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描范式图谱 砥砺学术前沿*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创新道路上高歌猛进
2014-04-17任平
任 平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徐州 221116)
深描范式图谱 砥砺学术前沿*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创新道路上高歌猛进
任 平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徐州 221116)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理论创新;范式图谱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无论是就观点、理论、方法,还是就体系、形态,都与一定的研究范式相关。范式作为创新研究的思维工具,一定的学术群体共同遵守的特殊方法论路径和特色学术规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工作是有重大意义甚至是决定性作用的。通过研究范式的脉落,我们可以找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研究的测量器和指示器。当然,每一个研究范式在一定的时期所起的历史作用是不尽相同的。其中,必有一个起主导地位、起支配地位的范式,我们称之为轴心范式。一种范式在不同时代的宗旨、地位和作用决不是完全相同的。近40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范式发展的历史,其不同时期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就不尽相同。轴心范式一旦发生新旧交替,那么,所造就的学术图景就会发生相应改变。而图景与图景之间发生的格式塔转换,总体上就形成了范式图谱——由轴心范式转换造就的学术图景转换构成的谱系。我们抓住这一图谱,将之放在出场学场域中加以阐释,那么这一图谱就会准确地展开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学术史。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3卷即将问世,为序旨在期盼学界的关注。这是范式研究中心在江苏师范大学与中央编译局合作研究的又一新成果,也同时是我和同仁们共同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学术史”的中期成果之一。其所蕴涵的学术价值,需要有合理方式加以阐释。作序的目的正在于此。
众所周知,2012年,无论就政治意义还是就学术意义上,都已注定成为被历史牢记的一年。党的十八大顺利召开并产生出新的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发出了振聋发聩的时代号召:“坚定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观研究注入新的强大动力。这一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同仁们继续砥砺奋进,在范式创新和学术自觉的进路上又高歌猛进。
作为本刊主编,一名忠实的观察者和参与者,我和范式研究中心的同事们一道,在深为学者同仁感到骄傲的同时也在专心致志地观察诸位每一点一滴的学术进展,收集一年来学者们新鲜出炉的每一篇论文,每一本著作,每一次学术会议上的高论,甚至每一次私下学术会晤的信息。我们这样做,无非是想尽可能完整地收集保存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同仁们一年来辛劳的硕果,为现在,也为将来,留下最完整的资料,以证明我们的学者如何无愧于这一伟大时代。为此,我们需要冲破“当代人不治当代史”的陋习,我们的目光始终与研究进展同步,我们的数据收集始终与学术发展同行,我们的图谱覆盖始终与学界前沿同态。我们希望真实地记录下学者们奋斗的轨迹,我们努力勾画出包括每一位学者或者学术群体在内的整个学界不断前行步伐绘就的动态的学术地图。我们的信心总是伴随着日益增多的学界成果而一起增长;我们总是心怀喜悦地不断将表示学者们取得学术进展的标识向前移动;我们为每年能够勾画出最新的学术前沿和地平线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我们深知:我们不是超人,能够超越当代中国理论创新地平线而在天际翱翔。我们仅仅是在崎岖道路上如滚滚洪流般无畏行进的理论探索者队伍中的普通一兵。但是,我们有责任在微观探索的理论实践的同时“抬头看路”、间歇跃出理论地平线之上去鸟瞰全景,努力充当忙碌学者们的宏观眼睛。我们用自己原创的范式图谱工具,做相对复杂的构型工作。当然,我们也做综述和评论,我们不标榜所谓的价值中立甚至价值悬搁。我们毫不隐晦我们所持的价值偏好、研究立场和理论框架。我们倡导的出场学范式,既是这一学术群体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赖以向前掘进的主要思维工具,也是分析评价所有范式图谱的框架性工具。近年来,在中心分工负责的催生下,已经产生出一批年轻的评论学者。在他们所专治的范式领域,对全国相关研究成果的熟悉程度遥遥领先。虽然综述和评论还略显稚嫩,其穿透力和分析力还难以与大家比肩,但只要秉持“宁稚嫩而创新,勿老成而平庸”的精神,“新知培养转深沉”,就能够成其大道。谓予不信,则敢请诸位开本卷而读华章,俯览若干可圈可点的思想。沿此思路持之以恒,我们的基地就完全有可能由数据收集中心而发展至深描学术研究范式图景的中心,进而升华为学术范式创新评价中心。以数据库为基础,以深描学术前沿为核心,以评价总结理论创新经验的得与失为关键。只要学界有足够的包容心,进而乐于提供帮助,那么,本中心将一如既往,就可能达成自己的目标,不断为学界提供更好的服务。在创新学术的崎岖道路上踯躅前行的学界诸公,你们决不是孤行侠,本刊将一直陪伴着你,为你们提供足以显现学术全貌的数据,帮助你们了解学术前沿的范式图景,同时与你们共享有关范式创新的评价报告。我们坚定地与你们一起推动理论创新事业的前行。我们是你们的忠实伙伴和可靠朋友。
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言,学术史料记录每天都在刷新。而要把史料变成数据,变成可以直观把握的学术前沿,甚至变成有态度的分析报告,所缺的不是对象,而是发现对象的眼睛。我们选择的视域,就是研究范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无论是就观点、理论、方法,还是就体系、形态,都与一定的研究范式相关。范式作为创新研究的思维工具,一定的学术群体共同遵守的特殊方法论路径和特色学术规范,对于这一群体研究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工作的推进是有重大意义甚至是决定性作用的。马克思曾经这样来阐释工具对于人类发展的重大作用:“各种社会经济形态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1]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将辩证法称之为是他们最好的思维的劳动工具。研究范式也同样如此。通过研究范式的脉落,我们可以找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研究的测量器和指示器。
当然,每一个研究范式在一定的时期所起的历史作用是不尽相同的。其中,必有一个起主导地位、起支配地位的范式,我们称之为轴心范式。例如,当在教科书时代,教科书研究范式就成为当时原理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甚至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支配范式。那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经典著作选读,其主要目的在于证明教科书中某个原理出现的文本背景,借以证明教科书原理的阐释是如何言出有据、完全正确的。而原理研究范式尽管采取了非教科书方式,如用论文、专著等文体表达思想,起到了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的作用,但是其基本思路、话语方式甚至逻辑安排,都还没有摆脱教科书范式,或者说仅仅是教科书范式的某种亚种。因此,一种范式在不同时代的宗旨、地位和作用决不是完全相同的。表面上相同的事物一旦放在不同的范式情景中相互作用,就会发生完全不同的变化。由此观之,近40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范式发展的历史,其不同时期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就不尽相同。轴心范式一旦发生新旧交替,那么,所造就的学术图景就会发生相应改变。而图景与图景之间发生的格式塔转换,总体上就形成了范式图谱——由轴心范式转换造就的学术图景转换构成的谱系。我们抓住了这一图谱,将之放在出场学场域中加以阐释,那么这一图谱就会准确地展开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学术史。
因此,本卷的“范式研究”专栏,继续邀请国内若干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的中青年评论专家和本中心一起,对各个研究范式领域内一年的学术动态进行最新描述,努力勾画最新的学术前沿,丈量创新的尺度空间,总结评价创新的成果意义,推介最新的人物和著述。希望今年的研究,能够帮助学者更深入地了解各个范式的地位和创新功能。
本卷也邀请了学术名家撰写专论。想必读者对孙正聿先生和丰子义先生决不陌生。他们的大作成为本刊的学术亮点之一。本刊之所以能够有信心深描和评价学术创新图景,一个重大原因就是这一工作深得全国各位名家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这是我们的共同事业。为此,我们与全国越来越多的博士点和学术名家建立起了类似于发展共同体和学术共同体的密切关系。
本卷也开辟了国外学者论坛,希望借此推动范式研究成为对外学术交流的重要话题。随着我国学术地位的声誉日隆,国外学界也日盛一日地更加重视中国的学术,特别是作为当代中国民族精神精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状况。但是囿于以往语言和资料的局限,我所接触到的美国、日本等国学者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状况的了解程度大多停留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内容,主要话题还仅限于“形态”差异——究竟是辩证唯物主义还是实践唯物主义等等,而对于这一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进展不甚了了。加强范式研究和对外交流,让本刊从一开始就变成同步、同构、同态的外宣窗口,是我们应负的责任。
本卷当然也有论著一览表和大事记,主要是帮助学界更全面了解2012年学界的主要活动和成果。
最后,我还要感谢学界同仁对本刊的关注和支持。也一并感谢我的同事们,特别是以曹典顺教授为主任的范式中心的同事们。没有他们的辛勤工作,本刊不会这样顺利完成,也要感谢中央编译局的各位一如既往地对本刊出版所给予的无私帮助。我有理由相信,这一卷将能够被所有喜爱她的学者和图书馆所珍藏。
是为序。
[1]《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04页。
Seeking Paradigm Spectrum and Encourage Academic Front——Marching Forward along the Creative Paradigm of Marxist Philosophical Study
REN Ping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221116,China)
Marxist philosophy;researchparadigms;creativity
The creative study of Marxist philosophy in modern China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certain research paradigm in terms of views,theories,methodologyor its system and formation.As a thinking tool for creative study,a special approachand academic requirementobserved by certain academic communities,paradigm plays a veryimportant roleor even decisive function in the promotion of theoretical creativity of Marxist philosophy.By studying the changing trends of paradigms,the measuring device and indicators for the creative study of Marxist philosophy in modern China can be found.Of course the historical functions of paradigms vary in different periods.However,there is always one paradigm that is decisive and dominant,which is given the term——central paradigm.The aim,role and function of a paradigm are by no means identical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era.In 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paradigms of Marxist philosophy in China in the recent 40 years,it is clear that their historical role and functions are dissimilar.With the replacement of the new paradigm for the old one,the consequent academic perspective will change accordingly.The transformation of Gestaltbetween different perspectives,in general,constitute a paradigmspectrum——a genealogy originated from the changed academic perspectives caused by the replacement of central paradigms.If this paradigm spectrum is sought out and studied,it will surely develop into the creative study of Marxist philosophy in modern China.
B0-0
A
2095-5170(2014)01-0109-03
[责任编辑:李文亚]
2013-12-23
任平,男,江苏高邮人,江苏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
*本文系作者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3年卷所写的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