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代汉语语气词“吧”
2014-04-17王焕锁
王焕锁
(河北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河北 保定 071000)
浅析现代汉语语气词“吧”
王焕锁
(河北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河北 保定 071000)
语气词的作用在于表示某种语气,在日常交际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吧”作为普通话里最基本的语气词之一,随着其被广泛地应用,近年来对它的研究也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注意,但是学界仍没有对其进行详细、系统的认识。本文从“吧”的历史来源、语法和语用三方面浅析语气词“吧”。
语气词“吧”;来源;语法;偏误;教学策略
一 语气词“吧”的来源
现代汉语语气词“吧”来源于“罢”。从历史的发展考虑,“吧”取代“罢”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吧”字开始出现阶段;“吧”和“罢”混用阶段;“吧”基本取代“罢”,“吧”成为“正字”阶段。严格意义上的取代至今没有完成,因为到目前为止,“罢”仍然作为句末语气词被收录在现代汉语大型工具书中。
(一)“吧”字开始出现
关于“吧”的出现时期,比较可信的是清代中期。在明末一些作家(如徐渭、王世贞等)的作品中,还见不到“吧”的用例,但是在清代剧作家杨朝观 (1710—1788)的作品中就能看到语气词“吧”了。例如:我只得咬破指尖写血书求救吧!(《吟风阁杂剧·荀灌娘围城救父》)[1]
(二)“吧”和“罢”混用
语气词 “吧”出现之后,并没有完全取代“罢”,“吧”和“罢”是同时被人们使用的。在上世纪50年代之前,在现代汉语交际中,仍然会有“罢”作为语气词出现。清代中期至上世纪50年代,语气词“吧”和“罢”在书写形式上处于混用阶段。
(三)“吧”基本取代“罢”
“吧”基本取代“罢”成为“正字”的时间应该定在上世纪的50年代初。在50年代之后出版的大型工具书中,虽然“罢”仍算是语气词,但已经有人标出“吧”为“正字”,“罢”为“异体字”了。而在50年代之后的出版物中,除了具有文言色彩、方言色彩的出版物,一般已见不到语气词“罢”,中学、大学的教材中,也只说到“吧”,不说“罢”了。[2]
二 “吧”的语法分析
“吧”作为语气词有两个用途:一是用于句末,表示某种语气;二是用于句中,表示说话时的停顿。
(一)“吧”用于句末,表示某种语气
关于“吧”用在句末表达某种语气类型的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张志公的《现代汉语》(非试用本)(1985年3月第1版)中只提到其表示祈使语气,邢福义也只是提到“吧”表示祈使语气。进而在 《汉语知识新编》(1996年3月第1版)中写到表示疑问语气、祈使语气。黄伯荣、廖序东和张斌则指出“吧”可以表示陈述语气,并且张斌指出“在陈述句句末表示叙述很不肯定”,又进一步指出它还可以表示列举、选择、让步、容忍时强化延宕的语气。“吧”主要表示说话人对自己的看法很不肯定,在不同的句类中,其揣度性语气的强弱不相等,并传递出不同的心理态势和情态意义。
1.“吧”用在陈述句末
语气词“吧”用在陈述句末,表示的感情色彩主要分为两类。
(1)表示不满、责备的感情色彩
在提及不好的事情时,在不是很肯定的前提下,说话者用语气词“吧”委婉地表示出不满、责备的语气和情态意义。
例如:遮丑,这也许是人类的本能吧。(表示委婉的语气)
你翻我的书包了吧。(表示委婉地责备的语气)
(2)表示惊喜和兴奋的感情色彩
在提及令人高兴的事情时,表示出说话者很惊喜和兴奋的语气和情态意义。
例如:该不会是小王来了吧。(表示惊喜的语气)
2.“吧”用在疑问句末
“吧”字疑问句的结构主体多为非疑问句形式W,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表示一种判断,或者表示一种事件,可记作W1;另一类是希望施行的动作行为,可记作W2。[3]
(1)W1+吧?
“吧”用在疑问句中表示一种预定而未定的口气,目的是请求听话者给予证实(A义)或想征求听话者的意见(B义)。A义和B义的不同跟人称有密切关系。
①疑问句的结构主体的主语是第二人称时,则该疑问句表示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一种揣测、预定而未定的意见,并期望对方给予证实,即A义。
例如:你衣服穿多了吧?
小明,你是二十三了吧?
②疑问句的结构主体的主语是第一人称时,则该疑问句表示对自己现实情况的一种估测,并想征求听话者的意见,即B义。
例如:你看,妈老了吧?
你看我现在也不太胖吧?
③疑问句的结构主体的主语是第三人称时,则该疑问句表示对第三人称的某种情况的一种评述,既可以要求对方证实,又可以征求对方意见。
例如:你妈妈不会又骂你吧?(A义)
这个很有趣吧?(B义)
此外,“W1+吧”在于用交际上相当于一个判断性陈述句再加上一个附加问句所构成的句式。
例如:你爸爸叫王海军,是吧?=你爸爸叫王海军吧?
(2)W2+吧?
说话者提出某个建议,并征求对方的意见和支持。这种建议包括两种:一种是建议对方做什么或采取什么行动(C义);另一种是建议为对方做什么或采取什么行动(D义)。C义带“祈求兼商量”口吻,D义带“服务兼商量”口吻。C义和D义的不同也和人称有关系。[4]
①疑问句的结构主体(W2)的主语是第二人称时,则该疑问句表示是一种祈求性建议。
例如:爷爷,您还是找个医生看看吧?
②疑问句的结构主体(W2)的主语是第一人称时,则该疑问句表示一种服务性建议
例如:我给您拿一瓶冰水吧?
此外,“W2+吧”在交际上相当于一个祈使句加上一个附加问构成的句式。
例如:“请小声点儿吧?”可以替换为“请小声点儿,好吧?”来表达请求的意思。
3.“吧”用在祈使句末
语气词“吧”用在祈使句末,可以使请求、命令、劝告、催促等语气略为舒缓一些。
例如:天太冷,进来暖和一会儿吧。(劝告语气)
班长就要点名了,快去吧。(催促语气)
以上两个例子,用语气词“吧”会比不用表示的劝告、催促的语气略为舒缓,不那么生硬。
4.“吧”用在感叹句末
语气词“吧”用在感叹句句末,可以使语气、表达的感情色彩更强烈,易于感情的流露。
例如: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好运快来吧!
分析:以上两个例子,用语气词“吧”比不用时表达的感情更强烈,在宣传口号式的句子中使用“吧”,更振奋人心。
5.“吧”和其他语气词连用
句末语气词的连用顺序分为四类:A类语气词 “的”;B类语气 “了”;C类 “吗 (么)”、“吧”、“呢”;D 类“啊(呀、哇、哪)”。 排列顺序共 8种:AB、AC、AD、BC、BD、CD、ABD、ACD、BCD。对“吧”而言,AC、BC两种常见:
(1)语气词“的”和“吧”连用:“的吧”
“的吧”用于祈使句末,表示请求、判断等语气;也可以用于疑问句末,表示对事情的估计或推测。
例如:这儿是不可以随处乱画的吧。(表示命令的语气,只是语气比较委婉)
秦皇博物馆,你去过的吧。(表示判断语气)
家庭历史有问题,搞文学总是可以的吧?(用在疑问句末,表示推测)
(2)语气词“了”和“吧”连用:“了吧”
“了吧”用于陈述句、疑问句末,表示对新发生的情况的估计或推测。
例如:妈,你拆开人家的信了吧。(表示估计同时有责备、不满的语气)
你已经吃饭了吧?(用在疑问句末,表示推测的语气)
此外,“了吧”如果在没有同句子实体组合,其本身并不表示任何语气。
语气词的连用规则总的来说是比较严整的,一般很少出现逆向排列的连用。从所表达的语气看,连用的两个或三个语气词在所表语气方面并没有完全融合,而是各自仍然还保留自己原来的语气,不过前面的语气明显地减弱了,重点落在了最后一个语气词上了。[5]
(二)“吧”用在句中,表示说话时的停顿
1.“吧”用在句子成分之间
“吧”用在句子成分之间,主要包括句首修饰语、提示语、独立语三类。
例如:昨天晚上吧,我跟我班一个同学吵了一架。(用在句首修饰语后)
全村的农民吧,有的在割麦,有的在插秧,有的在从事别的劳动。(用在提示语后)
小红,照我看吧,有损别人的事情咱不能做。(用在独立语后)
2.“吧”用在不同句法成分之间
“吧”用在不同的句法成分之间,主要包括主谓之间、述宾之间、述补之间、近宾和远宾之间四类。
例如:丈夫吧,找不着事儿;孩子吧,又不肯念书。(用在主谓之间)
我觉得吧,小王这几天有点儿眼神游离、心神不定。(用在述宾之间)
注:述语常见的是“觉得、感到、认为、同意”之类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
他笑得吧,连腰都直不起来了。(用在述补之间)
注:述补之间使用语气词有限制条件,即补语必须是一个气息单位(4—7个音节),补语往往是陈述性的。
他送给我们吧,两盒“德芙”巧克力。(用在近宾和远宾之间)
注:远宾构成一个气息单位时,才能用语气词。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突出将句中状语提到句首,往往也可以用语气词。
打小吧,我就喜欢看《一休哥》这部动画片。
3.“吧”用在同一句法成分之间
“吧”用在同一句法成分之间,主要包括主语内部、谓语内部、述语内部、定语内部四类。
例如:姚志兰吧,和吴天宝,他们是好朋友,一个是生活委员,一个是体育委员。(用在主语内部)
你们就吃吧吃吧,不干正事儿。(用在谓语内部)
你走吧走吧,永远不要回来了。(用在述语内部)
他从前可是一位吧,廉洁奉公的好公务员。(用在定语之间)
注:定语之间用语气词取决于第一个语气词后的语言片段构成一个气息单位。
4.“吧”用在句中词语后面
语气词“吧”用在句中词语后面,可以表示列举、选择、让步、容忍时强化延宕的语气。
(1)用于列举
例如:就说小张吧,他从小开始练的。
譬如喝茶吧,里面也有很多讲究。
(2)用于交替的假设,有左右为难,犹豫不决的语气
例如:去吧,没有时间;不去吧,又有点不甘心。
(3)用于让步小句
例如:就算你说得有道理吧,你也应该给他一个机会。
即使你心中有气吧,也不该随意发作。
5.“吧”用在“V+就+V”的句子末尾
语气词“吧”,用在“V+就+V”的句子末尾,表示“没关系”、“不要紧”,有劝说、安慰的作用。[6]
例如:丢就丢了吧,以后注意一点就是了。
不去就不去吧,反正以后有的是机会。
6.“吧”用在“好、行、可以”等后面
语气词“吧”用在“好、行、可以”等后面,表示同意,是一种应答语。
例如:好吧,就这么办。
行吧,咱们就试试看。
“吧”在句中的使用和在句末的使用性质完全不同。在句中并不表示句子的语气类型。它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预示停顿的作用,一是表示口气的作用。句中停顿时间长度通常只是句末停顿的一半。这些语气词的出现,预示着后面将出现也较短的停顿。句中语气词所表示多为舒缓、委婉或延宕、迟疑的口气。[7]
三 “吧”的语用分析
(一)在汉语教学中“吧”字出现偏误的现象
汉语教学中,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对语气词“吧”的使用很少出现偏误现象。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气词教学可以说是一块没有被充分重视的领域,学习者在“吧”的学习和应用中总会出现偏误。下面以赵卫教师对78位留学生在语气词“吧”的习得上出现偏误的问卷调查为参考,对在 “吧”字出现的偏误现象进行分类。
1.遗漏
遗漏,即在应该用“吧”的地方,而没有用。
例如:①玛丽:我最近胃总是不舒服,吃了点儿药也不见效果。
露西:我觉得你还是看看医生去(吧)。
②对不起,打断一下,你刚说的我没有听清楚,麻烦你再说一遍(吧)。
2.误加
误加,即在本来不应该加“吧”的地方,学生却加了“吧”。
例如:③大卫,我家里有急事,怎么去上班吧?
④太贵了,能不能便宜一点儿吧?
3.误代
误代,主要包括两种基本类型:在本来用其他语气词的地方,而用了“吧”;在本应该用“吧”的地方,而用了其他语气词。
(1)在本来应该用其他语气词的地方,而用了“吧”
例如:⑤你在刚学习汉语时,不也是这样吧?(应该使用“吗”)
⑥我觉得他说得对,我们就别去吧。(应该用“了”)
(2)在本应该用“吧”的地方,而用了其他语气词
例如:⑦您大概不舒服吗?(应该用“吧”)
我给你拿一杯水来了。(应该用“吧”)
⑧去你的了∕呢∕吗,(应该用“吧”)
你这是在骗谁呢?
(二)在汉语教学中语气词“吧”的教学策略
1.心理分析策略
一个人的说话语气是受心理状态的影响的,心理状态决定语气、语气表现心理状态。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给学生分析例句或语境中说话者的心理状态、心理变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气词所传达的语气意义。
2.语气策略
语气词是表现说话者的各种语气的,在赵春利的《谈对外汉语语气教学》中把语气分为表述、表疑、表意和表情四种语气类型。教师在教学中借用各种方法给学生讲解各种语气类型,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各种语气类型分别传达了怎样的情感。[8]
3.语法策略
语气词“吧”在表达某种语气意义时,与各种句式的组合不是任意的,而是受语法规则制约的。此外,我们的语法是从西方借鉴而形成的。西方一些语言的语法体系比我们汉语出现早、也比较完善,如果从语法角度讲解语气词“吧”的用法和意义,这样就更接近学习者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
4.对比学习策略
学习者在“吧”的学习中,出现的偏误,有一部分是误代偏误,这就是把“吧”和其他语气词混淆了。还有,一部分是误加和遗漏,这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用“吧”,什么时候不该用“吧”。所以,教师可以把“吧”和其他语气词进行对比,及用“吧”和不用“吧”的对比来进行教学。
(1)“吧”和其他语气词的对比①“吧”和“吗”的对比例如:A:教室里有人吧?
B:教室里有人吗?析:前一句疑问中带有猜测,后句比前一句的疑问程度大。
②“吧”和“呢”的对比
例如:A:今天老师没留作业吧? B:今天老师有没有留作业呢?
析:前一句表示想得到对方的肯定回答,显然后句的说话者比前句语气更加不肯定。
③“吧”和“了”的对比
例如:A:好,就这样决定吧。 B:好,就这样决定了。
析:前句表示姑且同意,有点勉强接受的意思;后一句表示不再讨论了,接受程度高于前句,语气更加强硬。
(2)用“吧”和不用“吧”
①陈述句中用“吧”和不用“吧”的对比例如:A:这是简的钢笔。
B:这是简的钢笔吧?析:前一句没有用“吧”表示肯定,后一句用了“吧”表示推测、不确定,希望对方给予回答。
例句:A:和好朋友很久没有见面了,请他们到咱家来聚聚。
B:和好朋友很久没有见面了,请他们到咱家来聚聚吧?
析:前一句没有用“吧”表示自己基本已经确定的想法,后一句用了“吧”表示自己只是有这想法,但没有确定,在和听话者进行商量。
②祈使句中用“吧”和不用“吧”的对比
例如:A:明天我们一起去吃饭,你和我们一起去!
B:明天我们一起去吃饭,你和我们一起去吧!
析:在祈使句中不用“吧”,前一句语气往往比较生硬,带有一定的强制性;用了“吧”之后,后一句语气比较委婉,是一种比较客气的建议。
③疑问句中用“吧”和不用“吧”的对比
例如:A:中国和美国的饮食习惯很不一样?
B:中国和美国的饮食习惯很不一样吧?
析:在疑问句中用“吧”,前一句用的是升调表示疑问;而用了“吧”,后一句则用降调,表示语气不肯定、希望对方给予回答。[9]
此外,教师在“吧”的教学中也要注意到一些固定的、具有概括性的语气短语,如:算了吧,……把这些常用的搭配格式作为一个整体讲解给学生,在学生理解掌握固定搭配格式的基础上,讲解“吧”的语气义和这些搭配格式的使用条件,最后让学生在场景、语境中进行练习。
结语
语气词在我们日常言语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对现代汉语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语气词的研究也更加全面和深入。本文系统阐述了语气词“吧”的历史来源,浅析了语气词“吧”的语法和语用两个方面的功用,以期对现代汉语语气词的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起到推动作用。
[1]齐沪扬,张谊生,陈昌来.现代汉语虚词研究综述[I].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12.
[2]齐沪扬,张谊生,陈昌来.现代汉语虚词研究综述[I].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12.
[3]邵敬敏.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I].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8:(8).
[4]张斌.新编现代汉语[I].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7).
[5]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I].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版)[I].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99.
[7]张斌.新编现代汉语[I].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7).
[8]李恩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与统计[I].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5):7.
[9]李凌颖.对外汉语教材中语气词“吧”的研究与教学[H].广西大学,2008.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Modern Chinese Modal Particle ba
WANG Huan-suo
(Major of Chinese Philology,College of Literature,Hebei University,Baodin 017000,Hebei)
The role of the modal particle is to convey a certain tone of words,and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daily communication."Ba",as one of the most fundamental modal particles in Mandarin,has widely been applied in recent years and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from scholars.However,the academic circle of Chinese philology still lacks the systemic and careful cognition.Hence,the modal particle"ba"is analyzed in terms of the three following aspects-its origin,grammatical usage and pragmatics.
modal particle"ba";origin;grammatical usage;error;teaching strategies
H109.4
A
2095-3771(2014)03-0077-06
王焕锁(1988—),男,汉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