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2014-04-17谢春山赵莹莹

嘉应学院学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学院院校旅游

谢春山,赵莹莹

(辽宁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辽宁 大连116081)

前言

随着国内旅游行业的迅猛发展,旅游教育的规模也犹如雨后春笋般壮大。旅游院校作为旅游人才的培养基地,为了更好地培养出适合行业发展的人才,始终积极地探索着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已日渐成熟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宽口径”模式,以及近几年新兴的“工学结合”模式、“产研学一体化”模式和“订单式”模式,为我国旅游人才的培养注入了新鲜的血液[1]。然而,目前我国旅游市场仍存在着人才供应与产业需求脱节,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的局面。专业调查显示,近三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平均在90%以上的院校占74%,多数院校行业就业率在50%以下,毕业生三年以上仍从事本专业的行业稳定就业率低于30%[2]。虽然其中既有企业方面的原因,又有学生自身的问题,但也和我国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问题密切相关。从国外的情况来看,经过长期的发展之后,以美国、瑞士和日本为代表的国外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各自完善而又独具特色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人才培养效果。因此,通过对中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探索国内旅游人才培养的不足,吸收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对于优化国内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旅游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一、国外主要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和产业地位较高,加之国家的重视和长期的实践积累,国外的旅游人才培养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形成了著名的美国“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瑞士洛桑“实践—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实践”模式和日本“厚基础、宽口径”模式[3]。这些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广为人知,影响深远。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美国是世界上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最早的国家,在旅游教育方面也不例外。1906年,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大学(University of Cincinatti)工程学院赫尔曼·施奈德教授开创了合作教育理论,要求一部分专业和一些教育项目的学生一年中必须有1/4的时间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公司或企业等单位去实习,以获取必要的知识[4]。自此,美国旅游院校普遍建立了以院校、企业、科研单位三方合作的教学体系,尤以美国康奈尔大学酒店学院为代表。

“产学”结合(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简称CBE)指教学与生产实践之间的结合,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5]。为此,康奈尔大学设计了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包括核心课程(多为商业课程)、饭店选修课、限定选修课、自选课、实践等[6]。这些课程多由教师以案例教学等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讲授并以闭卷考试、课堂发言、小测试、课程论文、案例分析作业、课程实践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考核。“产研”结合指科研与生产实践之间的结合。美国的大学与企业合作创办研究中心是美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一大特色,康奈尔大学酒店学院的酒店业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Hospitality Research,CHR)[7]是产研之间合作的代表。CHR定期举办圆桌会议和出版刊物,为酒店学界团体和世界酒店业之间的沟通、科研资源的真正共享提供了重要的平台。“研学”结合是指科研与教学的结合。以康奈尔大学为例,它设置的CHR不仅为酒店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也为教师搭建了科研与教学结合的平台。教师们可以将CHR最新的研究成果纳入到日常教学中成为鲜活的案例教学资料,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自1992年成立以来,康奈尔大学酒店学院作为美国第一所酒店学院,一直被公认为全世界同类酒店管理学院的卓越代表。其鲜明的“为全球培养21世纪接待业的行业精英或领袖”的培养目标[8],独特的“产学研”办学理念,开放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经过实践证明,是一种运转灵活、优势互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实践——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实践”模式

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创立于1893年,是世界上第一所专门培养旅馆业管理人才的学校,其目标是“为国际接待业,尤其是世界一流的酒店、餐馆和连销饭店培养高层管理者”,宗旨是“以高质量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使他们在竞争激烈的酒店行业中脱颖而出”[9]。因此,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人才培养更多关注的是,如何使学校教育适应酒店行业的需求及如何把学校的学科理论型教育转变为适应酒店的技术应用型教育上,致力于培养有理论、懂业务,既会实际操作,又有管理才能的人才。

在这种办学模式下,学院将全部主干课程打造整合为理论课、实践课和语言课三大教学模块。理论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实践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具体分为操作性的练习课、模拟性的分析课、研究性的调查课;语言课则重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流和沟通能力。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学院根据酒店业发展的需要,不断推陈出新。一方面及时推出诸如《国际营销策略》、《跨学科案件研究》、《国际化市场学》、《国际连锁管理》、《亚洲商业》、《全球战略》等实用性较强的热门课程;另一方面也对一些传统的酒店管理课程,如营养学、市场学、心理学、法律学、微观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创新、信息、客房、餐饮等适时更新、优化[10],以保证课程内容教学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百余年来,洛桑酒店管理学院不但在酒店管理人才培养和旅游教育理念的探索方面卓有成效,更成功培养出众多出色的具有国际水平的酒店经营管理人才。“洛桑模式”广泛影响到瑞士的旅游教育,进而推广到全世界[11],在一定意义上成为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世界顶级标志和品牌。

(三)“厚基础、宽口径”模式

日本的“厚基础、宽口径”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以立教大学为代表。立教大学于1967年获准在社会学部产业关系学科内设立旅游方向,是日本第一所设立4年制旅游学科的大学,标志着日本高等旅游教育的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立教大学旅游学部在旅游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优势,成为日本旅游教育界的先驱[12]14-15。

立教大学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于学生就职去向的多样化、国际化,以“厚基础、宽口径”为指导思想,以多层次完整的旅游教育体系为主要特色,以培养旅游业以及旅游业以外的其他领域具有高素质、国际意识丰富和专业知识扎实的人才为目标。日本旅游教育的课程基础首推商业和经济,学生选课的自由性强,知识储备充足[13],除立教大学是以旅游学科(观光学)命名外,其余各大学均以国际、产业、贸易、经济等与旅游相结合的形式作为学科的名称,学科所属学部以商学部为最多,其次为社会学部、经济学部和国际学部等。日本对旅游学科设置的审批较为严格,目的在于促使旅游教育沿着有序扩展的方向发展。

近年来,日本旅游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层次愈加清晰,课程内容涵盖广泛,拓展课程比重较大,逐渐形成了从职业高中、高职高专、短期大学直至本科院校的多层次、较为完整的旅游教育体系,为本国及世界旅游市场输送了大量高级人才。

二、国内常见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的旅游教育经过30年的不断发展,已初步形成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的教育格局。随着近年来国内旅游市场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日益扩大,旅游院校对旅游教育实践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强化,纷纷走出校门、走进企业,旨在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积极探索培养旅游市场急需的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目前国内较为知名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工学结合”模式、“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和“订单式”模式等,对旅游人才的培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一)“工学结合”模式

“工学结合”模式是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学环境,在学生学习期间交替安排学校专业理论学习和校外顶岗工作,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14],具有参与主体联动性、教学过程有机结合性、能力培养专业化、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内容职业化、教学环节制度化等特征[15]。

国内苏州经贸学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和漯河职业技术学院的“工学结合”模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苏州经贸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模式具有“三明治”特点,整个教学过程始终都围绕学校与旅游企业展开,除了课程教学外,学生必须进行顶岗实习[16];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根据“工学结合”课程设置思想,构建了以职业岗位发展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块特色鲜明的“新洛桑”人才培养模式[17];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坚持走“工学结合”之路,兼顾合作行业和企业的需求,以培养高技能应用人才为目标,提升了学校实力,并创造了独特的院校品牌[18]。

近年来,随着国内旅游教育,特别是旅游职业教育的发展,“工学结合”模式的影响逐渐扩大。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内涵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工学结合”模式已经成为全面提高旅游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产学研一体化”是以系统观为指导,以校企合作教育为中心,以面向全行业的科研、培训、咨询服务等方面合作为基础、纽带和保证的办学模式[19]81。

国内“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以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最具代表性。为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旅游学院先后开办了4个教学系的校企合作教育、国际饭店业培训中心、《旅游学刊》和科研所、“千景方圆”旅游发展咨询公司等部门(单位)[19]82。在课程设置、专业教学和考试考核方面,该模式设置了以职业能力、职业素质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实践环节六大模块;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学习为辅,除了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外,学校还在第三学年的暑假及第七学期安排集中为期6个月的毕业实习;考试考核以笔试、口试和课程论文等方式进行[20]。

“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对于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该模式充分利用高校和旅游企业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实现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在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旅游专业人才,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以及扩大旅游院校扩大办学资源,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的层次和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该模式现已成为目前国内多数旅游院校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办学思路和理想的办学状态。

(三)“订单式”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人才需求方(企、事业)与人才提供方(学校)经过协商,由人才提供方根据人才需求方提出的所需人才的数量、知识水平以及职业技能等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人才需求方提供相应数量与质量人力资源的合约式人才培养模式[21]。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旅游人才培养的实践中积累了较多的成功经验。北京外事职业高中的“订单式”培养模式是较为著名的成功案例之一。早在1980年,北京外事职业高中就和北京饭店签订协议联合办学[22],按照饭店的需求培养、输送所需的毕业生,开辟了国内旅游专业人才订单式培养的先河。宁波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先后与杭州宋城旅游集团、中信宁波国际大酒店、法国雅高酒店集团(中国区)等国内外著名旅游企业合作建立了 10 余个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基地,试行 3+1 学制[23]。此外,国内还有为数众多的旅游院校采用多种类似“订单式”的培养方式为旅游企业和酒店业培养所需的专门人才。

“订单式”培养模式在目前国内旅游高等教育,特别是旅游职业教育方面凸显出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签约订单”后,学校即可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来培养人才,教育目标明确,教育内容专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避免了学校在人才培养上的盲目性,既使学校能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工作,也使学生在毕业进入就业岗位后表现出非凡的适应能力,深受到用人企业和培养学校的欢迎。

三、中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受各自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中外旅游教育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经过长期的探索和积淀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提高旅游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目前国外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较为成熟,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而国内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由于起步较晚,且多处在发展和完善过程中,急需通过吸收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走向成熟。因此,通过分析比较中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体系建立、培养目标确定、课程内容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异同,找出国内的差距,吸收国外的经验,对于实现我国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人才培养体系方面的“盲目扩展”与“规范管理”

虽然自改革开发以来,中国旅游教育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但在旅游人才培养体系的扩展上却体现出一定的盲目性。自1970年代末创办第一所旅游院校以来,我国的旅游教育已建立起一支庞大的人才培养体系。截至2011年底,全国旅游院校(包括设旅游相关院系或旅游相关专业的院校)共计2236所,在校生共计107.34万人[24]。其中许多并不是在合理的计划和可行性研究基础上产生的[12]16。

同国内相比,虽然国外旅游人才培养的历史要比国内长得多,但其在长期的发展中所形成的人才培养体系却远比国内的理性和规范,这是政府科学管理的结果。以日本为例,日本旅游高等教育于1967年正式开始,以立教大学4年制本科旅游教育旅游系的成立为标志,直到1998年4月,立教大学才正式成立日本第一所旅游学部(系)和旅游大学院,到2000年,全国10所大学才有序设立了旅游系或学院。原因在于,作为支撑体系的一系列旅游法规的相继出台,对日本旅游业和旅游教育起到了约束和规范作用。

(二)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的“模糊不清”与“定位明确”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对所要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规定,是高校要完成自身的任务,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由于各自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差异,致使中外旅游教育的价值观和理念也不尽相同,形成了各自的目标定位。总体上看,我国多数旅游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不明晰,缺乏特色。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是“为旅游经济与旅游管理行业提供高素质人才”,但在具体实践中又存在“学科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争,加之对人才市场需求的科学调研不够,使得许多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不准确,不明晰,缺乏特色而又死板僵化,最终导致旅游人才市场上严重的供求错位现象。

而国外的旅游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则是定位明确,特色鲜明,绝无任何的“面面俱到”与“模糊不清”。总体上,欧洲大陆的旅游教育倾向职业化教育,如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其所培养的人才多为技能操作型,强调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培养,并能够专长于某一特定领域;而美国、日本的旅游教育从一开始就定位于更为广泛的商科视角,强调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养,目标定位为管理人才,如康奈尔大学的目标是“培养21世纪业界领袖”,而日本则以培养旅游业以及旅游业以外的其他领域具有高素质、国际意识丰富和专业知识扎实的人才为目标,志在培养胜任多样化职位的人才。

(三)课程设置上的“理论性”与“实践性”

课程是教学的基础和灵魂,是培养人才有力的手段和工具。由于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中外在课程设置上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在我国,由于旅游管理专业长期作为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这一特殊的学科地位,加之多数本科院校以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构成模块的课程体系不能凸现培养特色和培养目标,致使不少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呈现“大杂烩”现象,课程内容陈旧,交叉重复多;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部分实行“校企合作”旅游院校在校企之间关系方面往往更加“错综复杂”,不但企业难以为学生提供设施齐全的实训基地,校方的考核方式上存在的问题也较多,致使很多学生对实训课程不重视,未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而国外旅游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则要求课程与教材必须吻合行业需求,核心突出,国际化程度高,如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秉承设校于瑞士,面向国内外,全方位开放式办学的指导思想,注重 “店校合一”、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关注行业特点和需求、书本知识和实际操作的结合。美国康奈尔大学重视开设核心课程,这些课程占到旅游接待专业学生整个课程的一半。同时,课程会视每个学生专业方向情况而有所不同,多是从管理的角度进行,重视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25]。日本旅游学科的课程设置也较合理,强调基础性和实用性,与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紧密相关。

(四)师资队伍方面的“实践经历匮乏”与“业界经验丰富”

高质量的教学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而高素质的教师则需要具备理论、科研和行业实践等能力的综合。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外旅游人才培养质量上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在于师资队伍素质方面的差异。相比较而言,目前国内多数旅游院校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理论教学“理论性不强”,实践教学“实践经历匮乏”。一方面,部分教师由于未受过良好的旅游专业训练,缺乏坚实的旅游理论基础和系统的旅游专门知识,特别是“半路改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带有浓重的原学科痕迹,生搬硬套,内容庞杂,缺乏旅游专业的核心理论和知识,使理论教学本应该突出的“理论性”严重不足;另一方面,部分教师严重脱离旅游行业实际,缺乏起码的业界经历和经验,几乎是关起门来,闭上眼睛,认真并枯燥地讲授着“书本上的知识”,所培养的“人才”也多是远离市场的“坐而论道者”和“眼高手低者”,难以适应当前激烈的旅游业竞争。

而国外旅游高校的教师,特别是一些知名学校的教师往往要经过严格的筛选,故师资队伍具有较高的学术积淀、理论素养和丰富的业界经验。理论方面,许多教师都是旅游领域的专家,对于自己的研究领域与研究对象有着深刻的理性认知与系统的理论积淀,理论教学具有较高的原创性和独立见解;实践方面,许多教师都曾在业界工作多年,或本身就是业界精英,具有丰富的业界经验,在教学中将实践经验与理论教学融为一体,使学生能在课堂中就掌握适应未来市场竞争的基本技能和素质。如美国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的教师多是在酒店实际部门任过职的人员,业界经历和经验丰富,能行业中的新发展、新动态、新问题带进课堂中。教学方法基本是案例教学,言之有物,实用性强,所讲的课程既有特色,也深受学生欢迎。

四、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中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体系、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恐怕就在于对旅游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的关系的认识上。相比较而言,国外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市场导向性”非常明确,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无论是培养目标确立、课程及内容设置、还是师资遴选、教学方式等方面都特别强调要和市场需求的对接,注重培养学生的市场适应能力;而国内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却呈现出“素质导向性”特点,片面强调向学生传授旅游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为通过课堂的理论教学,只要学生掌握了理论和知识,自然就会提高素质,而成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在这一办学理念的影响下,尽管有部分院校也强调实践教学和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但实际效果却难如人意。因此,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背景之下,中国旅游人才的培养必须在深入分析和了解自身不足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和优秀成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将其具体贯彻和落实到旅游学科专业审批、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的设置、教学与考试方法的选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实现专业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培养市场所急需的应用型、职业型、操作型的旅游专业人才,而不必苛求于所谓的“学术性”、“素质型”、“复合型”旅游人才的培养。

[1] 《中国旅游教育年度报告2011》课题组.中国旅游教育年度报告2011[R].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46-47 .

[2] 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中国旅游教育年度报告2012[R].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2:6-7 .

[3] 陈晓燕.日本、瑞士、美国的旅游高等教育特征[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10):120 .

[4] 徐浩贻.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与启示[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5(9):89-90.

[5] 于海静.美德日澳高职产学合作及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2):76-77.

[6] 刘亭立.中外饭店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实证分析——以康奈尔酒店学院和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为例[J].旅游学刊,2004(S1): 73-74.

[7] The center for hospitality research[EB/OL].http://www.hotelschool.cornell.edu.[2008-7-5].

[8] EDMONDSON,Brad.Hospitality Leadership,The Cornell Hotel School[M].Ithaca,New York:Comell Society ofHotelmen,1995:123-125.

[9] 刘宁宁.旅游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3):45-46.

[10] 刘伏英.“洛桑模式”对我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5(8):78-79.

[11] 杨涛.追求卓越的洛桑酒店管理学院[J].教育与职业,2008(13):101-102.

[12] 崔卫华.日本旅游教育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前瞻——兼述日本立教大学旅游系学科设置特点[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

[13] 徐红罡,张朝枝.中外旅游教育比较分析与启示[J].旅游学刊,2004(7): 27-28.

[14] 陈解放.“产学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34-36.

[15] 陈海明,陈 芳,张 颖.高职教育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考试周刊,2008(9):180-181.

[16] 程善兰.工学结合模式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的顶岗实习的反思——以苏州经贸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中国西部科技,2009 (10 下): 89-91.

[17] 陈国生,陆利军.基于“工学结合”理念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旅游研究,2011(3) :83.

[18] 顾文明.“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个案分析——以漯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旅游经济研究,2011(9) :195-196.

[19] 赵鹏,汤利华.构建旅游院校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的几个问题探析——以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为例[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

[20] 黄建伟.旅游高等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中外比较研究——以康奈尔大学酒店学院与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为例[J].旅游学刊,2009(2):88.

[21] 于世宏.论订单式旅游人才培养模式[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169-170.

[22] 陈玉.加强校企合作培养旅游服务业高素质劳动者[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3):35-37.

[23] 张代楠.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17.

[24] 金磊.旅游本科教育“泛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探讨[J].琼州学院学报,2013 (10) :120.

[25] 王书翠.欧美旅游接待业教育比较——兼探讨中国旅游教育的发展思路[J].社会科学家,2008(7):93-95.

猜你喜欢

学院院校旅游
初等教育学院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旅游
学院掠影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西行学院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