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师教法课堂“一轴两主三标双四环”导学运行机制*
2014-04-17刘艳芳
刘艳芳
(吉首大学湖南吉首416000)
运行机制,是指在人类社会有规律的运动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及其运行方式[1]。高师教法课堂运行机制,则是探讨在高师教法课程课堂教学中,研究影响课堂“教”与“学”各要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从而有效建构高师教法课堂的教学运行过程和运行原理及其运行方式,它是一种动态平衡系统,具有效果最优化特点。
一、高师教法课堂困境分析
(一)高师教法课程性质
高师教法课程主要包括中小学开设的各门学科教学法课程:中小学语文教学法、中小学数学教学法、中小学英语教学法、中小学科学教学法、中小学品德社会教学法、中小学艺体教学法等等。其课程性质既是基础理论学科,同时又是应用技术学科。在本课程中,是把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各学科教育应用知识实行有效连接。
(二)高师教法课堂教学状况
1.教学理念滞后。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高师教育一直是围绕着培养“经师”这一目标来进行的,“学高为师”就准确地反映了人们对教师素养的基本要求[2]。当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新的教育理念,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改革的重中之中。而高师教法课却接受不了新思想,或者反应迟钝和缓慢,故步自封,放不开手脚,穿新鞋走老路[3]。整体上看,高师教法课的知识观、课程观、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评价观等基本上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教学理念滞后[4]。
2.教学内容陈旧。目前高师教材内容多侧重介绍有关学科教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对新课改实践中新的观点和理论反映较少[3],特别是对时下最新的教学观点、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的涉及不够,导致教学内容缺乏新鲜的活力和血液。由此产生的结果是:虽然师范生在职前教育中接受了相关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的学习,但在基础教育课堂实际教学中,却往往陷入严重的现实冲突之中。究其原因,主要是高师教法课堂中教学内容与中小学课堂教学实际联系较少。
3.教学策略单一。新课程改革倡导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然而,高师教法课堂中,“满堂灌”、“注入式”、“填鸭式”等“教师主体地位”的传统教学模式仍占主导地位。教师习惯性依靠一张嘴、一支粉笔从上课讲到下课,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主体性地位。导致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和呆板,对知识的获得主要依靠教师的口授,学生教研意识和合作意识相对淡薄。
4.教学实践缺位。高师教法课是高等师范学院教育类课程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它既是基础理论学科,又是应用技术学科[3]。从这一角度看,高师教法课程不仅要教给学生教学的原理、规则,又要教给学生具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要进行教师角色的转变,改变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的情况,提倡学导式和研究型学习方法[5]。然而,目前高师教法课堂中,教学内容大多是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至于理论实践化主要是放在课外或者是教育见习实习环节中,没有对理论的实践所占比例进行合理分配,厚此薄彼,形成理论性过强、实践性太弱的现象。
(三)中小学导学课堂教学现实
1.教学理念儿童观。基础教育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尊重儿童的天性和认知规律;教学内容上生活性、发展性、整体性;教学形式上多样化、活泼化、游戏化。因此,中小学导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现实,从整体上体现了儿童学习的需要,尊重了儿童的学习规律,为儿童学习的有效性提供帮助和支持,体现了尊重儿童观的教学理念。
2.教学内容生活化。在新课改实施下的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直接教给学生知识和灌输理念,而是让学生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去学习。在教学活动上,教师一般会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开展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材处理上,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生活经验看成重要的资源,及时收集和整理学生学习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以补充。教育内容的生活化具有重要意义,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拉近了教材与学生的距离,更易使学生接受和理解。
3.教学策略有效性。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中小学课堂教学都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生本课堂”教学策略,转变了学生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学习,鼓励学生独学思考、合作探究,通过展示交流、纠错落实、点拨提升、开放拓展,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学生走上自主学习的快车道,提高了课堂效益。实施有效评价的教学策略,课堂评价方式更多样性、目标更多元性,注重过程性评价。评价的针对性、激励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不难看出,中小学课堂实施的各种策略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转变了学生学习方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具有有效性。
4.教学实践高频率。各种课堂有效的教学策略的实施,特别是导学教学模式的开展,课堂中学生实践频率也极大地增高。一是思维实践的高频率。课堂中通过问题前置、学习前置,合作、自主、探究方法的倡导。学生由原来单调的“听”变为“主动学”,开展头脑风暴,增加思维的实践强度。二是表达实践的高频率。就目前比较普遍的课堂教学模式中,一般都设置了“小展示”和“大展示”两个环节。展示环节主要是学生将讲自己的学习成果在组内或全班面前进行表达展示,这要求学生独立组织语言、开口表达。通过展示,可增强学生的表达实践能力。
(四)高师教法课堂困境分析
1.与高师教法课程性质相悖。高师的教法课程性质既是基础理论学科,同时又是应用技术学科。从高师教法课程的性质可看出,高师教法课堂既要教给学生一定理论知识,又要对理论基础知识进行实践化。然而,由于目前的高师教法课堂教学往往倾向于理论知识,课堂中少有机会给学生实践,这从根本上违背了高师教法课的课程性质。
2.与高师教法课堂现状相困。当下的高师教法课堂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学理念滞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实践缺位等问题。且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大多教师很难从根本上较快速地改变高师教法课堂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因此,高师教法课堂现状会使高师教法课程在一定时期内处在困境中。
3.与中小学导学课堂相离。近几年,中小学课堂兴起的导学课堂迅速蹿红,是因为它符合我国新课程理念,符合时代的要求,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导学课堂的流行给高师教法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而与中小学课堂存在着直接联系的高师教法课程,仍处于传统教学的阴影下,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与基础教育课堂实际对教师的要求相悖。
二、“一轴两主三标双四环”导学内涵解读
“一轴两主三标双四环”导学,是破解目前高师教法课堂困境,提升教学质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
(一)“一轴”——“以学定教”理念
“一轴”具体是指“以学定教”理念,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教学。这一理念基本上完成了教师从关注“教”到关注“学”的价值取向的转变,是课堂的灵魂。“一轴”要贯穿“一轴两主三标双四环”导学的始终。只有坚持“以学定教”教学理念,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才能实现“两主”,发挥“双四环”的真正效益,最终实现“三标”。
(二)“两主”——“双主并行”原则
“两主”具体是指“双主并行”原则,即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尊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保证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规范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保障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意义。在导学课堂状态下,学生的主体作用“学”被推到前台,具有显性特点;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导”则被移到后台,具有隐性的特点。因此,“两主”是课堂的基础,也是师生导学规律。
(三)“三标”——“三维动态”目标
“三标”具体是指“三维动态”目标,是以《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为纲领制定的,主要包括知识与能力目标、情感与价值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三标”是“一轴两主三标双四环”导学的最终目的,也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最终体现。因此,“三标”是课堂的方向盘,阐明师生导学所要达成的效果。教师要不断学习教育理念,转变教学行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落实三维目标,提高课堂实效性。
(四)“双四环”——“学导四环”流程
“双四环”是指“学导四环”流程,具体环节包括:点燃智慧准备学,智慧设疑预备导;开启智慧自主学,智慧质疑顺势导;激化智慧合作学,智慧释疑渗透导;达标智慧创练学,智慧答疑结论导。在四环节教学中,学与导双向相互融通,彼此渗透,合谐统一。“双四环”是课堂的规约,是实现师生导学的有效途径。总之,在“一轴两主三标双四环”导学中,“一轴”、“两主”、“三标”、“双四环”四者之间互相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推动着高师教法课堂导学的运行。
三、“一轴两主三标双四环”导学运行机制
“一轴两主三标双四环”导学运行机制,是指“双四环”教学流程,在“一轴”、“两主”基础上,如何达成“三标”任务。本文将通过高师《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中“口语交际的指导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具体阐述“一轴两主三标双四环”导学的运行机制。
(一)运行环节
1.第一环节,点燃智慧准备学,智慧设疑预备导。(1)学习要求:需要学生掌握《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对“口语交际建议”的内容理解。(2)学生准备:课前自主预习教材“口语交际指导”。(3)教师准备:准备“口语交际指导”教学案例——《小青蛙搬家》。教师设疑:“《小青蛙搬家》教学案例有哪些优点和不足?”。本环节学生的准备是为了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落实,从而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先自主预习相关教材内容:“(1)寻找贴近小学生生活的话题;(2)精心创设交际情景;(3)努力实现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初步把握“口语交际的指导方法”;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观看教学案例,保证师生互动交流活动的开展;通过让学生思考案例中的优缺点,形成对相关知识更深层次的理性认识,体现高师教法课堂的引领性。
2.第二环节,开启智慧自主学,智慧质疑顺势导。(1)案例自学:学生观看“口语交际指导”教学案例《小青蛙搬家》视频,并做好相关记录。(2)教师点拨:“注意看案例中教师是如何将一个话题延展开的,是如何增加学生参与度的。”在学生案例自学环节,倡导学生自学,彰显学生“主体性”;教师的点拨,则是体现教师“主导性”作用,使学生自主学习方向性更明确,更容易抓住学习的主干。因此,从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看出,“一轴两主三标双四环”导学的“双主并行”原则,能够更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点拨提示有“怎样将话题延伸开”、“怎样增加课堂参与度”等,都是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设计的。从这点上看,这一环节坚持了“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3.第三环节,激化智慧合作学,智慧释疑渗透导。(1)学生合作:学生先梳理、归纳从案例中得到的启示及自己的建议。然后按自由方式组织小组交流,补充完善自己的观点。(2)指名交流:学生在班上交流,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补充自己不一样的见解。(3)教师顺势导(根据学生的交流,适当补充):“案例中的话题是如何分层次的?(引出:通过将话题横、纵向延伸,借由创设情境分解话题)为什么用童话故事创设情境?案例中有很多的‘伙伴之间说一说’、‘组内之间说一说’、‘指名说一说’,这些都有什么作用?创设‘谁是最会安慰人的小朋友,谁是最有礼貌的小朋友’有何意义?”(4)教师点评(教师小结):话题的选取要贴近小学生生活;口语交际中要努力实现双向或多向互动;注意一些小细节,如“口语实践中渗透口语交际原则”、“过程设计要优化”等。此环节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涵盖自学、对学、群学等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是关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着力于学生的学情。在充分交流了解学情过程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而再次进行“学导循环”,促进学生获得知识。在这一环节中,贯穿“实践取向”,教师渗透式点拨。针对每个问题,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堂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补充。此环节中,教师的点拨仍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及时抓住学生对相关知识掌握的程度,通过及时性点拨,促使学生不断进行反思,将自己已有的理论知识与教学案例中的实践进行结合,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
4.第四环节,达标智慧创练学,智慧答疑结论导。(1)师生交流:出示新旧“口语交际建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2)课件展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3)设疑总结:如何分解话题?(引出:注意话题设计的梯度。)如何增加互动?(引出:丰富“说”的形式。)如何渗透交际原则?(引出:注意评价中的指导。)“口语交际建议”中提出:教学活动要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那么虚拟的情境要怎么才能引出真实的表达?(引出:话题选取贴近学生生活。)(4)完善教案:学生依据“口语交际指导”教学重点探讨的知识点,根据自己的教案实际,完善教案,以便下次“口语交际指导”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本节课中学生观看教学案例,并说说其中的优点和不足,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一些,但无法形成系统性表达语言。因此,在这一环节引入《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口语交际建议”的内容:“关于口语交际教学:(1)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2)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3)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这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总之,运用“一轴两主三标双四环”导学,就是在高师教法课堂中,始终坚持“以学定教”教学理念,贯穿“双主并行”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入符合基础教育改革实际的教学内容,在“实践取向”的“学导四环”教学流程中,有效落实“三标”。
(二)运行价值
1.体现“以人为本”教学思想。“一轴两主三标双四环”导学性质,决定高师教法课堂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需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教学内容上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积极吸收符合时代需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两主”,尊重学生的创造性、以学生的实际需要开展教学,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体现“以人为本”教学思想。
2.践行“实践取向”教学反思。在高师教育培养体系中,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研究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5]。教师要在复杂多变的实践情境中通过问题的解决和反思,形成教师自身的实践智慧。教师不仅应具有课堂教学的知识与技能,还应具有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反思、改进的能力以及对教育的社会价值更广阔的探究、处理能力[6]。“一轴两主三标双四环”导学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且通过教师的实时点拨,在教学实践中形成自我意识和反思意识,不断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结合起来,进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形成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风格,最终完成从一个“技术熟练者”到“反思性实践者”的转变[7]。注重反思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要通过精心的课程设计贯穿于整个教师教育阶段[8]。
3.达成“有效课堂”教学实际。“一轴两主三标双四环”导学的课堂是有效课堂。首先,学生参与度高。由于“双主并行”的原则和“双四环”流程,极大地增加师生互动,增强了学生训练机会。特别是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是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因此学生参与度提高了。其次,知识容量大。“一轴两主三标双四环”课堂提倡独学、对学、群学,形成“头脑风暴”的“群见解”局面,集大家的智慧,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因而增加了课堂知识的容量。
(三)运行策略
1.学情分析的准确度。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密切配合,与教师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有着重要的联系,而对学生的了解则需要教师做出准确的学情分析。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学习特点、学习需求等都是学情分析必不可少的,是教学的起点。没有对学生学情掌握的教学是低效的。因此,全面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做好准确的学情分析,才能教到点子上,才能实现“以学定教”。因此,学情分析的准确度,是“一轴两主三标双四环”导学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点。
2.自主学习的落实度。这里的自主学习,不同于教师给出要求而进行的独立学习。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具体而言,学生能在学习活动中能够自我监控、自我反馈、自我调节、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不救[9]。自主学习的表现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其背后实质是学生主体性的彰显及个性的呈现[10]。自主学习的落实度,既是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的基础,又是“一轴两主三标双四环”导学中学生主体性落实的着力点。
3.教师点拨的时效性。首先,教师点拨要及时。学生出现混论或者思维停滞时,课堂生成目标出现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点拨,为学生指明方向,使学生打开思路。其次,教师点拨要适度。教师在教学中,应为学生自主学习建构搭建桥梁,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给学生启发性的指示和引导。第三,教师点拨要有针对性。课堂上对大面积的学生展示资源,教师要有针对性讲评,达到“解惑”的目的,让学生获得新发展。教师点拨的时效性既保障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也保证了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因此,教师点拨的时效性是“一轴两主三标双四环”导学的助力器。
4.高师教法课堂的引领性。高师教法课承担着指导各种改革实践和教改任务的责任,因而高师教法课应该站在一个高层次的理论层面俯视和研究中小学基础教育,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导航[3]。从这一点看,高师教法课堂的教学内容应要具有引领性,贴近基础教育改革实际,主动研究基础教育改革的各种研究实验,才能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因此,高师教法课堂的引领性,是“一轴两主三标双四环”导学效果提升的基础点。
总而言之,“一轴两主三标双四环”导学运行机制,是在高师教法课堂教学实践中,在“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下,在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拨的学情分析基础上,通过课堂“四环节”的学导“两主”双向流动,实现高师教法课堂的“三标”教学目标,张扬以人为本、实践取向、有效课堂的现代教学思想。
[1]唐龙.体制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孙德玉.我国高师现行教学模式: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7,(5).
[3]王丽娟.高师教法课应对新课改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8).
[4]江家法.新课程背景下的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6).
[5]齐运方.转型中高师教学改革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3,(4).
[6]胡艳.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述评[J].中国教育学刊,2010,(3).
[7]魏景.教师教育中的反思性实践[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8]王芳.马云鹏.“教师学习"研究的发展及其对职前教师教育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0,(4).
[9]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
[10]吴永军.关于“导学案"的一些理性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