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与国之间:以1915-1933年的邓缵先为重点分析
2014-04-17钟晋兰
钟晋兰
(嘉应学院 客家研究院,广东梅州 514015)
前言
在新疆的18年中,邓缵先曾任省公署文牍员、政务厅总务科长等职,并先后出任乌苏、叶城、疏附、墨玉、巴楚等5 个边境县的知事,后在新疆暴乱中殉职①1933年,新疆爆发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动乱,邓缵先时任巴楚县县长。据《巴楚县志》记载,在这场动乱中,巴楚大片民房被焚烧拆毁,大片土地荒芜,大批百姓死亡,县政府和监狱亦遭焚毁,县政府历年档案化为灰烬。未倒塌的房屋成了军队喂马养牛之所,县城成了一座空城。邓缵先尸骨未存,目前尚未发现有文献记载他死亡的细节。,享年64 岁。邓缵先死得很壮烈,跟随他的一个儿子及儿媳、孙辈均在暴乱中惨遭杀戮。他的紫金老家及后人的境况也让人十分同情,由于当时他是受国民政府委任,解放后没法正名。这一身份使文革时期在紫金家乡的子孙遭到迫害,祖屋田地等全被“瓜分”。当年邓缵先远赴新疆,只有一个儿子追随,其余妻儿老小都留在紫金。他离世后,蓝塘邓家逐渐没落。据说,解放后因饥荒等灾祸,邓家饿死很多人,最后仅剩下其孙子三人。文革时期,尽管他们三人都有文化,却被赶下讲台。更让人扼腕长叹的是,三兄弟均终身未娶,至今仍住在破旧的土坯房中……②《勿让英雄事迹湮灭——瞻仰紫金先烈邓缵先故居》,载《紫金论坛》(www.gdzijin.com)。
邓缵先在新疆期间,仅有一次因为母亲病重回到紫金老家。乍看之下,都会以为他寡情、冷漠!似乎只顾自己的仕途,不管万里之外的父母、妻子、兄弟。那么在疆18年中,家乡的亲友在他的心中究竟占有怎样的位置?在家人与国家的需要之间,邓缵先作出了怎样的选择?本文利用其在任时所写的诗词及当地方志的记载,试着对邓缵先对家乡、家人、故友的情感与在新疆的贡献作一分析,以便人们对邓缵先在家与国之间的选择有着更深刻的理解。
一、月是故乡圆:邓缵先的思家诗词
邓缵先戍边期间留下不少著作,仅收集出版的诗词就有三部:《毳庐诗草》《毳庐续吟》与《毳庐诗草三编》。他在诗词中不仅表达了一个地方官对边疆风土人情的眷爱,还表达了一个离家万里的游宦对家乡亲朋故友的思念之情。从邓缵先的诗词可看出:他对父母、妻子、兄长乃至家乡的一景一物都有深厚的感情,以下逐一进行举例分析。
1.邓缵先倾诉对妻子的感情与思恋的诗
邓缵先在新疆戍边期间,给妻子写的诗词主要有《闺思》《闺情》《闺怨》《寄内》等。数量虽然不多,但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妻子真挚的情感与深切的思念。他西出阳关不久就写下《闺思》,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塞外音书滞,天涯霜雪迷。佳期空复尔,芳圃春草凄。妾心随朔雁,飞到玉关西。
远别情如昨,秋风又一年。眷此田园好,念彼岁时迁。妾心比明月,夜夜照胡天。
采玉良人去,昆仑路可通,道途几千里,畏雨复愁风。妾心同白璧,珍重守闺中。
粤峤冰霜少,花开人未还。如何共一天,冷暖异此间。妾心如积雪,皎洁在天山。
鶗鴂鸣蕙草,蟪蛄啼古梅。荣华皆幻境,富贵如飞灰。妾心若鸠妇,深树唤春回。
君游葱岭西,妾住粤山曲。质皓尘不侵,志坚资更淑。妾心如贞石,可攻于阗玉。
冰窖雪花飞,君从塞上归。暄凉征世态,艰险见尘机。妾心比团扇,炎热同君挥。
帘卷西风入,黄花淡影存。秋来情悄悄,谁肯与言言。妾心如畦菊,瘦色对柴门。
边地无绿竹,梅竹谁与邻。试看芳径晓,疑是故园春。妾心似冬笋,篱畔净无尘。
风劲长城阴,丹枫霜雪林。俗艳争旦夕,清标自古今。妾心如松柏,岁晚益萧森。[1]12-13
诗中既有对边疆与岭南家乡景物的对比,塞外狂风飞卷,霜雪迷离,凄风苦雨;岭南田园青翠、梅兰竹菊,四季常青。也有对妻子的赞赏与思念,把妻子比喻成朔雁、明月、白璧、积雪、鸠妇、贞石、团扇、畦菊、冬笋、松柏,对妻子的种种情感均蕴含其中。
邓缵先的《闺思》有七首,道出了两人的苦恋,每每睹物思人,频频叹息,离愁别恨,尽在其中。他的《闺思》《闺情》《闺怨》正是他与妻子长期相隔万里浓浓思念的写照。刚开始,思念是比较甜蜜的,笔调也比较轻松,期盼不久会有重聚的一天。但随着时间一年年过去,浓浓的思恋变成苦苦的思忆,而且还伴随着难以避免的猜疑。此外他还写有数首《寄内》,同样表达了一个远离家人的戍边官员对妻子的思念,如《寄内》中的:“艰难关塞思闾里,贫贱夫妻感别离……料应月下怀征客,欲寄音书教凤儿”,[1]107“天涯风雪夜,客邸忆糟糠”[1]92等诗句。邓缵先的一首《莫离别》,更是真实表达了思念的凄苦,希望天下“人人莫别离”、“保聚常欢颜”。
民国时期,官商士绅纳妾并不罕见,尤其是象邓缵先那样离家万里,未带家眷的官员。但邓缵先与妻子两地分居18年却并未纳妾,甚至还嘲讽朋友纳妾。他的《嘲友人纳妾》诗曰:“琴瑟才堪听,窥廉来美人。俗情皆厌故,世议尚嫌新。葑菲嗟阴雨,蘼芜怨晚春。毋将鸠妇语,邃作雁奴嗔。”[1]97又在《兔丝水萍篇》中写道:“糟糠之妻不下堂,五十当官相劳慰”。[1]45可见,邓缵先对待感情是十分专一的,对结发妻子不离不弃。
2.邓缵先写给儿子的诗
邓缵先写给儿子的诗主要有训子诗与示儿诗,表达了对儿子的期望与劝导,体现了对儿子的爱。
(1)教导儿子要从小立下志向,承基祖业。如《示在家岑、森两儿》曰:“莫惮带经锄,青山环敝庐。少年端志趣,流水勉居诸。久大基谋始,周旋事慎初。老夫垂暮景,爱恋在诗书”。[1]63又 如《训子》:“……家贪(贫)文可富,质美德为基。勉汝情无限,衰翁未免痴。”[1]88
(2)教导儿子要勤奋,要早起晚睡,要学“梁上燕”,“衔啄未曾停”。此类诗有三首。《示在家两儿》曰:“幼毋耽放逸,勉哉劳汝形。试观梁上燕,衔啄未曾停”。[1]10-11又一首《示在家两儿》曰:“春野课耕须早起,寒灯勤读合迟眠。”[1]74《春日怀山居,示在家两儿》曰:“田润晨驱犊,灯明夜读书。倪宽家计足,勉勖带经锄。”[1]84
(3)教导儿子要惜时。邓缵先在47 岁时就写下《过玉门关寄信示两儿》,希望儿子能珍惜时间:“汝年方犹稚,未识玉门关。旅舍逢三月,征车过万山。雪飞时拂面,景好屡酡颜。望汝须珍重,光阴莫等闲。”[1]58又如《示在家岑、森两儿》诗:汝年俱长大,吾老愧风尘。学业毋中辍,书帷最可亲。韶光驹过隙,世事鸟鸣春。黾勉承前绪,莹然玉守身。[1]65
3.怀念老家与家乡的诗
邓缵先写了不少思念家乡景物的诗作。颇具代表性的是《怀旧居》,诗曰:
我有二顷田,岁收百十粟。桑阴午鸣鸡,溪流晨放犊。秋来蟹正肥,客至酒初熟……何当归故田,躬耕璧山麓。
我有十亩园,秀挺万杆竹。清韵露跳珠,寒姿风戛玉。烹茶泉可汲,供膳笋堪斸……何当返旧园,可使食无肉。
我有半房山,阴浓千章木。檐牙吼松涛,篱角溅崖瀑。门径滋薛萝,餱粮饶杞菊……何当还敝庐,方寸濯垢俗。
我有双井塘,波摇一篙缘。池上椒柏罄,沼中菱荇复。沙僻鹤独眠,川晴鹅并浴……何当旋故里,渔钓清溪澳。
我有五车书,庋藏数椽屋。带经荷春锄,映光借邻烛。博闻万卷储,致用一编足……何当理旧书,课儿夜深读。[1]27-28
另外《漫成》十首也描写了故乡的不少风物。其思乡诗大体可分成月夜思乡诗、睹物思乡诗、佳节思乡诗、旅途思乡诗几类。
(1)月夜思乡诗
此类诗词有《关山月》《天山月》各两首,还有一首《罗浮月》。另外有一些诗词的名称中未出现“月”,但诗句与词句中有睹月思乡的内容。月圆月缺这一自然现象最易勾起离人的思绪,邓缵先也不例外,从他的诗中可看出,有多少个不眠的夜晚,他在月下彻夜徘徊复徘徊,思念万里之外的家乡,万里之外的家人。而他的妻子也应该一样,在月夜想念塞外戍边的夫君,期待着他的归还。《明月出天山》写道:“我家久住粤海滨,海上明月如相亲。芳宵清夕惬幽赏,月华香绕江楼春。无端远行至西域,关山人月长离别……香阶拜月卜金钱,征夫归期应不远……”[1]31《罗浮月》曰:“罗浮月色好,天山月色老。南海西陲同此时,谁家今夜起相思。相思夜复夜,君在天山边,妾住罗浮下。闺中望月几回圆,相隔路万千…… 独处误佳期,十年叹离别……”[1]37
(2)睹物思乡诗
此类诗词主要在邓缵先收寄家书或久未收到家书,看到大雁,听到笳、笛等乐声与杜鹃的啼叫时,有感而发所吟作。包括《得家书》《徼外寄家书》《久不得故园消息》《即事》《闻笳》《思旧》《雁》《放雁》《始闻杜鹃》等。久在他乡为官,未收到家书时总是特别惆怅,收到家书后则是欣喜若狂,先睹为快,《即事》反映的就是这种心情:“驱车出玉塞,一别十年间。时危岁月促,世事如转环。相去万馀里,故园无消息……客从溟来,剥啄晨敲门。遗我一绮札,喜色正欣欣。开缄览起讫,一纸数百字。上叙离忧情,下叙飘零意……前寄一封书,计时已三年。但恐未详尽,苦无邮筒传……以我怀故人,故人先忆我。书中意缠绵,一读泪双堕……”[1]27《得家书》一的“一缄书信到边城,狂喜相将转若惊”与《得家人书》二的“天涯道路遥,昨夜家书至。呼童急燃灯,细读书中意……读罢天欲曙,疑信不成寐。徘徊复徘徊,悠哉故园思。”亦可看出他收到家书后的急迫、欢喜、思念等情绪。
(3)佳节思乡诗
每到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邓缵先总是加倍思念远方的家人,为此,他写下《辛酉九日》《中秋乌苏玩月》《除夕》《重阳前五日先忌》《九日忆故里》《寒食前一日》等诗表达自己的情感。《辛酉九日》曰:“粤俗放纸鸢,多在重九……卷帘人此黄花瘦,扫径烟含紫荻肥。遥忆故园留胜日,青山红树纸鸢飞”。[1]91《中秋乌苏玩月》曰:“遥想家山当此夕,为探征客卜金钱。”《除夕》:“天涯令节等闲过,今夕胡为泪眼沱。饯腊家人应忆我,一年白发一年多”。
(4)旅途思乡诗
邓缵先戍边18年间,曾任五个县的知事,他的许多日子是在新疆考察县域民情,检查当地生产、体察百姓生活中度过的,因此,他经常奔波在塞外艰险的道路上,在单调寂寞的艰难旅途中,他留下不少旅途思家的诗词。如《出关》中的:“每当羁旅忧,转念室家乐。”《旅思》中的“白发催寒碛,青山忆故乡。龙城消息近,望眼复徬徨。”《重经哈拉玉尔滚驿》曰:“黯黯日将暮,悠然怀故都。”《张掖道中》曰:“征人对此思故乡,况复寒边听芦管”。
而《途次》七首提到“惭愧家人离思苦,鱼书频道寄衣难”。《阿克苏道中》亦写道:“迁客几回悲驿路,离人多是忆乡园。”甚至在《叶迪纪程》,他也写下自己思乡的感受,最形象的是在十月二十八日他把离家在外的游子比喻成离群之雁、衔泥之燕、水宿之鸥、病鹤、寒雀、精卫、黄鹤。由于邓缵先对家乡及家人感情深厚,故他每到夜晚,每到佳节,每每听到笛、笳等乐声,看到大雁,听到杜鹃的啼声……均夜不成眠。甚至人在旅途仍时刻挂念家人,在久未收到家人音讯之时,久思成疑,难免作种种猜测,《传闻》三首应该就是这种心境的产物。《传闻》曰:
传闻故里盗贼如牛毛,啸聚劫掠腰藏刀。十家膏血九家剥,穷巷飒飒悲风号。贪吏得贿贼无忌,横行乡间择肥噬。掳人须勒赎万钱,忍泪鬻尽青溪田。
传闻珠江以东炊烟断,豺虎成群人离散。去年灾旱禾稼伤,今年平地江湖满。黠胥敲门急迫呼,谓征前后五年租。疲氓哭诉遭诃詈,吓以鞭笞索路费。
传闻岭南百姓号饥寒,土兵攫人相摧残。驱戍炎荒地卑湿,回看骨肉啼痕干。髑髅碧血谁家鬼,云是英雄新战死。会当斩虏蛮江上,只恐功成被谗谤。[1]46
可见,邓缵先的心中并不是没有家乡与家人。相反,他时时刻刻记挂着它们,以致在不经意间,它们就会在脑海中迸出来,化成邓缵先的泪水,变成邓缵先不朽的诗作。
因为思乡念家,邓缵先也经常想到“归乡”。他曾写下《思归吟》五首,吟诵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对归家的向往。他在该诗的引子中写道:“唐人诗:‘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谓‘归’‘为’‘死’。然人情讳老忌死,有托身仕途,虽至暮齿,犹恋恋忘返者,视归无异于死也。余年逾六十,老境相侵,预计归期未能自决,此中委曲之故,殆非身亲阅历者莫喻,因吟此以遣怀云。”郑缵先已过60 岁,他也很想回归故里,但由于国家的需要,他只能放下儿女情长,舍弃一家的利益得失,为新疆众多的百姓服务。
二、爱国的情怀:邓缵先对新疆的贡献
由于关于邓缵先的资料并不多,加上他已为国捐躯多年,今天的我们已很难详细描述他在新疆的所有政绩与具体的治县策略。但我们仍可以从县志中对他字数不多的记载以及他本人的诗词中还原部分历史面貌。
1.对新疆的开发与发展作出重要的历史贡献
《毳庐续吟》中收录了邓缵先所写的《耕稼词》与《蚕桑词》,各有春夏秋冬四首,从中不仅可以看出他对当地的农事生产与生活节律非常熟悉,对当地百姓与民俗有深厚的感情,而且可以看出“在新疆做一个知事之不易,不但要懂农业,知农时,催屯耕,收税赋,还要关心百姓的粮仓、牲畜、房舍、炭火等”,简直是无事不需料理。
在坚守边疆的18年中,邓缵先为官清正廉洁,爱民如子。新版《乌苏县志》中记载:“邓缵先在乌苏主政两年,遍至乌苏城乡,考察地理,体验民情,多有建树。先后修建五道桥、东关桥(今太平桥),便利交通;开挖六十户庄新干渠及其两条支渠,灌溉农田4000 余亩,百姓称贤。”主政两年就为乌苏百姓做了那么多实事,难怪“百姓称贤”。邓缵先卸任叶城知事时,“父老子弟壶浆饯送,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至玉河边,犹留恋涕泣”。邓缵先在其它几个县的具体政绩与百姓对其的态度并无记载,但从他在乌苏与叶城的主政状况可窥一斑而见全貌。
邓缵先还写过《劝农》与《农家》诗,《劝农》曰:“我愿天公常为主,尤物莫生清净土。时和瘠壤遍桑麻,年丰边地多麦黍。民不饥寒租税完,从无催役敲蓬户。”[1]38《农家》曰:
边州烽靖五十年,昔时庐墓犁为田。麦畦负轭驹代犊,垅头叱叱凌晨烟。南亩泥融泉脉动,西畴雪霁秧苗冻。不辞田舍耕耨劳,但恐官家租税重。初因避乱去中原,淹留远塞谋田园。桑柘比邻结婚媾,枌榆晚景还抱孙。思乡眷眷故闾里,东南数载干戈起。亲旧传闻尽飘荡。边陲尚欣得生理。薄田三亩宅一区,糗粮无储乐有馀。借问荒陬胡为乐,经岁不闻贪吏呼。[1]32
可见郑缵先的政治理想与抱负是让百姓“民不饥寒租税完,从无催役敲蓬户”,“经岁不闻贪吏呼”,即为官者清正廉明,百姓能够衣食无忧。
邓缵先还写过《六别诗》,是为他调离乌苏,临别之前所写。该诗的序言中提及:“余承乏二载,愧无建树。”对比上文《乌苏县志》对他主政两年“多有建树”的记载可知邓缵先非常谦逊。《六别诗》曰:
别县山:县门向南山,南山作保障。知我坐讼庭,芳馨时来贶。相对终无言,悠然仰高亮。我去送我行,临歧意惆怅。
别县水:我渠有行潦,我沟有长流。我泉既混混,我麦复油油。园池水泽沛,年丰消百忧。永望活泼来,心清长与侔。别县田:县田在东郊,又在西湖边。田父欣告我,今秋颇有年。欲将筑田宅,终老西湖间。简书良可畏,话别情绵绵。
别县地:县中多旷地,地旷利源裕。垦辟农人来,人来我将去。今夕话桑麻,明日知何处。停车不忍别,指点村边树。
别县人:此邦风俗醇,人情亦简朴。愧我诚未孚,拊循殊碌碌。承乏二三年,虚声增悚恧。愿俟贤令尹,新猷敷惠育。
别县物:北路风物美,乌苏最可嘉。晨炊菰米饭,午瀹柳花茶。芳圃剪蔬甲,闲畦抽荻芽。田翁相送远,贻我寻支瓜。[1]16-17
邓缵先对主政县区内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的深厚感情跃然纸上。
2.对管辖区内边界问题的调查研究
在《叶城县志》中,最具价值的是邓缵先写的边情日记,题为《调查八札达拉卡边界屯务暨沿途情形日记》。他在巡边日记的开头就勾勒出关卡的重要地理位置:“卡在叶城县西南一千二百八十里,西距喀什道治一千九百二十里,北距省治五千四百六十里,与坎巨提交界,亦可通往印度国,防边戍边关系重要”。接着叙述调查的原因与目的:“近复有坎人越界偷种情事,奉命往查晓谕阻止,并招募缠布各民,前往开垦,以固边围而免侵越。”[2]80叶城地处喀喇昆仑山南麓,新藏公路零公里处,与印控克什米尔仅一山之隔,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从面积来看,叶城县域面积几乎与海南岛相当。
从叶城到喀喇昆仑山的道路十分险要,有人以天寒路险为由劝邓缵先不要轻身前往。邓缵先答曰:“危险者境也,处境者心也,常存此处处有危机之心,则恐惧修省,自可转危为安;常存此时时有险象之心,则思患豫防,自能履险如夷。况该处并非人迹所不能到者,何虑焉?”邓缵先实地考察后对如何划界得出一番高论:“中、坎分界,当以星峡为限,水流出坎巨提者属坎地,水流入县河者属中地。星峡分界中外,分明诚天然界限也。检阅旧卷,光绪二十五年有以玉河为界之议。如果斯言实行,是不啻将玉河流域断送于人,更不啻将玉河两岸地方断送于人。玉河水源不一,支派分歧,若以玉河为界,纠葛愈多,得寸进尺,越占无厌。且玉河为叶尔羌河,莎、叶、皮、巴等县人民命脉攸关;若以玉河为界,始则占我河西南土地,继必占我河东北土地,甚成秦泾水毒、赵堰遏流,将莎、叶、皮、巴等县数十万生灵受制于人,其贻害曷有极哉。”[2]89-90《叶城县志》附录中有这样一段记录:“1962年,为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有专家携带民国时期的《叶城县志》来叶城,县委书记薛义峰得知后,组织人员星夜抄录,遂留下这一珍贵资料。这本《叶城县志》共八卷,残留4~8 卷,5.3 万字。”邓缵先1920年撰写的巡边日记,1962年在中印边境之争中派上了用场。来自北京的专家就带着邓缵先所作的《叶城县志》,以其巡查边情的报告作为领土之争的重要依据。邓缵先虽是民国时期的官员,但他恪尽职守,以文载史、以史保土,为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作出了贡献。
3.邓缵先在史学、文学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
邓缵先生前著有《乌苏县志》(1920年)、《叶迪纪程》(1921年)、《叶城县志》(1922年)、《毳庐诗草》(1924年)、《毳庐续吟》(1928年)等五部著作,使之成为边疆史学家、西域探险家、民国边塞诗人。而上述著述,今天无一不是研究新疆民国史的宝贵史料。
据新版《乌苏县志》考证:“民国六年(1917年),署县知事邓缵先‘奉训令编辑县志’,翌年脱稿,两次呈送督军兼省长杨增新审阅,民国十年(1921年)出版印刷,现国内部分大图书馆、档案馆有藏本。全书分上下二卷,设有建置、地理、食货、职官、教育、交通、杂录七类,下有44 个子目,配有县境图和县城图各1 幅,沿革表、职官表各1 张,共3.8 万字。”①转引自崔保新:《一个广东人对新疆的历史贡献》,《新闻周刊》2010年9月24 号。邓缵先所撰《乌苏县志》是新疆民国时期县志编纂的范例,也是新疆最早刊印发行的县志。《叶城县志》是邓缵先撰写的第二部县志。叶城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纷杂,语言不通,史料匮乏,撰志难度不言而喻。在《叶城县志》中,最具价值的是上文提到的边情日记。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对如何划分国界作了重要论述,至今仍为我国核定该地国界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与所修县志相比,邓缵先的诗作受到更多的关注。其中《毳庐诗草》收集了611 首,《毳庐续鸣》收集了671 首,加上《叶城县志》《乌苏县志》《叶迪纪程》中的诗词,共有近1400 首诗词。[3]290仅《毳庐诗草》中选录《现代西域诗钞》的就有87 首。编注《现代西域诗钞》的胥惠民教授曾谈到20 多年前初读邓缵先诗词时的感受:“最初读到邓缵先的诗词时,即感受到一种思想的震撼力,诗作者不仅是旧体诗的行家里手,而且是边塞诗承前启后的代表人物,他的诗词真实地记录了民国时期的历史”。[3]282民国末年至新中国成立后杰出的边塞诗人王子钝认为邓缵先的诗“格律谨严,清丽典雅”。[3]287从邓缵先的诗作“不仅仅可以读出他个人出使边塞、事必躬亲、敢于迎难而上,任劳任怨,直至无怨无悔献出一生的历史,也可以读出当年外侮日深、百姓涂炭、壮士奋起、血染天涯的一部悲壮沉雄的守疆卫国的大历史”[3]19。谭元亨认为邓缵先是“一位把整个生命献给了新疆边塞的客家人,一位为维护国家尊严与领土完整的戍边义士,一位终身以正直、廉洁持身、外圆内方的政府官员,一位笔耕不缀、苦心编修的方志学者,一位把一生的激情、壮志与诗心融汇于上千诗文中的诗人——他……始终以‘祖宗言’安身立命,在千里关塞外,亦以”治国安邦平天下“为己任,最终用自身的鲜血染红了万里边陲。”[3]18
结语
本文以1915-1933年的邓缵先为中心,利用他在新疆所写的诗词、县志与前人的研究成果,叙述了邓缵先对妻子、儿子,对家乡的深厚感情,论述了他在新疆期间为国家作出的重要贡献。“天涯晨夕思亲友”,邓缵先在诗词中表明,他心中无时不刻思念着家人,期待着早日与家人团聚。在每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在每一段塞外奔波的旅途,在一个个“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节日,甚至在他听到笛、笳等乐声,看到大雁、杜鹃等飞鸟时……他都会想起自己的亲人。没有人知道他在新疆洒下多少思乡的泪水,至今我们还能在诗中隐隐看到他的痛与泪,正如“欲作家书凭寄远,朔风吹泪蘸毫尖”,又如“寒宵时滴思亲泪,泪结成珠不溅衣”。也没有人知道,他在新疆因为思念家乡,挂念亲人度过多少不眠之夜,“读罢天欲曙,疑信不成寐”,“枕戈待旦心期事,复听邻鸡夜色阑”。对家人的浓厚思念说明他深深地爱着家人,爱着家乡。
可见邓缵先18年戍边期间仅回一次紫金的家,并不是心中没有家人,而是为了新疆的广大百姓。他的心中不仅记挂着紫金的邓氏家人与家族,更记挂着塞外的黎民百姓,记挂着新疆民众的衣食安康,记挂着国家的统一与领土的完整,他为“国家”而忽略了自己的小家庭与家族。在家与国之间,邓缵先用实际行动作出了自己的选择。这在不少当官者谋权谋利谋财,贪污腐败屡治不绝的今天,在不少人为一已私利不惜牺牲集体、国家利益的今天,邓缵先无疑是一面人人尊仰的旗帜。当个人与集体、家庭与国家的需要不能兼顾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正是有无数个邓缵先般的舍家为国者,中华民族才能雄昂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崔保新曾在一篇文章中描绘邓缵先“抛妻舍子出南岭,不畏绝地壮士行。躬耕西域十八载,留取丹心照汗青。邓缵先是天山的儿子、大漠胡杨,是客家人的骄傲。”邓缵先不仅是客家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骄傲!他远离家乡、扎根荒漠、心系百姓,最后为国捐躯的事迹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无私奉献、舍家爱国的精神。
[1]邓缵先.毳庐诗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邓缵先.叶迪纪程·附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崔保新.沉默的胡杨:邓缵先戍边纪事·1915-193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