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初探*

2014-04-17

教育与考试 2014年5期
关键词:校园建设文化

陈 山

新时期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初探*

陈 山

文章分析了高等学校网络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指出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组织工作机制建设、加强服务保障机制建设、加强网络物质文化建设、加强网络精神文化建设、加强网络道德规范建设,切实提高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水平,是高等学校面临的新任务。

高等学校;网络文化;措施对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网络文化正全方位、深层次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当前,网络文化已经渗入高校校园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给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带来了巨大变革,同时也深刻影响着高校育人的主体——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

一、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成果初现峥嵘

(一)校园网络文化内涵日趋丰富

近年来,国内高校高度重视校园门户网站建设,通过打造在师生中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文化传播平台,推出校园网络文化产品,极大地丰富了高校网络文化内容。同时,各高校意识到占领网上宣传阵地的重要意义,积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网络,加强对校园网的舆论引导。以福州大学为例,其校内网络论坛“庭芳苑”有专人担任版主,各个板块功能多样齐全。同时注意网络思想引领思政教育,辅导员通过论坛及时了解、掌握、分析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并以真实身份与学生双向沟通交流,对学生反映的主流问题及时反馈、妥善解决。福州大学还利用国庆节、十八大召开等重大节日、事件为契机,在学生工作网站设立临时栏目,介绍相关历史背景,对校内外相关活动进行网上转播,引导时事热点的话题讨论,对网络舆情做正确引导,巩固了思政教育工作,让广大学子从日常网络生活中受教育、长知识。

(二)校园网络文化研究初见成效

当前,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日益显著,为顺应网络信息时代和媒体话语时代不断变化的历史潮流,近年来北京大学等高校对网络文化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以实现校园网络文化研究工作科学转型。研究工作主要通过对日常网络舆情工作实践的反思、总结和提炼,不断发现舆情传播、网络宣传阵地建设和网络育人的一般规律,同时依托课题支持这一基本形式,实现研究工作的项目化、体系化和常态化。在此基础上,着眼网络舆情研究与青年文化发展,进一步调整工作格局、明确工作职责、细化工作流程,提高队伍能力水平。北京大学青年研究中心组织申报的《高校BBS的科学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和《高校学生文明上网研究——以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为抓手的探索》获批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立项,许多高等学校都开展了网络文化研究,一批研究成果逐渐产生并开始运用于实际。

(三)校园网络舆情监控初步建立

各高等学校认识到网络舆情监控的重要性,纷纷建立相关制度。以国内网络舆情工作较为领先的北京大学为例,北大经过多年探索,其青年研究中心依托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成果,不仅系统完整地建构了本校网络舆情工作框架、网络舆情监控制度,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处理办法,而且着眼长远,把握深层次探索,研究国内高等学校网络舆情发生、发展和控制的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北大青年研究中心进一步密切与学校相关部门的联系,加强针对校园网络舆情的沟通与合作,通过提供富有针对性、具有时效性的网络舆情产品和研究成果,为教育决策部门提供数据支撑,为和谐校园建设和青年工作研究等作出卓著贡献。

(四)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备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硬件配套服务能力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基础。校园网在教学、科研、管理、育人等多方面发挥了其重要作用。由于校园网能实现不同空间、位置,以及不同楼宇的师生紧密联系的功能,所以也就实现了共享信息资源的目的,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高校通过校园网对学校的各个教学机构、资源、科研设施等方面进行信息化和网络化管理,把教学、管理、学科建设、服务以及学术活动等提升到数字化的网络环境中,提高了高校师生的学习和工作效率。

二、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网络文化吸引力不足

近年来,各高校的网络建设主要采取校园门户网站为主、新媒体为辅,传统网媒精进、移动互联网跟进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策略。在门户网站方面,在教学、科研、育人等方面探索功能化、模块化的分层次格局,新媒体方面,着力打造微博、微信等新兴平台的校园文化阵地。校园网络文化在各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普遍存在着吸引力不足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内容单一,高校官方媒体往往着眼政治性内容,重视领导行踪,忽视对基础学术建设发展的网络化,在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等重要的校园文化功能上有所欠缺,跟不上师生日益增长的对于互联网的文化需求;形式单一,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不能以饱含时代特点,生动有趣的形式吸引学生的目光,网络文化片面注重信息传播功能,忽视网络文化在情感交流、文化认同等方面的功能;运营团队实力不足,校园网络建设由于其功效的长期性和公益性,往往由行政人员充当网络运营团队,且行政人员的网络素质层次不齐,运营维护技术力量不足,内容更新不及时,人员交替频繁。与商业网站相比本就先天不足的校园网络,更加容易丧失对师生的的吸引力、号召力、感染力,制约了高校网络文化感染人、影响人的效果。

(二)校园网络文化规章制度有待健全

近年来,媒体曝光了一批网络不文明现象,主管部门查处了一批网络违法行为,为互联网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高校内部,对于互联网行为的是非、边界问题存在着模糊地带,在校园网外涉及的学校内容的发布也存在真伪难辨、无法溯及来源的问题,与之相伴的言论自由等法律问题也随之而来。同时,在调查访谈还发现,大多数学生对本校网络管理制度不清楚、不了解,网络文化管理规章制度的指导、预防作用难以体现,现行的校园管理规章制度涉及学生网络行为的条目也较少。对于网络实名制或是其他管理要求,多数的学生认为没有或不太有必要建立,而对于实行实名制的校园论坛,大多数学生又没有注册,可见,实名制等网络管理制度对学生行为选择存在一定影响。目前,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对于校园网的实名注册、发布信息的真实性、信息监管、不实言论引发舆情危机等问题,难以进行约束和管理。因此,各高校亟待加强这方面的制度建设,做到既满足学生表达诉求、反映问题的需要,又保持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健康有序。

(三)校园网络道德素质尚需提高

与法规相对应,校园网络道德素质教育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软肋。大学生主体为90后,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一代人,在互联网爆炸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其网络自律意识不足,认识停留在网络言论应当自由而不受监管的阶段。通过教育,虽然部分学生能够意识规范网络言论行为,创建健康网络文化的重要性,但是缺乏行之有效,深入人心的引导和教育。此外,针对互联网的一些负面声音,高校本应成为弘扬正面典型、传播正能量的桥头堡,但由于宣传缺乏针对性、亲切性,使得有些学生在不了解事情真相的情况下,为了彰显卓尔不群而妄下结论,这让他们成为了不良网络风气的无辜的推波助澜者。当然也有少数大学生试图将互联网作为炒作工具以提高点击率。

(四)校园网络硬件建设仍待加强

从目前各高校校园网建设情况来看,网络进图书馆、办公室、课堂、宿舍已初具规模,但离全面实现校园信息化还有相当距离。一些高校网络硬件条件远远落后于学校师生人数和需求,部分图书馆电脑设备陈旧、校园网站不够稳定、网速过慢,特别是在校外进入校园网比较困难等问题,降低了校园网的吸引力。个别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步伐缓慢,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不足,没有最大可能地开发校园网络在教务管理和学生工作中的功能。高校网络设备建设需要资金量大,一些高校造血能力不足,又缺乏经费保证,高校的网络软件开发维护都处于处于弱势。目前,高校往往需要依托校外软件商来开发,且后续支持不足,自主研发的软件很少,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脱离了师生的实际需要,因而极大地限制了高校网络文化的发展。

(五)校园网络文化管理组织架构与机制还需完善

当前,高校网络文化管理组织架构与机制还未能充分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部分高校管理机制不够健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目标不够明确,使得各个部门单位着力点不同,缺乏一个校园网络文化的总体框架,网站、网媒内容单一、凌乱、重复性高等弊病无法克服。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不同管理部门管辖范围不同、权责不明,导致交叉管理。甚至由于负责网络文化建设的各部门隶属不同分管领导,许多本可以一蹴而就的工作都需要不同领导间的协调以及部门之间的沟通,使得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变得效率不高。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需要宣传部门、信息技术机构、保卫部门、各学院各单位的通力合作,没有大局着眼、全盘规划、部门合作建立专职机构,校园网络文化发展中的许多难点问题便无法解决,工作就难以有效开展。

三、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出路

(一)加强机制体制建设

建立工作机构,健全组织领导体制,是校园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在机构设置上,高校应根据自身组织架构设立跨部门、跨机构的校园网络文化工作或是校园网络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规划、组织和协调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各项工作。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应由学校主要党政领导担任组长,宣传、学生工作、团委、科研、教务、保卫和后勤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可设立办公室,负责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日常工作。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学生会、研究生会和学生社团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校园网络内容的设计、策划、推动,让校园网络文化深入学生群体,得到青年学子的认同和支持。具体而言,就是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形成党政领导总负责,党组织、团组织、学生会、研究生会、和有关学生社团共同参加、分工协作的组织机制。学校作为战略层次主要是宏观把握,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明确校园网络文化的总体战略目标,研究发展决策;宣传、学工、保卫等职能部门,学院作为管理层次则要做好配合上级决策,协调各项工作,保证校园网络文化的内容建设符合总体规划;校园网络信息部门则从技术层次保障校园网络文化的硬件设施、网络改进、网站构架、网媒布局等技术问题。

(二)加强服务保障机制建设

大力发展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充分发挥网络文化在高校育人工作和高校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保障机制尤为重要。只有建立起了健全的保障机制,才能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创造良好条件,提供有力保障。一方面,资金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无论是在网络基础设施初次投入还是各种网络文化活动的开展,无论是设备维护、更新换代还是新技术的培训上,都需要资金支持。高校应当转变观念,将互联网真正视为与现实空间同等重要的另一个教学科研育人阵地,稳步提升资金投入,逐步有效保障稳定经费来源,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吃下一颗“定心丸”。另一方面,高校还应该加强对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课题研究、学术研讨建设及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提供智力支持

(三)加强校园网络物质文明建设

为进一步完善高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各高校应当做好优化网络出口资源,提升出口速率。实现“三网融合”,提高服务水平,重视校园网的服务质量,网络要服务于师生、服务于教学、服务于科研,真正实现“三网融合”的维护模式。整合数据资源,完善应用体系,将档案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学工管理系统、研究生管理系统等应用整合成完整的一套管理体系,实现学校所有业务的信息化、网络化。

(四)加强校园网络精神文明建设

校园网络精神文明是校园网络文化的精髓与内涵,加强建设高校校园网络精神文明建设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首先,应正确对待网络信息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增强文化引领的针对性。对顺应时代精神、维护国家发展、有利社会进步的校园网络精神文化内容,应当肯定、提倡、推广、宣传;对价值取向中性、虽然不属先进文化范畴但对国家稳定、社会进步、民族团结无伤大雅的校园网络精神文化内容,应当保证其发声权利和存在空间,并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以改造、引领、提升;对反动、腐朽、阴暗、畸形的校园网络精神文化内容,则深层次分析其产生的社会原因,弄清其生存空间和土壤,在思想上肃清这些阴暗的角落,坚决取缔。其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校园网络精神文明建设与发展的方向。利用互联网传播的即时性、高效性、互动性,增强思想引领的实效性,在校园网络文化领域抢占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桥头堡。让校园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从一维变成三维,从平面变成立体、从静态变成动态、从单向灌输变成多方共鸣,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校园网络文化中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最后,利用互联网内容形式的生动性,增强思想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多种载体开展党团课、创业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主流价值观宣传,塑造良好的校园网络精神文明氛围,传播积极向上的青春校园正能量。

(五)加强校园网络道德风尚建设

校园网络道德风尚建设的本质是德育中言传、身教、践行的结合过程。高校有社会实践、也应当有道德实践,网络行为是青年学生道德观念养成的一个重要载体。高校应当建立与德育相关联的网络道德评价规范体系,将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将校园网络道德风尚建设作为衡量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加强线上线下活动联系,用相应的规范与奖惩机制对大学生的网上行为进行干预。此外,让大学生认同这种规范措施,进一步加深对校园网络道德风尚建设的理解。宣传典型先进案例,将教育融入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使文明上网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责任编辑:郑芳)

陈山,男,福建福州人,福州大学团委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福州350116)

本文为2014年福建省思政研究会重点课题(项目编号:闽政研2014-A3);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新媒体环境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3B032)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校园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