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人本理念下对教师角色定位的思考

2014-04-17李敬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4年5期
关键词:人本角色定位学习者

李敬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芜湖241000)

教师能否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其角色定位的合理性是其基础。那么在角色定位之初,教师应该怎样理解自身的角色呢?角色一词原指舞台上演员所扮演的人物,1934年出版的美国心理学家乔治·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的著作《心灵、自我与社会》,将角色这个词运用到社会心理学,以说明个人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中,在不同的身份下所表现应有的行为方式。因此,一般认为:“角色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根据社会的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1](P149)相应的,教师的角色就是指:“教师在一定的社会结构和教育结构中所特有的社会身份和地位,所承受的社会期望和自我期望,以及在上述因素影响下的一整套行为。”[2](P120)那么,教师在认识到自己在教育中特有的身份和地位,以及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模式取决于什么呢?即:教师定位其角色的依据是什么呢?从教育构成要素出发,教育的主体教师和教育的客体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教育目标指向于人;教育内容通过教育方式作用于人,而教育环境也被教育者加以改造利用影响于人,整个教育活动与人密切相关。这就决定了教师要充分肯定人的价值,重视人的地位,在人本理念下,反思其角色定位。

一、教师角色定位中人本理念的内涵

从教师角色的含义中可以看出教师的角色定位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在思想上认识“我是谁”,即让教师明白其在教育中的位置;其二,在行为中明白“该怎么做”,即教师在教育中应选择怎样的具体行为方式。在认识以人为本在教师角色定位中的内涵时也是从这两个方面出发的。

(一)人本理念是定位教师在教育中地位的出发点

人本理念是教师处理师生关系的出发点,即教师在角色定位中需要清楚认识到自己在教育中所特有的身份和地位。此时,教师应该将人本理念理解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人本理念是一种思想观念。教师应以“人”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为依据,认清自己在教育中所处的位置,根据人的具体需要,培养其教学技能。在角色定位过程中,遇到思想问题时,教师会自觉地运用以人为本来解决。

第二,人本理念是一种思维方式,即人本理念是教师思维活动的内在程式。人本理念的指导功能不仅体现在思想内容上,它还要让教师把重视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的价值取向落实到角色定位中,“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要确立起人(或人性化)的尺度,实行人性化服务"[3](P69),让人本理念在思想的内容和形式上达到统一。

(二)人本理念更是一种行为方式

人本理念还是一种行为方式。在角色定位中,教师要选择合适的行为方式,“今天的教师不仅要在思想观念上,更要在角色上进行转变,重新进行角色定位,方能适应新的教育发展。”[4](P145)而人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教师在教学工作和与学生交流沟通中必须采取人本的方式及方法,不独断专行,尊重人的主体性,把教师角色定位中所遵循的价值观念落实到实际行为中。

在角色定位过程中,不能将人本理念当做一个空洞口号,教师应该在人本理念的价值理念引导下,选择恰当的行为方式,将其具体行为与整个社会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相连接。比如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教师往往会遇到自己的学生中出现“早恋”的问题,作为教师当然是希望自己的“问题”学生可以认清现在的“恋爱”并不是一种理性的行为,重新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当中去。但是,教师在引导学生时,往往在方法选择上出现失误,没有注意当下学生的心理特点,简单粗暴地介入其中,用一种学生抵抗的说教方式,告诫学生不要继续下去。这不仅不能成功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反而会引发学生的抗拒心理,使得教育的结果适得其反。因此,教师的角色定位不仅是思想上的矫正,更是行为方式上的重新定位。

二、教师角色定位中的错误

有些教师在理解人本理念时出现了偏差:其一,对人本理念中的“人”理解单一;其二,将“人”看做是静态的人。这样,使得教师在角色定位中出现了两方面的错误:一方面,在其思想观念中,将以人为本看成以学生为本;另一方面,认为在教育中的行为方式是固定不变的,没有看到需要不断地转换角色。因此,教师需要深刻地反思这两方面的错误。

(一)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

在角色定位中,有些教师非常注重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因此他们会习惯性地把人本理念中的“人”等同于学生,认为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虽然,教师在教育中认识到学生地位的重要性是必要的,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这种理解严重忽视了教师在教育中无可替代的作用。

教师在角色定位中,单纯地以学生作为定位根据很明显是片面的。因为“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2](P120),所以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双方在地位上并无高低差别,不能在肯定一方时就忽视另一方。因此,教师在角色定位过程中,要全面把握教育活动中双方参与者,要认识到以人为本中的“人”不仅是指学生,其还包括教师自身。只有兼顾学生的“人”和教师的“人”才能真正达到以人为本。

虽然教师要在其角色定位中充分地考虑自身的地位,但由于每个教师的自身存在差异,因此角色定位不能千篇一律。教师应在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的同时,结合自身去进行角色定位,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一条自己适合且能最大发挥自己能力的方式。因为,教师在定位其角色时,依据自身的实际,促进自我的发展正是为了更加鲜明地体现人本理念,更好地实现学生的主体发展。

(二)教师角色转换出现偏差

“作为构成社会关系网络的一个分子,教师必然处在社会关系网络中某一个特定的位置,并相应地践行着自己的角色职责。”[5](P91)这种角色职责不是想当然的,而是教育这个特殊行业赋予的,并且会因对象的改变而变化。因此,教师在把握人本理念时,不能将教育中的“人”理解为静态的人,以至于将角色静态化、职责固定化。应该看到教师在实际教育生活中扮演了各种不同的角色,而且在“教师”这个角色中,不同场合也存在着细微的差异,需要教师自身不断调整转换。如果教师在认识上出了偏差,就会在角色转换中出现偏差,即在角色转换后,教师不能从原有角色中完全投入到现有的角色中去,甚至把前角色的职责带入到后角色中去,混淆后角色的职能,使得本应该发挥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这种转换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表现在教师角色自身与外部其他相关角色的转换中。教师是一个特定的角色,作为教师个人并非仅仅只有“教师”这样一个身份标志。“教师”只是在教育中所担任的角色,在生活的不同领域他还有其他的身份,比如作为教师的个人也可能是学生的家长。教师在实际教育活动中,如果不自觉地将“家长式”教育方式带入其中,就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影响教育效果。因此,教师必须能判断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即将要面对的对象,及时完成不同角色之间的转换。

第二,表现在教师角色系统内部的角色转换中。教师这个角色在教育活动的不同时段也有着细微的差别:课堂中的教师与课后的教师显然是不同的。课堂中的教师要以“教师的威严”作为知识的代言人,维系课堂秩序;课后的教师相对于课堂更应该亲和随意,缩短与学生的距离。这种细微的改变正是以人为本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第三,表现在教师在时间中的角色转换中。与现代教育相比,传统教育更多的是:“将教师视为工具性的存在,教师机械地重复着社会所规定的角色,完成其工具性使命。”[6](P9)而当下多数的在职教师就是在传统的方式下接受教育或者在向现代教育过渡中发展成长的,对这种工具性的教学记忆已经根深蒂固,这就使得他们习惯性地把过去教育理念、态度及方式等沿袭下来。因此,在现代教育中,教师的角色转换也面临着一个考验:能否打破这个定势,有效地从工具性的角色转换到现代教育所需要的教师角色。

三、从人本理念出发定位教师的角色

由于教师在角色定位中没有真正地把握人本理念中“人”的内涵,以致角色定位出现了上述偏差。因此,教师应正确理解人本理念,对“教师”这个角色形成以下两点认识:

(一)教师是学习者

人本理念中的“人”不只是学生,还应该包括教师,以人为本在教育生活中就是以师为本与以生为本的结合。如何做到两者的结合呢?

教师在教育中不仅在教学生学习,更应该深刻地认识到其本身也是一名“学习者”。教师将自己定位在“学习者”上,能真正地使教师理解人本理念的内涵。“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对象是人,个体之间千差万别,每个个体又是发展中的人,在教育情景中,每时每刻都会有新情况、新问题出现,决不能用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去解决。”[7](P39-40)教师作为“学习者”,可以及时把握学生和自身在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调整应对策略。

一方面,教师作为“学习者”,是以学生为本的必然要求:其一,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常常以一个“学生”的身份以及心态提醒自己。真正做到换位思考,由此及彼,才能体会学生在教学中为什么会有抵触的心理,才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找到妥善的处理方式,才能从中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出一些适合的学习方案,来吸引学生主动地进入课堂中去学习。其二,能使教师在与学生相处时认识到:“三人行,必有吾师焉!”以生为“师”,将学生作为自己学习的“小老师”,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认同学生。

另一方面,教师作为“学习者”,是以教师为本的必然趋势。首先,这是符合教师自身成长历程的。一个合格乃至优秀的教师绝非仅靠接受四年的师范院校的教育。在教育理论不断丰富发展的背景下,现今的教师必须要跟上前进趋势,主动地将新的理念作为自己在教育中的“思想武器”,时常向“前辈”、“能者”请教,自我充实。其次,强调教师“教”、“学”的结合。教育活动并不单纯是教师的教,更是根据自身特点,有针对地锻炼自己的教学技能,重视对教师角色的学。“教师对角色的领悟水平,直接影响着对教师角色的价值取向与目标追求。”[8](P171)只有教与学的并重,才真正完成教育互动。教师将自身定位为“学习者”是贯彻人本理念的基本要求:既要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要兼顾其自身。教师在发展自我的同时,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才能养成最能发挥自身优势的教学模式,才能从容地应对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教师是不间断的角色转换者

教师还应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不间断的角色转换者,教师角色在教育的不同时段是需要自我调整变化的。角色的转换并不是要求其摆脱“教师”这个角色,而是要求教师在不同的环节以不同的态度、情感和教育方式等进入到教学中去,履行其动态变化下角色的应有职责。

首先,教师应认真梳理存在于其自身的一系列角色,认真研究对象,根据受动对象调整转换自己的角色。在教育生活中,学生是教师的活动对象。学生在教学互动中具有双重地位,既是作为接受教育的客体,也是学习的主体。也就是说,教师将有效教育方式作用于学生,并不能保证一定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因为“学生不是被动的加工对象,学生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自身的主体性”[9](P24)。因此,作为教师,不能只强调对学生进行“家长式”的管理与灌输,更应该强调其角色对学生的主体性的培养。教师与其他角色的区别就是要保证教育互动的成效性,在这种有效的“教”和主动的“学”中,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其次,教师还要以教育环节的差异来决定角色的转换。区分不同的教育环节,是为了让教师在不同环节下,更清晰地明白其主要任务,进而随着教师面对的任务不同时,其身份角色也要做出相应的变化,才能有效地履行教师的职责:在课堂中强调教师的教学任务,课后则更需要教师与学生的相处和谐;考试前的教师,积极动员备考,考试后的教师,帮助学生自我总结,调整学习心态。教师在教学生活中正是需要把握环节的差异,完成自身角色的微调。

第三,教师需要重视整个教学生涯的发展,将“学习者”与“角色转换者”在时间的维度中结合在一起。在教师的角色定位中,“学习者”和“角色转换者”并不是孤立的两方面,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学习者始终贯穿在角色转换者之中。教师在学习中成长,从不断地学习中发展的教学技能、培养的教学情感及养成的教学习惯等是其转换角色的基础。而作为角色转换者又会加深教师对“学习者”的理解,因为教师的角色转换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教师在角色的微调中,提高了自身的应急能力,促进了教学智慧的发展。

在当下教育中,“人”的主体地位越来越被凸显,因此教师在人本理念下反思自身的角色转换就愈发的重要。教师在对于“人”的理解中,不能出现偏差,要全面把握“人”的含义。教师在角色定位中要端正自身态度,将自己摆放在教育中的正确位置上。教师的角色定位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教师的发展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有耐心面对一切,“只有不断反思,才能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进教育实践;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只有不断探索,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所创造,有所突破。”[10](P98)

[1]盛宾.教师角色冲突的成因及其应对措施[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2]于永华.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角色定位[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3]韩庆祥.“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及其理性实践[J].河北学刊,2004,(3).

[4]王丽君.谈“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视角下教师角色的转变[J].潍坊学院学报,2004,(5).

[5]李中国.教师角色转换中内涵性特征的缺失与补救[J].教育研究,2008,(6).

[6]罗超,李勋亮.教师角色转变:从工具性到生命性[J].现代教育科学,2012,(4).

[7]王莉颖.试论教师角色的定位[J].教育科学,1998,(3).

[8]董泽芳.论教师的角色冲突与调适[J].湖北社会科学,2010,(1).

[9]张楠楠.试论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2,(1).

[10]陈庆华.21世纪教师角色的重塑[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猜你喜欢

人本角色定位学习者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人本计算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谈人本理念在新闻采写中的体现
对古琴音乐审美的人本思考
古希腊神话中的人本意识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