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视听说教学与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2014-04-17陈欣
陈欣
(成都学院四川成都610106)
一、前言
近年来,英语专业人才思辨能力的问题已经引起了英语专家和英语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与其他文科专业相比,外语专业学生在逻辑思维方面缺乏较强的分析、判断、推理、思考和辨析能力,表现出了明显的“思辨缺席”[1]。许多英语专业学生学了外语的皮毛,但思维能力却没有提高。英语专业学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体现出明显的论文逻辑不严、结构松散,这都说明他们思维能力的薄弱。思辨能力的缺席直接影响人的创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缺席的根源在于:长期以来,外语教育着重强调外语的工具性而忽视了外语的人文性及其专业性。根据原《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和《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语言技能训练占有很多比重。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可操作性活动,主要围绕语言技能的训练进行,即使在高年级开设的语言学、文学课程,也只是概况介绍为主,其根本目标还是停留在语言基本功的增强上[2]。具体表现在许多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停留在表层的一些语言微技能训练(听、说、读、写)。英语专业不少学生读了四年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是有了提高,但是与其他文科类专业学生相比,在思想深度、知识结构、分析问题的能力方面,都出现了差距,这一问题与英语专业以“四会”为中心内容的课程设置不无关系[3]。
文秋芳等在国内做了首次大规模文科类大学生思辨能力调查,结果显示:“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内部的变化明显小于其他文科类大学生;英语专业学生思辨水平虽有小幅量变,但未出现质变的关键期……而其他文科类大学生变化幅度大,同时呈现质变的关键期。”[4]根据此思辨能力调查研究,可以推断英语专业课程对大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的积极影响至少比不上其他文科专业课程。究其原因:一是英语专业学生的认知水平远远高于所学习内容要求的认知水平,因此学习内容对学生思辨水平缺乏应有的挑战;二是高年级的专业课程,因课时少和语言水平的限制,思辨能力训练的空间也很有限[4]。英语专业课程中人文素质教育的薄弱导致了学生思辨能力的薄弱。学习过程中更多依赖记忆、模仿、背诵、复述,很少从事复杂的、富有挑战性的思维活动,因此他们的思维能力长期处于压抑状态,这就不可能得到足够的训练和发展[5]。
英语视听说课程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多种形式的“视”、“听”、“说”教学,提高学生对语言真实度较高的各类视听材料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英语视听说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英语专业的教学改革、课程设置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二、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或称批判性思维能力(critical thinking skills),是指个人为了决定某物的真实价值,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最终做出有理据的判断的能力[6]。我国学者文秋芳与专家经过反复探讨,将批判性思维能力改译为思辨能力。文秋芳等学者在综合以往思辨能力研究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结构的层级模型[7]。该模型将思辨能力细分为元思辨能力和思辨能力。元思辨能力是指对自己的思辨计划、检查、调整与评估的技能。思辨能力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维度。认知维度包含三项核心技能(分析、推理、评价)和五项认知标准(清晰性、相关性、逻辑性、深刻性、灵活性),情感维度包含五个情感特质(好奇、开放、自信、正直、坚毅)。
国外高等教育界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耶鲁大学一直把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奉为其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耶鲁大学校长查理德·雷文在谈及该校积极提倡的通识教育时强调:“无论课程的内容是什么,无论它如何发展,我想说,通识教育的旨趣不在于教人思考什么,而是如何思考……头脑经过磨练会变得更加灵敏,能使你们批判性地独立思考,这才是耶鲁能给予你们的最好的礼物。”[8]可见,思辨能力在西方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我国高等教育界也逐步认识到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思辨能力紧密相关,没有较强的思辨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无从谈起。把学生从狭隘的纯语言视野中解放出来,引导他们把思维的触角伸向需要理性思考的领域,避免思维处于半休眠状态,以利于年轻学子迸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笔者将结合成都学院项目融入式英语视听说教学实践经历,提出自己对此难题的思考和建议。
三、改革英语视听说教学,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如何通过英语视听说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笔者将从教学理念的转型、教材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的变化、测试方式的改变四个方面探讨如何通过英语视听说教学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一)教学理念的转型
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英语视听说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训练语言技能、传授文化知识;该课程对学生的要求也不仅仅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习得听、说、读、写、译的基本功。项目融入式英语视听说将课程教学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突出教师引导下的自我经历、自我发现、自我反思和自我构建[9]。学生在项目的参与和实施项目的各个环节中,注重体验,积极思考,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鼓励学生大胆地解决问题,并形成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在无意识中获得“如何去学”和“我需要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二)教材内容的改革
在国内众多的英语视听说教材中,大部分教材采用的是听音频、看视频,并配有相应的练习题。其中,所选的内容材料陈旧,对学生产生不了吸引力;另外,练习题的模式大多采用正误观点判断、多项选择、听写填空、句子解释、题目讨论等。这些练习题大多强调机械记忆,学生注意的焦点孤立在词、句的理解上,而忽略了话语内在的逻辑与连贯。选材的出发点应该是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过程是其人格培养、心灵成长的过程。所以在选材和习题的安排上要与时俱进,要满足学生的心灵需求。
英语视听说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要增加有学科深度的重大社会和国家热点问题,选文要突出强调知识的逻辑性,在内容上要有系统性和关联性。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较深入和系统地思考,有利于获取更多思想上的养分和知识上的积累。目前,很多材料的选择在单元与单元之间跳跃幅度很大,这一单元的话题和下一单元的话题几乎毫不相关,这样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只有在选材上突出知识的逻辑性和关联性,学生才能在课堂上思维更活跃,所获得的信息量也更大,有助于培养学生跨学科的视角,在关切当代人类文明的重大主题上形成自己的思想,批判性思维能力与语言的驾驭能力由此得到同步提升[10]。
(三)教学方法的变化
早在十多年以前,何其莘就21世纪外语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方向提出:“(1)教学方法的改革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应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外语教学中模仿和机械的语言技能训练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批评和论辩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改变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意培养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独立学习的能力。(3)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堂教学重在启发、引导,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课外活动要精心设计,要注意引导,使其成为学生自习、思索、实践和创新的过程。”[11]
上述指导原则对今天的英语教学方法改革有积极意义,正与本文所提倡的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相吻合。以成都大学的英语视听说教学为例,该课程的教学方法突出项目融入式模式。“在英语视听说课程中,通过结合教材每一单元主题,开展一系列较为系统的课程项目实践,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单元主题,通过广泛阅读试听,了解当前全球国际传播中的中华文化传播、城市文化传播中的关注点与交际能力需求,设计出自己感兴趣的本土文化国际传播的调研项目,通过课外项目调查、课堂反馈互动教学活动、课外延伸互动交流协商沟通的过程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国际传播意识与能力,提升学生英语为主题的项目调查,以项目为载体拓展英语视听说语用实践活动。”[9]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会理解、学会应用、学会分析、学会评价,最终学会创造。同时学生在经历项目的各个环节后,了解了项目完成的流程,逐步学会团队合作、优势互补。这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以及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
(四)评价方式的改变
改变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传统考核方式。在项目融入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参与项目的时空较大,因此应对学生的思维过程及结果做出合理的评价,以形成性评价方式为主要的考核方式。形成性评价注重过程评价和及时反馈,通过实时跟踪,全面掌握学生的思维状况,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假设,逻辑分析,公正评判,从而使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逐步得到提高[12]。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资料的收集汇报、即兴演讲、口头概述、辩论等各种活动形式都应纳入考核方式之中,以利于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更积极地思考,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在形成性评价考核方式中,有利于教师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发现学生的困惑和薄弱环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总之,单纯的语言教学不是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分析、学会思考。英语人才的基本能力不仅仅是表达能力,还有比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敏捷的思辨能力。为了满足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需要,英语专业所培养的复合型人才需具备较强的思辨能力,这是外语教学的重要任务,应该引起外语教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并做出不懈努力。
[1]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
[2]王祥兵,刘晶.培养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探索[J].2008,(12).
[3]王守仁.加强本科英语专业“学科"的建设[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
[4]文秋芳,王海妹,王建卿,赵彩然,刘艳萍.我国英语专业与其他文科类大学生思辩能力的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9).
[5]文秋芳,周燕.评述英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J].外语学刊,2006,(5).
[6]Paul.R.&Elder L.Critical Thinking:Learn the Tools The Best Thinkers Use[M].Upper Saddle Piver,New Jersey Columbus Ohio,2006.
[7]文秋芳,王建卿,赵彩然,刘艳萍,王海妹.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2009,(1).
[8]理查德·雷文.大学工作[M].王芳等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9]李萍.城市综合大学项目融入式“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11).
[10]李莉文.试析英语专业技能课程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关系[J].中国外语,2010,(11).
[11]何其莘,殷桐生,黄源深,刘海平.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
[12]韦晓保.影响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的外部因素分析与多维培养模式构建[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