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长专业化的实现路径研究
2014-04-17马丽冯文全
马丽 冯文全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637002)
哈佛大学校长中心创始人罗兰德·巴斯(Roland Barth)说:“校长的领导奠定了学校发展的基石,它决定着学校的学习风气,决定着教师的专业水平和道德水平,决定着学生的发展能否受到关注。如果一个学校是生机勃勃的、不断革新的,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学校的教学水平受到广泛的赞誉,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那么人们有理由相信校长的领导是学校成功的关键。”[1](P4)因此,校长作为一所大学的管理者,既要求具备较高的素质,也必须是一位复合型人才。当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教育改革深化,大学校长专业化已成为了大学校长发展的重要趋势。
一、大学校长专业化的内涵及标准
关于校长专业化的内涵,北京师范大学褚宏启教授从两种意义上进行了解释:从职业群体的角度看,校长专业化是指校长职业由准专业阶段向专业阶段不断发展的,逐渐符合专业标准的,成为专门性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动态过程。
从校长个体的角度看,可以称作“校长专业发展”,就是校长的内在专业知识、能力结构及专业道德专业伦理等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因此,大学校长专业化就是大学校长的专业持续发展、日臻完善的过程[2]。在此内涵界定当中,尽管专业伦理道德方面的内容非常重要但在国内地位并不显著;而在西方,这一点得到了高度重视。例如:美国州际学校领导者证书联合会的6条校长标准中,第五条提到:“教育管理者作为教育领导,要通过正直、公平和道德的行动促进学生的成功。”还比如:美国威斯康星州阿佩里学区规定的核心价值观是:(1)本学区应当在所有成员中发展和培育一种共同体的意识,即所有人在信任的环境中要努力理解和尊重不同的观点与兴趣。(2)有质量的教学以及其他给予学生、员工和公众的服务应当是学区的首要使命[3]。美国全国中学校长委员会(NASSP)认为做一个成功校长所需要的技能包括12种技能维度:一是管理技能:(1)分析问题的能力;(2)判断能力;(3)组织能力;(4)决策能力。二是人际交往技能:(5)领导能力;(6)敏感度;(7)对压力的承受力。三是沟通技巧:(8)口头沟通能力;(9)书面沟通能力。四是其他维度:(10)兴趣的范围;(11)个人动机;(12)教育价值观[4]。
在我国,张新平则认为校长职业化或专业化的内在标准由四要件构成:(1)具备相对稳定且成熟的知识基础;(2)从业者必须经过系统的专门训练才能获准进入这一职业;(3)从业者因共同信念、兴趣及面临共同问题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拥有相对自主权的管理共同体;(4)共同体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大家认可和遵从的规则和道德伦理纲要[5]。褚宏启认为校长专业化有8条标准:(1)校长都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2)有完善的知识体系作为校长从业的依据;(3)建立起系统的伦理规范以约束校长的管理行为;(4)有明确的校长从业标准和要求;(5)进入校长行业有严格的资格限制;(6)校长具有专业上的自主性;(7)校长拥有较高的社会声誉和经济地位;(8)已经建立起校长自己的专业组织并且发展成熟,并加强有关“校长专业组织”方面的制度建设[6]。笔者认为,大学校长专业化的标准应该包含如下几个要件:知识结构、伦理规范、专门训练、管理制度、社会地位、从业资格、专业自主等。
二、大学校长专业化的必要性
我国“大学校长专业化”命题能够提出并吸引国内众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绝非偶然。一方面,校长专业化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教育大众化和教育国际化的要求,是学校管理专业化的产物,是校长职业发展规律的表现,而要更好地推动专业化校长的发展,就有必要加强大学校长专业化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提出逐步实行并完善校长管理制度,如校长聘任制、校长职级制、校长培训制、校长评价制度等,这些政策为“大学校长专业化”讨论提供了可能和政策导向。而清华大学校长职业化研修中心主任王继华在《继续教育》2001年第6期发表的第一篇有关“校长职业化”的文章《教育经济全球化呼唤校长职业化》才是引发国内学者对“大学校长专业化”问题进行探讨的导火索。也正是在对大学校长职业化观念的争论、批判、反思过程中,“大学校长专业化”的必要性才引起了重视。
校长职业只有走入专业化进程,才能顺应社会职业专业化的大趋势,才能提升自身职业的社会地位,才能提升校长群体的职业素养,才能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学校办学质量,才能满足社会变革和教育发展的需要[2]。吴志宏认为,职业的专业化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和结果。愈是庞大的组织其内部分工愈细,对组织成员尤其是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的要求就越高。校长专业化是变化的世界与变化的学校要求校长素质实现专业化;提高学校管理效能要求校长职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与实施,目前我国教育改革内容越来越丰富,力度也越来越大,客观上也要求校长尽快朝专家型领导方向发展[7]。可见,在发展校长专业化的必要性这一问题的认识上,各种观点都是趋近的,皆认为校长专业化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三、我国大学校长专业化发展的困境
(一)校长角色定位模糊。长期以来,人们对校长角色的定位一直比较模糊,多数校长也都认为自己的身份仍然是一名教师,因为我们的校长大多出身于教师[8]。在德国,校长的角色首先被定义为教师,其次才是领导;在美国,校长是学习愿景的创造者,学校文化的发展者,学校管理的执行者,学校、家庭、社区关系的协调者;在我国,校长的角色是教育者、领导者、管理者。就一般情况而言,一名优秀的校长可以从事行政管理和教师的工作,而不是所有的优秀教师都可以发展为一名合格的校长,从教师发展而来的校长必须走出定位模糊的角色困境。
(二)校长专业知识欠缺。校长专业知识欠缺突出表现在管理的实际工作中,许多校长由于没有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缺乏相应的专业理论和专业管理技能,更多的是实行经验化管理。虽然他们在长期从事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但在日常工作中,大部分经验型的管理者都没有习惯进行自我反思;虽然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但却无法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而对于学校的办学理念与长远发展规划等缺乏理性思考;虽然,这些管理者在处理日常事务方面是有优势的,但一旦学校面临重大变革,往往会陷于困境[9]。
(三)校长资格制度僵化。我国传统的“干部观念”沿袭至今。从“革命”年代开始,“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干部”的观念就深入人心。很多人认为领导干部主要靠在领导岗位上磨炼而成熟,并且积极地将这个原则推行于社会的其他领域中。在教育领域,很多校长也由骨干教师发展而来,可以说正是由于这样的制度和文化惯性,才促使人们不会去想如何积极地建构科学的资格制度来选拔校长。
(四)校长培训方式僵化。从校长的培训机构选择来看,大都是由教育行政部门直接指定,各大机构之间缺少应有的沟通与竞争。从培训模式上看,传统的课堂讲授占据主导地位,学员与培训教师之间缺少沟通和互动。从过程管理上看,总体表现为管理不严格,培训结业考核不规范,参加培训的学员如果是校长候选人,结业证书一般最终会顺利地获取。并且,现有的校长培训课程设置难以满足校长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五)校长评价系统不完善。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校长的身份也经历着从职务化向职业化的转变。我国校长长期以行政主义为核心,受官本位、权力本位意识的长期影响,转型期校长的两种身份割裂出现非常态。如何对其任职期间的工作进行全方位的考核,缺乏一个完善的评价系统。
(六)校长发展动力不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校是作为行政单位存在的。在不同行政级别的学校,任职的校长也就履行其相应级别的行政职务。校长作为我国行政体系中的一个职位,由教育部宏观指导、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分级负责。大部分校长都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任命,听命于上级并执行上级指令,在学校中处于领导地位,具有浓厚的权力本位意识和传统的管理意识,缺乏一名专业校长所需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七)校长专业组织建设滞后。校长专业组织是指在校长群体实现专业自治的专门组织,它致力于校长的专业发展、权益保护,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校长专业化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美国,校长协会和校长协会会员众多,影响巨大。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校长专业组织并不发达,建设滞后,严重影响了我国校长专业化的发展。
四、大学校长专业化的实现路径
大学校长是一校之魂,大学校长的实力代表着一所高校的水平,因此一个大学校长对一所高校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高等教育改革的复杂性、大学竞争的激烈性,对大学校长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推行大学校长专业化已经迫在眉睫。只有实施大学校长专业化,才能培育出优秀的教育管理“精英”,打造出世界一流的高等学府,从而更好地促进高等教育的飞跃发展。
(一)培养职业化校长观念。校长职业化是校长专业化的前提和基础。剑桥大学校长艾莉森·F·理查德说过:“我作为校长,很难兼顾科研与校长的工作,尽管我本人很喜欢进行科研工作。但是,不能忘记自己作为校长的主要工作目标,也不能仅满足于学校运转良好,我们根本的目标是要搞好学校的科研、教学,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要使剑桥大学保持一流大学的位置,要使之走向更辉煌的目标,这是我需要明确的工作重点。”[10]大学校长既是学者又是管理者,已经不适应我国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因此,要实现大学校长的专业化,就必须先实现校长职业化:(1)职务观向职业观的转变;(2)权力观向能力观的转变;(3)传统观念向创新观的转变;(4)管理观念向经营理念的转变。
(二)完善校长知识结构。在校长专业化的过程中,完善校长的知识结构是专业化的重要基础,没有牢固的知识基础,校长专业化难于实现。在校长的专业发展的过程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共同构成了校长专业化的知识基础。显性知识包括:专业理论、师生发展、现代信息、现代科学与人文、改变思维模式;隐性知识包括:专业技能、经验、认知能力、价值观、思维模式。在校长专业化的过程中,校长的知识结构已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使这个环节更充实、严谨是可待继续探讨和完善的一个方向。
(三)建立校长资格制度。实现校长的专业化必须有外部的一系列制度来加以支持与完善。其中大学校长的资格制度尤为重要。杨海燕借鉴香港的校长资格制度,认为香港校长资格制度对内地的启示在于:(1)将校长资格制度法制化;(2)提高校长任职资格的基本条件;(3)将校长资格制度开放化;(4)实行校长资格证书有效期制[11]。
(四)建立系统的培训机制。建立有效的校长培训机制,高质量、高效益的培训是促进校长专业化发展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方面要创造更多的培训机会、设计具有针对性和连贯性的培训内容,采用丰富多样的培训形式,培训结合教学实际,改变僵化的单向灌输模式,提升培训效果。另一方面也要探索与尝试新的培训模式,以隐性知识显性化为校长专业化培训的核心,以专业化校长的自主持续发展为方向。
(五)建立科学化的评价机制。金娣通过研究“英国有效校长评价情况”认为我国校长专业化可以参考借鉴其过程:(l)有效校长的领导能力需要在多种层面加以展现。(2)有效校长的领导能力需要在分享目标和形成远见方面加以体现,从而激发教师和学生成为共同体中的一员。(3)有效校长的领导能力需要意识到他们各自的优缺点和发展需要,从而激励教师和学生对自身发展潜力的成功把握;授权具有挑战性和奖惩性的任务;授权必要的决策权力;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激励力量,从而为他们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4)有效校长评价的质量保障:首先是明确领导能力有效性的内涵,并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加以细化,从而使其更具有操作性;其次是建立关键领域(主要包括管理、领导和素质要求)的绩效指标;第三是建立高级管理团队组织(Senior management team)[12]。
(六)建立高效的激励机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实现大学校长专业化的重要保障。要善于发现大学校长自我实现的需要、精神满足的需要、提升道德观念的需要、渴望肯定的需要及物质激励的需要,从而明确激励的目的性、注意激励的及时性、重视激励的公平性、注重激励的情感性及针对性。
(七)成立专业的社团组织。社团组织可以对校长进行专业约束,并促进校长的专业发展。社团活动是校长专业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校长专业发展的重要形式。笔者认为,应该参考借鉴美国校长协会模式,鼓励我国大学校长成立社团组织,让协会共同承担制定专业标准、进行专业交流的任务,丰富现有的组织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最终促进大学校长专业化的发展。
[1]王延芳.我国中小学校长专业化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2]褚宏启.对校长专业化的再认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
[3]褚宏启.校长专业化及其制度保障[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0).
[4]【美】Fred C.Lunenburg.教育管理学:理论与实践[M].孙志军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5]张新平.对校长职业化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3).
[6]褚宏启.中国教育管理评论(第二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7]吴志宏等.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赵小雅.校长们的未来之路:专业化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2-10-19.
[9]范国睿.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0]艾莉森·F·理查德(Alison F.Richard).著名大学是如何产生和可持续发展的[Z].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2004.
[11]杨海燕.香港与内地校长资格制度比较[J].中小学管理,2005,(9).
[12]金娣.英国有效校长评价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