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来源、机制与路径

2014-04-17常永胜申忠文

嘉应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集群竞争优势

常永胜,申忠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广州 510006)

一、文献回顾

(一)经济学视角

西方国家关于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研究,最早要追溯到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他认为劳动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是竞争优势的来源。马克思在《资本论》没有明确指出产业集群的相关内容,而是间接提到了分工和协作导致产业集群的形成。

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从外部经济的角度解释了产业集群及其竞争优势,认为“本地贸易秘密”与“本地化技能”是产业集群的主要原因,他假设规模收益不变,把企业集聚的优势归结为企业的外部经济。[1]新制度经济学代表威廉姆森认为“中间性组织”可以减少交易成本,而“根植性”使相互之间产生信任和契约关系,并形成产业集群互补性活动和资源的相互依赖。

我国学者张辉认为集群的竞争优势来源于集群的正面经济效应和对负面效应的规避能力。[2]

(二)社会学视角

随着社会经济网络的研究方法兴起,社会学认为,企业相互靠近,可以在长期的交往中,逐渐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和保障这种信任关系的制度安排,从而积累社会资本,吸引新的客户和生产者,进而建立强大的网络。

威廉姆森、格兰诺维特等人研究认为,产业集群的研究重点是企业内部、外部或者各种网络关系的构造。国内学者研究集群中的企业利用网络获取竞争优势。魏江分析集群中的文化根植效应对集群内企业间技术交流学习有促进作用,认为对外的竞争关系会鼓励集群内相互合作互信、提高学习的效率、促进人员间的流动。[3]朱海就认为,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差异源于企业网络的组织化程度,而网络的组织化程度与信任、合作、能力的异质性有关,通过案例比较,得出了企业网络影响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4]储小平认为,集群网络是建立在网络成员之间彼此承诺与信任关系之上,这种承诺与信任关系需要靠家庭、家族、朋友、同学等非正式关系维持,这样的集群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依赖稀有资源、交换彼此资源、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寻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5]

我国学者刘友金提出了集群式创新,认为集群是适合中小企业创新的组织形式,产业集群使得中小企业在创新行为优势的基础上,又能获得创新的资源优势。[6]蔡宁认为,产业集群要完成从聚集经济阶段到创新网络的转变,从而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来源于集群对于资源的整合能力。[7]

(三)管理学视角

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正式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企业和机构的集合,包括一批共处一个竞争环境中相互关联的产业和其他实体。为了凸显产业集群对于国家竞争优势的作用,波特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其架构主要有四个基本因素(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撑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和两个附加要素(机遇和政府)组成。[8]波特还指出,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关键在于产业的竞争,而产业的发展往往是在国内几个区域内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因为有产业集群能够培养特色产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善创新条件、促进企业发展和保持国家竞争优势。[9]

李新春在波特的钻石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企业家要素”,包括地方政府和企业家的精神,形成了符合中国经济社会情况的“新钻石模型”。[10]吴晓波指出,产业集群的四大特征构成了集群的竞争优势,专业化分工促使产业集群以最优规模生产,地理空间上的临近性有利于集体的互动学习,群内企业的相互关联性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协同和溢出效应使集群获得了外部经济性。[11]徐康宁认为,中国典型的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我国开放政策有着密切关系。产业集群的高度专业化分工能够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高度开放的国际经济环境下,产业集群能够带来更高的产业国际竞争力。[12]魏守华、石碧华认为,企业集群通过区域集中和产业组织优化,获得了经济要素的竞争优势,具体表现为生产成本优势、基于质量基础的产品差异化优势、区域营销优势、市场竞争优势四个要素。[13]

(四)地理学视角

这里所说的地理学角度,是经济意义上的地理视角,即区位因素。地理学强调地理的空间因素对企业聚集现象以及发展过程的影响。学者们这是认为产业柔性专业化基础上的空间集聚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根源。国外的韦伯是最早从企业投资区位选择的角度研究产业聚集现象。国内北京大学王缉慈在《解读产业集群》一书中指出,产业集群成功的重要基础是社会资本充足、人际互相信任,并认为在社会资本不足的地方,需要公共政策进行干预,实行产业集群战略。[14]

二、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来源与机制

(一)集群竞争优势的来源

创新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核心来源。产业集群之所以比其他企业和产业组织更具活力和竞争力,主要就是由于它具有集群创新的优势。技术创新成果的重大突破与创新技术的市场化、商品化能够增加企业的利润增长点,而且能拓宽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成为支撑产业集群持续竞争优势的决定力量,从而推动地区国家经济发展。于树江等人则从动力机制方面论述了集群中的企业把集群原有的生产要素转变成集群的竞争优势,使集群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15]其内涵是竞争驱动企业形成创新网络,从而更好参与竞争。产业集群是一个企业创新网络,集群内由于大量企业集中于同一种产品或者同一种工艺,技术创新成本和风险都可以大大降低。波特也认为,在集群中企业能够更快速获得新零件、服务、设备及完成创新的其他要素,而且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因此集群中的企业相比分散的企业更容易进行创新活动。

从整体上看,产业集群内部的共生机制为创新活动提供了一种其他组织模式难以获得的动力来源和传播途径,将提高集群内组织获得创新资源——隐性知识的能力,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创新活动的发展。创新作为一种企业活动,它的本质就是学习知识、积累知识、运用知识去创造新知识的过程。因此,知识的学习与传播已成为提高集群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研究学者认为,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的唯一来源就是比竞争对手更快地学习并运用核心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使企业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并抓住发展的先机。

(二)集群的竞争机制

集群中的企业之所以有较强的创新动力,归根到底是因为来自于集群外部的市场竞争压力。为了共同抵御同类产品的攻击,由于非正式社会网络关系的带动,集群中的企业会形成竞争团队,相互协作,不断创新,以保持集群的竞争优势。具体表现为三种机制。

第一,竞争压力机制。一个集群往往都是生产同种产品,集群内部企业形成了一个互动的社会网络,它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因此,一个企业突出的创新成果会很快被集群内其他企业所察觉到,为了不丧失企业本身的市场份额,未创新的企业会采取有效措施以应对挑战,创新就是他们必要的选择,这种竞争压力就会对企业产生创新的动力。

第二,竞争拉动机制。在一个集群当中,除了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关系,还存在着另外一种企业关系,即为一种产品提供不同生产工序。集群创新具有一种良性竞争拉动机制,来推动集群企业在创新上实现联动。对于具有前后向联系的企业而言,一个企业在产品生产的某一价值链部分有了创新成果,就会通过传递效用带动本产品其他价值链环节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以保证企业自身在产品生产价值链上的生存空间。如,零配件生产商对于零配件的创新,就会引起需要这个零配件的企业的产品改变,以适应零配件创新,从而达到提高产品质量的效果。

第三,竞争合作机制。从社会学角度出发,我们知道集群中的企业相互之间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网络,以致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存在紧密的联系,形成多维度的信息传播渠道,包括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两种方式,保证了创新信息在集群内部通畅流动的创新环境。集群的发展经验表明,如果企业局限于模仿,在市场化进程中处于滞后的状态,进而导致市场抢占过程处于被动的局面。只有采取积极的合作创新策略,联合其他企业,利用不同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的不同优势,形成优势互补的创新组合。

(三)集群学习机制

集群中企业的学习能力,是衡量一个集群的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集群的学习机制分为集群内部学习机制和集群外部学习机制。

第一,集群内部学习机制。集群内部学习机制指的是各企业之间通过正式与非正式途径相互学习,以促进知识在集群边界内流动、转化、整合与创新,从而提高集群的创新能力的过程。价值链上同一环节的企业间的横向学习,要求企业善于发现竞争对手的产品优势,取长补短,同时在现有水平之上从学习中发现规律,力求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企业向纵向的客户学习,要求企业与顾客紧密联系,及时从顾客利益出发,了解市场需求信息,以便不断改进产品工艺。特别是对于大客户的需求学习,能够获取其他企业无法及时获取的信息,给企业带来生产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向供应商的后向学习,能够及时了解最新的技术资源和设备资源,从而推动企业的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世界上著名的产业集群大多是通过内部学习,从而获得技术创新的竞争优势。

第二,集群外部学习机制。随着经济日益全球化,经济活动不仅仅局限于集群内部,特别是随着全球价值链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知识的学习和资源共享,才能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从而获得集群持续的竞争优势。相对于集群内部学习,集群外部学习更加要求集群内部的企业利用网络信息手段、参加世界性的展览会等途径走向世界,在学习中找到自身的不足,才能明确创新与发展的目标与方向。中国的产业集群技术水平较低,与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存在很大的技术落差,只有通过集群外部学习,才能实现传统制造业集群的产业升级,才能在转型发展当中获得竞争优势。

三、集群竞争优势的培育途径

产业集群整体竞争优势与单个集群成员的竞争优势是紧密相关的。首先,集群的总体竞争优势体现在单个集群成员的经营表现上,表现为集群内单个企业的竞争优势;其次,集群成员的竞争优势依附于产业集群总体的竞争优势,如恶性的低价策略,短期而言,它对于单个企业扩大市场份额是有利的,但这一行为搅乱了该产品市场的利润水平,使得其他企业纷纷加入到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损坏了集群的品牌形象,最终也使该企业利益受损。因此,脱离了所处于的集群网络,不仅损害集群内其他企业的利益,也损害了单个企业的发展前景。双重意义的集群竞争优势的培育途径是:

(一)加强集群内企业间的分工协作

产业集群的细致分工是提高效率的前提。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社会化大分工趋势不断加强,单个企业完成一种产品生产全部工序的情况已经不多见了。产品的生产往往被分成不同工序,不同的企业负责生产价值链的不同部分,通过分工最大限度地发挥分工的优势。分工的效用是十分明显的,分工能够让企业专注于价值链的某一特定部分,使生产成本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有利于形成成本领先优势。集群内部的分工化的程度提高,产品价值链上的少数企业能够迅速做出调整,有利于提高集群对外部市场、经济环境变化的反应速度。

集群分工化程度提高能够促进集群内部专业化的形成,即企业将与其技术特长和核心竞争力不想适应的生产活动让集群内其他企业负责,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通过学习加强在某一方面的能力,最大限度扩大在价值链的某一部分的价值创造,提高企业在集群中的地位。这样,企业不仅以谋取自身竞争优势来促进集群竞争优势的形成,而且有利于降低风险和抢占市场先机。

(二)完善集群内部创新网络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最根本在于创新,集群创新能力的高低,取决于集群创新网络水平。Henrich提出,由于地域相隔与产业网络差异,有价值的技术创新能够在短期内被集群内部成员所充分运用,进而保持产品在市场的竞争优势,以获得利润保证。[16]为了适应日益变化的顾客需求,必须在创新上处于领先地位,而集群内的单个企业企图依靠自身的实力去实现有价值的创新活动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为了降低创新风险,集群内的企业必须协同创新,构建集群内部创新网络,这对于集群的竞争优势的获得和保持至关重要。

作为单个集群成员的企业,首先在提升自身创新研发能力的同时,充分利用集群内部的创新资源,获取相关信息,降低创新成本,保持创新成果的长期利润价值。其次,要建立研发的中介结构,为企业创新研发提供一个中介的交流平台,让企业能够迅速获取创新的前沿资讯。很多产品的创新资讯,需要通过行业内部研究人员的灵敏预感与准确预测,只有第一时间把握这些信息,才能及时为企业产品开发指明方向,而这对于提高集群竞争优势至关重要。再次,要鼓励集群内部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不仅倡导内部相互学习提高,更加鼓励外部学习提升。内部创新网络的构建,离不开集群良好的学习氛围,借助集群资源,开展集群内部的行业协会、企业家技术交流会等活动,在学习中提高企业自身在价值链中的地位。

(三)创造良好的集群外部创新环境

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优良的外部环境,政府在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政策方面,政府要与时俱进,为我国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政策指导与鼓励,为企业的创新创造条件、提供必要的支持。在法律方面,完善关于企业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创新成果保护,形成健康的创新环境氛围;在资源方面,政府不仅要给予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而且要带领企业走出国门,为本地企业与国外公司合作穿针引线,搭建科技商贸交流平台,如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的一些地方政府已与国外的一些地方建立了“兄弟市”的合作关系。在平台方面,要搭建开放的集群外部创新网络,促进集群与外部科研机构、高校、先进企业的交流合作,建立有效的机制吸引科研机构走入集群,形成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只有通过协同创新,才能不断提高我国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乃至争取地区、国家发展的持续竞争优势。

[1] 田银华.产业集群演化发展的博弈分析[J].人文期刊,2006(4):116-117.

[2] 张辉.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在经济机理[J].中国软科学,2003(1):70-74.

[3] 魏江,叶波.文化视野内的小企业集群技术学习研究[J].科学研究,2001(4):66-71.

[4] 朱海就,陆立军,袁安府.从企业网络看产业集群竞争力差异的原因——浙江和意大利产业集群的比较[J].软科学,2004(1):53-56.

[5] 储小平.中小企业集群研究述评[J].学术研究,2002(2):60-63.

[6] 刘友金.中小企业集群创新[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5.

[7] 蔡宁,吴结兵.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资源的结构性整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2(7):45-50.

[8] PORTER,M.E.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venes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12):77-90.

[9] 陈柳钦.波特的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理论评述[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7(4):15-19.

[10] 李新春.企业家协调与企业集群——对珠江三角洲专业镇企业集群化成长的分析[J].战略管理,2000(11):49-55.

[11] 吴晓波,耿帅,徐松屹.基于共享性资源的集群企业竞争优势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4):2-3.

[12] 徐康宁.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产业集群及其竞争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1(11):22-27.

[13] 魏守华,石碧华.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J].中国工业经济,2002(1):59-65.

[14] 王缉慈.解读产业集群[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65.

[15] 于树江,刘静霞,李艳双.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与竞争优势分析[J].商业时代,2010(25):116-117.

[16] HENRICH R.GREVE.Bigger and safer:The diffusion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9:1-23.

猜你喜欢

集群竞争优势
矮的优势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感谢竞争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画与话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竞争
农资店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