要求融入专业课程中,纳入专业教学过程,让专业课程的实践项目体现竞赛倡导的标准化、规范化,这将不断提升专业建设的质量及内涵,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3.实施过程的融合
实施过程的融合是难点,高职技能竞赛与专业建设的融合发生必须落实各自的实施过程,实施过程的相互融合必定推动各自的发展。技能竞赛若能顺利进行,必定发生竞赛的培训、选拔及比赛等过程,最后少量参赛学生代表了最高职业技能。但技能竞赛是群众性的竞赛活动,通过广泛开展校级职业技能竞赛及选拔赛,增加学生职业培训的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将有关技能竞赛的命题、内容、方式等融入课程教学中,可通过第一课堂设置生产性实训教学,开设第二课堂进行实践项目和专项技能训练,组织学生参与职业技能训练,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使全体学生受益,实现高职技能竞赛与专业建设的融合。
4.师资力量的融合
师资力量的融合是关键,影响融合效果的因素主要是执行融合的执行老师。由于种种原因,技能竞赛的指导工作往往落到刚进校不久的年轻教师身上,但以他们的专业技能指导竞赛并不能熟练及专业。若要在高水平赛事中取得好成绩,需要掌握专业技能的高水平指导老师。而专业建设中若要融入技能竞赛的标准及内容,需要指导竞赛的老师,但竞赛指导老师又不是专业建设负责老师,使得技能竞赛和专业建设的融合增加了难度。因此,要根据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技能竞赛项目设置情况,学校在教师考核、职称评定、项目经费等相关方面给予配套政策支持,积极推动专业建设与技能竞赛指导工作,解决好竞赛指导工作量、竞赛获奖奖励标准及专业建设考核等方面的问题,形成常态性的融合机制。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年规划(2013-2015年)》的通知[Z].教职成函[2013]1号.
[2]冯向东.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2(03):67-71.
[3]周建松.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高职教育专业建设机制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04):84-87.
[4]吴健.以职业技能竞赛引领高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3(04):75-76.
[5]李名梁,李媛媛.反思与重构:我国职业技能竞赛建设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3(07):18-20.
A Path Selection of Deep Integration of Skills Competition into Specialty Constru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Zhang Dong-zhi
(Zhejiang Economic & Trade Polytechnic,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China)
Vocational skills competition is the connecting link and transfer of industry demand and occupation education. The demand for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of industry, industry standard and level of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embodied in vocational skills competition are deeply integrated into specialty construction to promote the ability of the occupation education service. The integration of vocational skills competition and specialty construction is the objectives, standards and content,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teachers
higher vocational skills competition; specialty construction; deep integration; path selection
G718.5
A
1000-9795(2014)06-0252-02
[责任编辑:刘丽杰]
2014-03-08
张东志(1979-),男,江苏徐州人,助理研究员,从事实践教学管理、职业教育研究。
浙江省科技厅计划项目《以目标教育为抓手,培养高技能人才综合素质的实践研究》(编号:2013R3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