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院校运动解剖学教学改革研究
2014-04-17李欣
李欣
(成都学院四川成都610106)
运动解剖学是普通高等院校体育学院(系部)的基础平台课程,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中有许多课程都与运动解剖学课程有密切联系,是进行科学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全民健身、实现体育功能的基础课程。近年来,随着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方式从单纯的知识型向应用型、综合型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现在的教学需要。运动解剖学教学内容较多,理论性较强,体育专业学生普遍反映在学习时有较大困难,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适应教育部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培养高素质体育专业人才,本文对当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运动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了一些关于运动解剖学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和方法,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我国新一代体育人才提供新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一、普通高等院校运动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匹配程度不足。运动解剖学虽然是基础课程,但它与运动实践联系十分紧密,它通过理论教学,让学生获得关于正常健康人体的形态结构特征知识,掌握常见技术动作和身体锻炼的理论方法;又可通过实践教学加强对运动条件下人体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理解,从而为体育实践服务。目前运动解剖学等理论课程的课时被大幅度地压缩了,从20世纪90年代的108个学时减少到72学时,再减少到现在的64学时,导致运动解剖学的基础理论部分讲解不够深入透彻。这其实是无视体育学科的特殊性,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应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教学体系,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和《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依据,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的不同,进行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1]。
(二)教学手段、方式单一,电教技术应用不当。运动解剖学专业名词、结构和术语较多,知识体系庞杂,细节知识众多,较难直观获取相关内容,是体育专业学生非常畏惧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运动解剖学大多是形态学的内容,直观化的教学方式极其重要,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包括课本、粉笔和挂图及PPT,但仍未摆脱饱受争议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内容枯燥乏味,学生极易产生畏难或厌学情绪[2]。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这显然对他们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和本学科发展不利。我们应正确运用现代化电教技术手段,直观形象地将人体形态结构与运动功能的关系、预防运动损伤、康复保健等知识传授给学生,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和能力,促使学生主动运用理论知识联系实践。
(三)教师学历层级不高,交流学习机会极少。目前,运动解剖学教师多为高等医学院校解剖学或其他相关专业出身,体育院校运动解剖专业的研究生其本科背景大多也为医学,这导致了大多数的教师对体育专业知识知之甚少,不了解人体解剖学和运动解剖学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由于体育院校学生的理论基础较低,从事专业各有差异,对知识的吸收也有所不同,导致运动解剖学整个教学质量水平较低[3]。随着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专业建设的深入进行,虽然新进了一批高学历的年轻教师,相关教学技能知识培训以及交流学习机会极少。从事该类学科教学的大部分教师的文化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教师对本领域的前沿知识缺乏更新,只能照本宣科,加之缺乏教学技能培训,教学气氛不活跃,无法提高学生对运动解剖学学习的参与度,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不高。
(四)实验教学整体水平欠佳。实验课课时数较少,教师实验教学水平不高,学生实验技能整体欠佳,是我国普通高等院校运动解剖学长期存在的一个严峻问题。虽然现在对实验教学的必要性已经有了较大提高,但大部分教师对实验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学态度较理论讲授时不够端正,学生也不够重视实验技能的培养,导致实验教学整体水平欠佳,急需改进提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1)运动解剖学实验大纲、教材更新不够,内容编写存在交叉,且部分实验无法在一些普通高等院校开展。这既导致了教学时间的浪费,又限制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能力的培养,无法系统地理解和完成实验教学的教学目标,影响了学生学习运动解剖学的热情和积极性。(2)实验标本和仪器设备数量不足。目前我国高校的班级人数大约为20-40人,一个年级一般有2-5个班,理论教授时尚可不受人数的影响,但到了实验教学时段,实验标本和仪器设备的不足会导致实验资源分配不均,从而影响实验教学质量。因此,像成都学院等高校已经明文规定实验课须分组进行,每一小组人数不得超过4人,但这又会导致组数过大,对实验仪器设备数量的要求更高[4]。
(五)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由于体育专业的大学生理论基础存在先天不足,并且在高考前几年的身体训练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放弃了文化课的学习,无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一味追求运动成绩,以求满足学习和就业的需求[5]。因此,当初次涉及这门专业性强的,术语、名词信息量大的运动解剖学课程时,大多数学生会产生畏难甚至厌学情绪。在高中阶段体育专业的学生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愿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而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一般以理论讲授为主,学生很难集中精神认真听讲,课堂纪律较差,聊天、睡觉、看小说、玩手机等屡见不鲜,这严重干扰了课堂秩序,影响了教学质量。我们认为,教师可将教学过程划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积极带领学生参与、积极思考和讨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研究分析,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考能力。
(六)考核方式不够合理。期末考试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得到该课程的学分。目前大多数普通高等院校都是采用平时成绩(20%)结合期末考试成绩(80%)的评定方式。期末考试只考虑了理论知识的机械记忆,未能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学生为了避免挂科,不得不在期末复习时临阵磨枪,死记硬背,甚至采取作弊等不良手段。这种重理论轻实践,一锤定音的考评形式,导致了现有的考核方式很难反映出学生对该课程的真正掌握程度。今后理论课程的期末考试最终成绩应结合出勤率、实验成绩、平时作业及期末笔试成绩,最终确定该课程的期末考评成绩。
二、运动解剖学教学改革措施
(一)对现有教学课程内容进行改革。1.修订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我们应根据培养目标和就业需求的不同,依据教育部体育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各普通高校的本科生培养方案,修订具有自身特点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材,并根据实际情况增减教学内容。其基本原则应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本专业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重点突出、难点明确,保证教学体系完整[5]。2.构建课程建设标准体系。课程建设标准体系应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讲义、课件、试题库等学习资源。通过开放式网络课程平台,形成立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3.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应用性。运动解剖学是体育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大多数学生甚至一些教师都将其当成与体育实践无关的纯理论课。所以,首先要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逐步认识到运动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1)以运动解剖学中的人体知识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人体在安静状态下和运动状态下功能变化的异同。(2)有针对性地介绍一些与运动实践结合紧密的内容,并结合全民健身和运动训练做实用性分析。(3)注重运动技能的实践能力。将运动技能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紧密结合,促进学生对运动技术的理解。并可针对各个专项,介绍相关的运动损伤机制和防治手段,初步形成运动实践技能。
(二)提高实验课课时。目前我国普通高校运动解剖学的课时数基本在32-64课时,直接导致实验教学课时更加不足的现象,从而无法保证教师和学生系统地、连续地、科学地传授和学习运动解剖学知识,更无法综合运用理论知识指导体育实践活动。运动解剖学由于其形态学的特点,其知识体系中须利用描述性文字来实现知识的传递,单纯靠PPT等传统手段很难满足学生对解剖学知识的掌握。而实验课可以通过观看模型、亲自操作等手段,直观地认清人体结构、形态特征等问题,进一步加深对解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实验教学中,可采用15-20人左右的小班教学,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有限资源,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前应布置学生预习本次实验课要教授的内容,在课中要避免“填鸭式”教学,不仅要将实验内容讲解清楚,还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师生互动,课后应布置实验作业和实验报告。同时,应多利用师生互动、音频、挂图、视频等多种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提高主讲教师素质。主讲教师自身所具有的专业和文化素质对于教育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新世纪体育专业高素质主讲教师应具备以下的基本素质:高尚的师德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素质,宽厚的文化素质和过硬的教学能力[6]。运动解剖学的主讲教师应努力掌握各相关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知识,通过校内业务培训、校外学历进修等手段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并注重教学与科研相长,重视相关专业前沿的科研动态,将新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和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及时更新所教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还可选择合适的时机设置开放实验室等,引导学生参与一些简单的科研工作,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打好基础。另外,片面追求高学历、高职称是不恰当的,与以往“填鸭式”教学不同,现在的学生已经不满足于“知其然",更期望“知其所以然"。这就需要教师不仅在平时要主动自学相关学科知识,更要抓住机会走出去交流学习,学院可邀请教学名师前来传经送宝,这将有利于提升整个主讲教师队伍质量。
(四)建立新的有效的评分体系。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判断学生是否能拿到该课程学分的唯一标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常用的评分标准为:平时成绩20%加期末笔试成绩80%。期末笔试成绩所占比例过高,导致部分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期末死记硬背,甚至通过作弊来获取学分。一项有效的评分体系应包括日常考勤、平时作业、实验成绩和期末理论试卷几块构成。考勤考核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作业能真实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实验成绩则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期末笔试成绩则是对学生整个学习情况的最终评价,这几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避免学生从死记硬背,并从临阵磨枪中解脱出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建议各项成绩比重可为:期末成绩只占65%,而日常考勤占10%,平时作业占10%,实验成绩占15%。成立试题库,随机抽取试卷,考教分离,避免教师的主观性影响,进而建立起有效的评分体系。
普通高等院校运动解剖学的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需求变化,对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应在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和《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指导下,更新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手段(而不仅仅是PPT)来提高教学效果。此外,结合体育专业学生本身的特点,创新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手段改革,在自身素质上进行深入改革,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夯实学生的理论素养,提高实践能力,从而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人才。
[1]黄山,赵先卿,章笑来.普通高校体育系运动人体科学的教学改革及其对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4,25(1).
[2]王春阳.体育学院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学探索[J].解剖学研究,2005,27(3).
[3]张慧,蔡文丽.体育专业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0(3).
[4]肖冰.高职体育保健专业运动解剖课程改革探讨[J].医学信息,2011,24(9).
[5]刘宏骞,赵金良.运动解剖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0,18(2).
[6]刘宇飞,李晓琳.运动解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及设想[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