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地矿类大学生求职误区及就业心理问题的思考

2014-04-17翁惠玲

关键词:毕业生职业心理

翁惠玲 余 飞

(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福建福州 350116)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部分高校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地矿专业大学生需求的持续增加,地矿行业人才成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高素质、符合当前国家需求的地矿类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地矿类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就业观念存在误区,自我期望值过高,应对困境的能力较差,这些求职心理问题都成为影响地矿类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由福州大学和紫金矿业集团联合创办,自2007年招收第一批本科生起,目前已培养了三届地矿专业毕业生,共300余人,在地矿专业学生培养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历届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紫金模式”,即“企业支持办学建设、企业参与办学过程、企业检验办学成效”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已初显成效[1]。不过,在地矿专业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及求职心理教育方面仍存在很多不足,我们发现,地矿专业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着心理误区和就业心理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就业质量。

一、地矿类大学生求职误区

(一)专业一定要对口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前程无忧”在2013年针对全国高校毕业生进行的求职调查中显示,初入职场的求职者在找第—份工作时,最看重的不是薪水,而是跟自己所学的专业能否对口。调查显示,54.7%的受访者其第一份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对口,但是,在最看重专业对口的受访人群中,92%的人能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

近年来,地矿行业发展迅速,全国范围内地矿专业相对较少,学生在求职时容易出现只钟情于本专业工作的心态,他们过于看重“专业对口”,将专业教育理解为职业教育,认为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大学四年就白念了,导致与许多就业机会失之交臂[2]。部分地矿专业的学生不能将专业之间的关系融会贯通,他们认为学采矿专业的就一定要在矿山“挖矿”,学地质专业的就一定要在山上“找矿”,学选矿专业的就只能在实验室“选矿”,对于专业的认识过于狭隘,一味要求专业对口,容易造成无法找到满意的工作。

(二)地矿行业待遇高

由于地矿行业的飞速发展及矿业类人才相对紧缺,再加上受市场经济的影响,部分高校毕业生求职时着眼于眼前利益,对单位的效益、薪金水平、奖励性补贴等条件十分看重。市场上,地矿行业待遇相较其他行业偏高,使得本专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对待遇的要求比其他专业更高,他们更加注重公司提供的条件和福利等眼前利益,而较少关注职工成长空间、公司对职工的培养机制等因素。

(三)地矿行业工作环境恶劣

以前一提起地矿行业,许多学生和家长眼前就会浮现翻山越岭找铁矿的场景,因而普遍认为地矿行业的工作条件比较艰苦。但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地矿专业的就业环境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地球卫星定位系统勘测和自动绘图技术代替了传统的背上帆布包拿个小铁锤翻山越岭地勘查,电脑控制和机械操作也代替了传统的肩扛手刨的采矿工作。

虽然地矿工作的条件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改善,许多地矿类单位也为职工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但是由于地矿行业自身特点,决定了其部分工作环境相对比较艰苦,对于当代大学毕业生,尤其是“90后”大学生,当亲身来到实习现场,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时,容易出现心理上不能接受而放弃就业的想法。

(四)专业学习较能力锻炼更重要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本职工作,鼓励学生专注于学习,以作为进入职场的素质,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了解学业是学生择业和就业的基石。而大部分工科类大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埋头专业学习而忽略了自身综合能力的锻炼。地矿类学生由于就业方向明确,在校期间更加注重专业方面的学习,对于参加课外活动表现出较低的兴趣。大学四年积累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却忽略了人际交往、组织领导能力的锻炼,这样对就业求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五)以考研作为就业的出路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很多本科毕业生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研究生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在某一领域进行更加深入的学术研究,但有相当一部分的考生是要通过考研来延迟就业,避开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近年来,随着地矿专业学生选择考研的人数越来越多,其中不乏为了逃避就业压力,而非真正想报读地矿类研究生。

(六)女生在地矿专业的发展受限制

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对条件相同或相近的毕业生根据性别区别对待,“男性优先”公开出现在各类招聘条件中,用人单位往往找出各种理由录取男毕业生。加之地矿行业的特点需要经常到野外工作,工作强度较大,女生在求职过程中的弱势导致用人单位的排斥。另外,艰苦的工作环境和条件限制,也大大影响了地矿专业女生的就业面。

二、地矿类大学生求职中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骄傲心理

部分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表现优秀,学习成绩优异或者是学生干部,在求职过程中容易产生“骄傲心理”,对自身估计过高,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尤其是地矿专业的优秀毕业生,是用人单位的急需人才,在求职过程中对各单位提供的条件和待遇进行比较,总认为自己能找到更好的工作,结果反而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有些毕业生手中握有几家就业单位的录用信,但是占着岗位持续观望,不但容易导致“错失良职”,还会降低其他求职者的机会。

(二)自卑心理

鉴于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难免经历很多的失败和挫折,当代大学生一直在学校这种相对单纯的环境里,没有受过打击,因而一旦在求职过程中遇到挫折,容易心情沮丧。持自卑心理的大学毕业生对自己估计又过低,事事处处都觉得自己不行。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羞涩、畏缩、惭愧、低人一等的感觉。这种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容易接受消极的暗示,稍微挫折就心灰意冷,对就业和心理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三)攀比心理

部分地矿专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对自身的分析和认识,存在盲目攀比的求职心理,与同学、学长、亲戚朋友进行比较。特别是看到不如自己的同学找到了好的工作,就认为自己的工作一定不能比他(她)差。因而挑来选去,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造成与很多工作失之交臂。另外,大部分大学毕业生缺乏完整的职业规划,求职过程受社会环境和潮流影响,一味追捧热门,忽视了长远的职业发展。

(四)焦虑心理

随着毕业季、就业季的到来,应届毕业生在心理上或多或少会出现焦虑紧张的情绪,大部分人能通过自我调节改善焦虑的情绪,但是部分毕业生无法及时调整心态,会出现失眠、多汗、面对面试官语无伦次等现象,不仅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困扰,而且严重影响了求职的效果。地矿专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常出现对就业单位不了解,在与单位接触过程中,表现不自信,反映不出原本的水平,呈现焦虑的求职状态。

(五)依赖心理

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虽然有一定的自我判断能力,但是在求职就业这种关键事情上,经常表现出缺乏正确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表现为求职时对自己的目标没有明确的定位,对一个单位是否适合自己,往往不是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决策,而更多地依赖父母、老师、朋友的建议。依赖心理还表现在求职缺乏主动性,不能主动利用各种渠道收集就业信息,与用人单位联系,而一味等靠学校、家长推荐工作,从而使自己的就业面过窄,错过了许多就业机会。地矿专业学生求职依赖心理更明显的表现是依赖学院,依赖老师来为其推荐,通过学院的渠道投递简历,缺乏主动求职的意识。

(六)从众心理

针对地矿专业的学生工作种类较少,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没有对自身的准确定位,容易出现从众心理,跟着身边的同学奔走于各大招聘会,简历制作没有针对性,像无头苍蝇似的进行求职,因而求职成功率极低。存在从众心理的毕业生缺乏自身判断力,认为大多数人应聘的工作必定是好工作。这是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即使遇到自己满意的岗位,也有可能轻易放弃自己的初衷,忽视自己的爱好和特长,盲目地择业,导致最终找不到满意的工作。

三、地矿类大学生求职心理问题的对策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的教育者、管理者和服务者,对做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具有关键作用。目前,我国地矿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并不断扩大境外市场,使之对地矿类人才的需求快速上升。面对地矿类学生具有的专业特点,以及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出现的求职误区及心理问题,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一线工作者,辅导员有义务对毕业生加强就业指导,帮助他们走出求职观念的误区,树立正确的地矿行业择业观。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

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应通过组织各类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就业指导课程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涯规划理念,这对毕业生的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3]。通过职业生涯讲座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体发展、社会进步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要在了解社会需要的基础上,指定合理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确立适应国家经济发展、人才需求规律的合理的职业价值观,以指导自己正确择业。

要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的指导,结合当前地矿行业的发展前景,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了解最新的行业就业形势,帮助他们解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引导他们转变就业观念,鼓励他们珍惜实习机会,多到地矿生产第一线,了解工作条件,求职时勇敢地参与市场竞争,主动寻求就业门路,积极创造和把握就业机会,做到务实就业。

(二)完善求职心理指导体系,帮助地矿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

就业心理指导是由就业心理指导者帮助择业者确定职业方向、选择职业、准备就业,并谋求职业发展的咨询指导过程。要强化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使毕业生的职业选择有科学可靠的依据,毕业后能走上合适的工作岗位,获得良好的职业发展。最基本的目标是实现人职匹配,使大学生毕业后能走上最合适的工作岗位,并获得良好的职业发展。加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利用课程教学,指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职业发展,帮助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执行、评估和反馈,让他们了解自我,了解职业世界,促进学生职业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树立服务地矿行业的远大理想,在择业时既要考虑个人成长和才能的发挥,又要考虑国家的需要。

(三)注重专业学习和培养综合能力相结合

地矿类专业大学生作为我国地矿人才的后备军和接班人,肩负着振兴地矿工作的光荣使命,作为实践性与理论性高度结合的特殊专业,要求高校在培养地矿专业人才时应注重强化学生基本能力的训练。学校可通过组织校内外学术报告会、讲座等形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地矿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前沿问题、发展程度等。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应指导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在学术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科研活动认识专业、了解专业,逐步培养对地矿专业的兴趣,学习研究方法,循序渐进地形成学习的动力。

在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掌握的同时,高校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道德素质以及与人交流的能力。学校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让其发展成全面的人才。为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应突出人际交往教育,要通过入学教育和主题实践活动等途径,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别人,善于与人沟通,尽快融入集体,培养学生与他人融洽相处、团结协作的能力。

(四)注重专业生产实习和创新实践培养相结合

生产实习是在学生完成专业课程之后进行的,它是继续深化专业知识的一个重要和必要的现场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对地矿专业的学生,专业的实践要求较高,通过现场了解生产体系和工艺流程,以巩固、加深和扩大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和锻炼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地矿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通过收集和整理资料以及编写实习报告,锻炼学生查阅资料、编写实际生产报告的能力。

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创造机会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各个级别的比赛中,通过实际操作,培养解决困难的能力,同时培养创新能力,对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重视专业特色教育和就业能力培养相结合

在大学四年的培养中,高校不仅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还应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特色和地区差别进行培训,选择富有经验的指导老师,或者邀请优秀毕业生返校,与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大学生了解专业发展前景,提升就业求职能力,不断为毕业生收集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提供求职技巧,真正为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

在当前国家对地矿类人才大量需求的背景下,高校要做好地矿专业大学生培养教育工作,总结经验,分析地矿专业学生求职过程中存在的心理误区,帮助其解决就业心理问题,指导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充分认识自身特点,不断提升地矿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更好地做好就业工作,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工作。广大地矿类专业教育工作者应针对地矿专业特点,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求职心理辅导摆在重要位置,为培养高素质的地矿人才作出努力。

[1]刘羽、王少怀、黄培明:《地质专业创新型人才“紫金模式”培养的改革思路与实践》,《中国地质教育》,2009年第3期。

[2]张宝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4期。

[3]张红宁:《当代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学术探索》,2012年第12期。

[4]廖海华、邹燕矫:《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观的误区及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年第4期。

猜你喜欢

毕业生职业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心理感受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