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发学生作文情感的方式
2014-04-17赵志云
■赵志云
写作是情感的宣泄,“情”即真情,是情绪的积淀,情绪活动可以帮助知识的汇集,从而激发日常所学知识迅速内化;“感”即感受,是对人、事、物发自内心的体验,需要从体验中迸发情感,再从情感中汲取写作的元素。显然,触发情感在写作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这种方式主要基于情趣激发、感受倾吐,运用外因手段促进学生的内因变化,以提升写作素养。
启发想象,回归生活
生活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沃土,为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小学生对于生活的认知、感知,既受到家庭环境的熏染,也深受教师的引导。在课堂教学中再现生活,有利于帮助学生对记忆片段的重新拾取,促使学生勾连想象,整合写作素材。
生活拾贝 观察生活是搜集写作素材的基础。很多时候,学生并未在意的生活细节,往往在写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每天与父母朝夕相处,却没有几人能洞悉父母的喜怒哀乐,父母喜欢吃什么,喜欢做什么,有哪些习惯的动作,平时是如何关心孩子的;作为孩子,与父母一起经历的往事或生活琐事有哪些?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积累起来的。在作文教学中,当教师突然问到这些问题时,却没有几个学生能答上来。并非孩子不关心父母,而是没有留心观察;有的学生需要借助教师的启发,将潜藏的生活片段组合起来,便构成了写作的最佳素材。
艺术加工 生活经历固然是写作的天然素材,但并非所有素材都能直接运用到写作中去,而是需要作者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去粗取精、勾连想象。如写自己与父亲一起放风筝的经历,“父亲握着我的手,教我收线、放线,风筝越来越高,突然说:‘等你长大了,爸爸也老了,就换成你带爸爸来放风筝了。’”这样写,既展现了父子之间的亲情,又增添了艺术渲染。学生认真揣摩当时父亲的心理活动,从不同侧面来展现这段温馨的故事,增加了文章的立体感。通过艺术加工的手段,勾连想象,使文字显得生动具体。
酝酿情感,出口成章
素材准备充足,接下来需要做的是酝酿情感,使学生融入到写作的氛围中。对于学生而言,写作是知识内化与外显的过程,是对文字的综合运用,既考察学生平时词汇积累、生活观察等方面的储备情况,又体现了学生调动情绪、酝酿情感的能力。
酝酿情感 情感是写作的源泉。帮助学生酝酿情感,是作文辅导课的重要目的。酝酿情感多借助外部手段对学生的心理形成引导推动的作用,从而达到情感的触发。最直接的方式,是在作文辅导课中运用多媒体手段,比如,播放视频剪辑、背景音乐、图片等方式,通过听觉、视觉的刺激,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写景作文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某一处景观,或是图片制作成静态幻灯片,可按照剪辑中的景观展示顺序,启发学生写作顺序。另外,视觉的冲击比语言形容更直观,使学生在感官上形成认知,再进行写作就比较容易落笔了。如课堂作文,学生在写作时,教师可适当播放与写作内容相关的背景音乐,最好运用纯音乐,一方面可使学生融入写作的氛围中,有利于集中精神,另一方面也可帮助学生酝酿情感,激发写作灵感。
情感迁移 在写作中,情感的迁移是常用的方式,特别在写人作文中,为了使主题鲜明,人物性格丰满,语言动作生动形象,作者将自己的亲身经历、情感迁移到人物身上,是惯用的方式。如习作写《我的朋友》,学生在写作时,可借助“朋友”的口吻来表述个人的观点,也可将自己的言行迁移到“朋友”身上,使人物表情达意更具有真实感。而从写作的角度来看,这样处理,学生比较容易进入写作的状态,有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
辞涛如潮,下笔成文
在写作中,在追求写作的真实感、生活化的同时,使语言表情达意准确,文章脉络清晰,人物形象生动,会使文章增色不少。
提炼框架 好作文脉络清晰、主题鲜明,使人读之易于理解。这就有赖于文章框架的设计,既别出心裁,摆脱了传统“起因、经过、结果”的三段式束缚,又不会使人感到思维跳跃,条理不清。如在习作《我的家乡》中,运用由大到小、由整体到局部的框架。如先写对家乡的整体感觉,比如,城市建筑、人文习俗等,再写到周围人对家乡的喜欢,写城市中最普通的劳动者为城市建设所做出的贡献,最后运用情感的升华,表达自己对家乡的喜爱。这样一篇层次分明的作文框架就设置好了。
巧用修辞 修辞是使文章增色的关键。修辞的手法很多,在一篇习作中,不可能运用所有的修辞方法,学生在修辞方法的选取上以表现文章主题为依据,以情感的烘托与渲染为标准。如对于写景、状物类作文,多运用拟人的写作手法。比如,描写春天,“风儿拂过我的脸颊,带来了一丝丝暖意,吹来花草的芳香,我知道,春天来了。”再如,写家里的宠物时,“每当我去上学时,阿呆总是站直了身子,朝我挥挥手,仿佛在说‘我等你回来哟!’”学生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自己与宠物小狗之间的真挚情感,写活了小狗的形象。这便是修辞的妙用。
写作离不开情感,感动读者的前提是先感动自己,情感汇集如泉涌时,文辞也如潮水般奔流而出。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大胆解放学生,让学生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努力丰富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