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冲突视野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2014-04-17朱小备韦耀阳
朱小备 韦耀阳
(湖北师范学院湖北黄石435002)
文化冲突是两种或多种文化在一定区域接触后产生的一种相互摩擦或斗争的文化现象。其实质是不同文化价值或价值体系的冲突,它是不稳定的文化形态,具有暂时性和反复性特征[1]。文化冲突的根源在于文化主体的内在矛盾、文化客体的内在矛盾、文化手段的内在矛盾[2]。首先,作为文化主体的人的内在矛盾是产生文化冲突的最根本原因,主要表现在人类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冲突、不同群体在满足生物性欲望和实现人生价值方面选择的差异。其次,作为文化客体的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的冲突都必然会导致文化冲突,尤其是渗透在人们生活中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传统习惯等构成的社会文化环境或文化氛围。第三,文化冲突的根源也与文化手段的内在矛盾有一定的联系,具体就涉及到物质手段与精神手段之间的矛盾、生产手段与交往手段之间的矛盾、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之间的矛盾。
虽然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几乎已在各个高校得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取得了诸多成就;但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作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其建设却没引起足够重视,与国家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和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还有一段距离。目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采取专兼结合的方式,主要由专职心理健康工作者和兼职心理学专业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医学工作者四类人组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专职人员缺少、学历层次不等、队伍太年轻、人才流失、兼职人员专业知识薄弱、缺乏交流合作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的核心原因就是文化冲突问题,主要表现为角色冲突、文化价值冲突和文化内涵冲突。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文化冲突的表现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是由来自不同学科、不同文化价值体系的群体组成,这种不同文化间的相互接触和相互碰撞,极易产生文化上的差异,从而导致文化冲突的产生。这种不可避免的文化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角色冲突。“角色”源于戏剧,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角色冲突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角色失调,“在角色之间或内部发生矛盾、对立,妨碍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3](P54)。美国学者格雷斯认为,教师的角色冲突是教师个人希望看到自己角色扮演的成果的需要与角色扮演中许多成果的“无形性”之间的矛盾[4]。教师的角色冲突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是角色内冲突,即个体在扮演某一社会角色时,角色自身产生的冲突;二是角色间冲突,即个体同时承担多种角色而引起的冲突[5]。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专职的心理学教师表现出的角色冲突尤为凸显。首先,作为专职教师,应该是教育者、引导者、管理者;作为心理咨询师,是学生心灵的疏导者、帮助者、服务者;作为社会代言人,应该是道德行为的典范、知识文化的传承者;作为学校组织成员的教师,要对学校领导服从与配合,对同事既要竞争又要合作,对学生则是组织、管理与协调的角色,当他们对规定的角色行为产生矛盾但又必须履行时,就会产生角色内冲突。其次,作为高校教师不仅要教学,还要科研,心理学教师还要承担心理咨询与服务等职责,当他们在执行普通教师角色规范时感到与心理咨询规范之间矛盾时,就会产生角色间冲突。
(二)文化价值冲突。文化冲突的本质就是价值冲突,价值冲突指群体成员彼此的价值取向发生矛盾甚至产生对抗的现象。价值冲突的产生与人的欲望、动机、兴趣、需要、理想、世界观等心理因素的差异密切相关,表现为各种形态:观念的与心理的,内在的与外在的,显现的与隐含的等等。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行政管理人员和心理学专业教师的这种价值冲突在工作中日益暴露出来。在观念形态上表现为:个人主义和合作主义的冲突。作为专职的心理学专业教师可能更要求尊重专业的自主权、承认个体实践性知识的价值和实现专业的自我发展,且多少带有一点自我封闭的文化特征;而行政管理人员作为协调者、领导者,可能带有很浓厚的合作主义,希望自己的队伍成员能通过多种合作方式共同解决教育中的实践问题。在工作形式上具体表现为:官本位与学术本位的冲突。处在行政组织机构中的行政管理人员,他们强调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运作,注重大学的运行效率和整个组织的协调,尊重和维护行政权威,追求的是稳定性,以学生不出事为工作宗旨;而对于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他们强调学术自由、学术民主、弹性制工作,尊重学术权威,他们更注重的是对先河个案的研究,注重教育和科研,追求学术水平的提升。
(三)文化内涵冲突。文化内涵的冲突就是群体内成员由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生存思想与方法等的不同而在交流合作中出现矛盾的一种现象。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成员的知识背景不同,涉及各种学科,而每种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思想范畴、研究范式、学术标准,学科中的人员可能会受到这些科学规范和学科传统的熏陶,逐渐形成自己学科的思维方式、价值评价标准、学科发展理念,形成自己独特的学科文化[6]。而且,有着不同人生经历的他们作为不同家庭文化以及社会文化的具体化,在人生观、世界观、工作方法等方面也表现出一些差异。因此,具有不同学科文化背景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的成员们在相互的接触和交往中,他们会因社会文化的价值体系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社会规范、价值观,深层次的形成不同的文化建构、知识体系和内容。这样,会在相互的沟通、理解上,产生一些隔阂与矛盾,不可避免地在教学实践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产生文化摩擦、冲突。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文化冲突的影响
(一)促进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文化冲突是组织文化内在矛盾的展开和解决,是组织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系,在文化稳定发展时,这种矛盾以潜在的方式存在,到了文化冲突期,不同的矛盾力量之间通过竞争、碰撞甚至对抗,实现了文化的比较、选择和整合,就会迎来矛盾的解决和文化的发展。文化冲突是解决文化矛盾的唯一途径,文化的发展和新文化的确立都是在文化冲突中产生的[7]。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旧有的“依附性管理”下的规则和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已经不符合国家的新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问题急需得到应有的重视。而这种文化冲突正是队伍建设和改善的契机,成员之间通过相互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最后达到多元文化的融合,使队伍成员内部关系得到调整和重组,使之更具有规范化和制度化,不仅能够提高成员的创新力,还有利于组织新文化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从而也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国家人才素质培养和大学生的实际需求。
(二)引发消极情绪,导致专业人才流失。在群体中不同文化的对抗阶段,会出现一种文化认同的危机,这种危机可能会导致有些人为了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而远离与自己文化对抗的环境,导致队伍中人才的流失。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专业人员一般都是年轻的心理学专业教师,他们有着强烈的上进心和抱负感,有自己的角色预期和角色期望,追求的是工作和学术研究的自由。而行政管理人员大多采取“控制”的工作方式,很容易形成非专业人士领导专业人士、行政人员领导专业人员的局面。这样,不仅专业的心理学教师因得不到专业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缺少应有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很容易生成离职意向;而且学校对专业的年轻教师重视不够、职称评聘不明确、工作报酬低,忽略教师的专业情感,导致他们产生消极情绪、萌生离职倾向,极不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
(三)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在文化冲突中,占据强势地位的文化可能对地位弱势的文化采取压抑、排斥甚至全盘否定的态度,从而也会阻碍文化的发展。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地位强势的行政人员的官本位文化往往会占据主流,他们追求高效率的工作,关注更高的行政权力和领导者的权威,往往会忽略心理学专业教师的专业理念和工作意见,专业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也因此受挫,他们可能会转为单纯的学术科研方面,也可能会追求行政权力,最后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无法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也得不到很好的满足。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文化冲突的整合
文化冲突与整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冲突只有经过整合才能产生凝聚人心、相互支持、合作的协同力量。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这个文化系统来说,应该对共存的多种类型的文化进行整合,形成一种动态的、稳定协调的文化机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机构独立,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应该独立于学工部门,直接对学校主管领导负责,打破这种“依附式管理”的局面,给成员足够的自主权,让他们拥有独立的人事权和财务权,以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服务,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高校应该集中人力和社会资源,在这个独立的专业化组织中建立一套完善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包括组织管理体系、业务工作体系、培训与认证体系、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生态环境体系、评估与反馈体系、考核评估体系等,让心理健康队伍中的成员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观,并承认和宽容与自己相异的文化,以达到全员、全程参与的整合模式,增强成员间的文化整合意识。
(二)建立共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促进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之间的合作。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向和基本依据,是正确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很多人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的主要目标定位在少数患心理疾病的大学生身上,工作的重心放在个别咨询和治疗中。但是,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全体受教育者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心理健康教育也应面向全体学生,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心理卫生知识普及教育上,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从中受益,而不是等问题出现后才去进行心理干预[8]。这个总目标的确定,也就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人员紧密联系起来,学校应该着眼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动员所有成员充分利用校园各种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的普及宣传和教育,优化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素质,预防各种心理障碍的发生。一方面,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课和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咨询辅导,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页,开展网上心理宣传、辅导、咨询等活动,形成良好的心理互动模式。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党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宣传媒体开设心理教育专栏等,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建立交流合作机制,加强和谐对话。我国学者汤一介认为,中国自古处理人际关系的“和而不同”可以作为处理不同文化间关系的重要原则[9]。“和而不同”强调在保持文化多元差异的前提下,努力寻求相互间的和谐对话和观念共享,以创新和发展文化[10]。首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的成员要承认“不同”,即接纳多元文化。要尊重每一个来自不同学科、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个体,尊重和宽容这种多元文化的存在。其次,要进行文化交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理论性、知识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学校应创造条件抓紧培养此项工作的专兼职教师,轮训班主任、辅导员及班级心理委员,并对全体教职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加强成员之间的交往和互动。第三,要开展和谐对话。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体系的成员都要建设对外的良好的交流沟通平台,定期组织座谈会或学术研讨会,灵活运用论坛等网络平台,让大家有更多机会共同分析研究新出现的典型案例或分享自己的心得,或者当前阶段可能出现的学生心理状况,通过交流沟通可以相互借鉴好的干预方法,取长补短[11]。
(四)专业化管理,建立独立、科学的考核评估体系。学校应该赋予心理健康教育这个独立机构行使学术自由与业务管理的专业化地位,要建立独立、科学和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考核评估体系。首先,各个成员统一制定各类工作规则,制定考核标准,最终创设一个得到大家公认的公平的绩效标准。其次,建立以过程评价为主的考核体系,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自评、集体评价、统一分析、座谈、问卷等多种方法,合理地引导和规范心理咨询工作的实施,形成公平的评价体系。第三,监督部门也要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督察和考核,并提供指导意见。另外,学校要在职称评定、职级提升、工资待遇、精神和物质激励等多方面考虑特别的政策[12]。
总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因此队伍的建设问题理应得到高校的重视。从文化冲突的视角看,在当前多元文化价值观并存的校园环境下,只有建立健全一支独立、完善的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加强他们的交流与合作,以整合队伍建设中出现的文化冲突,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的心理需要。
[1]冯天瑜.中华文化辞典[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2]李超超,周晓阳.论文化冲突的根源[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3]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4]【美】格蕾斯.教师和角色冲突[A].瞿葆奎.教育学文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5]董泽芳.论教师的角色冲突与调适[J].湖北社会科学,2010,(1).
[6]李国强.大学冲突与大学发展的相关问题[J].中国电力教育,2008,(22).
[7]李庆霞.论文化冲突的地位与作用[J].学术交流,2005,(9).
[8]李明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D].东北师范大学,2009.
[9]汤一介.文化的多元趋势将是不可逆转的(跨文化对话)[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
[10]王学风.和而不同: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的和谐发展[J].江淮论坛,2007,(1).
[11]姜巧玲.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D].中南大学,2012.
[12]俞雅芳.地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研究[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