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走出文本中彰显智慧——薛法根老师两则词语理解教学案例浅思

2014-04-17张晓华

教育科学论坛 2014年9期
关键词:司空见惯自然段词语

●张晓华

词语理解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重要教学内容,也是小学各学段语文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李海林语),那么,词语理解教学怎样既扎实有效,又能推陈出新,不落俗套?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在进行课堂词语教学时,有很多属于自己的独到思考,令人眼前一亮,颇能带来启发。下面,笔者撷取薛老师的两则词语理解教学案例,感受薛老师的智慧课堂风采。

案例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片段

师:司空见惯理解吗?

生:就是看得多了就不觉得奇怪了。

生:经常看见的事就习以为常了。

生:见的次数多了就见怪不怪了。

师:生活中哪些事情你们已经司空见惯了?

生: 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山。

师: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不从西边升起,从东边落山。 (众笑)

生: 我们每天饿了都要吃饭,困了都要睡觉。

师: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不是饿了要睡觉,困了要吃饭。 (众大笑)

生:白天升起的是太阳,晚上升起的是月亮。

师:一天又过去了。 (众笑)从来没有想过这流过去的时间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这些现象都是司空见惯的。 你们对“司空见惯”的理解是就是习以为常,见怪不怪。 有谁想过“司空见惯”这个词语怎么来的? 为什么叫“司空”“见惯”呢?

生:(惊异地)没有! 不知道!

师:我们对于熟悉的事物常常失去好奇心、探究欲,也就没有问号了! “司空”是古代的一个官职,专门掌管建设工程,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部长。相传唐代司空李绅请卸任的和州刺史、大诗人刘禹锡喝酒。酒席上叫歌妓劝酒,并歌舞助兴,极尽奢华。 刘禹锡就写了一首诗:“高髻云环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这原是一首讽刺官员花天酒地奢侈生活的诗,后来就有了“司空见惯”这个成语。 明白了吧?

生:(恍然大悟的样子)哦!

师:不问不知道——

生:一问吓一跳。 (众大笑)

师:你吓什么呀? 那叫——问了才知道!

评析:对于“司空见惯”这个词语的理解,薛老师采用了三步走, 第一步让学生先自己说一说对词语意思的理解; 第二步让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有哪些事情是司空见惯的;第三步老师告诉学生这一个词语是怎么来的,也就是讲这个成语的出处是什么。 教学的过程体现了薛老师一贯的课堂教学风格,即“实”,没有花架子,实实在在,本本分分,学生的学习就是脚踏实地进行习语习文;“活”,富有变化,不拘模式,让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轻松灵活,充满智慧;“趣”,老师的评价以生为本,妙趣横生,历史故事的引入,更添生趣,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快乐享受的过程。而最重要的是,对于“司空见惯”这个词语的理解已经高效地达成了预期目标。

案例二:《蕃茄太阳》教学片段

师:你知道,卫宣利阿姨在第一自然段里告诉你什么了?

生:我觉得她告诉我们她生活很艰难,心情也很差,灰暗无比。

师:心情灰暗无比。对,她告诉你她生活很艰难,心情灰暗无比,但是,她还有一些话,没有跟你讲,老师可以告诉你,卫宣利阿姨,在十七岁那年,遭遇了一场车祸, 她的双腿瘫痪了, 再也不能够自己走路了,只能拄着双拐,如花的少女一下子跌入了痛苦绝望的深渊。 体会一下,现在你再来读这段话。

(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师:你看,这次的朗读,就有了变化,因为,她知道了卫宣利阿姨遭遇的不幸。 老师还要告诉你,24岁那年,卫宣利阿姨因为婚姻,跟自己的父亲大吵了一架,离家出走,一个人来到这座陌生的城市,以写作为生,但是投出去的稿子,常常石沉大海,杳无音讯,体会一下,再来读这段话,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生更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师:读得好吗? 掌声!

(众生鼓掌)

师:了解了一个人的身世,知道作者她在告诉你什么,在倾诉什么,你才能体会到字里行间那一份特别的感情,才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现在自己练习读一读。

(生自由朗读)

师:第一自然段,谁愿意来读,相信我们同学会读得更好。

生:………

师:这样的心情啊,用作者的词形容,就叫,读(手指板书:灰暗无比)。

生:(齐读)灰暗无比。

评析:“灰暗无比”一词的理解,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这里,薛老师无疑是借助朗读来突破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是课堂教学的目标,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结果所在。学生在老师的语言点拨与唤醒中,一遍遍地进行有感情的朗读,由以上教学实录, 便可感受到学生的朗读一遍比一遍动情,一遍比一遍深入。学生借助对“灰暗无比”这一词语的理解,读懂作者卫宣利最初的心情,通过有感情的声音朗读表达出自己对作者内心的共鸣,而这也为接下来课文作者内心的巨大变化进行铺垫,为突出文章主要人物内心的美好做好情感上的对比。以词语的理解促进对文本的理解,以文本的理解又促进对词语的理解,以朗读为平台,理解得到了最大化的外在表达。

总评: 之所以将以上两则案例放在一起进行品评,是因薛老师以上两则词语理解教学,能带给我们三个共同的启发:一是词语理解教学需要体现层次。词语理解不能停留在联系上下文或查词典说出意思就止步不前,而应由表及里,对于词语在生活情境中的意思,对于词语的背景出处,对于词语理解规律性的方法渗透都应在指导理解词语过程中加以体现,教学有了层次,才有了节奏,有了厚度。 二是词语理解的过程要富于变化。对比以上两则案例不难看出,薛老师在教学“司空见惯”这个成语,采用的是“联系生活说,联系典故思”的方法促进理解,而教学“灰暗无比”这个词语,采用的是“读—品—读”的方法来帮助理解。教学因变化显现智慧,也因智慧而有了与众不同的魅力。三是笔者要重点阐明的认识,也就是对于词语理解, 我们还要学会有效拓展, 学会走出文本,超越文本。 在以上教学中,薛法根老师补充历史典故,是从传统文化的层面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也为学生深刻理解进行有益补充; 对于作家卫宣利的两次资料补充, 一方面拉近学生与作者的心理距离,另一方面也是对创作背景的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词语的内涵。 这两则案例, 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薛老师都采用了走出文本,恰当拓展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是巧合吗? 显然不是。 结合文本和学生的学情特点,有机地立足在学生理解的空白之处,恰到好处地走出文本,进行相关资源的拓展,从而让词语理解过程更深入,更生动,更高效,这样的教学策略是提升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积极实践, 也是对词语理解教学思路的开拓。所以,不妨由薛老师的教学得出这样的启示:词语理解教学,需要务实,需要灵活,更需要打开思路,有效拓展,让课堂词语理解与学生的课外阅读、课外生活有机整合,在走出文本中最大化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许这样,我们的词语理解教学生机与活力方会“更行更远还生”。

猜你喜欢

司空见惯自然段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找词语
The device uses the cold night sky to generate electricity
秋天
美丽的秋天
司空见惯
一枚词语一门静
李东华,亲手打造幸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