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广播电视编导的素质*
2014-04-17陈诗雨
陈诗雨
(赣榆电视台 制播中心,江苏 赣榆 222100)
广播电视编导,就是广播电视行业中的编辑和导演、导播工作的统称。广电编导人员所从事的工作,就是运用现代广播电视传媒技术,将文字稿本或图象稿本,经过设计、编辑、加工,创造性地制作成广播电视节目。现时代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知识爆炸、科技日新月异和信息广泛快速传播等都已成为现时代的重要特征,广播电视是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之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对广电及其节目的质量和品位都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在广播电视节目的构思、制作、编辑、合成或转播、录制、直播过程中起核心作用的编导人员的素质,是广电节目质量和品位高低的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广电节目的编导人员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素质。
一、政治素养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体、政体和国情决定着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二重属性,一方面,广播电视是党和国家宣传各项方针政策的最主要舆论工具之一,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广电所传播的信息必须是准确的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必须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传播正能量。
广电从业人员都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努力学习、积极贯彻和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路线、思想和政策,必须用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一思想和行动,坚定不移的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党的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为实现国家强盛、民族团结、人民幸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鼓与呼;另一方面,广电行业又具有文化产业的性质,从业人员都是文化艺术专业人才,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专业特长和技能。广电编导作为文艺工作者,必须具备文艺工作者的素质和才能。同时,还要坚持文艺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并对国家、民族以及社会文化和思潮的变化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也要具备能够感知和适应多层次社会心理、传播对象心理和大众心理的能力,还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二、道德人格
广电编导不仅要有崇高的政治素养,还应该追求高尚的道德人格。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职业操守,具有健康向上、厚德、富有同情心的道德意识。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都要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和人格修养,努力进取,积极奉献,只有崇高道德情操的人,才能把积极的,高尚的,先进的广电节目奉献给广大人民群众。一般来说,编导工作适合“外向性格”的人。因为,外向人格往往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一个成功的广电节目,是团队的作品和成果,把一个优秀的节目奉献给广大听众、观众是一个系统工程,优秀的广电作品往往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而是一群广电人包括采编、制作、演播等集体通力协作的结果,节目的创作制作过程也是一个团队共同努力、通力合作的过程,编导工作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因而,编导需要有较强的沟通、协调、组织与合作能力,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合作”应当是每一个广电人职业道德的重要体现,在节目制作这个系统工作中有核心作用的意义;编导人员也需要具有领导者的品格,需要有协调能力和果敢决策能力,优秀编导应该在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的基础上善于分析和采纳他人的意见,并能够较好地与人沟通、协调和合作,而不是刚愎自用。编导要善于听取不同的声音,能够简洁清晰地表达出自己创作意图,并善于通过组织与协调,充分调动起整个创作团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同时,任何艺术作品都是来源于社会生活,广电作品也是如此,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交往、向社会学习的能力也已成为编导必备的一项综合能力。广电编导要和各个阶层各种职业的人士交往、交流,编导要有宽广的胸怀,善于与人沟通的能力,优秀的编导要有以一种开放和包融的心态和方式来不断地接触社会,对社会中的事件和现象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善于运用锐利的眼光和独特的视角发现和审视一些有意义的事件和现象,做出正确的取舍和判断,才能为影视创作的成功开展打下良好的社会基础,并能在这一过程中形成自己获得各类社会资源与专业资源的能力、风格和特点。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广播电视行业的商业化行为也日益明显,广电行业从业人员的廉洁、洁身自好也已成为职业操守极其重要部分。
三、业务素质
广电编导的主要职责不在“编”,而在“导”,就是根据相关的节目脚本来拟定分镜头本、采取相适合的艺术形式及处理方式,并指导表演、拍摄和后期的制作。编导工作是负责把全部的创作过程与艺术元素进行汇聚而形成最终的广播影视产品。专业素质是编导最基本的素质,也是胜任编导工作极其重要的保证。在专业素质方面,广播电视编导应具备深厚的文学知识、影视知识、熟练运用广播影视视听语言和制作技术以及各类节目策划和创新的能力等。
首先必须具有扎实深厚的广播影视的专业知识。具备广电文学知识,能对节目脚本有独特的理解力、领悟力,并要对广电的历史及其发展有一定的了解和知识积累,也要对优秀节目的鉴赏、影片的观摩和各类广播电视栏目及其商业运作等这些与广电密切相关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还要能善于运用广播影视节目制作的符号、工具和手段。合格的广电编导,必须对广播影视视听语言具有良好的把握能力,广电编导就是运用这视听语言来“书法”的人,并要能够了解广电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掌握运用广电录播器材的技能,懂得怎样巧妙并到位地使用好镜头等器材以及如何通过蒙太奇等广电的表现手法,将其创作意图准确而且清晰地表达出来,并且,能够在节目转换或录播转场时做到流畅、生动和自然。广电编导在影视制作当中还应该具备较强的创造意识,能够时刻把握影视艺术与技术的前沿发展,把一些广电新技术和新手段创造性地应用到广电节目的制作和传播中去。
好的广电编导人员还必须有良好的人文素质。编导的人文素质、思维与表达方式是一档节目整体风格形成的主要根据。栏目内容不同,形式也不同,新闻类节目要求严谨准确;生活类节目需要真实亲切、贴近生活;文艺类节目要求突出美感、可欣赏。这就要求栏目编导人员有丰富和良好的人文、社会知识和素养,对社会和生活要有高度的热情和敏感,以创造性的思维和表达,突出不同的广播电视栏目、节目的不同特点。
同时,广电编导还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和高品味的艺术鉴赏力。特别是在现场转播节目中,需要编导对内容进行及时的选择和切换。编导的鉴赏力是和文化知识、社会实践经验积累等相联系的。编导不一定是全才,但必须懂得能广电艺术创作与表现基本规律,有丰厚的文化知识内含和素养,有创作节目的热情和激情,要对音乐、美术、舞蹈和戏剧等美的艺术形式有一定的了解。有一定音乐知识是广电编导的基础性才艺要求,广电节目是离不开音乐的,一个适合的音乐能够起到渲染气氛、突出主题、改变节奏、使人赏心悦目等效果。
在一档节目的录制过程中,编导往往会根据音乐的节奏进行设计编排。电视节目编导,应该能熟悉运用音乐,准确把握音乐;编导具有一定的美术和摄影基础,就可以在工作过程中,与摄像,舞美等工作人员良好的沟通,通过对节目造型、光线等空间美术的处理和画面的构思,创造出美好的图像画面。舞蹈和戏剧的知识对广电编导也是同样重要,特别是对电视文艺节目的编导。
广电编导必须具有较强的组织策划能力。随着我国传媒业的快速发展,广大受众对各类传媒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在制作与传播节目的过程中,编导的策划意识与策划创作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节目作品的能否成功。从宏观角度来看,编导对于栏目、节目作品的质量应具有较高的判断能力、鉴赏能力。好的广播电视节目是一门综合的渗透着真、善、美的艺术,各种形式的栏目、节目、艺术作品进入广播电视都不可能是一种简单的移植或复制,而是要经过一个创新的过程而获得一种新质,都要在广播电视和原艺术形式的特定语言的相互联系组成的综合艺术机制中形成广电艺术作品,这就要由编导精心选择各种艺术元素,并按特定语言和规范组织在一起。因此,节目的制作和传播及其质量,编导的组织和实施是最为关键的一环。编导在创作一档广电节目的前期,就需要有一个通盘考虑的创作计划,提出节目的艺术构思和形式规范,精心组织和良好沟通,使得各个部门对自己的创作意图有清晰、明确的理解和认同,再通过全体相关部门和人员的通力合作,才能创造出一个优秀的广电节目。
艺术的本质在于美,审美是广播电视艺术中最为本质的特性。编导应具有独特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并能够在其带动下使整个团队具有较高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编导在创作和节目制作传播的过程中,仅是自己发现美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能够把发现的美表现出来,传播出去,并为广大受众所认同。优秀编导,必须能够以一种独特的艺术眼光、与众不同的审美视角,并能够遵循美的规律去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并能够借助于广电艺术媒介将他们对生活的审美感受与体验完美地表现出来,创造出经得住时空检验的、有感染力的大美之作。
当今社会,编导行业也是面对着巨大的竞争压力,编导需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随着社会进入数码时代,广播电视数字化的普及率也越来越高,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卫星通讯设备的使用,对新时期的编导人员有更高的技术要求,编导人员也要善于运用新技术,掌握新本领,也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充实自我,不断进步。探索编导工作在数码时代的新规律,掌握编导工作新的方式方法,使编导工作的能力在实践、学习和经验积累中不断提高。同时,编导人员还应相互学习,现时代是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的时代,年轻的编导人员有可能在掌握新技术方面比较特长,而年长的编导人员可能在经验上更为丰厚,这就要求编导队伍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进取,相互学习编导的技能和技巧,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整体提升编导队伍的综合竞争力。
[1] 邹建,洪代星,贾志珍.电视节目编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王释,王萍,张燕.电视编导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刘宇飞.谈电视编导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107-108.
[4] 段雨欣.浅析广播电视编导的素质要求[J].新课程,2012(4):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