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大脑中建立英语“运河运输系统”之构想*
2014-04-17张辉
张 辉
(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安徽亳州 236800)
国内的英语教学经历了最初的翻译法教学,到现在的交际法教学、任务型教学等。尽管当前的中学生在听、说方面较以往翻译法教学培养的学生有了明显进步,但让人困惑的是这些学生到了大学毕业,口语、翻译、写作能力却没有相应的明显提高。给人感觉英语学习耗时费力,效果却又不明显。
一、英语教学耗时费力的原因
国内的英语教学可谓是耗时费力,却又效果不明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1)对英语学习的难度认识不到位;(2)当前的英语教学理念方法及教学方法不利于英语的长期学习;(3)考试题型对教学的负面影响;(4)英语教育系统性的缺失。
(一)英语学习的艰巨性及长期性。语言学习本身就是一个耗时费力的过程,尤其是外语的学习。耶鲁大学主讲《自闭症讲座》的讲师V.A在讲座中提到:美国正常发育的儿童,在两周岁时能够听懂家人以外的人所说语言的50%,个别儿童接近70%[1]。到四岁时,能够完全听懂外人的话。到五岁时能够使用的词汇达到6千,他们几乎已经掌握了所有的英语语言规则,表达中很少有语法错误。这一时期的孩子在语用领域也有了发展,非语境下的谈话增加,即便需要从成人那儿得到帮助,但需要的帮助越来越少。他们不再只有交互式对话,他们可以独白、讲故事。大学毕业时,他们的词汇量可以达到8万至10万单词。与我们中学英语大纲、大学英语四、六级词汇大纲及英语专业八级词汇大纲对比会发现,我们的大学毕业生过了四级时才认识6千词汇,还不是完全掌握。而美国五岁孩子的听力已基本上没有障碍,在语言能力上有了质的飞跃。而听力障碍对中国学生来说会持续很久。外语学习者与本族语学习者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原因主要有:(1)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思维要借助于语言来思考并表现出来,可以想见英语国家人士除了8小时睡觉之外,他们每天有大概16小时在使用英语。一年达到将近六千小时,而中国英语学习者即便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每天2小时,到大学毕业时,英语学习时间一般不会超过1万小时。(2)英语国家儿童在学习英语时,思维能力也同步发展,英语思维模式也随之形成。思维模式形成后,可以根据掌握的思维模式创造语言,就像我们学母语根本不需要学习语法,创造出的语言基本都符合语法,学习到的新词也能够很容易融入已形成的思维模式;因为任何民族的思维模式都具有遗传性,可以说这些词汇本来就是与民族思维模式融为一体的。他们学习生词要容易的多。英语国家儿童到四岁基本上掌握英语思维模式,后面只是词汇量的增加而已。“语言塑造了五岁左右的儿童思维,就意味着规定了人的整个一生的思维。”[2](P250)在外语环境下学习英语,注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特别对于英语高级翻译人才的培养,更需要长期的积淀。当然最好的办法是集中时间学英语,越集中效率越高,越分散效率越低。当前低龄化的英语学习,只是拉长了英语学习的战线,这样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倒不如在某个阶段延长英语学习的时间。
(二)当前的英语教学理念及方法不利于英语的长期学习。当前国内英语教学方法主要以交际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为主,交际法主要以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的“交际能力”理论和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Halliday)的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是一种既培养学习者语言能力又培养其交际能力的教学方法。交际教学方法不是一种单一的、固定的教学模式,它的核心内容是“用语言去学”(using language to learn)和“学会用语言”(learning to use language),更不是“学习关于语言的知识”(learning about language),其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习者获得足够的交际能力[3]。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到交际法教学的适用对象及环境,目前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两种认识偏差:(1)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这是一种误解。莱昂斯(Lynons)提出语言定式学习阶段,即在语言学习初级阶段,学习者对接触的语料不做分析,而是作为整个组块,即词组或短语甚至句子来运用[3],如“what’s the weather like?”“what’s this?”这样的句型通过反复训练可以做到脱口而出。这并不能说明学生能做到用英语思考。对于一个刚获得的信息如“十八届三中全会”,即使没有英语生词,学生也不能立即说出对应的英语表达法,必然要有一个翻译过程,根本谈不上用英语思维,即使到了英语学习的中高级阶段,看似熟练的英语表达,其实也是建立在熟练的翻译基础之上的,只不过翻译的过程缩短了,给人的感觉是直接用英语思维。交际法教学适用于语言定式学习阶段或在真实的英语环境下,因为只有在真实的英语环境下,学习者才可能大量地接触英语,做到“用语言去学”和“学会用语言”,从而不需要学习过多的语言知识。在语言定式阶段之后的学习,如果再继续使用这种方法,学生的口语、写作及翻译能力很快会进入朱曼殊提出的“高原期现象”[5]。虽然学生在听力、阅读方面还会保持一段上升期;但最终也会进入高原期,特别是到了后期,随着句子变得复杂、难度增加,学生理解句型都有困难又怎么能听懂呢。到了中高级阶段,必然牵扯到一个翻译过程及语言再创造过程。翻译及再创造必须建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并借助于英、汉语言差异规律。英汉语言差异中是存在规律的,这些规律要靠学生自身感悟获得,而不是通过老师灌输获得。(2)英语阅读的目的。阅读的目的主要有四个方面:学习语言、获取信息、欣赏、思想教育。对学生来说,英语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学习语言,对于科技人员来说是获取科技信息。目前的阅读教学颠倒了这个顺序,通过阅读考试引导教学把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放在首位,这样的阅读教学最后成了培养考试技能的教学。学生阅读的目的不再是关注语言本身,演变成了快速阅读,获取所需信息。这样的阅读教学浪费了大量时间,造成低效的英语学习。有效的阅读教学是在阅读中寻找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规律,并验证及内化已发现的英汉差异规律。当前英语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只适应于英语的语言定式学习阶段,能够满足在短期内获得基本英语交际能力的需求,但不利于英语的长期学习。
(三)考试题型对教学的负面影响。由于高考肩负人才选拔功能,在英语题型设计上更加注重对思维能力的考查,这种思维能力并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英语思维能力,而是学习者本身的思维能力,只不过借助英语工具体现出来而已。例如,让中国的学生做用英语表达的数学题,可以勉强说这道数学题能够考查学生的英语水平,其实真正考查的是数理逻辑能力。陈保亚(1993)提出的“语言浇筑思维模式”有两个方面的严格限定:一方面,思维分为思维能力和思维模式两个方面。不同的民族语言不能决定思维能力的高下,却能导致思维模式的巨大差异,因此语言决定思维只是就语言思维的思维模式而言的[2]。格林伯格(J.Greenberg)说,如果把两个说不同语言的人送到月球上,他们返回地面所作的报告的内容绝不会因语言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伍铁平认为,已经掌握汉语的英语学习者的思维能力是通过汉语学习获得的,而不是通过英语,更不存在英语思维能力或汉语思维能力的说法,思维能力会因人而异[6]。语言思维模式是民族的,具有的遗传性是相同的,不同民族之间只存在语言思维模式的差异。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考的题型同样是借助英语工具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名校中那些本科生在高考或四、六级及考研英语中能获得高分并超过英语专业的本科生,而运用英语的能力却远不如英语专业的本科生。由于词汇、阅读理解及听力考查更多的是思维能力及做题技巧,所以学生感觉到在这方面提高比较快,更愿意把大量时间花在背词汇、做阅读理解、练听力上;而真正能考查英语水平的说、译和写方面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原因是见效慢。
(四)英语教育系统性的缺失。由于交际法教学强调语言的运用,注重听说能力的培养,加上考试题型的导向,学生很少关注英、汉语言差异,并总结差异中存在的规律,这样学生在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上,显得支离破碎、缺乏系统性,这不仅不利于记忆,而且学生无法把学到的东西内化,并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语言看似杂乱无章,其实具有系统性。“每一种语言铸就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铸就了独特的一种认知方式和思维习惯。一种语言训练出一套思维方式。”[2](P227)由于语言与民族思维模式的密不可分,所以本族语言是能很快形成系统。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母语思维模式已经形成,学到的英语语法、词汇等很难与母语思维模式兼容,不得不借助于翻译过程,把它转换成与母语思维模式兼容的对等汉语。这个转换过程就包括了翻译和记忆过程。记忆过程的存在决定了人们很难像母语学习者那样达到10万词汇,知识的积累要呈现整体性、系统性和衍生性。翻译过程要求做到熟悉英汉两种思维模式,因此英语教学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更应该注重知识系统性学习。在《英语学习的三个模块及三个阶段》中,把英语学习分为英语语言定式学习、英语思维模式学习及准英语环境下的听说实践三个模块,并分为三个阶段:四至九年级的英语学习作为语言定式学习阶段;高中为英语思维模式学习阶段;进入大学阶段后,强调准英语环境下的听说训练,兼顾写和译的练习[7]。三个模块的划分有利于英语知识的系统性,三个阶段的划分为中小学英语教材与大学英语教材的衔接提供了依据。
二、建立英语“运河运输系统”之构想
(一)构想之理论基础。语言是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部分是综合的,即记忆中的词块;另一部分是分析性的语法规则。威多森(Widdowson H.G)[8](P23)盖斯(Gass)、麦基和皮卡(Mackey & Pica)[9](P299-307)认为,决定学习的关键是学习者自己,如果学习者能够先注意到某些语法特征,就有可能在以后接收处理输入时不断注意到所学的结构。第二语言学习者往往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并能利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去分析推断语言的规律。当注意到语言中某一特别结构时,学习者往往形成假设,并根据新的语言输入不断地验证假设。欣克尔与福托斯(Hinkel&Fotos)这样总结语言习得过程:当一个语言点反复出现且得到经常性的注意时,学习者就会无意识地把它和自己已经建立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的语法系统相比较,无意识地对已经注意到的语言点提出假设,对注意到的新的语言现象和他们现有的语言能力之间的不同提出假设[10]。他们无意识地通过两个渠道来验证自己的假设:一是继续对大量的语言输入中的语法现象加以观察注意,二是在运用和表达输出中进行检验。当学生进入这种学习阶段时,就能重新建立他们隐含的无意识的语言知识体系。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我相信,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在每一个具体问题——词形、词义、语法范畴、句子结构上都尽可能用汉语的情况来跟英语作比较,让他这种比较得到更深刻的领会。”[11](P2)乔姆斯基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提出普遍语法这一概念:“the system of principles,conditions and rules that are elements or properties of all human languages…the essence of human languages.”[12](P29)普遍语法指出,代表人类语言普遍性的原则本身就是大脑的一部分,是人脑固有的、不用学而具有的程序,是通过具体语言来表征的,而反映人类语言个性差异的参数则是要学习的语言边缘成分,即参数值。由于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与钱冠连提出的思维分为思维能力与思维模式基本上是一回事。人类语言的普遍性原则就是思维能力,语言边缘成分就是指各民族的思维模式。“不同民族的地理环境并不是完全不同的,也存在部分相同的环境,因此部分思维过程也是一致的。尽管思维过程存在差异,由于不同的民族面对的客观事物基本上是相同的,所以思考的结果基本上是一致的,这就使得不同的语言能够进行语码转换。不同的民族思维过程的差异必然会表现出语言思维顺序的差异,思维顺序的差异就成了是二语学习的难点和重点。”[13]因此,在语言定式学习阶段后的重点应该是英汉差异规律学习。本文基于以上论述及近五年对英汉语言差异规律的研究,并以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为理论框架,提出在英语学习者大脑中建立“运河运输系统”之构想:把传统的翻译法教学与交际法优点综合在一起。具体做法是:通过英汉对比发现英语组词规律和英汉句子成分转换规律以及英汉句型转换规律的学习,在学习者大脑中形成三条大“运河”,规律与规律之间的联系形成运河互通的纽带。听力、口语、翻译写作能力则是“运河”中之“流水”。词汇、语音、短语则是汇入“运河”的“水滴”。语法及篇章结构则是整个“运河运输系统”的“交通规则”,这个“运河运输系统”一旦形成之后,所学知识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能力与知识之间建立紧密联系,能力与知识良性互动,知识促进能力的发展,能力反过来随时激活所学知识。这样,不仅有利于旧知识的巩固,也有利于吸收新词汇、短语等。因为“运河运输系统”的关键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这些规律,以及在规律与规律之间找到联系,形成一个流动的“运河”,不仅可以吸纳外来“水源”(词汇、表达法),本身就是“水源”(根据规律创造新的短语、表达法、句型)。
(二)“运河”的形成。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组词规律的学习。经过研究发现,英语中常见的组词规律共有30多种,本文以最常见的副词加过去分词为例,论述如何学习组词的规律。第一步,让学生阅读含有下列这些短语的语料,引导学生去发现其中的共同结构“副词加过去分词”,不要直接告诉学生,通过这一个过程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1)“electrically powered,computer-controlled robotic arms.”电力驱动、计算机控制的机器臂之一(逻辑主语);(2)“the situationally based materials”(逻辑宾语)(基于情境的材料);(3)“hierarchically organized society”有等级组织的社会(方式状语);(4)“highly and elaborately rhetorically ornamented passages”大量并精心堆砌辞藻的段落(程度状语);(5)“newly fallen snow”新下的雪(时间状语);(6)“locally produced food”当地生产的食物(地点状语)。第二步,让学生把这些短语翻译成汉语,通过英汉对比体会这些组词规律的结构。第三步,让学生分析副词充当什么句子成分。
2.英汉句子成分转换规律。这一部分规律有100条左右,具体做法如下:让学生阅读含有下列短语的语料并翻译成汉语:(1)“national opposition to a government policy”(这项政策遭到全国反对);(2)“newspaper accounts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报纸对国际事件的报道)。通过对比发现汉语的谓语动词变成英语的名词,动作的执行者变成定语。
3.英汉句型转换规律。让学生把下面两句英语译成汉语并进行对比:(1)“The first question went to him.”有人问了他第一个问题;(2)“Her question received no answer.”没人回答她的问题。英语句型用的非人称主语句型,汉语句型的主语是人。
4.规律之间的联系:(1)“electrically powered,computer-controlled robotic arms”;(2)“national opposition to a government policy”;(3)“snow topped mountains”;(4)“his not telling the truth”。前面每个短语代表一种规律,对比会发现,它们又含有一个共同规律,副词、形容词、名词都用作逻辑主语。
(三)“运河之水”。“运河之水”包括词汇、阅读、听力、翻译、写作。在学习词汇,训练阅读、听力、翻译、写作时应坚持:验证已发现的规律,通过反复的训练把发现的规律内化,同时发现新的规律。
(四)“运河”之“交通规则”。“运河”之“交通规则”主要指时态、句子成分分析、篇章的衔接与连贯及英文的语篇结构。当“运河运输系统”成形以后,再讲翻译技巧、翻译理论、写作技巧和写作理论时,学生很容易接受。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需要改变当前的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并编写配套教材。
由于篇幅有限,词汇、阅读、听力、翻译、写作教学方法没有一一列举,有了这个理念后,中小学与大学英语的衔接有了依据,同时阅读、听力、翻译、写作都围绕这个理念编写。这样将形成一个完善的、系统的英语学习体系及教材体系。经过近五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
[1]Rhea Paul.Communication in Autism[EB/OL].http://v.163.com/movie/2010/9/H/C/M6V0IPEL2 M6V284PHC.html.
[2]钱冠连.语言:人类最后的家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Lynons,J.Introduction to Theoretical Linguis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8.
[5]朱曼殊,谬小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6]伍铁平.“语言决定人的思想吗?”语言与思维关系新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7]张 辉.英语学习的三个模块及三个阶段[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3,(4).
[8]Widdowson H.G.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9]Gass,S.Mackey,A. & Pica,T.The role of input and interacti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8,(3).
[10]Hinkel,E. & Fotos,S.New Perspectives on Grammar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M].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2.
[11]吕叔湘.中国人学英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2]Vivian,Cook,and Mark Newson.Chomsky’s Universal Grammar:An Introduction(宁春岩导读)[M].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13]张 辉.地理环境与英汉思维顺序差异考量[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