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90后大学生“个性”对德性养成的影响及个性化德育方法
2014-04-17王惠蔡兵
王惠 蔡兵
(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西师范大学学工部,广西 桂林 541004)
试论90后大学生“个性”对德性养成的影响及个性化德育方法
王惠 蔡兵
(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西师范大学学工部,广西 桂林 541004)
从高校德育的统一化、批量化的现状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水平差异化的矛盾出发,总结和分析90后大学生的自我、自主、求新、包容的个性特征对其德性养成的影响,提出个性化德育是高校德育方法改革重要方向。90后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征应当得到关照,探寻满足多层次需要、实现自我教育、创新教育形式和关注个体道德评价标准的个性化德育方法。
90后大学生;个性;德育
社会环境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个性和道德发展。成长在科技日新月异、社会急剧转型环境下的90后大学生,有着独特而鲜明的时代特征。对90后的描述和标签很多,“新新人类”、“物质一代”、“垮掉的一代”、“非主流”、“富二代”、“另类”、“控的一代”等等。尽管他们的成长环境和时代得天独厚,但社会各界对他们道德发展普遍表现出担忧和焦虑的心态。德育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到90后大学生的个性对他们道德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在发现和尊重他们个性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教育,才能 “真正释放人的本质力量。”①那么,90后大学生究竟有怎样的“个性”,这些“个性”对他们的道德成长有怎样的影响?我们应当如何进行德育教育?回答好这些问题,对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德育个性化发展,意义重大。
一 90后大学生自我、自主、求新、包容的个性对德性养成的影响
90后大学生生活在这个富裕、多元的时代,独生子女的身份以及安逸的生活环境形成了他们独特的个性与价值观。相对于70、80后,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更强,强调个体的独特性,不屈于权威,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更相信自我的体验和自己对社会的理解。因此,90后的价值观、人生观往往趋于多元化,道德观念也走向相对化,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更鲜明的“兼容性”、处事更为圆滑,②对问题和现象的判断标准更加折中,视野更加开阔,会把复杂的社会背景、时代变化纳入考虑之中。自我的张扬,让90后大学生更专属、更自信,更愿意遵从自己内心的感受,非常注重自己是否快乐。追求快乐的生活、多彩的人生,也许是拒绝平庸、开拓创新的重要动力,但也使90后大学生容易沉迷于低层次的、感官刺激的娱乐和爱好,陷入享乐主义的泥潭。在90后大学生业余爱好中,网络视频在内的影像娱乐提及率(即被提到的概率)达91.9%,半数以上的人爱看《快乐大本营》和《天天向上》之类的综艺节目③。另一方面,90后大学生对“自我”的张扬,使他们思想中利益观念越来越明显:“他们关注理想,但理想中有了越来越多的现实成分;他们关注未来,但更关注现实具体的个人发展;他们关心国家和集体,但在国家和集体的关心中注入更多个人的利益;他们也讲贡献,但越来越留意在贡献过程中个人的回报。”④成长在市场经济和消费时代的90后,不赞成绝对的奉献牺牲,认同的是双赢和互惠,其道德观念中渗透了更多利益和个人主义成分。
对于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的90后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和人生选择时,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根据张晓京等人对90后大学新生思想行为能力的调查分析,72.8%的学生高考志愿选择是“综合各方信息自己拿主意”,而按照亲属、老师、朋友的建议进行选择的学生合计只占22.2%。⑤这种自主的个性对90后大学生德性养成有着深远的影响,明显表现在价值取向的自主选择、道德认知的自主探索和道德行为责任的自主践行。一方面,90后大学生强烈的自主意识与他们的认识片面性的矛盾,导致他们更容易受到西方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如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等。在这些价值观和价值标准影响和支配下,他们往往形成非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另一方面,他们的自主意识还表现在对以教师、课本为中心的课堂说教、没有选择的道德理论灌输的反感。他们更愿意通过电脑、手机在网络中自主选择所关心的事件、公众人物,自主挑选模仿榜样,自主获得信息、吸收观念、发表意见。90后大学生的德性不再单一地由传统的学校正规教育获得,他们更加喜爱在思想多样化、价值多样化的网络空间、大众传媒中自由自主选择、习得。
90后大学生从小接触科技,数字化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享受着先进技术飞速发展的便利和乐趣,通过各种媒体接收大量信息,喜欢新奇好玩的事物,有宽广的想象力和快餐式的生活节奏,求新求异成为他们又一个重要个性特征。90后大学生对新事物有着特别的敏感度,对未知事物充满了好奇感。从人人网2.8亿注册用户、新浪微博5亿注册量、腾讯微信用户突破6亿的庞大用户量可见新媒体传播对青年的影响力。他们每天都要花大量时间在微博、微信或社交网站中获取新资讯、新信息,但限于其道德认知水平,还没有形成与其信息搜索能力相匹配的是非善恶真假美丑辨别能力。根据袁岳等人的调研,九成以上90后大学生对信息的选择以娱乐为主,不愿思考,局限于“只看标题,不看内容”式的浅阅读,这种勤于接收信息而怠于思考问题的方式进一步模糊了90后大学生判断是非的标准与善恶的边界。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开放包容成为90后大学生又一个性特征。信息时代多元文化的碰撞和冲突,以及五花八门、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现象的出现,令90后大学生展现出高度的社会包容性。无论是“范跑跑”事件、还是“凤姐”现象,他们表现出更多理解、宽容和无所谓的态度,这种包容,使以往一些不道德行为也纳入可以接受的范围,例如考试作弊、不让座、试婚同居等。同时,西方各种不良思潮也乘机而入,不少90后大学生成为这些思潮的受众。当然90后的包容也是有限度的,他们不喜欢矫情,讨厌做作,喜欢真实、自然,他们能够包容真实的小人,却憎恶虚伪的君子。对高尚、崇高的不喜欢,利他精神的弱化,削弱了传统道德榜样和楷模的教育作用。90后开放包容的个性一方面挑战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另一方面容易走入“道德相对主义”的歧途,带来了道德判断和评价的混乱和无所适从,难以形成基本的道德共识,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带来了阻力。
二 基于90后大学生个性特点推行个性化德育方法
社会转型、市场经济以及网络技术应用对学校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给学校教育环境和教育者带来了重大的改变。如今统一内容和标准、集中化教育、大班化课堂教学仍然是我国高校德育的主导教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下,90后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的差异性和多样个性容易被忽视,是造成德育实效性不高、教育对象反感甚至抵抗的重要原因。党的报告多次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其中蕴含着一个重要的德育理念,就是从单一式教育走向多元化、个性化德育。另一方面,目前各高校德育实践与90后大学生的个人期待和多元需求仍有较大距离,而传统的高校德育体系并未足够肯定他们的独特个性,没有为他们准备充分的个性化选择和自由,没有形成有效的个性化教育模式,这一盲区正逐渐显露其弊端。因此,在德育活动中教育者应当把握教育对象个性特征和个人特质,实施有针对性的、有差异的、鼓励和引导教育对象个性发展的个性化教育方法。
(一)应对90后大学生自我的个性特征,探索兼顾个体和社会多层次需求的个性德育方法
德育内容与道德规范往往体现着集体、国家和社会的需求,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90后大学生对个人切身利益、个人生活的关注和追求。但这种自我的个性需求与所提倡的集体主义、奉献精神、社会责任意识等规范并无天然冲突,无论是马斯诺提出的人的五种层次需求理论,还是弗洛姆的六种基本需求理论,都指出了人的道德发展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路径。马克思也论述了人的需要从本质来说是一种社会性需要,个性化德育方法应当作为兼顾和协调个体多样化需求与社会需求手段而存在的,这些需求包括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受到尊重和肯定、与人交往的需要、不断自我超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这些需求也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着的,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环境下的大学生有着各自不同的需求。例如大四学生比大一学生具有更强烈的融入社会和被社会接受的需要,大一学生则在确定方向和学业规划上则表现出更多需求倾向。因此,个性化德育需要对90后大学生的个体或个别群体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分析、测试、考核和诊断,从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和价值倾向发现其内在需求,从而量身定制德育方法与途径。比如师范类学生,可以运用其成就职业的需求,开展对教学名师、荣誉教授的采访和座谈,通过社会模仿、道德示范进行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另外,人的多层次需求存在于社会实际与日常生活,将德育理论渗透于社会生活面临的课题之中,运用问题导向和专题组合表现出来,例如大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合作与竞争、友谊与爱情、生与死、幸福、贫穷、暴力、恐惧等问题,基于学生对自我发展的需求来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与日常生活中建立起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体系。
(二)适应90后大学生自主的个性特征,拓展实现自我教育的个性化德育方法
温家宝同志曾指出:“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钟秉林也指出,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生效的教育。虽然高校德育一直以来在发挥学生自主性与加强教师引导两方面做出诸多努力,但从当前的德育实践来看,在学校德育体系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自我教育方式、方法在质量、数量上都远低于教师主导的教育方法。道德的自我教育实现取决于教育对象的素质、教育环境影响、教育媒介的效果、教育机制的形成等,所以,道德的自我教育方法要遵循大学生认知和学习规律。自我教育必然包含着在个体根据自身原有的认知模式对道德理论和实践的探索、选择、试错等行为,需要教育者设计多种教育路径、方案和适时适当的引导策略,调动教育对象主体参与、摸索和自主选择中达到德育目的。另外,基于90后大学生自主个性,运用自我教育的个性化德育方法应对大众传播给他们道德观念带来的负面影响。美国传播学者霍夫兰通过大量的实证调查研究,发现大众传播媒介的力量相当有限,往往小于人际传播的影响力。同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也指出,人的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而学得的。因此,可以通过同龄人教育同龄人、同龄人影响同龄人的各种自我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群体中的行为榜样、团队带头人、意见领袖、可信赖同伴,引导学生在宿舍生活、课堂学习、网络交往、课外活动中形成主流的价值取向和社会道德观念。
(三)基于90后大学生求新的个性特征,创新个性化德育的形式
科技的迅猛发展大大增加了90后大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和频率,增强了他们对新事物的渴求和接受能力。针对这种求新求快的个性特点,高校德育方法应当做出回应,首先在教育形式上要启用新兴的思想传播载体、新型的教育途径,用活泼、新颖的教育形式吸引大学生道德学习的兴趣,如头脑风暴、模拟法庭、社区服务、户外素质拓展活动、街头采访、戏剧小品、微博微信等方式,在接触了解社会、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参与丰富多彩的实际工作和活动过程中体验、感知、内化,实现道德品质知、情、意、行诸要素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个性化德育要主动与影响德性养成的新因素、传播社会价值理念的新媒介相结合,应对大学生其他环境中所产生的降低、抵消德育效果的影响。当前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思想观念多样化、大众传媒的信息良莠不齐,在90后所接触和热衷的大众传媒中,网络被各种骂战充斥、电视相亲节目标榜物质至上、新闻报道用审丑来吸引眼球……求新求异的心理逐渐麻痹了90后大学生对是非善恶美丑的判断能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被华而不实,甚至华而不良的社会观念和价值取向所影响。传统德育的“塞堵”、“隔绝”的方法已经不符合客观实际,应当接受现实毫不回避,在方法上主动围绕新事物、新问题,主动占领新载体、新媒介,开展问题式、质疑式、研究性探讨,引导90后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立场方法面对接受的信息,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通过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来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道德评价和道德选择能力,抵制不良思潮和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四)针对90后大学生包容的个性特征,应用关注个体道德评价标准的个性化德育方法
社会的发展与开放拓展了90后大学生的视野,导致多元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并形成了包容、无所谓的个性形态。这种包容不仅表现在对他人行为的包容,也表现对自己行为的包容,甚至放纵。这种包容的个性在心理学层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从德育角度来说,是来自道德责任感、道德义务感、道德良心和荣辱感等道德力量的减弱,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个体内心道德评价标准有所偏失。90后大学生所依据的道德评价标准大多是凭借自己的善恶观念、生活经验或者传统习俗自发形成的原则和依据,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自发性和随意性。虽然是受到当前文化、价值多元的环境影响,使人们在进行道德评价时在看法上必然存在着分歧与不同,但仍然应该具有一个相对主导的、受到社会普遍认同的社会道德评价标准,否则就容易陷入“道德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的误区,丧失最基本的善恶认知能力。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健全道德认知和培养道德情感,个性化德育方法的运用应当围绕提升人格境界和认识道德底线,采用情境式、体验式、实践式教育方法,通过情境设定,角色扮演、社区服务、社会观察、实地调研等形式,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唤起学生内心的荣耻感,体验服务他人、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满足,认识和体会不道德行为对社会环境和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在实践和体验中树立自觉的道德评价标准,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履行道德行为。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到:“一个没有个人独特性和个人志愿的个人所组成的规格统一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90后大学生个性特征鲜明,有独立见解和强烈的批判精神,他们勇于接受新鲜事物,敢于发出自己认为正确的声音,这是社会进步,教育有成效的表现。德育工作者不应简单地忽视和否定90后大学生张扬的个性,通过有目的的指引和建议,顺应其个性的教育活动会以符合逻辑的方式达到有价值的结果,而降低其单纯的、冲动的、分散的负面表现。当前高校德育应当在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的价值关照下,采取尊重个性、包容差异和多样匹配的理念深化个性化德育,推进90后大学生德育目标和效果的真正实现。
注释:
①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288—290页。
②③袁岳,《我们,90后》,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均引自第149页。
④佘双好,《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及健全措施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6页。
⑤张晓京、文书锋、金添,《“90后”大学新生思想行为能力特点的调查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 9期,第116—119页。
On the Influence of Post-90s College Students'Personality on their Moral Nurturance and Moral Approaches to Personalization
WANG HuiCAI Bing
(School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Office of Student Affairs,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541004,Guangxi)
Based 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status of unified and batched moral education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difference of educatees'varied moral levels,the effects of"post-90s"college students'such personality as ego,autonomy,novelty and tolerance on their moral nurturance is summarized and analyzed,it is proposed that the person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direction of the reform of moral education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post-90s college students'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characteristics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search for the moral approaches to personalization characterized by meeting their multi-level needs,achieving self-education,innovating education forms and stressing individual evaluation criterions of moral education.
"post 90s"college student;personality;moral education
G40-012.9
A
2095-3771(2014)03-0058-05
王惠(1982—),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蔡兵(1980—),男,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大学生就业。该文为2013年度广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情智协调发展教育方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K13LX046)。2012年广西高校科学研究工程项目《西部师范院校大学生就业新特点及走向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ZX2013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