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研读与高校历史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
2014-04-17陈素娟
陈素娟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 100876;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淮北 235000)
作为高校历史学专业普遍开设的课程之一,“专业英语”课程一般在大学三、四年级开设,有的学校称之为“世界历史英文文献选读”,虽然课程名称存在差异,但是实质相似。该课程旨在通过指导学生研读英文历史文献,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史料,为将来的学术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说,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史料学素养是这一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
一
就当前高校“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现状来看,多数高校未能将史料研读与“专业英语”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教材使用随意,课程教材改革严重滞后。目前,国内缺少一本既具权威性、又能普遍适合普通高校历史专业本科生水平的“专业英语”课程教材。国内现行常用的课程教材有《历史学专业英语教程》[1]、《历史专业英语》[2]和《西方历史学经典名著选读》[3]等。这些教材虽各有所长,但是鉴于各学校学生素质和师资水平存在差异,不具备普遍适应性。因此,很多高校本科历史专业“专业英语”课程的教材都为授课教师自行编制。
其二,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模式单一。当前,很多高校历史学“专业英语”课程授课教师将课程简单地上成大学英语课,授课内容主要是解释生词和翻译文章,学生处于一种完全被动的状态,大量专业术语和生词让学生感到无比吃力,只能埋头记笔记,无法积极思考,导致课堂教学气氛沉闷。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缺乏对于基本史料的研读、分析,无法让学生吃透史料、充分掌握文献的史料价值,而史料研读恰恰是历史学“专业英语”课程的主要目的。
其三,课程的教研成果较少,缺乏对课程长期建设的基本学术指导。学术界少数的探讨性文章多是专注于对课程性质的简单定位,或者将其与“双语教学”混为一谈。比较有代表性的,前者如许芳认为,专业英语就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大量实践,掌握专业英语的翻译技巧与翻译标准,在熟悉和掌握历史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历史专业文献阅读能力和一定的翻译能力,并具有撰写专业英语文摘的能力,能听懂历史学专业英文学术报告的大意,能简明清楚地表达自己对相关专业问题的认识和观点,能用英语检索国外历史学的相关网站,并对门户类网站、原始资料网站、在线图书网站、专题网站等加以分辨,快速、及时地获取数字化的相关历史文献资料与相关研究信息,了解国内外史学界最重要的学术前沿和研究动态,为今后运用英语进行专业教学和科研打下基础。”[4]这种观点虽然全面概括了专业英语教学技能的培养,但对于“专业英语”课程最基本的构成——史料的处理则显得有理论而无具体的实践操作性。后者如刘海英、高磊的《强化专业英语 推动双语教学——绥化师专历史专业外语教学实践》[5],李大维、刘志的《世界史双语教学原版文献资料选用》[6],论文从双语教学的角度对于“专业英语”课程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讨,但是将专业英语与双语教学混淆,容易造成认识上的误区。
上述问题反映出高校历史学“专业英语”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特别是史料解读能力培养的重视不足,以致未能把握“专业英语”课程最基本的教学目标。
二
针对普通高校历史学“专业英语”课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解决方案,以期合理解决历史学“专业英语”课程的专业性同英语教学之间无法连接的矛盾。
1.选择合适的教材。在明确“专业英语”课程与大学英语差异的前提下,根据课程特点和目的选择合适的教材。鉴于多数学校在本科三年级开设本课程,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但是专业性英语释读水平仍然不高,授课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把握合适的“度”,不能太易,也不宜太难,在教学内容编排上最好遵循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先选择一些学生较为熟悉的史料,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更好地理解授课内容,不至于在接触本课程的初期,就因为看不懂、听不懂而打退堂鼓,进而影响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同时,教材中也需要包括相当分量的、专业内涵较深、学生不太熟悉的内容,一方面可以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对课程效果的更高要求。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结合本校学生专业和英语水平,按照历史发展进程编写教材,各章均有对本时段历史的总体回顾,结合当前学术界的学术观点,对其历史总体发展特点进行描述,帮助学生从时代背景上进行把握,对相关的重要术语,如人名、地名等有大概了解。正文中选取此时段中具有代表性的、难度和长度较为适当、原汁原味的英文原始文献,作为授课内容。选文以世界通史为主线,搭配以专题性历史问题,注重点、线、面的结合。每篇选文之前都附加上百余字的导读,结合背景知识进行讲解,既能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教学实践,又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
2.指导学生研读史料。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尽量从史料来源、可靠性、价值和内涵等方面对所选择内容进行深度分析,使学生通过该课程掌握史料研读的方法。
(1)追溯史料来源。讲授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史料来源,即要搞清楚历史文献的基本内容、材料依据和作者写作背景,从而对原始资料和衍生资料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例如讲述希罗多德的《历史》,教师需要交代,这是希罗多德根据史诗、官府档案文献、口述史资料、石刻碑铭和多种著作,并结合自己游历和实地调查写成的。内容涉及北非、西亚以及希腊等地区,包括地理、民族分布、经济生产状况、政治、历史、风俗、宗教等,展示了古代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生活图景。
(2)考证史料可靠性。史料是作者构建的产物,其文本本身并不等于信史,可能带有作者的政治立场和“偏见”,具有个人情感。也有作者为显示其意图而采取了特殊的修辞手段,因而在解读文本时应着力分析。这需要从史料来源出发,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态度、情感等,以确定史料的可靠性。在修昔底德眼里,史料也有主观性和片面性,即便作者是当事人和目击者,也有个人偏好、利害关系、个人立场等主客观因素,这些因素会影响到史料的可靠性。比如,《历史》一书是尼特哈德在主人秃头查理授意之下写成的,目的是站在查理的角度记录历史,为查理提供一种辩解,所以其《历史》明显存在对于洛塔尔的偏见。学生研读这则史料时,必须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其他史料中的记述,对其可靠性进行考证分析。
(3)探寻史料价值。在确立史料可靠性的基础上,根据相关的研究领域,大体确定史料对于世界史研究的基本价值。如上文提到的尼特哈德的《历史》尽管存在诸多偏见,体现了作者的政治立场和个人情感因素,但仍是后人研究这一段历史的重要史料,尤其是对于840—843年之前虔诚者路易的三位儿子彼此间的争斗来说几乎是唯一史料。另外,需要区分史料的当时价值和后世使用价值,例如乔治凯南的“八千字电报”在当时只是一份外交文件,但是对后世的冷战研究者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原始史料。
(4)解析史料内涵。从分析作者世界观、政治观和史料如何选择、取舍史实两个方面来把握史料内涵。历史学“专业英语”课程对于史料文本的分析不能停留在文本翻译、只局限于史料的表面意思、专业术语和概念方面,对学生的要求也不仅仅只是看懂文本,而是要求学生真正掌握史料的内涵,引导学生尽量使用英文进行思维,对文本中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思考、总结和分析。例如,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在1075年发布的《教皇敕令》(27条),篇幅较小,句子结构简单,字面意思不难理解,但背景却涉及11世纪的教会改革,牵涉到欧洲中世纪教权和皇权的关系问题,因此教师授课时,必须结合时代背景进行,使学生了解颁发此敕令的目的、每一条敕令的内涵、敕令在皇权与教权关系中的意义等等。只有做到这些,才算是把握了史料的思想性,才能够体现出节选此文的意义。
3.指导学生利用史料。为历史学本科生开设“专业英语”课程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解读英文史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对于史料的利用能力,最终为史学研究服务。因为“专业英语”课程的课时有限,教师需在提高学生理解、把握所选史料能力的同时,向学生介绍其他英文文献和基本的检索方法,尤其是督促学生掌握一些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达,文摘常用词及人名、地名、杂志名的缩写规则等,借此提高学生根据给定的课题,检索英文资料的能力。因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向学生介绍目前相关学术动态,例如讲授德国宗教改革历史时,介绍目前这一领域在“城市运动与宗教改革之间的关系”、“各教派之间的关系”、“经院哲学、人文主义同宗教改革之间的关系”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的介绍既能加深学生对“宗教改革”的理解,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打开学生的思路。当然,在网络资源发达的今天,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结合自身经验,向学生传授一些本专业常用的网络资源的搜索方法,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重视史料研读是历史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世界史教学和研究的必然趋势,集中体现了中国高等教育同国际接轨的趋势。处理好历史学“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同史料研读的关系,有助于解决好英语语言学习和历史学专业之间的关系,使英语语言知识和历史专业学习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还可以通过史料研读帮助学生正确地组织和运用原始资料,将已有专业知识向深度和广度推进,开阔其视野,丰富其知识,为日后的独立研究打下基础、做好准备。
[1]沙露、马紫梅:《历史专业英语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张德明:《历史专业英语》,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王明宪选编:《西方历史学经典名著导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许芳:《高校历史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之思考》,《凯里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5]刘海英、高磊:《强化专业英语 推动双语教学——绥化师专历史专业外语教学实践》,《绥化师专学报》,2003年第9期。
[6]李大维、刘志:《世界史双语教学原版文献资料选用》,《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