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探析*

2014-08-13杨文芳

关键词:内涵式办学大学生

杨文芳

(五邑大学 教务处,广东 江门 529020)

一、引言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形势复杂严峻,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727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在愈加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各高校越来越重视毕业生的就业率,但是提高就业率不能只注重表面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从源头解决问题。综合国内外学者、研究机构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的分析,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包括基本就业能力、核心就业能力和持续就业能力三部分。基本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的基本准入条件,是就业的前提,主要包括思想品质(工作态度、责任心、敬业精神)、专业能力、求职能力等。核心就业能力是关系到能否就业的决定性条件,主要包括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持续就业能力是关系到大学生就业后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能力源,是大学生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主要包括创新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等[1]。

为使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培养较好的就业能力,如自学能力、求职能力、专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等,我国高等教育需要从过去偏重规模和数量的外延式发展,转为注重提高质量,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公平等五个主要变量协调统一的内涵式发展,这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历史必然。

“内涵”和“外延”是一对逻辑学概念,人们通常用它来定义一个概念的本质属性和数量范围。根据2012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二、关注顶层设计,准确定位,逐步形成办学特色,提升的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促进高校办出特色;探索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制定分类管理办法,克服同质化倾向;根据办学历史、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等,确定特色鲜明的办学单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业设置。这就要求每一所高校在明确学校办学定位时,要从服务方向、发展定位、形成特色三方面入手(如图1所示)。不同类型、层次的高校,其服务方向、发展定位都是有所区别的。如地方性本科高校,其发展定位应区别于“211”、“985”类高校,要面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地方特色,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在明确自身定位及服务方向后,根据自身的培养目标、学科优势以及人力资源来准确定位,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特色是高校的灵魂,是学校软实力的体现,特色体现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方面。特色追求的不是全面优秀,而是某些领域的品牌。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也不能因循守旧,不求突破。学校应力求在准确定位的前提下,彰显特色,使学生在校期间培养扎实的基础、宽阔的视野、熟练的实践能力、优秀的综合素质、鲜明的个性,使学生在步入社会后能够成为受欢迎的职场人,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图1 高校的办学定位示意图Fig.1 The orientation of running universities

三、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大学生的基础就业能力和核心就业能力

(一)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高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关键就在于人才培养机制是否科学合理。当前在我国高等教育界,传统的人才培养机制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与高等教育逐步转为内涵式发展的趋势是不相符的,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社会发展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各类本科高校也应该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确立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的高校,普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地方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型产业的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目标,校企共同设计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以及教学与评价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和质量监控,让学生在产业背景下进行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针对性,强化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包括专业实践能力和非专业实践能力,具体构成如图2所示。

以五邑大学为例,其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以大一学生为主体组建的综合实验班,学生前三年除跟随所在行政班学习本专业的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培养方案所要求的公修课外,还以综合实验班的建制在学校学习若干与行业有关的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的课程。另外,每年暑期利用2~4周左右的时间在相关企业实践。到第四学年,学生以“综合实验班”建制在企业深入学习,并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第二种是在大三学生中组建的综合实验班,学生在暑假期间用约1个月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后一年以综合实验班的建制采用项目化学习的形式在企业进行学习,并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图2 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构成Fig.2 University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composition

通过改革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改革工作,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充分有保障的平台。

(二) 强化专业发展建设,打造学生合理的专业能力结构

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保障和依托,其质量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在专业内涵式发展过程中,高校应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立足自身定位,体现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以及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大力培育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品牌专业,加大建设力度,注重特色发展,采用各种方式横向拓宽专业设置口径,纵向拓展专业建设内涵,不断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三) 加强课程建设,优化学生专业知识结构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式发展的关键环节。课程是规定以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来培养新一代的问题,它是学校教学的具体体现,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个性结构。合理的课程结构,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个人素质,这些都是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当前普通高校的课程设置更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的熟练程度,更加侧重于大学毕业生能否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能否可以与时俱进更新自身知识体系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从提高受教育者的就业能力出发,高校应该致力于改革传统的课程模式,合理确定各类课程的结构、比例和权重,开发综合化和专题化课程,探索模块化组合课程,增强课程的实用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实现培养目标与就业能力的对接。

首先,要深入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密切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切实了解职场对人才各方面能力的要求,搭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突出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的比重。

其次,要以地方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力度,大力推进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充分利用这些校外资源,在校企共同发展的前提下,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再次,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考试方法等方面进行配套改革,要随着行业和企业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采用企业培训模式,运用仿真模拟等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加大能力测试在专业课考试中的分量。

最后,要在产学研结合中努力建设一支新型的理论与技能兼备的职业化教师队伍,并根据学生就业需要和专业教学需要,聘请一支实践教学能力强的兼职教师队伍。

四、重视大学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的持续就业能力

著名学者米希尔·兰德曼认为:“文化创造比我们迄今所相信的有更加广阔和审核的内涵,人类生活的基础不是自然的安排,而是文化形成的形式和习惯。”[2]203大学文化属于意识形态领域、上层建筑,在高校中突出表现为导向和规范作用、凝聚和激励作用,熏陶和感染作用。大学生步入职场后会发现,真正决定个体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发展前景及稳定性的决定性因素,并不是具备了多少专业知识,而是知识之外的素质结构,如是否具备很好的适应能力、自学能力,是否会与人交往、与人合作,是否懂得包容、感恩,有没有较强的心理抗压能力等。这些素质无法仅仅靠专业建设和课程讲授获得,高校要从营造大学文化氛围入手,潜移默化地对同学们进行综合素质养成教育。各类高校要意识到文化氛围的重要性,把大学文化建设贯穿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全方位地影响学生,使学生在优秀文化的熏陶下,完善其自身素质,提升其步入职场后持续就业的能力。五邑大学是受益于侨乡人民首创的“内外合力,共建大学”方略而成长起来的大学,在办学理念中突出“根植侨乡”,充分利用侨乡文化精髓营造院校文化内涵,大力开发侨乡文化教育资源,把以爱国爱乡、崇文乐善、开放兼容、和谐文明、艰苦创业为主要内容的侨乡文化精髓,融入人才培养和校园文化建设,以此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加深学生对侨乡的认知和感情,潜移默化地培育其侨乡优秀文化特质。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力保障。高校应结合学校办学实际,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趋势,转变办学思路,致力于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吴高波.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思考和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1(8):32-34.

[2] 米希尔·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阎嘉,译.北京:工人出版社,2006.

[3] 邓敬雷.高等教育与内涵式发展[J].党政论坛,2012(21):29-31.

猜你喜欢

内涵式办学大学生
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推动新时代乐山市县党校内涵式发展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内涵式发展:“育新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外语教学中的文化预设与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
如何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