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生我们的课程——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行踪

2014-04-17陈兴中

教育科学论坛 2014年9期
关键词:领导力成都学校

●陈兴中

【核心提示】

办优校,创名校,是办学者的普遍情结。优校之优,名校之名,在于行千呼万唤的素质教育之实。但是,由于缺乏助力素质教育的生态环境,学生学业与素质发展很难统一。成都七中初中学校,深感应试教育之痛之弊,深谙现代办学之道之理,在是“顺应”还是“改变”现实的纠结中选择变革寻路,坚定不移地瞄准师生日常生活所沉浸的课程,大气魄构建“我们的课程”,大力气实践“我们的课程”,大智慧优化“我们的课程”,让创生的课程成为最适应、最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沃土。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实证了从教育内部优化办学生态的种种可能,同时给人启迪:破解教育难题,应理想拥抱现实,精神联盟智慧,循着一个美好的办学愿景,既独立自主、坚守本真,又深谋远虑、科学寻策。

一、采访印象

“教育发展到今天,大众教育的问题基本解决,现已进入到高质量的大众教育追求时期,我们还羞谈精英教育,就显得不合时宜。 ”

在民众对优质教育资源倍加渴求的今天,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承接“成都七中”这所百年名校母体的“基因”优势,通过“领导力课程”与“创生型课堂”的构建与实施,进行优质教育内涵的培育与塑形,真情回应民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期待。

印象一:办学既要有大众教育的责任担当,又要有精英教育的追求

2008 年6 月,由成都七中领办的成都七中初中学校,落户于成都高新区。 在教育“高位均衡”理念所催生的“名校集团”办学模式下,“集团”内学校如何由办学同质化的“连锁”运作走向既共享名校资源,又各具个性化的主动发展?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管理者认为:对名校资源的真正享用,取决于自己在这条船上“划着走”,而不是被领办学校“拖着走”。 只有以名校文化滋养办学精神,才有足够的能量创造优质教育。

基于上述认识,成都七中初中学校深度解读“审是迁善,模范群伦”这一薪火相传的七中文化,并承接其基因,形成“培养学生志存高远、奋发图强、胸怀博大、追求卓越,敢为人先、模范群伦的精神、气魄与胆识,造就大气包容、群贤汇聚、业绩卓异、品牌凸显的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卓越学校”的办学目标。

“办学目标就是育人目标,说到底就是教育本质和品质的追求。 落脚到育人,就是育优秀的人。 我们希望,在二、三十年后,所出现的大家、大师或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中能有更多从我们学校走出去的学生。 ”当时在任的杨斌校长如是说。

“高调定位育人目标,是否出于一种精英教育情结?”成都七中初中学校管理者认为:培养精英,在大众教育资源稀缺的时代不被倡导和推崇, 而教育发展到今天,大众教育的问题基本解决,现已进入到高质量的大众教育追求时期,我们还羞谈精英教育,就显得不合时宜。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各国之间的文化、科技和经济实力的竞争,需要教育在高层次的精英人才培养上有所作为, 这不是拔高要求, 而是应然。《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学校教育要充分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这实质上是与时俱进地呼唤精英教育。其实,这与高质量的大众教育是水涨船高、相辅相成的关系。

办学有高标准,行动才有高起点,办学才有高效益和快发展。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对办学目标的高定位,合拍于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进程。 这种合拍,既源于对教育宏观走向的“正解”,又源于对优质教育资源分配的“反思”。

现在,政府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重视教育均衡,但学生离乡背井、异地择校求学的热潮不退,足见当前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分布仍然不平衡。

如果,仅满足于有书可读的机会公平,只满足于教育的基础性和大众化,那么,培养精英,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如何落到实处? 培养高素质人才需不需要从娃娃抓起?如何实现教育的优质均衡,提供令老百姓满意的教育? 面对这一系列的自我叩问,成都七中初中学校管理者和广大教师达成共识:办教育,既要有大众教育的责任担当,又要有精英教育的追求。于是,七中初中学校共享七中文化,形成“模范群伦”的育人目标。

印象二:构建“领导力课程”,为学生“掌舵”做好准备

易卜生说: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而成都七中初中学校的育人目标与此主张的精神高度契合。 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让学生为 “掌舵”做好准备?“沉浸于课程的实施和滋养,是师生最基本的生活方式,或者说,课程是师生赖以成长和发展的土壤”,这是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办学者选择创生适应学校、教师、学生发展的“我们的课程”最直接的理由,也培养“掌舵人”最现实的路径。

创生“我们的课程”,是国家课程校本化重构。除了高远的育人目标驱动这一复杂而艰难的系统工程, 还有什么因素促使成都七中初中学校敢于啃这块“硬骨头”呢?

“十多年课改,尽管通过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行为转变而不断推进, 教的强制灌输和学的被动接受状态有所改变,但是,课堂改革在热闹了一阵子后又复归沉寂,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渐趋冷却。面对此情,分析原因,我们反思:这除了复杂的环境因素,还因课程实施的个性化不足和不能亲近学生有关。 不能亲近学生的课程,潜存着学生创造力丧失的危机,影响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成都七中初中学校的管理者,正是因为对课改困局的尴尬体验和认识,才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定调子、寻路子、迈步子,走上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之路,并依据“模范群伦”的人才培养目标,旗帜鲜明地提出创生以“领导力培养”为核心的“我们的课程”。

何谓领导力?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办学者的解释是:“领导力” 是高质量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人才的内涵之一, 即在不同的工作领域内具有领袖气质的有引领力、影响力、示范力和促进力的人,或称:同领域内人们心目中的“重要他人”。 因此,这里的“领导力”是广义的,而非狭义的管理属性的“领导力”。

基于这一理解,成都七中初中学校通过挖掘、整合课程资源,重建课程规划、优化课程实践,一个呼应国家课程价值取向,体现办学个性的“领导力”课程体系呼之欲出。领导力课程体系由领导力、生存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三大板块构成。 三大板块既针对所有学生,又适应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发展。

板块一:领导力培养。 第一,高质量的实施国家课程。通过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经历“高价值”的学习过程,为培养领导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同时将领导力培养作为必修课程融入到思想品德这一国家课程之中。

第二,开发培养领导力的校本选修课程。其核心价值是培养学生服务于社会的能力。 在八十多门选修课程中,有包含领导力及其培养、中国周边外交、社交礼仪和有关中国南海领土争端、探寻“瓦良格”前世今生、英语国际人文风情、金融小天地等课程内容。

第三,开发培养领导力的生涯规划课程。领导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选择对未来职业有帮助的校本课程。学生通过体验性的选修课程,比如到事业机关调查访问、到企业参观、到工厂实践、到田间劳动,完成体验学习报告,通过相互讨论交流,分享各自的体会,更加明确在未来的工作中需要的能力, 增强进取意识的自我强化。 同时德育类活动也整合到该课程中,在七、八年级,分别在每年安排了走出请进的“立志成才”活动周。 在这一周内,暂停全部学科课程,学生走出学校,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如在学生立志成才活动中,学校曾先后安排到生态农业示范村——郫县安龙村、都江堰灾后重建地区、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四川建川博物馆、 绵阳核动力研究院等地进行社会调查和参观访问,还请从成都七中毕业后来考上北大、清华和当上院士的校友以及社会各领域的专家、 学者和成功人士到校讲座。

第四,优化促进领导力培养的隐性课程。主要是在教育活动和教育管理过程中体现, 共实质是创生培养领导力的学校文化,以文化培养有理想追求,有责任担当的“模范群伦”的人。

板块二:生存力培养。根据不同年段学生发展的需求设置选修课程, 例如通过厨艺课、 游泳和武术课、生命急救课、文明礼仪课等四个模块培养学生的生存力。

板块三:创造力培养。 领导力的核心是创造力,创造力的培养有三大模块:第一是动手,通过七个方面的作品制作来体现。 如美食作品、艺术作品、精工或刺绣作品、模型制作,机器人作品、项目策划和实施等,其创造行为与成果表现是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 第二是动脑。 在学科课程的实施中构建“创生型课堂”; 开展创造性思维方法指导和思维训练,通过阅读计划的实施进行学生高级思维品质的培养,促进创造智慧的生成。第三是创新人格培养。这里更多的是指隐性课程,例如理想教育,坚守目标与坚强意志和敢想敢干精神的培养。 主要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校本选修课程的实施来体现。

从课程关系看,关于领导力、生存力和创造力的“三力”培养,主要通过统整学科课程(含心理健康课),校本选修课程和隐性课程来实现。

彰显校本特色的领导力课程体系如何与代表国家意志的国家课程协调一致, 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成都七中初中学校管理者认为:国家课程是学校课程实施的核心,领导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与教育总体价值取向保持一致, 与国家课程的目标任务保持一致,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创生和实践优化,所不同的是,结合自身办学追求和特色构建,部分地强化了国家课程中的某些重要的价值要素。因此,领导力课程与国家课程是水乳交融的关系。

关于领导力课程的预期效果,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管理者表示:站在学生发展的立场,期待从我们学校走出去的学生,在各行各业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或者说具有领袖的潜能和素质。 即便是被认为发展较慢的学生, 在以后也能在某些方面有所引领和影响。

学校管理者和老师们对学生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交流访谈时,老师们情不自禁地谈学生的精神面貌、行为习惯、学习方式的良好变化及典型案例,例如:物理课学习日食的知识时,老师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模拟日食现象的视频。 学生兴味盎然地从书籍与网上获取信息,形成认知结果,并利用弹珠和手电筒模拟日食现象并制作视频,直观地揭示了原理,轻松地突破了难点。这种创造性地建立模型的思想,让教师欣喜不已,这种“创生”行为,正是高素质人才在成长的关键时期所应具有的状态。

印象三:“创生型课堂”是领导力课程体系的“顶梁柱”

课堂,历来是改革的是非之地,更何况现实教育评价模式依旧, 实践者无论付出多大的精力改革课堂,都难以看到评价的好脸色,甚至还招来非议。 而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却选择以“创生型课堂”的变革落实国家课程校本化, 创造性、 高质量地实施国家课程,为培养“领导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他们拉开阵势, 摩拳擦掌地投入课堂改革, 而且是 “全校满覆盖”!

“我国教学实践中存在课堂教学沉闷呆板、缺乏活力,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与创造性较弱的弊端。要克服这些弊端,就需要不断提高课堂创生水平,培育学生的课堂创生能力, 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学习力。”基于这种认识,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将“我要学”、“我会学”、“我能学”视为学习力解放的三大特征,并以“创生型课堂”建构作为解放学习力的主要路径。李笑非校长对“创生型课堂”作了进一步阐述:创生型课堂,是以学生的创生性学习能力为重点,以整合新知识、形成新经验、产生新观点、提升新能力为主要任务,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表达、敢于质疑、乐于创生为重要追求的课堂形态。

这一课堂形态以 “学”“思”“创”“生” 为核心要素。 “学”,是指课堂上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等,是课堂创生的前提;“思”,是指积极思考,乐于动脑,是课堂创生的保障;“创”,是指在课堂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产生新方法、形成新成果,这是课堂创生的关键点;“生”,是将外在的知识符号、师生的创生或班级成果逐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经验、方法与能力,使自己生成新的知识结构、方法结构与能力结构。这是课堂创生的主要目的,最终指向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创造能力发展。

为了构建“创生型课堂”形态,实现“创生型课堂”价值,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在课堂实践中坚持和践行“建立联系”、“创生意义”、“尊重差异”和“共生发展”的变革取向。

建立联系: 将新知识的学习放到更为广阔的背景中,在知识、经验和能力的彼此联系与融合中实现创生的目的。 通过联系旧知,以新“唤”旧;联系学科知识发展前沿,优化知识、创生经验;联系生活,构建新知、探索未知;联系他科,在跨学科的综合联系中实现有效创生。

创生意义: 在课堂学习中把外在的符号性知识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知识,形成新的价值态度、知识经验、方法能力。通过“精神的丰满”、“知识的整合”、“能力的优化”、“状态的强化”加大意义创生的力度。

尊重差异:尊重学生不同发展基础、思维方式、创生习惯与创生水平, 对学生的创生行为和差异化成果进行鼓励,引导学生自我分析,挖掘潜能,创生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形成自己的创生亮点与风格,最终引导学生在四个方面实现差异发展: 一是学习目标的差异化创生,二是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创生,三是学习方法的差异化选用, 四是反馈调节的差异化发展。

共生发展:聚合群体智慧,整合多种资源,在群体创生中促进个体与群体的共同发展。 创生型课堂力求在行为互促、责任共担、成果共享、 资源共建等四个方面建立“共生发展”的课堂运行机制。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 “创生型课堂”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两大实践经验。其一,确立创生型课堂的实践起点: 从教学设计走向学习设计,即思考从“如何教”转向“如何学”,从“设计教学活动”转向“设计学习活动”,通过“创生型学习设计”的专项研究,形成供学生使用的“创生型学习卡”和供教师使用的“创生型助学案”。同时,改变线性或流程式的设计思路,着力设计以创生活动为主的学习模块, 并在备课环节强化 “目标”、

“活动”和“调节”等“三大系统”的精心设计。

其二,重视“创生型课堂”的现场改进:评价引路,课例成链。 具体操作是,制定“创生型课堂”的观察与评价记录表,以此作为改进和调节教学的依据;将零散的课例研究串联起来, 形成一以贯之的研究主题或发展主线的“链式研究”。 “链式研究”分两种形态:一是同一课例研究,二是同主题研究。

基于创生型课堂”研究与实践经验,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形成“创生型课堂建构”的理性认知,提出“学生价值系统观照”、“核心要素的螺旋式发展”、“课堂资源的多元整合”等“三大要旨”,为“创生型课堂”的建构与实践提供了“校本化”的理论支撑。

教师,是“创生型课堂”建构与实践的主力军。没有教师的课堂创新素养培养, 就没有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与能力提升。成都七中初中学校通过“三大策略”培养教师创新素养。 策略一,消除课堂创新的心理误区,提高课堂情意的创造倾向;策略二,形成课堂创新的共识依赖,提高课堂信念的文化品格;策略三,建构课堂创新的实践生命体,提高课堂创生的能动智慧。在教师创新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成都七中初中学校的老师们没少练“童子功”。

“我们经历六年的实践,一步步向前迈进,从第一年的‘课堂教学常规与课堂教学改革’,第二年的‘教师专业素养与学生有效学习’,再到第三年的‘创新型教师课堂素养提升研究’,我们确立了以‘创生型课堂的构建与教师专业素养提升’ 的课堂变革主题,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开始了课堂‘创生’策略的探索。 第四年,我们在‘创生型学习设计’的基础上, 开始走进 ‘创生型课堂’的现场,开始了全校第一轮的课例研究,召开了以‘创生型课堂的构建与教师课堂素养的提升’为主题的第四届教育研讨会,第五年,课例研究持续跟进,在聚焦问题的研究中,我们召开了以‘课堂创生的智慧’ 为主题的第五届教育研讨会。第六年,在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又开始了云技术支持下的 ‘创生型课堂’的探索……”李笑非校长平实无华的介绍, 为我们呈现了七中初中学校教师创新素养持续走高的真实历程。

进一步透视“创生型课堂”的形态、价值和运行,发现: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围绕“创生型课堂” 构建所形成的一系列改革主张和实践谋略,既有厚重的研究味、学术味,又饱含浓浓的生命情怀,彰显了知行合一“接地气”的“课堂文化”。有此课堂文化, 解决课堂的问题就不仅是在操作技术的表层着力,还有对育人价值的深层开发,人文情怀的鼎力培育。

当人文情怀与智慧理性联手引领激情、 调控行为,课堂改革,将会摆脱迷茫、告别误区、增强效能;当“创生型课堂”的主张和实践谋略为实践者所践行,其效益显现和成功体验便会转化为价值认同;当价值认同成为集体无意识, 其价值的养分就会向实践者的精神与行为全面渗透。渗透,正是“文化”的特质和功力!

人文情怀与智慧理性合一的课堂文化,铸就了“领导力”课程的“顶梁柱”!

二、观察掠影

创生“我们的课程”,是实践跋涉和精神行走,其强劲的步伐得力于“研究文化”这看不见的推手。

构建“我们的课程”,既需文化奠基、精神力挺,又需条件跟进。从办学的条件资源看,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从设备硬条件、师资软实力、实践行动、研究基础、对外影响力等方面,都具有登高行远的物质基础与精神底气。

观察一:硬件资源的“一应俱全”与“物尽其用”

“走马观花”续建中的校园,初步感受是:面积大,整体布局大气、合理。 上下穿越各幢教学楼的走廊,走过一间间信息技术装备齐全的教室,现代化气息与人文气息扑面而来。来到一间教室,发现几位老师正围着几张“异形”课桌讨论桌面的色彩配置。 见我们到来,他们说:为了学生在课堂合作学习,学校准备配置这种供六人围坐的可拆开可组合的课桌。学校处心积虑地配置“我们的课桌”,足见创生“我们的课程”的决心。

来到一间在后面有固定的录相设备的宽大教室,获知这是“云班”教室。 即根据学习需要,以信息平台为媒介,通过人手一个平板电脑,实现室内活动与室外信息的链接与交互, 在人机互动中拓展认知渠道,活化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效益,优化课程功能。当问及录相装置的作用, 在场的老师解释说, 此类“云班”属实验性质,到目前为止,在初二年级开设了1 个班,初一年级开设了2 个班。 通过录相,获取实施的过程资料和现场经验, 为今后更大规模的实施做准备。原来如此!当人们还在纠结于电脑会不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的时候,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已经大张旗鼓地搭建起信息化教学的高平台。

路过一间设施别致的房间,我们好奇地走进去,学校管理者介绍,这是学生个体心理咨询室,旁边还有团体心理辅导室。我们在两间心理室来回观看,里面的布置温馨雅致、生机勃勃,与我们通常看到的规范有余, 温情不足的心理咨询室大不相同。 余兴未尽, 又来到一间相对封闭的四壁有强烈色彩搭配的“情绪宣泄室”。 “这里的四壁是软性的,不用担心人在情绪宣泄中有肢体的损伤。 ” 我们当即试了试墙面,果然柔软而有弹性!真羡慕那些需要接受心理抚慰与关怀的学生有这样好的条件。

走出“心理健康中心”,又匆匆走过图书馆、理化生实验室、各类艺术专用教室、网络教室、录播教室、劳技教室,又沿着连廊走出教学楼外,只见校园一侧被隔离的宽敞工地上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这里修建的是能容纳800 人的多功能音乐厅, 上层是绿化景观,一旦建成,师生就能在这里欣赏高雅的音乐艺术,展示艺术的才能。”听到学校管理者的介绍,我们头脑中蹦出两个词:“一应俱全”、“物尽其用”。显然,“创生我们的课程”有了足够的硬件支持。

观察二:软件资源的“内部聚合”与“外部开发”

“你们看到的这些硬件条件,好比是纳税人和政府为高品质办学搭建了一个漂亮的台子, 而要唱好办学这台戏,还需要足够的台上功,这就是办学的软件资源。”我们从学校管理者的话语中读出了隐隐的办学压力。来到校长办公室,基于“构建我们的课程”这一观察视角,我们看了有关师资力量的资料,获得的基本信息是:全校现有31 个教学班,教师人数113 人,含成都七中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4 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33 人,区学科带头人9 人,省三八红旗手1 人,特级教师1 人,成都市学科带头人2 人,成都市优秀班主任1 人,在省市说课赛课中获一等奖9 人,在国家级说课竞赛中获特等奖、一等奖3人。 全校获得区级以上各种荣誉的共86 人。

在软件资源上,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除了聚合并高效利用“教师”这一内部的软件资源,还以开放的意识进行外部软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由近,聘请了四川师范大学、 成都大学的教授作为指导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的专家;及远,聘请了上海教科院两位博士作为指导创生型课例研究的专家。 专家们将自身的研究优势与学校课程建设需要结合起来, 对办学的宏观规划、策略构建、实施操作与课题研究等方面提供切实的智力支持。建校后短短几年间,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办学为何起点高、行动快、后劲足,课程创生为何风生水起,我们从这里找到了部分答案。

观察三:研究文化的“落地生根”与“同创共享”

一所学校, 在办学软实力提升上有何标识性呈现?无意间,我们在校长的办公桌上发现厚厚两大本打印装订成册的 《创造最适宜学生的教育》 的 “丛书”,一本是《课堂创生的智慧》,一本是《成长的阶梯》。 我们得知,这两本书都是成都七中初中学校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成果, 是全校老师的辛勤探索和智慧的结晶, 它们已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和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还有一本《行走的力量》,已被列入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年出版计划。 对于出书,在当前教育界有“一窝蜂”现象,而当我们翻阅这些文字,方才发现,这是一本本真实、厚重的实践者“有话可说”的研究与思考发声。

在《成长的阶梯》一书中,读到扉页中引自苏霍姆林斯基的文字:“如果教师没有学会分析事实和创造教育现象, 那么那些年复一年地重复发生的事情在他看来是枯燥的、单调乏味的,就会对自己的工作失掉兴趣。而如果教师没有兴趣,那么学习对儿童来说就会变成枯燥事情。教育经验的实质,也就在于教师每一年都要有些新的发现, 而在这种发现新事物的志向中,也才能发挥教师的创造力”。 联系这段文字,我们快速阅读了杨斌校长的《为教师的群体成长搭建智慧的阶梯》的言之有理、有物有深度的代序文字, 对于成都七中初中学校的研究现状更有一种实感,尤其是看到杨斌、李笑非校长和部分老师发表于《人民教育》、《教育科学论坛》、《未来教育家》的《高价值的学习是什么样的》、《课堂创生的教师素养修炼与实践超越》、《未来课堂创生智慧》等文章,我们进一步感受到,创生“我们的课程”,是实践艰难跋涉和精神高昂行走,其强劲的步伐得力于“研究文化”这只看不见的推手。

观察四:“创生型课堂”的“家常便饭”与“营养美餐”

关注“创生型课堂”,自然要看课。 看谁的课? 一时难定夺,“那就随机看吧。”学校管理者的建议正合我们的意。 随机看课,才能看到课堂的“原生态”。

九年级语文课:

教学内容是 《故乡》。 唐霖勇老师基于文本,以“点式妙言”,“串式妙点”、“面式妙点” 捕捉为线索,引导学生朗读和解读文本。 交流中,学生从“点式妙言”中摸捉到闰土守住封建规矩,失去儿童纯真,从串式妙点中捉摸到润土地位变化、生活变化、心态精神变化, 从面式妙点中感悟到封建社会森严等级制度对人性的压抑和成年闰土内心世界的孤冷隔膜。继而,教师启发学生以一句话从人物的外貌性格、命运变化层层深入地点评人物, 学生凭各自对文本的领悟,自信十足地评说,教师以“理解的程度超过老师”的评价对学生思考的深度和个性化大加鼓励。简洁紧凑的教学过程,真实地演绎了创生型课堂“学”“思”“创”“生”的价值追求。

课后交流,唐老师说:在引导的方式上,我这节课部分的“拿来”别人的一些东西,为“创生型课堂”所用。 在我们学校,围绕课堂创生,老师们都有不同的招数。

八年级数学课:

赖建勇老师的复习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章的内容,昨天我们已经请大家将这部分知识归纳整理在学习卡的“学习助跑”中,现在请同学们展示一下自己整理的情况。

生1:我是按课本的编写顺序整理的(展示台展示)。

生2: 我是从二元一次方程的整体结构进行整理的(展示台展示)。

师:比较而言,你们更喜欢哪位同学的? 两位同学都不错, 但第二位同学的整理把握住了这章知识的整体结构,他对每一种情况还举例给予了说明,理解得更深刻。

大家先尽量用多种解法在学习卡上自己求解,然后在学习小组内交流,比较哪种解法好,最后各组推出最好的解法在全班交流。

(学生解题,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生3: 我们是先去分母把方程组化简整理后用加减消元法求得解的。

生4:我们在化简整理后用的代入消元法。

生5:我们用的是换元法。

生6:把原方程组化简后用图象法解。

生7:换元后用图象法解。

师:同学们的发言很好,把老师想讲的都说了,现在大家对刚才的解法进行一个评价, 看哪个组的解法最好。

……

课后,我们问及学生学习卡使用情况,赖建勇老师介绍:为构建“创生型课堂”,数学组在集体备课时注重了课堂操作的“四大件”研究,就是将教材、学习卡、助学案、PPT 整合研究,这种“四合一”的备课,在于追求课堂“创生”效率。PPT 是呈现当堂训练内容,目的在于过手入脑。 学习卡的使用则在于每个学生手中有一个可供操作、分析的良好载体,因新课、习题课、复习课型的区别,学习卡体例不同,但多数课有“学习助跑”(准备复习)——探究之旅——学以致用——暂停之思(学习整理)——学习评估(当堂检测)等板块。 一堂课上完,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效果反馈均呈现于学习卡,课后教师批改,及时促进学生自我反思与调整。学期结束前,装订成册的学习卡便成为复习巩固的资料。 看来,创生的课堂,更加尊重学科本体价值的全面实现。

七年级美术课:

在 “云教室” 看七年级某班第一节 “云” 美术课——《大家动手做条龙》(第一课时)。 曾畅畅老师说: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种学习方式,还需要适应。 其实,我们看到的是,无需多加引导,学生已自然而然地进入“创生”状态。 “作为龙的传人,你们了解龙的文化吗? ”曾老师单刀直入开课,学生基于原有认知和生活经验,从龙的历史和龙的传人,龙的图腾和龙的象征,龙的传说和民俗民风等方面交流,感受无处不在的“龙文化”。接下来,曾老师利用视频展示和分析龙造型,以玩龙灯、赛龙舟的视频,建筑龙雕塑,图文并茂地,快捷方便地强化、丰富学生对龙的审美感知。然后,让学生用人手一件的“平板”电脑进行“云”技术的学习体验。 当学生通过网络、 迅速地搜索到“龙生九子” 的传说和其他关于龙的图片与文字时,掩盖不住他们的新奇与自足。 他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按主题选择编排信息,个性化地制作关于龙文化的图文并茂的Keynote,并轮流投射到大屏幕,落落大方地介绍成果。

品味这节日常化的“还需适应”的“云”美术课,发现:学生的“创生”并未缺席,教师的“创生”显而易见。 一般而言,教学《大家动手做条龙》,很容易满足于“做”的技艺传授与训练,但教师却从“文化”切入,首先为学生开启一扇拓展审美视野与精神境界的美术文化之窗。未来教育,无可争议地将面临文化传播力的挑战。 而此课,以“教”的“文化创生”之光,照亮“学”的“实践创生”之路,这无疑是教者对于挑战的敏感和回应。

如果说,我们随机看到的是创生型课堂的“家常便饭”,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六开本,二百八十多页厚厚的创生型课堂课例研究集 《行走的力量》,则是精心研制的课堂营养美餐菜谱。 文集扉页借苏霍姆林斯基语录开宗明义:“在学校里的真正的创造性劳动,首先是生动的、探究性的思考和研究。即使是最好的、最精密的教学法,只有在教师加入了自己的个性,对一般的东西加入了自己的、经过深思熟虑的东西以后,它才能是有效的。 ”文集主体部分,以“知识的活力”、“问题的意义”、“创生的风景”等三大板块,简洁而生动的白描了实践者研究的历程、行走的足迹和创生的力量。 各板块分别以不同学科某一教学内容为例,真实呈现“创生型课堂”的构建过程和结果。

例如,数学科以“数学问题情境设置的有效性”为主题的课例研究,呈现的是七年级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的第五节《打折销售》这一课堂的创生过程。其中,观点与案例结合,针对“与学习内容缺乏必然联系”“缺乏真实性”“脱离学生实际”“情境开放度不够”的困境提出突围的目标,再以事实描述与理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呈现“波澜不惊,期待创生”的第一次课,“春风徐来,创生初显”的第二次课,“情境入心,春风化雨”的第三次课的研究过程。 然后则是行动研究的理性升华与认识成果,诸如:有效“问题情境”的特点、有效的问题与有效的情境、生型课堂中有效“问题情境”的主要类型、数学创生型课堂中有效“问题情境”的设置策略、问题情境的创生点的研究启示。 最后才是三次研究后形成的能够突显创生型课堂特质与理想追求的 《打折销售》 的课堂实录。

其他学科,虽因学科特点各异而研究主题有别,但共同的取向是“创生”,基本的方法是提出并分析问题,行动解决问题,认识成果与实践成果呈现。 仅一个课例,就有两万字左右。

课堂研究的“三级跳”,最后留下的成熟和完善的课堂实录,呈现了“创生型课堂”所应追求和可能达到的高品质课堂境界。而这种高品质的课堂境界,提升了实践者对学科课程的高价值追求和日常教学实践的智慧。 各科皆有成效,得到各方面认可,例如省教科所生物教研员王愉鑫老师, 这样评价周密老师的《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一课:“……教师颠覆教材编写顺序,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从宏观到微观’来感知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从可感可见的直接感知到借助显微镜的间接感知, 让学生从生活世界逐步走进微观世界, 主动发现植物体也是由细胞按一定规律构成……云技术的应用丰富了传统的书面、 口头表达方式,使得学生对学习结果的表达交流更充分、多元、生动。 ”如此评价,可见课堂“创生”形神兼备。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近三年,七中初中学校先后请到上海教科院的王洁博士和杨玉东博士作指导,进行了两轮集中而规范的课例研究,涉及的学科有语文、数学、物理,持续跟进的是其余学科的分组课例研究。 第一轮是在王洁博士带领下的语文和数学的课例研究,时间两天,每科两轮上课,工作时间每天达12 小时,研讨会6 个,形成研修日志28篇,文字量近五万。 接着进行其余学科的课例研究。第二轮是在杨玉东博士带领下的数学和物理课例研究,时间三天,每科三轮上课,每天工作时间达18 小时,研讨会12 个,形成研修日志84 篇,课堂观察报告30 个,文字量近十三万。

课例研究集ㄍ行走的力量》 序言中写道:“每一次研究都是在寒冷的冬季, 而每一个老师的心却都是火热的! 每一次都面临着课例研究和课堂教学任务的双重挑战,每一次没有一个老师放弃,大家挑战深夜,挑战极限! 每一次研讨反思后,都是幸福的收获!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将课例研究当作“创生型课堂”构建的头等大事来做,且乐此不疲地合作攻关,收获的不仅是实践的智慧, 更重要的是历练了坚忍不拔的改革精神。

与其说,课例研究集是精心烹制的改变课堂“家常便饭”胃口,提升课堂品质的营养美餐食谱,不如说是精心培育的改良课堂生态的种子!

观察五:选修课程的“雷打不动”与“一个不缺”

每周星期五下午第三节和第四节课, 是成都七中初中学校选修课开课时间。 “除了极为特殊的情况,周五的选修课雷打不动”,负责选修课程实施的欧阳唯能老师说。这天,刚好是半期后的第二轮选修课程开设的第一次活动。活动前,不时有更换内容的学生匆匆到一楼大厅墙面看安排总表, 还有学生前来向欧阳唯能老师询问活动场地。热闹的校园,很快恢复了平静,全校学生分散后各就各位,紧张而有序地开展活动。

我们首先进入机器人活动室, 十多个学生正在分头讨论如何实施编程设计方案。 负责指导的老师告诉我们, 这批学生正准备参加一个机器人国际大赛。而邻近的几间计算机室,学生正在接受老师的机器人编程设计指导,气氛紧张而热烈。 美术室里,正在进行油画艺术赏析活动。心理活动室,心理老师正在给同学们介绍心理学的起源及历史, 西方心理学流派及代表人物,对学生进行心理学知识的启蒙。来到学校演讲厅, 一大帮学生正在排练自己创作的话剧,排练的“演员”不时被打断,接受同学的建议后又从头再来。走出排练场,那边断续传来还不流畅的管乐声, 这边又走来满头大汗披着外衣轮换休息的习练形体舞蹈的小女生。“我们分别开设了普及型和提高型表演类艺术活动, 满足学生在这方面不同层次的需求, 提高班学生外聘资深表演艺术家培训指导”,欧阳唯能老师说。

匆匆上下于各层教学楼, 看到的是学生自得其乐地参与各种活动。欧阳唯能老师告诉我们:此时全校学生一个不缺地分别参与四十八项活动。 当问及这么多活动,如何保证师资充足,欧阳老师说:除了根据需要, 在校外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指导组织和指导活动,本校老师一个都不缺,都要据各自所长审报承担一门选修课程。比如,语文老师有担任梦想剧社、文学沙龙、趣味汉字、四大古典名著赏析、走进电影中的经典等课程内容的指导;数学教师担任游戏中的数学、中外历史上方程求解趣事、逻辑谜题等等课程内容的指导; 政治教师担任领导力开发、金融小天地的指导教师。就连有繁忙管理工作的李笑非校长,也承担了《走近化学世界》的选修课。说话间,来到化学活动室,李笑非校长正在忙碌地与学生互动。

“如果,你在周五中午饭后来看班级才艺的轮流展示, 一定会为学生的活动组织与表演才能叫好”,欧阳唯能老师告诉我们,这种常规性活动,是表演类选修课的实践延伸。这种个性张扬,才能彰显的表演深受学生的喜爱。在这天的午饭后,全校师生会纷纷围聚在舞台,快乐地观看表演。他还说:“我们从毕业学生那里得到信息反馈, 他们对于学校生活深深的怀念,那是因为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和学校生活,既促进才能,又带来幸福感受。 就连那些学困生,也表示很喜欢这所学校。学生,在自己喜爱的活动中找到了自尊与自信”。

观察六:国际交流的“虔诚聆听”与“话语自信”

“现代社会教育发展与改革态势喜人,很多的新信息需要我们不断掌握。因此提升软件,除了借助于本地专家引领,我们还眼光向外,尽可能打通与外界的联系”,当时的杨斌校长如是说。的确,我们从学校国际交流合作部王岚主任的介绍和她提供的资料中,了解到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对外交流,聆听世界的声音的相关信息:学校长期聘请外教,承担英语口语课程,开发德语、法语、韩语、日语等小语种课程,并引进国际课程 VCOP (“VCOP”,“词汇·关联·开场·符号”,在英国被视为一项提高英国学生写作和理解水平的项目),拓展学生了解世界的手段,丰富学生观察世界的角度。 学校与英国杜伦中学建立友好学校关系,与英国皇家玛丽学院、美国俄亥俄州佩金斯学校等八所学校缔结“教育发展国际同盟”,深入推进师生交流互访与部分课程资源的共享。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走出去, 发出自己的声音:2012 年 9 月、2013 年 6 月、2013 年 11 月杨斌校长先后参加了成都市教育局主办的赴韩国教育考察团和四川省教育厅主办的 “第四届中国四川—新加坡中小学校长论坛”以及《教育怎样面向未来》的国际论坛,向韩国、新加坡、美国、英国等教育同仁介绍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实践探索、成功经验,受到大家的高度评价和关注。

2013 年10 月, 李笑非校长在由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 成都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13 都江堰国际论坛”中作题为《未来课堂创生智慧》的专题发言,将学校在云技术支持下的“创生型课堂”建设的实践探索与各国同仁分享。

2013 年2 月,英语组陈悦老师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苹果全球杰出教育者大会”。

2013 年2 月 2013 级11 班陈翀延同学作为成都市杰出学生的代表参加由成都市教育局主办的“我和铂斯有个合影”活动,作为友好的使者与澳大利亚的青少年进行交流。

2013 年 11 月 17 日至 11 月 23 日, 初 2015 级冯羽正、蓝于婕、李明泽、周心悦四名同学在英语组刘丹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新加坡, 参加了由新加坡国立大学和STEP(Singapore Technologies Endowment Programme) 组织联合举办的 “STEP NUS Sunburst Environment Programme”活动,与来自印度、马来西亚等11 个国家的中学生以环境保护为主题进行广泛的交流, 他们优秀的表现给与会嘉宾留下深刻的印象。

2013 年10 月,学校承办了由成都市教育局联合英国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共同举办中英校长教育交流暨英国实景课堂展示会(UK-China School Headteacher Forumand UK Britain Day)。 2013 年 10 月、11 月,学校接待新加坡协和中学与新加坡科兰芝中学访问团,让新加坡学生在七中初中学校进行“浸濡式”学习,近距离感受中国文化。

三、四点启示

在推进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的历程中,具有“公转”的主动性,拥有“自转”的高能量,是令人期待的办学境界。

多视角地解读一个优质学校办学实践的案本,其意义体悟与价值发现而获得的启示,比现象扫描与效果感知更重要。

启示一:国家课程校本化,呼唤课程文化的培育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以“模范群伦”的育人愿景定位办学目标,以“领导力培养”为办学的核心价值追求, 进行课程价值观的自我重建, 将优质大众教育、精英教育的精神诉求、行为追求融入课程实践,并瞄准课程实践的主阵地——课堂,通过“创生型课堂”的建构,使“领导力培养”的诉求有了落脚点。 透视其价值, 这无疑是高品质办学精神与实践智慧合一的学校“课程文化”的铸魂和塑型。

有了课程文化的滋润,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才会彰显特色,充满活力,增强效力。 七中初中学校以强烈的课程文化意识, 通过对国家课程价值和校本课程价值的理解,功能的梳理,目标的厘清,在课程意义上强化树人,在课程关系上优化结构,在课程形态上拓展内容,在课程实施上创新策略,在课程功能上增强实效。以此建立的培养“领导力”的课程体系,使课程文化之“魂”有“体”可附。

以领导力培养为首的生存力、 创新力等三力培养的课程价值、课程体系和课程实践,是成都七中初中学校课程文化的立体呈现, 这种文化课程文化必将以渗透、 浸润的方式对学生未来发展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启示二:国家课程校本化,呼唤以整合的思维破解改革困局

反思十多年课改实践, 其艰难行进与课程实践缺乏整合有关。正如成都七中初中学校管理者所言,尽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变革通过教与学行为转变而不断推进, 教的强制灌输和学的被动接受状态有所改变,但普遍存在学习方式变化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却在高涨一段时间后逐渐冷却。如此现状,既因教与学方式转变不力不善,更因改革见木不见林的“近视”,故此导致:系统性的课程改革窄化为课堂教与学方式与活动状态的改变,改革,没有与课程本体价值追求建立起和谐共生的平衡关系; 活跃的教学氛围、学生主动参与的情态未能与学科学习方法优化、学科质量提升成正比;部分实践者,因教育质量全面提升追求的功效难显而选择停步或退却。 而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在现实焦虑与迷思中率先觉醒, 以整合的思维,从课程的视野、实践的视角培育课程文化,创生适应生本、师本、校本的“我们的课程”,追求课程价值实现与行为变革的统一,破解课程改革“走不动”的困局。这虽属“被迫改革”,但却是“主体作为”。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正需要在被迫“压力”和主体“动力”的“磨合”中再生强大的实践能量。

启示三:国家课程校本化,呼唤课堂变革的自由与规范平衡

曾经,人们对教育改革实效的“唱衰”,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传统经验被改革理念“格式化”之后,只有意向性、自由式的尝试探索,而未建立起可靠的实践技术支撑。 这种课堂虽然理念优先、情态活泼,但因形式化、 随意性而动摇了学科价值框架的 “安全性”。 相继出现的课堂改革“模式”建构和“模式化”,无疑因规范有序,便于整体推行而向前迈进了一步,但教学手段趋同、 教师个性与学科个性消弭的风险显而易见。

分析成都七中初中学校的“创生型课堂”构建,他们“不锁定”课堂“模式”,在追求课堂灵动与规范、创新与安全上兼而有之,呈现了规避“模式”风险的可能性。

围绕“创生型课堂”的构建,基于发展学生创生性学习能力,实现高价值学习目标,以“学”“思”“创”“生”为核心要素构建课堂新形态,形成“建立联系”“创生意义”“尊重差异”“共生发展”的四个变革取向,并通过 “创生型学习设计实施”、“创生性课堂的现场改进”的两大策略呼应“四个取向”。进而,以“学生价值的系统观照”、“核心要素的螺旋式发展”、“课堂要素的多元整合”等三大实践要旨结成的提升课堂品质的思想“统一战线”,使课堂变革在散点式、随意性与标准化、限制性之间保持中立,求得平衡,以生命的活力与智慧的张力灵动而稳妥地向改革的纵深挺进。

“学”“思”“创”“生”的课堂形态,有模式意味但无模式锁定,是一种“泛模式”。它既不鼓励对现成理念的碎片式选择和“为我所用”,又不满足于教学过程的“精心设局”。 它尊重的是生本、师本,崇尚的是创生、创新;蕴含的是人文情怀,出场的是智慧理性。人文情怀与智慧理性里应外合,促进教育主、客体零距离、深层次的生命对话。 这,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校本特质”和“实践真义”。

“创生型”课堂的“泛模式”,能促进个性化教学模式的自主生成,是一座连接改革愿景的有“弹性”能“抗震”的坚实桥梁!

启示四:国家课程校本化,呼唤办学者的课程领导力

基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课程文化培育,课程价值追求,课堂实践优化,考量和呼唤办学者的课程领导力。 何谓课程领导力? 比较简单的说法,是具有对课程价值的透彻理解, 对课程价值追求的执著精神,对课程价值实现的引领智慧。 而这一切,又体现在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密切相关的三级课程管理与实施上。课改伊始,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纲要旗帜鲜明地强调实施国家、地方、学校等三级课程管理,其核心价值取向就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因此,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 是课程改革的价值回归和必然趋势。

回归价值,顺应趋势,需要各地各校办学管理者拥有强劲的课程领导力。成都七中初中学校管理者,凭对课程价值的到位理解,对课程价值的执著追求,结合自身办学条件,承接名校文化基因,以优质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结合的理念, 对三级课程进行相互关联、补充和融合,构成既符合国家课程价值的统一要求, 又适合学校办学个性需求和特色发展的领导力、生存力、创造力培养合一的课程体系,从而体现强劲的课程领导力。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是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推进需要花大力气解决的根本性问题, 是改革的高难度动作,而成都七中初中学校,明辨教育方向,遵从教育规律,增强教育抱负,知难而进,敢于触碰这一改革的根本性问题,通过探索和尝试,为创生“我们的课程”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综合四点启示,从办学管理的视角,我们进一步发现,成都七中初中学校的课程建设,所寻求的是一条既尊重教育传统,又追寻美好理想,更关注当下问题的课程创生之路。

办学虽有共向,但都在各寻其路。而路子是否宽广,取决于办学者的教育情怀、科学理性,更取决于敢作敢当、独立自主的办学精神。任何一所发展良好的学校,都有与教育发展总体趋势同步的“公转”,更有与自身办学实际相符合的“自转”。 在推进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的历程中,具有“公转”的主动性,拥有“自转”的高能量,是令人期待的办学境界。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正在走向这种境界。

猜你喜欢

领导力成都学校
穿过成都去看你
领导力拓新 2018年度最具领导力中国医院院长评选揭晓
数看成都
领导力愿望清单
论新态势下领导力的开发与运用
成都
学校推介
在成都
2009的50位最具领导力的CEO排名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