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感构建的“四重维度”
——以当代大学生为研究视角 *
2014-04-17黄芳
黄 芳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党政办公室,湖南 长沙 410127)
当代大学生肩负使命重大,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领路人,祖国未来的前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个人的素质,而这里的素质主要体现一种社会责任感。身处社会转型时期的大学生,存在着对社会责任感认识不明、概念弱化,因此必须正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问题。而从“四重维度”这一全新视角去培育、塑造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契机,也是公民切实履行公民责任的应有之义。
一、“四重维度”视角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意蕴
所谓“四重维度”视角,即“学生”、“学校”、“家庭”、“社会”四个方面,具体而言:首先,无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界如何创新,学生的主体性都是第一位的,所以在“四重维度”里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不可撼动的;其次,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学校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中可谓扮演了“培养皿”的重要角色,正因为有了学校这个平台,教育者在进行相应教育工作时游刃有余;再次,家庭也要发挥积极配合的作用,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长作为教育的排头炮,一定要发挥好其应有的作用;最后,社会要发挥支撑作用,无论是学生、学校还是家庭,都依托于社会这个大背景下,其作用也都需要社会的支撑才能得以顺利实现。正所谓古有“四维不张,国之不合”,今有“四维不张,责任难构”。
社会责任感,是一种基本的社会责任、社会义务和情感体验。大学生肩负着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理应为建设更美好的社会而肩负责任、履行义务。但他们对社会责任感这一理念却并不十分认同,这体现在他们对社会责任感所表现出的冷漠与缺失现象,并且随着社会发展而日趋凸显。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民族未来的希望,如果大学生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不仅自我的理想信念难以坚持,国家的前途与民族的命运也着实堪忧。基于如此背景,必须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上升到一个战略的高度去了解其缺失的表现,去分析其如何有效提高,并将其作为教育实践的一个关键环节去把握。
二、“四重维度”视角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之殇
(一) 自我责任感迷茫
伴随着大学生自主意识、独立意识的增强,难免会有一些功利、权利意识。因此,许多大学生比之社会利益与社会价值,往往将目光锁定于自身利益与自身价值,正是这种方向性的倾斜,使当前的大学生更侧重个人利益而非社会利益,不仅没有社会主人翁意识,甚至对一些基本的社会责任也推脱扯皮,更有一些大学生抱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没有把自己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责任无用观”盛行,特别是有些学生觉得负责任就是“犯傻”,讲责任就是“吃亏”,这既是对责任观的一种曲解,也是对责任观的一种摒弃。特别是有少数大学生性格极端、敏感且偏执,情绪容易激动,天平倾向功利,因而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既没有责任感,也没有存在感,最终表现出一种孤独,并不为人所理解。极端者很可能会选择自杀表示对自我、家庭、学校、社会的否定。正是大学生自我责任感的迷茫,导致他们对社会责任感表现出一种漠视。
(二) 学校责任感淡漠
事实表明,当前有些大学生不仅漠视政治观念、漠视理想信念,而且对学校发展也不关心,学校需要人手的时候总是推三阻四,将学校当做自己的名利场,只要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事情就变得极为热情,反之则唯恐避之不及。特别是有相当一批学生将学校当做入党、担任学生干部的培育皿,当做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他们缺乏当代大学生所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学校责任感,上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个人利益。除此以外就是自由自在的生活,旷课、补考、重修乃家常便饭,甚至留级对于他们都不是一种威慑的存在。在他们看来,没有什么了不起,只有自己了不起。当他们毕业的时候,他们当中大多数人都会喋喋不休的抱怨,在他们眼中从来都是学校没有为他们做什么,而不是他们没有为学校做什么。
(三) 家庭责任感淡薄
伴随着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很多家庭都过上了小康乃至富裕的生活,但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正是这种安逸的生活让一些大学生心生倦怠。我国执行计划生育国策已数十年,当前大多数家庭一般为独生子女,正是这种独生子女的特殊地位让他们在家里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长期的养尊处优使之缺乏生活励练,持久力差、坚韧性低、盲目攀比,他们往往对家庭要求很多,而其相应的贡献却微不足道,并不珍惜父母的血汗钱。但其实这种家庭对子女有着更高的要求,因为他们肩负着更多乃至全部的家庭责任,毕竟父母要靠他们去养老。但是,倦怠的大学生却难以完成这一基本使命,因为他们在家里一直都被照顾,他们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家庭给予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回报,只知道享受权利不知道履行义务,既没有对父母的感恩意识,也没有对家庭的基本责任感。
(四) 社会责任感欠缺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大学生既没有社会公德,又缺乏纪律意识。有些大学生公共场合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大声喧哗、不懂礼貌、排队插队、损坏公务、资源浪费、不讲卫生、荣辱不分,个别人行为极其不检点,堂而皇之的与恋爱对象亲热。有些学生甚至跟学校“对着来”,这并不是“叛逆心理”所能解释的,干扰学校正常教学、扰乱课堂秩序行为时常发生,特别是对于一些问题持侥幸心理,而当“灾难”来临时却又胆小如鼠,不敢承认。而且,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欠缺已非个别现象,其规模正逐步扩大。
三、“四重维度”视角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构建
(一)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坚韧意志力
社会责任感,是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取向。当前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能“跑偏”,伴以爱国主义价值观,让这些成为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旋律。这不仅体现了历史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了伟大祖国的根本利益,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方针,也从侧面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让学生成为社会责任感教育的主题,充分认识到他们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感不是次要利益、局部利益以及短期利益,而是根本利益、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要牢牢把握住学生这一主体因素,将培育社会责任感这一工作与其个人发展,与民族振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让其清醒的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地位、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肩负并实现社会主义责任感以后对自身发展的重要帮助。从而使他们在肩负社会责任感的同时,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在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实现社会价值,让自我价值选择、自我价值追求、自我价值理想与社会价值选择、社会价值追求、社会价值理想相“绑定”,从而自觉承担社会责任,让自己不再迷茫。
当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大学生并非直接作出错误的选择,而是有一个徘徊和动摇的过程。究其根本,还是由于自身缺乏坚韧意志力。青春期的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所共有的个性特征就是情绪容易波动、意志不坚定,特别是身处优越的生活条件,此类特征更为明显。由此表明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同时,也要塑造他们坚韧的意志力,双管齐下,不断的对其责任感、意志力进行优化教育。关键是要让这些学生明白,只有拥有坚韧的意志力,才是承担肩上社会重任的前提条件;只有磨练自己的意志力,才能在未来生活中不畏艰辛,迎难而上,自觉、主动的承担社会责任。
(二) 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关注教师队伍建设
构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绝非一朝一夕可成的,它需要时间的沉淀、实践的积累。学校是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平台,因为其不仅塑造了大学生的人文精神,还是培育大学生社会道德的重要支撑,教育能够塑造人、熏陶人,必须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让其成为构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新平台。首先,要开展和谐校园活动,在活动中将社会责任感传递到学校章程、学生守则等方方面面,让责任成为一种“固定思维”久居大学生心中,使其在学习生活中充分体现。其次,要利用校园媒体这一传媒利器进行广泛宣传,比如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校园报刊、黑板报等形式进行大学生责任感教育。再次,要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无论是学术性质的还是娱乐性质的,都要在其中凸显社会责任意识,以一种快乐的方式让责任不再成为学生的困扰和负担,从而在活动中将责任感教育寓教于乐,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最后,应关注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的主体构成是学生与教师,教育主要由教师传授给学生,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能够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参照物。教师的“德”与“行”对于学生成长成才起着关键的作用。学生往往视教师为其心目中的榜样,有意识无意识的会去进行模仿。只有将教书育人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到一个新台阶,才能更好地履行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才能为国家培养不同层次的优质人才,才能不辱没“教师”这个光荣的职业称号,才能通过言传身教切实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 重视家庭培养作用,给予学生正确引导
父母是孩子一生中第一个老师,父母的个性特点、家庭的整体氛围、教育的培养方式都会对孩子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应重视家庭培养作用,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若想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首要的就是要他们肩负家庭责任。首先,父母应从小事抓起,让子女做一定的家务劳动,并让子女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逐步培养他们肩负责任的意识和动力,强化他们完成责任的能力。其次,肩负社会责任感,自家庭责任始。当他们真正有勇气承担家庭责任时,就会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加深对于周围世界的认识,从而形成正确的公民责任观。再次,父母也要做好孩子的榜样,不能徒有其表。正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更应以身作则,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在道德品质上,要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在学习生活上,要教会孩子如何做学;在社会生活上,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事。平时多关注舆论报道,留意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并善于对不同的价值取向进行区分。此外,父母也要多与孩子交流,万不能不与孩子交流,与此同时也要多与学校交流,从而让家庭与学校形成一种合力,二者相互配合,最终为学生给予正确的思想引导。
(四) 发挥社会支撑作用,做好价值观导向工作
相比较学生、学校、家庭发挥作用的效力,社会所发挥作用的效力无疑更为重要。从社会角度思考构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问题,这并不仅仅是我国教育的问题,也是我国制度的问题。客观而言,我国在社会公共生活部分的缺陷尤为明显,因为我国对于公民部分社会责任的规范存在空白。如果从社会角度上思考构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就必须依托于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这里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国家及政府部门需要加强立法,明确个人相应的社会责任,决不能让个人责任在某些方面存在盲区;其次,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相应部门应该从社会这一宏观领域大力开发相应的道德资源,从而在宣传社会责任感时有材可用;再次,我们应明确社会主流的价值观与责任观,对于那些背弃社会责任的行为进行严肃批评,依托舆论媒体构建一条完整的监督线,从而在处理该问题时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 于洪良.试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其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07(4):43-44.
[2] 余瑞祥.多途径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J].思想教育研究,2004(11):27.
[3] 孙宝云.我国高校德育模式分析[J].高教探索,2005(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