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背景下英语听力口语考试的构念研究*
2014-07-12陈洁李琴
陈 洁 李 琴
高考改革背景下英语听力口语考试的构念研究*
陈 洁 李 琴
英语课程及高考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英语回归交流工具的本位。在课程标准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不仅包括传统语言能力观中的语言知识和狭义的语言运用,还在工具性目标之外,强调语言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英语听力口语考试的构念应参照语言能力理论及课程标准的要求,综合考虑听说技能与综合语言能力体系中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高考改革;听力;口语;构念
一、引言
2004年,全国开始陆续实施“高中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深化考试内容改革,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命题,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外语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英语课程及高考改革有利于从根本上转变沿袭已久的传统应试教育模式,校正强调语言知识的机械记忆、忽视语言的工具性及人文性本质的教学现状,将教学目标转向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以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英语回归交流工具的本位,并使学生通过外语学习提高综合人文素养,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和国际交往的需求。
回顾三十年英语高考的发展历程,英语考试正在逐渐将测试重点由语言基础知识转向语言运用能力〔1〕。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影响下,英语高考改革已呈现明显的能力考查倾向。〔2〕具体表现为,对语言知识的考查不再单纯地考查语言形式的掌握情况,而是考查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比如,听力理解、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能力。〔3〕尽管如此,目前的英语高考仍因无法有效评价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而受到广泛的诟病与质疑,其症结在于,缺乏明确的能力模型基础,致使试题设计者不清楚所考查的能力内涵,加之题型选择不当,影响考试效度。〔4〕
正确认识语言能力的核心内涵,准确定位英语高考的构念,对于顺利实现考试的选拔功能,为基础教育改革发挥积极的反拨作用,以及坚持课程及高考改革的正确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听力口语考试应秉承课程标准的理念,确立听说能力在语言能力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并参照语言测试的理论模式确立考试的构念。在英语课程及高考改革的背景下,深入解读课程标准的能力目标,依据语言测试理论模型分析听力口语考试的构念,将有助于贯彻英语课程及高考改革的指导思想,为听力口语考试的设计开发及命题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语言学界的语言能力理论
语言学界关于语言能力的讨论主要源于Chomsky对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的区分。他用“语言能力”(competence)指说话人及听话人所具有的语言知识,用“语言运用”(performance)指语言在具体情景中的实际使用。〔5〕在这两者之中,语言能力应视为语言研究的重点,因为语言能力是理想的语言使用者内化的语言规则系统,而实际情景中的语言运用则涉及诸多语言之外的因素,无法反映语言的本质属性。〔6〕
Hymes对这种语言能力观表示质疑,他认为人们在语言习得和使用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语法是否正确,还要考虑语言使用的恰当性。如果缺少使用规则,语言的语法规则也会失去效用。因此,应该将语言视为交际的语码,将社会文化因素纳入语言能力的内涵。语言能力不仅包括使用者内化的语法知识,还应包括他们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7〕Canale &Swain继承了Hymes的观点,用“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一词概括语言的语法知识与使用语言所需的社会文化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在Hymes的语言能力模型中增加一个新的要素,即策略能力,用于应对语言使用中的各种变化,以及当语法和社会语言能力不足时出现的交际困境。〔8〕
Bachman进一步拓展了前人的语言能力理论,并针对语言测试的开发及应用,提出交际语言能力(communicative language ability)模型。在该模型中,交际语言能力包括语言知识、策略能力、心理生理机制三个要素。〔9〕语言交际的过程被视为语言使用者调动语言及其他方面的知识,运用策略能力,通过心理生理机制与语言使用的情景进行互动,从而实现交际目的的过程。为此,Bachman不赞同将语言技能(听、说、读、写)与语言知识要素(语法、词汇、语音、字形)进行区分,因为语言技能、语言知识以及使用情景不能隔裂开来。语言交际的本质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情景、使用者、语篇三者互动的动态过程。〔10〕Bachman&Palmer随后又将语言能力(language ability)压缩为两个要素:语言知识和策略能力。其中,策略能力是将语言使用者特征与外部情景及任务特征进行联系的纽带。〔11〕这一简化的语言能力模型通过策略能力,将静态的语言知识与多样化的语言使用者及任务情景相联系,强调语言能力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的多维性及动态性,对于深化我们对语言能力的认识,定义各级各类语言测试的构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1年,《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公布。作为欧洲当代的语言教育指南,共同框架反映了语言文化多元化的国际环境下人们对语言能力的新认识。该框架将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素质作为教学理念。〔12〕共同框架认为,语言的学习者及使用者在进行交际活动时,不仅需要狭义的交际语言能力(语言知识、社会语言能力、语用能力),还需要其他相关的综合能力(知识、技能、生存能力、学习能力)。在交际活动中,这些与语言直接或间接相关的能力统称为交际能力。〔13〕为适应现代国际化、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共同框架将广义的交际能力和狭义的交际语言能力进行区分,提出发展学习者综合语言素质的教学理念,在语言教育中强调学生的语言能力与文化素养、思维能力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对于当今的语言教学及评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英语课程标准中语言能力的目标体系
(一)英语课程能力目标结构
2003年出版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拉开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的序幕。与以往的教学大纲明显不同的是,课程标准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体现了课程改革的人文关怀。〔14〕就语言的本质而言,课程标准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语言观。〔15〕这意味着,学习外语的意义并不仅限于交际,而是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认识到外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本质,才能正确把握外语课程的核心价值。〔16〕
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下,课程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课程标准分别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出要求,构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体系。〔17〕值得注意的是,这五方面的能力要素并非仅是简单的平行关系,而是分别具有不同的层次和地位。其中,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是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属于狭义的语言能力范畴。文化意识与学习策略位于其上,属于更高层次的广义语言能力。文化意识不仅要求准确流利地使用语言,还要求能够得体地运用语言,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而学习策略不仅涉及语言使用情景中的交际策略,还包括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进行各种认知活动时所应需的策略能力。情感态度位于语言能力体系的顶层,因为它对于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以及个体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在语言能力目标体系中,听、说能力与读、写能力都是语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课程标准认为,听、说、读、写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是相互促进的。因此,应通过专项和综合性的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四种语言技能及其综合运用能力,并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一、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的能力;二、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三、用英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思维能力。〔18〕其中,前两项能力体现外语的工具性目标,即语言的交际功能和信息功能;第三项能力体现外语的人文性目标,即语言学习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心智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课程标准与其他语言能力模型的比较
将课程标准中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体系与语言学界的语言能力理论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在不同的理论模型中,语言能力的内涵及适用范围并不相同。Chomsky,Hyme,Canale&Swain对语言能力的定义旨在于深化人们对于语言能力本质的认识,帮助人们确定语言研究的主要目的。三者语言能力观的发展历程表明,语言能力超出最初单纯的语言知识的范围,逐渐增添了语言使用中涉及的社会文化因素以及相关的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Bachman等人则从语言测试的角度描述语言使用所涉及的要素。他们将这些要素视为一个相互联系的语言能力体系,强调在语言使用的具体情景中,静态的语言知识与动态的策略能力在完成交际任务时的交互作用。为此,Bachman建议,在开发使用考试时,即使只考查语言能力的某些方面,也要综合考虑语言能力的整个体系。〔19〕比较而言,共同框架中的“综合语言素质”与课程标准中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内涵更加宽泛。虽然两者对语言能力要素的划分和界定有所不同,但是,同为外语教育的指导性纲领,具有相一致的指导思想及核心理念,即在语言的工具性目标之外,强调外语教育对于“人”的塑造和培养,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与人文素养及综合能力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从未来外语教育发展方向的角度,为我们全面认识语言能力的内涵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全景式视野。
表1 语言能力理论模型的构成要素比较
概括而言,语言学界的理论模型将语言能力的构成要素主要划分为两类:语言知识和运用能力。但是,课程标准与这些理论模型对能力要素的划分并不完全一致,主要表现为:一是在能力体系中单独列出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要素,并将其与“语言知识”进行区分;二是在“文化意识”要素中,“文化知识”,“文化理解”及“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分别处于不同的认知层次,前两项属于知识范畴,后一项属于能力范畴。若参照其他语言能力理论模型,以语言知识和运用能力为两大基本范畴对课程标准中的能力要素进行划分,则可将“语言知识”要素和“文化意识”要素中的“文化知识”,“文化理解”划入静态的语言知识;将“学习策略”要素,“情感态度”要素以及“文化意识”要素中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归入动态的能力范畴,而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要素则是介于认知层次较低的“知识”范畴与认知要求较高的“能力”范畴之间的过渡环节。
四、英语听力口语考试的构念分析
语言测试的构念(construct)是对所测语言能力的具体定义,它是设置考试及测试任务,解释考试分数的基础。〔20〕在课程及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对听力口语考试的构念的分析应参照语言学界的语言能力理论,并依据课程标准中相应的能力目标描述,综合考虑考试涉及的各方面因素与需求。正确认识考试的构念,将有利于顺利实现考试的选拔功能,对基础教育发挥正向的反拨作用。
(一)课程标准中的听说技能目标
在课程标准中,高中阶段的语言技能共有四个级别的目标要求。其中,七级是高中阶段必须达到的目标,八级和九级是为愿意进一步提高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学生设定的目标。〔21〕会考应按七级的要求,而高考应按八级或九级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考查。〔22〕在课程标准中,听力技能的八、九级目标描述可以概括为以下几项:1.材料体裁:对话(谈话、讨论、辩论),独白(演讲、报告、新闻);2.话题难度:熟悉;3.材料长度:适中或较长;4.听力技能:听懂内容要点、观点意图、态度立场、隐含意义,理解幽默,抗口音干扰。
口语技能的八、九级目标描述可以概括为:1.语用因素:语调、语气、节奏的语用含意,交际中的语用策略;2.话题类型:一般话题,国内外热点问题,某些专题;3.任务类型:学习任务(讨论,计划,报告),主题演讲,接受面试、人际交往,一般性口头翻译。
(二)考试大纲中听说考试的构念分析
在课标版考试大纲中,考核目标分为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两部分。语言知识的考查范围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中的语言知识相一致,即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语言运用则包括听力、阅读、写作、口语四项内容。可见,考试大纲中的语言运用是狭义的语言运用,它对应的仅仅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中的“语言技能”要素。这是因为考试仅能考查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中可以直接测量的部分,而“文化意识”、“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难以直接测量,无法明确列入考核目标。但是,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作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无法直接测量的能力要素依然会对考生的语言技能表现造成影响。
将考试大纲中听力、口语的考核要求与课程标准中听、说技能的目标要点对照列入下表:
表2 工作考试大纲与课程标准对听说技能的要求比较
考试大纲与课程标准所包含的听、说能力要素基本上是对应的。关于听力,考试大纲与课程标准相同的要求是:1.材料的话题熟悉;2.对听力技能的要求均包括听懂主旨大意,细节信息,推断隐含义,判断说话人的观点意图,态度立场等。两者略有差异的部分在于:一是考试大纲要求听力材料简短,课程标准九级则要求使用较长的材料;二是考试大纲对材料的体裁表述比较含糊,只按说话人数量笼统地分为对话和独白,课程标准中对此有更加细致的说明,如九级目标提到演讲、讨论、辩论、报告等;三是课程标准的九级目标涉及理解幽默和抗口音干扰,考试大纲对此未作明确的表述。目前,高考听力素材可以涉及幽默题材,对于谈话中单句幽默的理解也可划入推断隐含义的能力要求,但对于口音干扰几乎无从考查,因为听力录音仍以标准的美式或英式发音为主。据此,参照课程标准,可以将考试大纲中听力测试的构念分解如下:1.材料体裁:对话(谈话、讨论、辩论),独白(演讲、报告、新闻);2.材料长度:简短;3.话题范围:参见课程标准及考试大纲中语言知识的“话题”部分;4.话题难度:熟悉;5.信息类型:主旨大意,细节信息,观点意图,隐含意义,态度立场等。
对于口语能力的要求,考试大纲与课程标准的一致之处在于:一是兼顾交际的双向性,即信息的获取与表达,既能从交际对象处获得所需的信息,又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二是重视语音、语调在口头交际中的地位与作用;三是强调有效的交际策略在口语能力中的重要性。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考试大纲对测试任务的描述非常含糊,课程标准则列出明确的口语任务类型,如学习讨论,主题演讲,接受面试,人际交往等;二是关于语音、语调,考试大纲仅要求自然,比正确略高一级,课程标准则在此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须掌握语音、语调及节奏所表达的语用意义,并能在交际中恰当地运用以表达意图情感;三是考试大纲未提及口语表达的话题,课程标准则按难易程度对话题进行粗略的区分,如一般话题,国内外热点问题,某些专题。
据此,在课程标准的参照下,可将考试大纲中口语考试的构念分解为:1.语音语调:正确、自然;2.话题范围:参见课程标准及考试大纲中语言知识的“话题”部分;3.交际类型:获取事实性信息、传递事实性信息、表达意图想法;4.测试任务:学习讨论,主题发言,接受面试、人际交往,一般性口头翻译等;5.语用因素:语言运用得体,使用有效的交际策略。其中,交际策略已超出“语言技能”要素的范畴,属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中更高层次的“学习策略”。
在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体系中,参照课程标准八、九级目标的要求,将考试大纲中听力口语考试的构念分解为以上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原则和要求,将有助于深入贯彻课程标准的语言能力观,准确把握听、说能力的本质属性,正确理解听力口语考试的构念,为外语教学及命题实践提供积极有效的参考。
五、余论
在深入解读听力口语考试的构念之外,语言学界的语言能力理论,以及课程标准的语言能力观还带给我们以下启示:
一是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及其综合运用能力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可以通过分离式测试考查单项的语言技能,但是,听说技能的综合考查更有利于体现语言技能之间的密切联系,也更加符合语言交际及应用的实际。
二是在口语考试的构念中,交际的双向性、测试任务的多样性以及语用因素的重要性都对考试的交互性及真实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设置口语任务时,应注意提供具体的交际情景,模拟真实的交际任务,以便在考查语言技能的同时,考查综合语言能力体系中更高层次的文化意识与学习策略(主要是交际策略),体现语言技能具有的贯通语言知识与更高层次语言应用的纽带作用。
三是对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中最高层次的情感态度,虽然难以在考试中直接测量,但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有所反映,比如注重听力材料及口语话题的导向性,立意积极向上,有利于激发学生正面的情感,材料的内容科学健康,对其所体现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应持有正确的立场等。
Bachman认为,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并不仅仅是语言能力的组成部分,而是在特定情景中完成语言任务的能力表现,是语言能力与任务及情景特征的结合。〔23〕课程标准也未孤立地对语言技能进行界定,而是将其置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体系中,强调语言技能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其他要素的关系。因此,对于听、说能力的考查,应将其作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考虑听、说技能与任务、情景、以及能力体系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语言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本质属性。在课程及高考改革的背景下,贯彻实施课程标准的科学理念,顺应高考改革的发展方向,准确解读和分析听力口语考试的构念,将有助于顺利实现考试的选拔功能,发挥高考对中学外语教学的正向反拨作用,深入推进外语教育及考试的改革与发展。
〔1〕刘庆思.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高考英语科的发展情况〔J〕.课程·教材·教法,2008(4):22-27.
〔2〕黄远振,薛常明,兰春寿.高考英语命题:现实与诉求〔J〕.课程·教材·教法,2008(4):28-32,48.
〔3〕程晓堂.考试,不是新课程的天敌——关于英语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与评价关系的思考〔J〕.人民教育,2007(6):35-37.
〔4〕鲁子问.基于运用能力改革高考英语试题的可能路径〔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0(1):15-18,26.
〔5〕Chomsky,N.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 Cambridge,Massachusetts:The M.I.T.Press,1965:4.
〔6〕Chomsky,N.语言与心智(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02-103.
〔7〕Hymes,D.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Philadepica,P.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1.
〔8〕Canale,M&M.Swain.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J〕.Applied Linguistics,1980(1):1-47.
〔9〕〔10〕Bachman,L.语言测试要略〔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84-108;4,82.
〔11〕〔20〕〔23〕Bachman,L&A.Palmer.语言测试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62,21,75-76.
〔12〕刘壮,韩宝成,阎彤.《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的交际语言能力框架和外语教学理念〔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4):616-623.
〔13〕The Council of Europe.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Learning,Teaching,Assessmen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101-128.
〔14〕刘决生.我国现行高考英语测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上海教育科研,2006(1):55-57.
〔15〕程晓堂,龚亚夫.《英语课程标准》的理论基础〔J〕.课程·教材·教法,2005(3):66-72.
〔16〕程晓堂,但巍.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核心理念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12(3):57-63.
〔17〕〔18〕〔2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9,6.
〔19〕Bachman,L.What Does Language Testing Have to Offer〔J〕.TESOL Quarterly,1991,25(4):671-704.
〔22〕李养龙,李莉文.高考英语科阅读能力测试与思辨能力培养——基于布卢姆认知能力分层理论的探讨〔J〕.山东外语教学,2013(2):56-61.
(责任编辑:王伟宜)
陈洁,女,浙江杭州人,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英语教学(桂林541004);李琴,女,广西南宁人,广西招生考试院副主任科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考试理论与实践(南宁530022)
本文为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广西考试招生研究专项课题(项目编号:2012ZKS015)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