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阶段塑造学生“有意义学习经历”的教学策略研究

2014-04-17林文毅徐亚青汪光珩0006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徐州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上海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科研室上海00050

关键词:意义学习经历情境

林文毅徐亚青 汪光珩0006(1.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徐州;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上海 ;.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科研室,上海 00050)

一、改变课堂教学方式的现实需要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宗旨,关注学生全方面的、个性化的、可持续的发展。与这一核心理念相匹配,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是顺理成章的。教育应该使每个学生都拥有学习的意愿和兴趣,具备一定自主学习能力,将学生的近期发展与远期成才目标相结合,最终使其获得全面、自主和个性化的发展。这一教育理念诉求反映了在信息时代、全球经济的背景下,人才的内涵和标准的变化。因此,让学习经历变得有意义,使学生获得更有价值的发展,便成为当前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问题。

传统基础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缺乏现代化、与知识经济时代相匹配的先进教育理念,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批判和反思的能力、维持较高水平的学习动机和主动性等[1]。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则表现为两方面的缺陷:一方面,教师的课堂影响力不够强大,导致知识的生活化不强、经验化不够、情境化不足、活动化不多、儿童化有限;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自发性和自主性,学习动机与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学习观等与学习有关的信念比较单纯,表现为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不高,课堂中的投入和活力难以彰显。学生缺乏自发性和自主性,相应地在学习结果方面也表现为缺少自悟能力[2]。学生虽能熟练解决课堂固有的问题,但缺乏主动迁移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如遇到现实的、非结构化的问题时,便会束手无策。随着学龄的逐渐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往往会日趋减少,缺乏终身学习和自觉学习的持续力,而这正是知识经济时代所真正稀缺的资源,从学习的结构而言也难以称得上理想,对于学生的毕生发展裨益有限。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于并能够将所学知识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是新课改的目标。这也意味着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增加课堂中的交流与互动,增加动手实践的机会,对教学过程施加强大的影响力,使学生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两方面都有所收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所教授的知识技能与生活相联系,使之生活化、情境化。在生活情境中教授知识,学生才有可能在将来的实践中运用知识。教师的教学手段应该更加多样化和灵活化,更多地将情境教学、实践探究应用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

二、“有意义学习经历”的理论基础

1.杜威的教育思想

教育学家杜威认为,经历指亲身经历的过程,泛指由实践得来的知识和技能。杜威认为,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为代表,注重教师向学生传输知识,而要求学生达到和教师一致的理解。而杜威自己所认可的“有意义学习经历”,强调知识经验的积累,倡导教师体验式教学;注重儿童的成长,突出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

因此,杜威提出“经验课程”之理念:即真正的教育和学习都是产生自经验,因此教育过程便是不断改造和改组学生已有经验的过程;而所谓的经验课程,便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亲身体验,亲手操作,以获取对他们有用的知识,积累直接经验;而儿童较为理想的学习方式便是“做中学”,强调儿童的经验和活动对其发展的重要性及意义[3]。

2.迪·芬克的“有意义学习经历”理论

教育学家迪·芬克依据杜威的教育理念,结合教育研究实践,提出了“教学应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的教学思想。他认为“有意义学习经历”是“在一种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学习经历中,学生会投入到自己的学习中,随之而来的是高度的活力,整个学习过程将带来重要成果……他们将会学到一些有意义的东西。而这一学习经历还将以一种主要的方式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影响。”[4]

迪·芬克分别从过程和结果两个维度来解释有意义的学习经历的内涵,过程维度中所包含的两个基本特征分别为投入(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去)以及活力(课堂中充满活力),而结果维度的特征主要体现在课堂给学生带来的有意义的变化,这一变化将延续到课程之外,同时帮助学生提升生活价值[5]。

3.中国教育情境下的解读

我们认为,小学阶段学生的“有意义学习经历”应该同样包含投入、活力和结果三个维度。但在中国当下的教育情境下,对于这三个维度内涵的解读应与迪·芬克及其他研究者对于投入、活力和结果的解读有所区别。

课堂中学生的“投入”即学生的专注程度、注意力集中程度与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关。无论是基于对学习本身感兴趣的内部动机,或是由学习结果所激发的外部动机,都可以引起课堂中学生的“投入”。一般而言,“有意义学习经历”中“投入”的表征行为包括学生在课堂中好奇、好问、专注、善于倾听、主动请答、乐于回应和表现等。

课堂中学生的“活力”与学习兴趣有关。当学生发现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联系,能够凭借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或者教师以活动化、游戏化的方式授课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一般而言,“有意义学习经历”中“活力”的表征行为包括学生在课堂中能联系学习和生活经历举一反三,答案或判断是多元的;参与互动的方式自主、多样、兼容、有序;自信、热情、善思能辩,能相互质疑、鼓励、接纳等。

课堂中的学习过程,如“投入”和“活力”固然重要,但有用、有效的学习结果也同样不能忽视,不但是“有意义学习经历”的体现,也直接反映教学质量的高低。一般而言,“有意义学习经历”中“结果”的表征行为包括学生能基本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能独立完成各类作业,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提问、质疑、释疑,提出进一步学习的建议,能在成人的指导或参与下,联系课内和课外学习资源,自主设计、组织、参与和体验各类力所能及的学习活动;能按要求记录和讲述学习过程中自己的见闻、情趣和体验等。

三、塑造学生“有意义学习经历”的基本条件

1.教师的强大影响力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其自身的强大影响力,帮助学生体会到学习中的“投入”、“活力”,并生成具有实践意义的“结果”。课堂教学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教师通过采用学习内容生活化、问题化和活动化等组织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从而主动并富于个性化地开展学习。

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准确生动、流畅幽默、富有逻辑、深入浅出,这样才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学习兴趣,从而施加教师的强大影响力;教师应该更好地重视和借助学情分析,充分认识和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开展差异化、个性化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全面发展;教师应更好地承担学习的引导者的作用,促进学生以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必须不断尝试将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以生为本,形成独有的教学风格,体现强大的教学影响力[6]。

2.学生已有的学习经历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经提出“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便是学生已知的内容”。研究表明,学习总是以学生的先前知识为基础,总是在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生。因此,学生已有的学习经历决定着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和情感经验,也决定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

对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教师应进行提炼与巩固,对于学生真挚的情感和体验,教师也应进行保护与呵护。学生这些已有的学习经历和经验,不仅是教师教学设计与实施的依据,有助于教师为学生提供量身定制的课堂学习;而且也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指导及评价的资源和依据,并能够促使教师明确自身角色定位,深化教学中双主体的深层次互动,促进师生间建立相互支持的良好关系。

3.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

杜威认为,真正的教育和学习都产生自经验,因此教育过程便是不断改造和改组学生已有经验的过程。学生的经验是不可取代的信息的来源。而只有自身体验和运用过的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才具有现实的意义,学生的认知才会深刻,知识的迁移性也更好。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亲身体验,亲手操作,积累直接经验。为学生塑造有意义学习经历的过程,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教师向学生传输知识,要求学生达到和教师一致的理解,而是强调知识经验的积累,倡导教师体验式的教学,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教师塑造学生“有意义学习经历”的教学策略

1.教学情境生活化

课堂教学以生活化为宗旨,教师尝试将真实世界的生活内容引入课堂,依据教学目标,将生活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充分、直观、形象的知识背景和学习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实验等学习活动,经历生活情景的学习过程,以此来建构新的知识,获取新的体验,引发相应的行为调整。

首先,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从中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已有经验,并且能够提取和发现可配合教学内容加以开发和利用的情境。其次,在具体运用时,教师可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导入教学主题和内容,帮助学生通过回忆、联想曾有的经历和熟悉的生活场景,较快进入本课所需的学习状态,进而投入到课堂学习的过程之中。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应体现生动性和逼真性,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引起学生与教师的共鸣,起到见作者之所见、思作者之所思的效果。

在形式上,教师可利用多种媒体创设具体的生活化情境,模拟学生经历过的生活情境,通过学生多种感官的感知过程,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在情境中建构新的知识,获取新的体验,引发相应的行为调整。

2.教学内容问题化

课堂问题应综合运用教材中的相关信息,联系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历;问题的结构是开放、综合的,遴选和融合的相关素材是鲜活的,富有启发、思考与挑战的,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好问意识;需要教师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教学,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式的支持,包括为学生提示探究方向,提出引导性问题,以及反思和总结的框架;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的同时能够挖掘出新的问题,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生成新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着学习中的挫折与快乐情感,从而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教师通过课堂中的问题设置和解决过程,一方面达成教学的目标,帮助学生掌握应学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也可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勤于反思,逐步形成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内容问题化,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前预设一系列要求学生思考回答的问题,这一类多为围绕教学重难点的主干问题,强调的是教师在课前的设计和来自于教材、教参的答案;或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也可以由学生质疑并由学生自行释疑的,体现为学生的学识、智慧以及课堂活动中的思维活力。

应该注意的是,教师在运用教学内容问题化的策略时,一定要考虑学生课前的知识储备,而且要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预设的问题不仅要把握起点、适应差异、设计坡度,给课堂生成以足够的弹性空间,而且所提问题应做到聚焦重点、答案发散,给学生答题以包容度和自由度,重在培养学生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3.教学方式活动化

基于小学课堂的教学活动通常包括阅读、讨论、游戏、学具操作等,这样的活动以学生达标为导向,赋予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增进相互了解的过程中,认识学科知识和个体经验的相互联系,不同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活动的设计,需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从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的实际出发,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相融并活化于课堂,形成不同层次、不同性质、不同形式的活动;注意活动各环节的具体要求和相互联系,与学生的能力水平相匹配,并为他们从事学习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

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具体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观察、联想、尝试、讨论等多种学习活动中,经历情景探索、提出问题、动手尝试、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总结反思等学习过程,从而获得知识与技能。教师应做到“学生先试、教师后导;学生先练、教师后讲;学生先学、教师后教”,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获得知识,从而提高其学习效果和迁移水平。

此外,教师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还必须给予适时的提示和帮助,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支架上攻克学习任务中的难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的指导更多在于对学生的“扶”;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更多采用“推”的指导方式,容忍学生“犯错”,鼓励学生勇于挑战,对学生的标新立异给予鼓励和赞赏,从而营造心理安全的课堂氛围。

五、塑造学生“有意义学习经历”的价值和意义

信息时代的来临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对课堂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和要求。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已是必然的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自身的有效教学行为,基于教学情境生活化、教学内容问题化和教学方式活动化策略的实施,对学生施加强大的影响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增强其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高水平的“投入”,展现出应有的“活力”,并获得有效的“结果”,将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塑造学生的“有意义学习经历”。

当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时刻关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这些都可以成为教师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投入、充满活力的关键点。教师还应该多留意学生的行为和表情,认真倾听学生的语言,从而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并根据学生学习所需及时调整教学安排。学生由此可以得到真正灵活、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在学校学习和社会实践中都获得有意义的学习结果。

[1]钟启泉:《中国课程改革:挑战与反思》,《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第12期。

[2]金美福:《有意义学习经历:理论框架与现实发生比较》,《外国教育研究》,2010年第10期。

[3]侯怀银:《杜威课程观评述》,《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10期。

[4][美]L迪·芬克:《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综合性大学设计原则》,胡美馨、刘颖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宋善炎、丁向阳:《“有意义学习”与“有意义的学习经历”》,《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第3期。

[6]黎德山:《论教师课堂教学影响力》,《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3期。

猜你喜欢

意义学习经历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化学“有意义学习”的模型建构及教学建议
意义学习,价值教育
很多事你只能独自经历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我经历的四个“首次”
回忆我的打铁经历
护患情境会话
意义学习视角下我国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特点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