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传统礼仪的时代意义

2014-04-17马俊龙

教育 2014年21期
关键词:儒家文化礼仪柔性

■马俊龙

漫步在城市步行街的文化墙,凝视着墙面感人的故事,徜徉于古人孜孜不倦的求学境界,转身融入到车流滚滚的钢铁水泥森林中,心中似有所悟:在现代化的时代,人们的眼光愈加迷乱;在这物质至上、空气污浊的时代,精神家园怎样“拓荒”?寻找一条“回家”的路也应是教育者的责任。

中华文化与柔性哲学

李白有诗云:“土扶可成墙,积德为厚地。”诗中抒发了古代著名君臣同心同德,共谋大业的感慨。“土扶可成墙,积德为厚地。”看到这句诗,笔者对“厚德载物”的思想有了自己的理解:每个社会成员个人品德的积累才能组成整体的、深厚的社会公德。而社会成员总体的道德积累,都蕴含在细节文明的积累当中。善积细节道德者为百姓国家造福,不善积者加重社会矛盾冲突。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为国为家者,“不扶”何来道德高墙?“不积”何来百姓福祉?

中国发展了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就像步行街上的文化墙一样,延绵至今,一直没有断绝,这在全人类发展史上的确是个奇迹。华夏文化与西方文明的二元特色是“柔性哲学”与“刚性哲学”的显著分野。中国文明自古以来都喜欢“以柔克刚”。所谓的“柔”,就是非暴力兼合作手段。中国历史上最具侵略和强霸的朝代,总是要退出历史舞台的。儒家文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它以发掘人类本质上具有的仁爱之心为本,以宣扬“六艺”经典作为枝叶,来化解复杂社会彼此的矛盾。道家的黄老之术以求天人合一、内外和谐、与世无争、无为而治,这比儒学更加“柔和”,更加深入人类的终极理想。这两派,可以称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显学,以期能够建立和谐共生的“大同”世界。事实证明,对“柔性哲学”的把握,儒学是做的最好的。所谓“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从最早发生在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度,可以看出中国自原始社会,柔性思想治国一直延续至今。虽然从大禹建立夏朝到清帝国的覆灭,治国者执行宗法制度下的封建统治,三千年的社会都是“好大一个家”。但历史的治国经验证明,凡是倡导以儒家文化为中心,兼收并蓄,重视“民本”的朝代,无不是盛世泽民,国泰民安。这种“柔性哲学”的传统思维方式就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导,以释道墨法各派为辅的一大统治国策略。这种柔性思维,甚至影响到封建帝国对外的交流和扩张。而“以柔克刚”治国政策的基调,也一直影响着周边的一些国家文化,形成东亚地区的儒家文化圈。这方面,元朝和清朝,蒙古民族和满族对待儒家文化“柔性哲学”的把握就炯然不同,其帝国的结局也是完全相反。满族同胞学到了汉民族的柔性治国的理念和汉文化,统治了将近300年,而人民都能在某一时期内相对和谐的一起生活和发展。所以绝不可认为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已经过时,目前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科学发展观的推行,也需要吸收传统文化中“柔性哲学”和民本思想,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和谐更应是集体文明行为

对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追求自古有之,在《礼记·礼运》中就谈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大同世界并不是很容易就实现的,要靠全社会的公民一起努力才能达到,而这就取决于个人的道德涵养和社会整体的文明素质了。一个人的修养和内涵的高低并不取决于他的文凭和书读的有多少,而是在于其内心到底装了多少他自己的国家民族的优良品德和文化内涵来决定的。

孔子云“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儒家文化的直接传承者,我们在对外宾表达敬意的同时,也更应该感到惭愧。中国有让人引以为傲的秀丽风光,更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然而秀丽风光今天仍在,美好礼仪却被一些国人丢得差不多了。如今,钱包鼓起来的国人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除了加塞、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常见“症状”外,国人的“扎堆”和“大嗓门”更是流布四方、全球闻名。一群中国人在飞机上打扑克,影响到整架飞机,有些华人实在忍不下去了就上前制止,但制止了多次都不收敛。

古人云:“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钱包刚鼓,同属于东亚儒家文化圈的我们却离动物的行为越来越近了。乱吐、乱扔、乱抢、乱挤、乱画。1994年广岛亚运会闭幕式结束后,6万人的体育场竟然没有发现一片垃圾。次日,全球数家报纸惊呼:“可怕”的日本民族。中国人不得不承认,当在使用“可怕”这两个字的时候,人们依然想到的是二战中那支可怕的日本军队,或多或少带有一些民族主义情绪在里面。但是人们必须承认,这个“可怕”真正的真相与本质,也许就是内心对文明生活的可敬和对国家集体文明行为的羡慕。

重建礼仪,让心灵相通

荀子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文明礼仪是人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健康成长的臂膀。文明的力量到底有多大?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中华民族需要重建礼仪,让人们心灵相通。这就需要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礼仪基础上,重建体现时代要求的文明礼仪,让中国在成为经济强国的同时,也成为新世纪的“礼仪之邦”。

猜你喜欢

儒家文化礼仪柔性
一种柔性抛光打磨头设计
灌注式半柔性路面研究进展(1)——半柔性混合料组成设计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礼仪篇(下)
孝——礼仪第一礼
知礼仪,做谦谦君子
中国儒家文化视角下的跆拳道运动
柔性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