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命关怀教育谈教师的成长
2014-04-17吴永江李晓梅
吴永江 李晓梅
(1.西华师范大学 四川南充 637002;2.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 四川德阳 618000)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成长状况事关教育的兴衰和成败。近年来,生命关怀教育逐渐成为学校教育新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学生生命本体的地位,社会和学校开始重视学生的生命需要和生命成长。但是,“当今的教育在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同时,忽视了教师作为‘人’的存在,忽视了对教师生命成长和生命意义的关注。”[1]因此,以生命关怀教育视角透视教师的成长,还原教师成长的生命价值,是教师终身发展的应有之义。
一、生命关怀教育对教师成长的意义
(一)生命关怀直面生命存在,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生命质量。生命关怀教育的价值取向倡导:“学校教育要有清晰的自我意识、生命意识,要以‘自我’的身份,考虑自身的存在方式与价值实现。”[2](P159)教师和学生作为学校生命关怀教育的主体,内在地规定了对教师和学生生命价值的追求。生命关怀教育直面生命存在,把教师看作是有思想、有情感的生命个体,把作为“人”的教师和作为“教师”的人统一起来,既关注教师生存的物质需要,又关注教师生命价值和精神需求实现的需要,努力促使教师在职业成长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如此,教师的个体潜能、生命热情和智慧将得到充分发展,有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的激情,促使教师体验到生命存在的价值,在自身成长过程中享受生命关怀带来的幸福和欢乐。
(二)生命关怀内含积极主动的态度,有助于增强教师的成长动力。关怀生命是一种有意识的、自觉主动的行为,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意志,是教师对自身发展的理性认识。近年来,教师在职业成长过程中呼唤生命关怀,体现出教师自身对生命的积极关注,表明教师自身承认每个生命个体都有自身成长的内驱力和发展空间。如果生命得不到应有的关怀,教师便会失去继续成长的动力。“从当代学术界来看,人们更倾向于把作为教师发展主体的自身实践活动看作是教师发展成长的根本动力。”[3]而这里所讲的“自身实践活动”既包括教师对规则、技术、原则等技术性知识的主动学习,又是教师主动投身教育实践,把自身所学知识转化为教育实践能力的活动。生命关怀恰好是教师对“自身实践活动”的关注,能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保障。
(三)生命关怀点化、润泽生命,有助于提升教师教学活动的效果。生命关怀教育的价值取向,注重每个生命个体的尊严和价值,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理应用“生命关怀”去审视教育对象。在这种价值选择之下,教师把教学过程看成是理智与情感统一的过程,把师生关系看成是共同参与、相互合作的生命对话过程,把学生生命自由而全面的成长与发展作为教学的真正追求。教师越来越重视对教学方法的研读,把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建立在生命交流与融合的基础之上,教师努力用自己的生命活力去激活学生的力量,“引导学生以自身的生命精神去体验、感受知识的生命力量,形成自己的富有个体生命活力的知识。”[4]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基于生命本体实践的“教”,学生是出于内在生命需求的“学”,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充分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因此,生命关怀以点化、润泽生命的形式增强了教学活动的效果。
二、教师成长面临的现实问题
现实教育中,教师始终承担着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使命,教师职业缺乏完全的自主和独立,更多强调教师作为一个神圣光辉职业的义务,而忽视了教师自身的内在需求和个体尊严。总体来说,现实教育表现出对教师成长过程中生命关怀的缺失,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师的形象被神化,教师的成长缺乏必要的经济支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存在着把教师当做“神”来看待的倾向。教师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教师被看作是“蜡烛”、“春蚕”等。总之,传统文化中教师被当作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完人”,甚至“超人”。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很多人对教师抱着较高的期望,他们认为教师在职场中就应该甘于奉献,在生命中就应该只满足于精神的崇高,不应该去过多计较物质财富,教师职业被赋予了太多的理想化色彩。教师在承载着社会过高期望的同时,却缺乏自身成长发展所必须的物质资源。根据武汉大学罗儒国教授2011年在全国范围内所做的中小学教师工资收入调查可知,在1505份有效问卷中,有793人的月均收入在1000-2000元,占被调查教师的52.7%,23.1%的教师月均收入在2000-3000元,月均收入在3000-4000元之间的教师有132人,占被调查教师的8.8%,1.8%的教师月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还有9.5%的教师月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从中小学教师对工资收入的满意度来看,对自己的工资收入感到“基本满意”或“非常满意”的教师仅占18%,感到“基本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的教师占到72.6%[5]。由此可见,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收入水平和工资满意度都较低,教师的成长缺乏必要的经济支持。
(二)教师的职业压力持续强化,教师的生活表现出单调、重复。现代社会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人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的职业生活不断扩张,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都侵占了教师的个人生活空间。教师为了不断迎接挑战,就必须花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没有感受到教书育人的快乐。有调查显示:在中小学教师中有59.9%的人存在焦虑现象,其中35.5%为轻度焦虑,17.7%为中度焦虑,6.3%为重度焦虑;有40.5%的教师存在抑郁,其中轻度为29.1%,中度为8.8%,重度为2.6%;有32.6%的教师存在敌对心理,其中轻度为22.4%,中度为7.2%,重度为3.0%[6]。在教师群体中普遍存在着“精神恍惚”、“神经衰弱”、“烦躁不安”、“失眠”等症状,其身心健康程度值得关注。由此可知,由于教师长期的精神紧张状态没有得到及时的调适,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教师工作的周期性使得很多教师都在“备课—讲课—批改作业—考试”的循环中往复,这些重复的生活模式使得教师的激情逐渐被消磨,创新的动力严重不足,工作和生活方式变得单调乏味。根据王春燕教授所做的教师“双休日你会做什么”的调查可知,25.2%的教师在双休日选择“补充睡眠”,有23.2%的教师选择看电视,有21.4%的教师选择“打扑克”、“打麻将”,有14.3%的教师选择“进修与业务学习”,“做家务”的占13.7%,其他(包括看报纸、出去会朋友、批改作业、处理家庭事务等)占2.2%[7]。由此看出,教师的业余生活的方式单一,其身心没有在节假日得到恰当的释放。
(三)对教师的教育侧重于工具理性,缺乏对教师的本体性关怀。教师的成长也离不开教育。当前,在对教师的教育内容方面侧重于实用性的操作技能,重视教学手段、模式、方法的传授;在理论学习方面强调绝对服从权威人物的权威观点,而对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缺乏重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培养出高分数的学生,这使得很多教师“唯分数是论”,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这实际上是教育和人“工具化”的表现。对教师的培养过分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长此以往,便会造成教师认知与情感的分裂、科学认识与审美意识的分裂。对教师的继续教育主要通过培训班和研修班的形式进行。在对教师的教育过程中,虽然许多教师想给自己“充电”,但是现实中对教师的培训更多关注的是模式和方法;虽然承训单位精心布置了一系列课程,但由于其专业跨度大、集中学习的时间较短等,这使得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对理论精神的实质缺乏深刻的理解,多“浅尝辄止”。现有的教师培训形式重视分解式的课堂观察,教师主要接受微观的职业技能培训,对教师备课技能的培养主要通过集体备课的研修形式进行,主要分享各自提高学生成绩的利器,对教师自身的内在需求却很少关注,如情绪的调节、文娱生活的丰富、高雅艺术的熏陶等。
三、生命关怀教育视角下教师成长的对策
(一)复归人性,秉持合理的教师角色,改善教师的生存状态,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我国哲学家冯契曾说过“人总是具体的人,一个个的人”。教师作为具体的“人”必然会有多种多样的需求。同时,教师也是生活中普通的人,这一职业也只是普通的职业,他们是社会人与生物人、精神人与物质人的统一。在教师的生活中,他们有多重角色,所以,不应该仅仅从职业层面来理解教师。“因此,教师首先是作为一个人而存在——‘师之为人’,其次才是作为一个职业的教师存在——‘人之为师’,尽管教师具有人之为师的特殊性,但教师更具有师之为人的本质属性。”[7](P60)生命关怀始终关注个体的生命成长,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所以,面对教师形象神化的现象,必须首先复归人性,秉承合理的教师角色。生命关怀从来不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层面,它要求教师既要有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德行,也要让教师得到丰厚的报酬,体验到自身的人身价值和生命意义。近年来,党和政府在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方面做了极大努力,尽管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有了巨大的改善,但在“用世界上最少的钱办最大的教育”的国情制约下,教师职业远没有达到“享有羡慕和尊敬”。所以在现阶段教师的发展中,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应着手提高教师的职业待遇,完善绩效工资制度,平衡教师内部、不同地区的收入差距,改善教师的经济条件,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稳定教师队伍,创设尊师重教非神化教师的舆论氛围,增强教师对自身的职业认同感,使教师潜心研究教学工作,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坚实的物质保证。
(二)理解生命,关注教师的健康,培养教师自我生命关怀的意识,使教师在愉快的工作体验中成长。生命关怀重视对人的生活及其质量的关注,它旨在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关注人的生命情感和心灵活动,凸显生命的灵动,重视人的终极关怀。在生命关怀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成长就是要帮助教师理解生命,要激起教师“对生命意义的自觉、欣悦、沉醉,以及对他者生命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同情、关怀与钟爱”[8](P7)的情感。因此,针对教师的职业压力过大所表现出来的焦虑、抑郁等“亚健康”症状,需要学校内部进行人性化的服务和管理,要建立起和谐的学校管理工作制度,用微笑搭起学校管理层与普通教师之间的桥梁,宽容悦纳教师。学校要建立“教师放松室”,由专人负责教师的日常心理健康咨询,教会教师自我调适的方法和技巧,并定期开展高质量的教师文娱活动,营造和谐、进取、活泼、高效的校园工作氛围,使教师充分领悟、体验到自己工作的价值,逐渐形成对自己职业的充实感、满足感和自豪感。针对教师业余生活方式单一、生活枯燥乏味的现实,教师自身也应该主动培养自我的生命意识。首先,教师除了应该把教育工作当成一种职业外,还应该把它视为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为此,教师应该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态,学会从教育活动中发现学生发展给自己带来的喜悦感;要积极进取,提高职业修养和素质,把外界对教师职业的“敬业”要求转化为内在基于自我发展需要的“乐业”;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时刻关注自身的专业成长,把教学活动始终看成是创造性的劳动,重新激发课堂教学的激情;要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陶冶自己的情操,选择有益于自身发展的休闲、娱乐方式。如此,教师便能够在愉快的工作体验中获得成长。
(三)珍视情感,凸显教师教育的人文关怀,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效性。教育的对象是处于生命发展中的个体,它既关注个体外在的行为特征,也关注个体内隐的生命情感。在生命关怀教育视角下,教师教育不仅要重视教师的认知世界、知识水平、专业技能,更看重教师的内心世界、精神价值以及个体生命意义的丰盈、充实与升华。所以,针对目前教育对教师教育中存在着的过分注重工具价值取向的倾向,应该重新确立起生命关怀的教师教育价值取向,凸显教师教育的人文关怀。这就要求各培训部门善于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更多关注教师的精神家园,重视对教师情感、态度、价值观、意志、性格等非认知素质的提升,重视对参培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培养他们对教育对象的爱心和责任意识,增强他们处理人际关系的魅力;要通过精细化的科学管理,完善教师的培训机制,改善培训条件,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在培训过程中既要引进优质的培训专家资源,规范和指导校本培训,发挥专家的“专而精”的优势,又要注重教师参加培训的主体性,要给一线教师真正的发言权,给受训教师提供分享、反思自己教学实践和情感体验的平台,通过课题研究、说课、经验交流的形式,让受训教师与培训专家之间深度交换各自的观点,在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中实现观念的共享与视野的融合。此外,还要不断促进教师的“解放”,由以前对教师的“训练”转为对教师的价值、潜能、个性的“开发”,给受训教师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从促使教师发现个人价值出发,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发展每个教师的个性,促成教师的成长,从而达到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实力和水平的目的。
[1]周 鹏.论对教师的生命关怀[J].教育评论,2012,(5).
[2]叶 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赵昌木.论教师成长[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3).
[4]闫守轩.论教学的生命关怀[J].教育科学,2010,(2).
[5]罗儒国,王珊珊.中小学教师工资收入满意度调查与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1,(5).
[6]孟四清,刘金明.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对策研究[J].天津教育,2005,(1).
[7]王春燕.教师:从职场专业发展走向生命关怀的个体价值——生命哲学视野下教师成长的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08,(6).
[8]肖 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2.
[9]周正怀.人文关怀:教师继续教育的应然追求[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