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高效和谐“学生社区”的路径选择*

2014-04-17

关键词:师生校园社区

黄 频

(福建江夏学院 保卫处,福建 福州 350108)

一、引言

“学生社区”一般指学生校园内特有的地理区域,通过教育资源的整合而组建成的集学生住宿、生活、学习于一体的一个“社区”,同时也可延伸为学校教育或者以学生交流为主体的社交网站。笔者在本文里所要研究的“学生社区”,就是特指学校校园及其周边环境。

任何社会阶段,学校都是构成社会系统的最基本单位之一,同时也是保障社会体系正常运行的有力支撑。实现校园的高效与和谐,也成为我们实现社会和谐的一种途径和方法,在千千万万个高效和谐的校园系统的推进下,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成为必然趋势,同时也为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通过和谐校园建设,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功能更为突出,就会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建设人才;使学校的科研功能更为增强,就会为和谐社会创造出更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使学校的服务功能更为完善,就会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服务。

对于“学生社区”,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充分调动一切积极有利的因素,实现构建高效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这一永恒的主题。特别是由于学校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特殊功能和地位,和谐校园更能对和谐社会的建设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研究高校和谐“学生社区”建设的意义及其建设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构建高效和谐“学生社区”的意义

高效和谐,重在和谐,和谐就是要配合适当而且均匀协调。和谐能产生美,产生最佳组合,产生最佳效益,实现和谐,是古往今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和谐直接表现为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使学生社区这一社会共同体处于融洽状态,和谐体现为教育生态的平衡,它至少涉及校园内与校园外两大系统。对于校园的内部环境来说,和谐主要体现为校园内的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及教育对象相互之间的和谐相处;而对于校园外部环境来说,高等院校也必须与学生的家庭、周围的社区和谐相处。从教育的本质来看,和谐教育才能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人生规划与职业追求,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创造适宜的良好环境。

(一)建设和谐“学生社区”是建设和谐社会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明确了21世纪现阶段我国面临的“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集中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鲜明的时代特征、深厚的理论渊源、丰富的实践依据、坚实的群众基础和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要求。学校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整个国家和民族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应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骨干和带头作用,走在前面。推进和谐校园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构建和谐社会为建设和谐校园提供了持续的动力,一个幸福、和谐、公正的社会,会为和谐校园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和谐校园的建设,将直接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上的支持和技术上的支持。

(二)建设和谐“学生社区”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和谐能够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促进事业发展。只有拥有和谐的环境氛围,学校的组织效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得到提高,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对于全面提高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保中国特色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和谐发展的精神动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丰富多彩、高品位的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和自主创新的空间与平台,通过多种文学社团、学术讲座、文化交流、文艺俱乐部等形式,使广大学生感受到文化的浸润,培养学生的道德涵养以及博大的人文精神,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师生理想腾飞的精神乐园。

(三)建设和谐“学生社区”增强社会凝聚力的后盾支持

和谐的学校教育以科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论为指导,使学生形成崇高的伦理道德观和先进的思想理念,从而确立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和谐“学生社区”是一个“和而不同”的大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会无形的形成一股向心力,激发师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共同探讨,共同奋斗。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主题,以文化活动为表现方式。它融思想观念,校园风向,价值取向为一体,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构建和谐“学生社区”,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这能使学校在凝聚力,对内吸引力和向心力等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发展。稳定是和谐“学生社区”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因此要打造和谐校园环境,就必须全面认识维护高校稳定面临的形势,科学分析影响校园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原因,完善高校教育矛盾化解机制,最大限度的减少发展中过程中不和谐因素的影响,为师生营造一个和谐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要完善制度建设,依法治教,科学管理。通过制度完善实现以民主、规范、高效为特征的学校内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让广大师生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关注师生的生存和发展方式,给予师生的主人翁地位,使师生的精神和人格得到自由的发展,形成有利于学校稳定的制度环境。深入开展平安文明校园建设。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有效地加强与当地政府之间的沟通与协调,通过警、校共建,学校、社区共同治理等方式,维护校园安全,使学校真正成为师生和谐、稳定的温馨家园。

总之,构建和谐“学生社区”是校园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学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三、构建高效和谐“学生社区”的路径选择

和谐发展的人像一颗种子,只有在和谐的校园里才能孕育出来。那么,如何建设和谐的校园呢?如果把和谐的校园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我认为,优美和谐的环境就是这棵大树的根本,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就是它的枝叶,而丰富的校园文化,就是它的精髓所在,灵魂所在。如何构建和谐的“学生社区”,创造利于学生成长的氛围,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基本问题。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对创建和谐“学生社区”的路径选择作一探索。

(一)确保校园安全是构建和谐“学生社区”的重要保证

校园安全意味着教育走向成功,校园安全,心系全社会。校园若存在不安全的因素,就谈不上和谐的校园,也将影响和制约社会的和谐发展。学校教育应把安全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始终,把安全教育放在首位。让安全意识深入人心,牢固树立安全理念,防患于未然,把安全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从细微处做起,落到实处,防微杜渐。

安全是创建和谐学校的第一要务。近年来,全国各个学校都建立和完善安全责任制,形成强有力的责任体系,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建立和完善学校安全预警机制和安全事故应急制度,确保师生安全和学校稳定。

(二)坚持发展第一要义,以和谐“学生社区”建设统揽学校发展全局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作为学校要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教育教学各项事业的有机统一、广大师生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

近年来,不少优秀院校都坚定地坚持科学发展观,从构建和谐校园的高度来谋划各项工作,提出尽快使和谐校园建设走在地区前列的发展目标,着力建立宽领域、大范围、多层面的和谐建设工作格局。这些院校,将组织领导到位,把工作部署到位,使投入保障到位,让责任落实到位,同时做到督促检查到位,用实际行动和丰硕成果为我们作了好的表率。

(三)以人为本,民主治校,营造融洽的人际环境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创建和谐校园是全面树立和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在学校的具体体现。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自己的本质和核心,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以师生为本”,努力构建学校内部、外部人际关系的和谐,促进学校高效和谐发展。高效和谐校园的主体还是学生,因此要特别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和谐同学关系要建立在“团结、互助、真诚、坦然”的基础上,团结、互助即同学之间要学会互相促进、互相帮助、互相体贴、互相支持,团结同学,共同奋斗。

师生之间也要和谐,这在学校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老师既是学生道德升华、学业有成的引路人,同时又是学生值得信赖的朋友。老师要对学生循循善诱,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身体、生活。

(四)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推动校园和谐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是从全局高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体现,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揭示了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各个方面的切入点。近年来,该校坚持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素质教育要求,开足学科、注重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校园环境是指各种影响人的教育因素的总和,主要由校园自然环境、物质环境、观念环境及周边环境等组成。和谐的校园环境能对学生起到独特的、其他教育方式难以替代的作用。舒适、幽雅的自然环境和卫生、安全的物质环境,使得师生们神清气爽,心情愉悦,能更好地投入每天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观念环境的影响力取决于它附着于群体而又影响个体。校风的核心是学校经过一定时间的积淀、整合而形成比较稳定的观念系统、信仰系统、目标系统等。学校的发展,既要加强硬件建设,也要加强软件建设。和谐的环境培养美德,使人愉悦,给人以前进的动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这正是培养合格的必要环境。努力建设和谐校园,不仅使全校的师生员工人际关系和谐,把主要精力都用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而且能不断促进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学校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1] 裴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和谐思想教育的初探[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1):22-23.

[2] 熊森.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五个注重[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3):56-57.

[3] 翟立,王革.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和谐校园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11(21):296-298.

[4] 王大洋,战冬梅,魏立明,等.浅议和谐高校建设[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4):32-38.

猜你喜欢

师生校园社区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