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人格的“三维”空间构建刍议

2014-04-17侯秋霞

嘉应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三维品格人格

侯秋霞

(嘉应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梅州 514015)

伟大诗人歌德曾经说过,人们最大的幸福乃是人格之欢乐。蔡元培提出,教育的宗旨就是养成共同健康的人格。儒学经典《大学》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可见,大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与完善,是大学教育的本质诉求。由于当代大学生的人格问题日益被社会所关注、质疑、诟病,因此,大学生优秀人格的培养便成为大学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才能让中国当代大学生的人格“挺立”起来,承担起历史赋予的使命与责任,创造并分享新时代的文明成果,如何以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为中心任务,向关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生命价值转变,进而使大学真正成为培养“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的摇篮。当代大学人格教育在整体框架上应该搭建起具有“山的品格、水的智慧、历史人文的情怀”的三维空间,展现当代大学生人格应有的长度、宽度和高度,从而克服人格品质的“缺钙症”与人格内涵的“空心化”的现象。

一、当代大学生人格“空心化”现象剖析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延伸,以等价交换、追求效益和利益最大化为基本特征的经济规律与原则迅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引发了义与利、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与现实实用主义的冲突。[2]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价值多元化、物质化、金钱化的冲击,造成灵魂“痞子化”、人格“空心化”现象一定程度存在。所谓人格“空心化”现象,就是指人格核心品质的丧失,外表风光忙碌,内心暗淡空虚。部分大学生出现人性压抑、人格扭曲、人品虚无、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等倾向;眼高手低、空谈理想不尚实干;自我中心、个性张扬,不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心态浮躁、见利忘义,只讲回报与索取,不愿付出与奉献。一些大学生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物欲追随者,为了追求自我利益与价值最大化,可以将良知与责任抛之不顾。因此,大学生的人格问题受到社会高度关注。凌辉、黄希庭等人对4811 名大学生进行过人格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的12 种人格障碍亚型的阳性检出率为1.2%~27.6%之间,人格障碍中最多的属于表演型人格(占27.6%),其次为强迫型人格(19.2%)、边缘型人格(17.7%)和自恋型人格(14.5%)。[3]

山东大学徐显明校长曾说过,大学是自由者的乐园,它应该培养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大学是新民的摇篮,大学生应该成为新民,有新的思想、新的价值观、有民族的使命感、国家的责任感;大学是思想的灯塔,用真理去引领社会;大学是道德的高地,是最受人尊重的地方;大学是社会良心的仓库,当整个社会都黑暗时,人们可以去大学寻找良心。当大学生人格出现负面的问题时,我们当然应该检讨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大学生健康人格“空心化”现象的出现有诸多方面的原因。

第一,传统家庭教育的失误。当代大学生大多数在家庭少子化的环境中长大,家庭文化生态结构简单化,以孩子为中心。加上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中国传统“孝”文化的消极影响,导致家庭教育理念与教养方法违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脱离现代社会生活实际,养成青少年对家庭生活的高度依赖和人格的“自我中心”。强大的温室效应造成许多孩子人格的“软骨缺钙症”,无法适应变化莫测的现实环境,更难抗击外部世界的暴风骤雨。在近乎脆弱的家庭教育与接近残酷的社会竞争激烈碰撞的场域中,不少当代大学生的人格价值取向的扭曲或缺失已经是当代家庭教育失误必须直面的事实。

第二,大学教育的功能缺损。在高等教育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高校的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和学生的培养更多地受市场价值取向的影响,学生和学校的行为取向也带有明显的工具性特征。大学教育对于学生而言是获得谋生手段的一种过程,大学是为他们生活做准备的一个职能部门。“知识就是经济”的功利性概念已经深深渗透到学生意识和日常生活之中,为就业做准备的各种考证、考职充斥大学校园,文化与知识早已沦为人格市场化的工具。当教育被简化为“工具性知识”的传输和训练时,教育就与人的心灵疏离,便很难转化为智慧与品德。现今的大学校园,我们接触到的都是一些功能化符号。譬如:这个人是搞行政的,那个人是管教学的;这个人是粒子所的,那个人是哲学系的;这个人是处长,那个人是资料员……每个人都是某些功能的化身。[4]当一个人成为一个功能化符号时,这个人已经异化成为一种手段或工具,也意味着将扭曲或丧失作为人的尊严与价值,这样的大学教育培养不出具有健全的人格价值取向的现代人。

第三,社会体制转型的冲击。当代中国大学生正处在一个社会急剧变化的转型期,物质财富的快速发展与精神文化的相对缺位,造成的结果必然是物欲横流与信仰危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无论在经济、文化包括政治等方方面面都处在不断模仿、学习与赶超西方的阶段,加上信息化、网络化社会的快速到来,对西方文化几乎不加选择的被引进吸收,导致一些青年学生出现人格的“文化基因断裂”,丧失民族基因记忆和主体精神西化。原有的传统价值观、道德观等精神文化被解构,出现价值多元化,加上社会制度、法律秩序的不完善,造成当代个别大学生在精神与人格上出现困惑、迷茫和扭曲,计划经济时代对国家管理机构的依附心理并未完全消除,功利思想恶性膨胀,对社会环境不适应的困惑心理突出,缺乏道德快感,道德痛苦感强烈,甚至将羞耻当荣耀、将缺德当风光、将恶俗当有趣等现象,这些都是精神空虚、人格空心化的表现。

二、当代大学生人格“三维”空间的构建

构建当代大学生人格的“三维”空间,就是要全方位、立体式地构建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即提升当代大学生人格品行的高度,增强其承担社会责任的支撑力;拓展当代大学生人格层面的宽度,使当代大学生更具包容悦纳性;延伸当代大学生人格内涵的长度,使之更具备历史人文的特色性。具体落实在构建具有“山的品格”、“水的智慧”、“历史人文的情怀”的丰满人格这三方面。

(一)“山的品格”:提升当代大学生人格品行的高度

1.“山的品格”的人格象征意义。人们对山有着特殊的敬仰和崇拜,把它比作神、比作英雄、比作父亲,赋予其健康、坚强、伟岸、富有责任和担当精神的人格。无论古今中外,没有人敢蔑视大山,亵渎大山的崇高品格。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孔子的品格高尚,后人以“高山景行”的成语比喻人的品格高尚和品行光明正大。伟大领袖毛泽东在其诗词中有大量关于山的品格的描写。通过对《毛泽东诗词全集》的统计,全书共载诗词74 篇,其中描写山的雄浑高大,巍峨参天,用来抒发作者的宽广豁达、积极进取、敢于担当的人格品质的诗词就有46 篇。其中格调最高,气势最为不凡的有《念奴娇·昆仑》,词中有“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经典名句。《尚书.舜典》有载:“诗言志”、“歌咏言”。毛泽东对山的描写赞颂其实是对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人格的赞颂,也是这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像山一样慷慨昂扬的积极高尚人格的表达。

2.“山的品格”特征与当代大学生人格维度的构建。山以其雄浑、高耸、坚定性和支撑力突显出独特的品格,世人喜欢以山的品格表现优秀的人格特质。以山的品格表征隐喻人格,这就是山的魅力。从古至今,一个民族必须具备山的品格才能挺立起来,才具备“自立于民族之林的能力”。大学生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希望所在。构建当代大学生人格的“三维”空间,首先必须考虑人格高度,让他们的人格能够耸立起来。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现状,为社会所诟病较多,总体反映在学习、生活、择业、情感等各方面,都不同程度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主体价值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缺乏、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5]面对当代大学生的健康人格缺失造成社会诟病较多的客观现实,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健康人格,这是当前大学教育绕不开的话题,许多教育专家或有识之士都提出不少良知灼见。笔者认为,在人格的三维结构中,首先要提升大学生人格的高度,养成“山的品格”,即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担当精神、时代特色、接纳性和包容性,避免患上时代“软骨缺钙症”。

3.当代大学生人格高度的培养思路。培养当代大学生人格的高度,应该有以下几方面的思考,即通过各种途径打造当代大学生自强不息的坚强品格。除了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人格修养教育课程,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良好的校园文化熏陶之外,可以参考中国古代“君子人格”的修养方式,寄情山水,道法自然,就像古代教育家孔子一样,带着学生到处游学,丰富人生阅历,增长实践经验,健全“君子人格”。现代大学完全可以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游学,亲历祖国名山大川,感受自然、历史、人文的教化。在与自然的对话中,既磨砺学生的意志品质,又深化对山的自然禀赋和人文意蕴的理解,由“知”而“生情”,由“生情”到“寄情”。这种“道法自然”的教育方式可以促进人与山的情感对话,加深对山的品格意蕴的理解,促进当代大学生“山的品格”的养成。

(二)“水的智慧”:拓展当代大学生人格层面的宽度

1.中国传统文化极为推崇水的品格。水以其“处下不争,以柔克刚”、“随方就圆,因势成形”、“自洁洁人,激浊扬清”的品格特点备受国人推崇,[6]因此有“上善若水”的赞誉。古人以水阐性比德,喻及人格内涵,以水明理论教,谈人格教育的智慧。

伟人毛泽东也很推崇水的品格,在《毛泽东诗词全集》的74 篇诗词中咏水的诗篇有34 篇。其中不乏“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样的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体现毛泽东对水的智慧品格的赞赏。

如果“山的品格”代表人格的阳刚和高度的话,“水的品格”代表阴柔和人格的宽度。如果说“山的品格”可以让大学生自强不息,“水的品格”则能让大学生厚德载物。水所表达的智慧、善良、低调、包容、亲和、吃苦、忍耐、执着等品格可以看作是做人成为“人”的血肉和灵魂。古人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没有“山的品格”就像人没有脊梁,没有“水的品格”就等于没有血肉和灵魂智慧。没有脊梁的“软骨症”和没有血肉灵魂和智慧的“僵尸”都是当代教育的“次品”,流向社会就极易成为反社会的“危险品”。

2.开放转型的中国需要培养具有“水的智慧”品格的大学生。由于水的品格代表的是智慧善良、低调包容、坚忍不拔和自由平等的品格,这些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既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有所缺乏的。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物质财富的积累使中国的GDP在很短的时间内超越了欧洲,超越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动机”。在物质文明成果斐然的今天,人们越发看到了人格现代化对中国实现强国梦的现实意义。作为社会精英群体的当代大学生,要耸立“山的品格”,捍卫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还要拓展“水的智慧”,融入世界大家庭;要尊重不同文明、信守普世的价值观。

3.“水的智慧”养成的基本思路。水的性质是阴柔的、内敛的、平和的。但是,其能量一旦爆发出来则势不可挡,无坚不摧。俗话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关于养成策略的讨论,在思路的构建上一是强调要“修”,二是强调要“养”。修指修为,养即涵养。比如“水滴石穿”的韧性,“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一般要通过修为,通过内引涵养,才能达到外显行为。人格的涵养比较难通过轰轰烈烈的搞运动方式或所谓磨难教育的手段去达成。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搞好大学的教风学风建设,通过培育适合年轻大学生成长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着重采用“身体浸润”内省法,尽量避免硬性灌输的外砾法。当然,这其中还包括社会大环境的营造和改良。

(三)历史人文的情怀:延伸当代大学生人格内涵的长度

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内涵缺乏应有的长度,出现“文化基因断裂”和“空心化”现象,影响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应该从有效学习历史人文知识,增强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方面入手。

1.文化是人格的“基因记忆”。历史人文情怀是指大学生对本民族历史的、人文的现象与事实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胸怀,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文化塑造人格。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东、西方对人格一词的解读和人格表现的理解也有所不同。中国人人格中的“保守谦让、包容性强、强调集体利益、重义轻利、主张天人合一”的特质,与西方人人格中的“开放张扬、占有欲、强调个人利益、重科学技术、主张人的主观幸福感的满足与实现”等特质,显示出中西方人格的巨大差异。具体到生物学遗传相同的个体来说,接受不同文化、不同教育的影响,形成的人格也会有显著的差异性。就拿中国的两代伟人成长的文化背景对其政治人格的表现做比较:第一代伟人毛泽东是充分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精研古代经典,通读《二十四史》,反复批阅《资治通鉴》,精通古典诗词,充满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新中国缔造者,但他的人格底色是农业文明的基调。邓小平十六岁就赴法国勤工俭学,随后又就读于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和中山大学,系统接受过西方的现代教育。因此,他的人格底色是以工业化为底色的海洋文化基调。两个人虽然都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但是,毛泽东晚年发动文化大革命,搞以“阶级斗争”为纲,把他的政治人格特质中的传统文化基因性状充分表现出来;邓小平晚年领导中国搞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制定“四个现代化”的蓝图和“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为中国三十多年的腾飞创造了良好的内部和外部条件,赢得中国现代化的“总设计师”的称誉。这种政治人格的差异性主要是文化教育差异对人格影响造成的,并通过本人的社会实践充分表现出来。

2.历史人文情怀培养的紧迫性。要让中国当代大学生具备应有的作为中国人的“人格基因”记忆。中国自从实行“改革开放”的之后,大量吸收西方文化,包括现代科学、现代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处于转型社会的中国,“黄色的土壤”上遍载来自大洋彼岸的“物种”,到处盛开“蓝色的花朵”(注:蓝色表示西方的海洋文化)。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融入“地球村”的经济大国,这种变化之快不仅让世界始料不及,就连许多中国人适应这种变化的心理准备也不足,以至出现“经济巨人”与“文化侏儒”不相匹配的状况。西方的海洋“蓝色文化”移植到中国这块内陆文化的“黄土地”上,也会出现“水土不服”,导致“物种变异”。因此,形成大学生“本土化人格”非常必要。只有这样,才能使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发展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才能勃发旺盛的生命力。

3.当代大学生历史人文情怀养成的途径与方法举略。根据有关文献和专家的研究,文化影响人格可以通过以下渠道:家庭中潜移默化的教育;学校的系统教育及社会的广泛影响等。在大学阶段,要重视大学生对包括国学经典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让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经典文献以课程形式进入大学课堂,系统学习和研讨,让大学生置身于传统经典博大精深的文化智慧的熏陶之中。读经典可以看作是文化基因的“自我修复”,使之能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域获得巨大的精神动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并把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格修为付诸实践行动,按照“知——情——意——行”的品德成长规律,使当代大学生成为既有历史人文精神厚度,又有现代普世价值和意识的新民。

4.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历史人文教育应重视地方历史文化特色资源的利用。地方院校生存、发展并服务的主要空间在地方,既有一定的区域限制性,也有区域历史文化特色性。比如笔者所在的广东嘉应学院就地处粤东北闽粤赣三省交界的梅州市,历史人文资源非常丰富且有特色:梅州誉称“世界客都”,是全球客家人的精神家园;梅州是叶剑英元帅的故乡,也是黄遵宪、丘逢甲、曾宪梓、田家炳的家乡;古代有“进士文化”①据梅州市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辑出版的《梅州进士录》一书记录,自唐宋至明清千年间,涌现的各类进士283 名,其中会试殿试产生的正榜进士247 名(含寄籍进士8 名),钦赐进士15名,明通进士21 名。,现代有“院士文化”、“大学校长文化”、“将军文化”和“华侨历史文化”;②到2013年止,梅州籍的国家级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总数为27 人,根据梅州中国客家博物馆的统计,到2011年止,梅州共产生了228 位大学校长,473 位将军,梅州的华侨遍布全球五大洲,素有“华侨之乡”的美誉。整个梅州市都是国家的“中央苏区县”;梅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名人除了黄遵宪、丘逢甲之外,还有画家林风眠、雕塑家李金发、文艺批评家黄药眠、诗人蒲风、小说家张资平、球王李惠堂等。[7]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是对地方院校开展健康人格教育是非常有用的现实材料,可以使大学生的人格更具独特性,体现本土化人格的生动性和真实性。

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结构的构建必须达到“长、宽、高”三个维度的丰满性,高校人格教育的目标和价值的选择就要“去空心化”。构建大学生人格的“三维”空间,是大学教育从社会本位取向和功利取向回归到以人为本的轨道上来,把人格的提升、培养“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和最终归宿,能够充分反映大学教育的规律和价值追求,使大学教育着眼于人的生命意义和生活质量,着眼于人的未来和希望。

[1]曾天德.人格教育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139-144.

[2]粟显进.从《大学》到大学生人格修养[J].文教资料,2009(16):200-201.

[3]凌辉,黄希庭,窦刚,等.中国大学生人格障碍的现状调查[J].心理科学,2008,31(2):277-281.

[4]罗建河,乐会进.我国大学建造的理念缺失与重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3):6-8.

[5]李猛,王丹萍,熊奕奕.论高校人格教育的内涵与实施途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1c):232.

[6]广少奎.先秦水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智慧论析[J].教育研究,2012(4):128-129.

[7]何尚武.论学校品牌的区域文化特色[J].韶关学院学报,2008(7):125-126.

猜你喜欢

三维品格人格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谈小学语文课堂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基于After Effects中Form滤镜下的三维粒子特效研究与应用
三维数字化移交技术在化工项目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剖析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