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传统文化和审美精神的追寻
——评长篇小说《大山儿女》

2014-04-17张妙珠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振华故土乡情

张妙珠

(集宁师范学院中文系,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对传统文化和审美精神的追寻
——评长篇小说《大山儿女》

张妙珠

(集宁师范学院中文系,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大山儿女》的两位本土作者以丰厚的生活体验使作品描绘的内容和塑造的人物形象都较贴近农村生活的真实,具有丰实的现实基础。作品中流露出的对我国传统伦理秩序、道德品格和情感模式的呼唤及其散文化的叙述和趋于诗化的表现风格都表现出对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寻唤和对传统审美精神的追随。作品虽在叙事技巧和表现手法上较陈旧与单调,却有如“一缕来自大山的清风”,开启了我们了解、关注乌兰察布本土作家与作品的大门。

大山儿女;故土乡情;集体归属;传统文化;传统美学精神

《大山儿女》是乌兰察布察右中旗两位本土作家孔庆元、刘亮出版于2008年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题材,以建砖厂和成立粘土开发公司两个主要事件为主线,展开了 “护庙”、“拆庙”、“建厂”、“狂澜”、“降伏”、“较量”等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情节,表现了新一代有理想有抱负的农村青年,在大刀阔斧进行创业的过程中,敢于同封建守旧的思想做斗争,敢于面对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违法违纪的现象并坚决与之抗争的奋斗历程,突现了以赵振华为代表的新一代农村青年相信科学、敢想敢干、大胆创业,通过科学的发展改变命运的勃勃雄心和他们正直、善良、热情、朴实、勇于奉献的崇高思想境界,以及他们敏感、丰富又悲喜交集的情感世界。作者丰厚的农村生活体验使得作品描绘的内容和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比较贴近农村生活的真实,具有较丰实的现实基础。而整部作品中流露出的对我国传统伦理秩序、道德品格和情感模式的呼唤以及其散文化的叙述和注重 “情”、“景”、“画”交融的趋于诗化的表现风格,都分明使人感受到《大山儿女》对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寻唤和对传统审美精神的追随。

一 对故土与乡情的挚爱与守望

中华民族历来重情寻根,对故土的热爱与依恋、对质朴乡情的守望是我们民族情感中重要的心理情结。 在外的“游子”总是“漂泊”的、“落寞”的,民族情感的终极归宿是故土与乡情。作品中无论是以乔爷为代表的守旧的老一代,还是以赵振华为代表的新一代农村青年,他们对故土的热爱、对乡情的珍视都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对“根”的守护精神。作品中的主人公赵振华凭借自己的勤劳智慧,本已是省城里优秀的个体户了,然而对故乡的挚爱和责任感使他毅然放弃了自己已然稳步上升的事业,从头开始,回到家乡和村里的年轻人们一起开办砖厂,带领家乡的兄弟姐妹们共同脱贫致富。在砖厂的生产步入正轨后,他又申请并出资成立粘土开发公司。面对挫折和磨难时,振华曾想:“创业为什么?竭力促成并投资粘土开发为什么?为了自己享乐吗?不是,如果为了自己,自己挣得钱足够自己花一辈子……”。他在砖厂初具规模刚刚盈利后马上就想到要替乔家窑的父老乡亲垫资入股,用他的话说就是 “帮他们一把”、“也算为他们办点实事、好事”。赵振华对故土的挚爱和对乡情的珍视使他满怀热情地要让故乡的沃土和深藏于大山中的矿藏焕发光采,造福于家乡父老,全力带领养育了他的父老乡亲们摆脱贫困,“要把全乔家窑、胜利乡甚至周围的人都变成富翁”。

新一代农村青年对家乡沃土和大山的拳拳深情令他们和故土有着一种独特而又神秘的关系:他们既征服土地,又依恋土地;既开拓土地,又开拓自己的生活。每当他们失落泄气时,总是在白马山和银狐山的怀抱中重新振作,可以说,是家乡的沃土和大山赋予了大山儿女们无尽的力量和勇气,他们就是大山的肉体化身,是自然力量的歌者。雄伟的大山之魂与豪情的开拓者心灵相通并融为一体,传递着“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表现了我们民族崇尚故土,重视乡情的心理期待。乔爷作为作品中封建守旧派的代表,曾是青年一代创业初期最主要的阻碍因素。尽管振华与封建守旧思想的斗争非常坚决,建厂的心情也极其迫切,然而他还是顾忌到乔爷的心情与感受,没有强行拆庙,而是巧妙地让乔爷自行移庙,既不伤乔爷的感情也不损乔爷的威望。儒家传统思想中的“善”与“仁”始终渗透和体现在振华这一代新农民的思想和行动中,对故土的开发与珍视也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

二 对集体归属与真爱的寻唤

不同于西方社会对个人价值的宣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集体作为自我存在的价值依托。新世纪以来,各种社会思潮纷至沓来,尽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价值观念冲淡和削弱了人们的集体归属意识,然而伴随着自我价值实现的快感,潜藏于中国人内心深处的集体归属感仍是执着不变的情结。它沉淀于我们民族心理的最深层,表现为人们内心深处的心理需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寻唤。作品中的赵振华是一个十岁丧母、十四岁丧父的孤儿,没有家庭的归属,情感上存在着缺失,这使他渴望在家乡父老的关爱与乡情中认同自己的身份,在与宝香的初恋和后来与月娟的热恋中寻求着自己的情感归属。而这份来之不易的归属感使他始终深深地依恋着给予他温情的父老乡亲,紧紧地依靠着他创业的大集体,珍视集体的力量和随爱情而至的亲情。在振华心中,乔银山、立春、二喜、开山是不可割舍的手足,而宝香和万莲在无法成为恋人后就是他至亲的胞妹,乔爷、万明达夫妇、二拴叔和柳婶都是他挂念的亲人,这个集体给予他情感和精神的依托。在这个集体中,他的奋斗和爱才彰显出最大的价值,个人的存在和自我实现也得到了认同,在传统意义上满足了他个人身份的认同和在集体中获得归属的心理寻唤。

中华民族对心灵、情感的宁静与和谐的追求最终会以稳定幸福的“家”的形式集中表现,对爱的向往与表达和对家庭生活的渴求是深藏于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心理需求。虽然在现今社会因物质过剩和信任贫乏而导致人们情感的淡漠甚至荒芜,但作品中青年男女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及他们对待爱情的真诚、执着、无私令读者感动。小说中出现的每一个男女青年包括哑巴乐乐,都渴望着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爱情。在现实带来的残酷和复杂的情感纠葛中,他们“痛并快乐着”,满怀期望地憧憬着,希望最终可以走进幸福的家庭生活。许开山与张立春都是缺父少母的苦孩子,亲情的缺失令他们对爱和有序的家庭生活更是充满了向往,无论开山、老女与立春的三人家庭是否健康幸福,但他们对爱和真情的渴求却体现了我们自古以来对世间温情的寻唤和中华民族重情重家的传统伦理。

三 男权主义视角下的女性形象

作品中洋溢着的对故土、真情、集体归属和家庭生活的眷恋与追寻都传达出作者对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生活秩序及情感模式的认同与寻唤,让我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温情与魅力。然而作品也透露出传统思想中一些无视人性、带有明显封建意识的观念,这在青年男女对待爱情与婚姻的观念、尤其是作品对几个女性形象的塑造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宝香、万莲、月娟、雅玲、瑞红、云云、老女七个姑娘在作品中被作者称为“七仙女”,这七个女性在作者笔下无一例外均是美丽、纯洁、善良并富于牺牲精神,属于典型的“天使”形象。然而我们应该看到,在这些形象的背后隐藏的却是传统男性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扭曲和压抑。这些具有一切美好品格与品性的“完美女性”完全是出自于男权主义的视角之下,是用男性的思想标准“规范”出的女人,是传统的男性思维模式和道德价值观下的女人,并不是真正“自我”的女人,也不能代表女性真正的情感观和价值观。将女性神圣化为“天使”,是将男性的审美理想寄托于女性形象身上,实质上却剥夺了女性形象的生命,把她们降低为男性的牺牲品。作品中无论是宝香、万莲还是老女、雅玲,她们的情感和生活都是以与她们有关的男人为中心,迷失甚至是丧失了自我,始终被动、甚至隐忍,有着根深蒂固的贞操观。宝香自认为是“不洁之身”而忍受了巨大的痛苦“托爱”于万莲,这种“无私”与“奉献”看似伟大,实则愚蠢,完全忽视了人性的需求,忽视了女性真正意义上的情爱真谛。而老女在开山与立春间的艰难选择更为无视女性独立的自主意识,将她们放置在非常被动的情感关系中,被视为男性的附庸:“我决定不了,谁先要了我,我就跟了谁”。“她们都回避着她们自己——或她们自己的舒适,或自我愿望”,①即她们的主要行为都是向男性奉献或牺牲,而这种失掉自我的“献祭”注定了她们的悲剧命运。这反映出中国在传统的父权制下根深蒂固的以男性为中心的思想和对女性的岐视与贬抑,也流露出本文作者在女性观上较为传统保守甚至落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标准。

四 追随富有东方神韵的美学观

小说尽管属叙事性作品,然而《大山儿女》在多处场景的描绘中明显地趋同于我国古典诗学理论中对“意境”构筑的追求。 如“山魂”、“哀悼”等章节中的几处环境描写都极富主观性,将作品中人物或悲或喜的主观情感投射于客观景物,渲染和强化了某种特定的情感氛围,从情绪上将读者带进强烈的如诗般的意境之中。追求寓情于景,情景相生,使内情与外物相融合,以达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境界。在刻画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情绪状态时,作者也常常加入与之相契合的诗句或歌词,强化情感,于有限的语词中蕴涵无限的意味,虚实结合,唤起人丰富的联想,于“象外之象”与“景外之景”中蕴涵无尽的“言外之意”。作品中白、红两个主色调的设置也富有象征意味,别具深意(白色主要表现为白马山、银狐山及乐乐长鞭下飘于山腰的“白云”,红色主要表现为刚出窑一片火红色的新砖、振华送月娟的红玫瑰、红色羽绒服及几个青春少女杯中殷红的美酒):孕育着美好传说与情感的大山和淳朴厚重的乡情有如白雪般纯净圣洁,而如血的红色则是大山儿女喷涌不尽的热情与勃勃生机。作者让这些可爱的年轻人创业在圣洁灵动的大山中,爱在淳朴的乡情中,广袤的雪原和层层叠叠的火红色新砖,构成了纯净唯美、清新生动的画面,充满着诗情画意,富有艺术的张力和个性化的东方神韵,“言外之意”尽在其中,体现着我国传统的“情”、“景”、“画”相融相通的美学精神,作者对我国传统审美精神的追随由此可见一斑。

作品虽以叙事为主,然而作者多采用直白、热烈的抒情性话语,令叙述者的态度、情感、评价显露无疑,也使作品整体呈现出趋于诗化的语言风格。另外,由于作品在文本时间的顺序与故事时间的顺序以及文本时间的长度与故事时间的长度关系上呈现出基本一致的状况,所以小说并没有呈现出太大的悬念与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始终表现为匀速地叙述,有如叙事散文般娓娓道来,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流露着传统美学风格中的平和散淡,但更表现为叙事型作品情节发展缓慢、拖沓,缺乏尖锐激烈矛盾冲突的不足。作品采用无焦点的叙述方式,随意进入任何一个人物的内心深处进行挖掘,掌握控制每个人物的命运和事件的发展,并始终凸显着叙述者的“声音”,将叙述者的立场和态度表露无疑,如“请不要责备我们的振华,因为七情六欲和异性相悦的本能他一件也没少,他需要释放爱的能量,更需要爱”,这样的表现手法虽然使读者更加贴近人物的内心,然而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甚至剥夺了读者对作品进行自由读解和探索的权力,也破坏了叙事作品本身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尽管作品在叙事技巧和表现手法上存在着较陈旧与单调的不足,然而《大山儿女》整体上流露出的对传统文化的脉脉温情和对传统审美精神的执着追随令笔者感动。我们民族心理深处对故土、乡情、真爱的寻唤和对集体的归属感令人心向往之,而传统文化中长久以来对人性的压抑和对女性的歧视等落后观念也更应引起我们深刻地反思与批判。笔者对乌兰察布本土的作家与作品了解不多,但正如内蒙古作协阿尔泰主席所言,《大山儿女》有如“一缕来自大山的清风”,②开启了我们了解、关注乌兰察布本土作家与作品的大门,感受到了来自我们乌兰察布山野的文学艺术气息。

注释:

①吉尔伯特·格巴,《阁楼上的疯女人》,转引自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7页。

②孔庆元、刘亮,《大山儿女》,朝华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③本文中所引原文均出自孔庆元、刘亮著,《大山儿女》,朝华出版社2008年版。

本刊声明

作者所呈交的论文必须是作者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对在研究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作者必须在论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文中不得涉及国家规定的保密性内容。如因作者不慎而引发的一切后果由作者本人承担。

本刊不接受一稿多投,因作者一稿多投引起的纠纷,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概不负责。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In Pursuit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esthetic Spirit——A Review of the Novel The Children on Mountains

ZHANG Miao-zhu
(Dept.Of Chinese and Literature of Jining Normal University,Wulanchabu 012000,Inner Mongolia)

The two local authors of the long novel The Children on Mountains have much practical basis since they make the contents and characters closer to the authenticity of rural life through their rich life experience.Such features as the call for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ethnic order,moral qualities and modal mode embodied in this long novel,and the prose-like narration and somewhat poetic written style of this novel-all these elements contribute to accounting for the recall for our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al spirit and for the follow-up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esthetic spirits.The relatively old-fashioned and monotonous narrative skills and writing styles of this novel leaves an open entrance to understanding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local writers and writings in Wulanchabu for us like"a fresh and gentle breeze from a large mountain."

The Children on Mountains;the homeland nostalgia;collective ownership;traditional culture;traditional aesthetic spirit

I206.7

A

2095-3771(2014)03-0011-04

张妙珠(1975—),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文艺美学与影视艺术。

猜你喜欢

振华故土乡情
乡情
乡情如歌
一坛乡情煨酒
Cole-Hopf Transformation Based Lattice Boltzmann Model for One-dimensional Burgers’Equation∗
故土情
人间故土
侨讯乡情
WSN Node Applied to Large-Scale Unattended Monitoring
踏遍千山万水 依旧寄情故土
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治呃逆验案1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