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焦作市区古瓷窑址调查报告*

2014-04-17张丽芳张新顺皇甫小够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匣钵瓷片窑址

张丽芳,张新顺,皇甫小够

(焦作市文物勘探队,河南焦作 454000)

为配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重点项目研究课题——《豫北地区古瓷窑遗址调查》”的研究工作,同时也为进一步掌握焦作市区古瓷窑址的分布情况、文化内涵以及保护现状,2012年2月至3月,焦作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焦作地区(含博爱、沁阳、修武)的古瓷窑址进行了实地调查。本次调查共涉及焦作市区的古瓷窑址27处(其中新发现2处),分布于白马门河、普济河、群英河、瓮涧河、陆村涝河和东孔庄未知名河等河流两岸附近。本文以焦作市区古瓷窑址的调查情况为专章,将各古瓷窑址的情况分述如下:

一、焦作瓷窑的分布及内涵

白马门河(又名龙洞河),出山后向南入新河再向东汇入大沙河,自北向南沿河分布的古瓷窑址有北业窑、周窑窑、东张庄窑、寺后窑、高窑河窑、石碑岩窑、许河窑、李封窑、东王封窑、西王封窑等。

1.北业窑址:位于中站区龙翔街道办事处北业村西南的“窑坡地”。地势北高南低,由数个台地组成,窑址范围东西长方150米,南北宽100米,面积约15000平方米,台地断崖处可拣选到窑具和石英石,地表有较多瓷片,以白釉为主,黑釉次之,另有钧釉、酱釉、青釉等,器型有碗、盘、杯、碟等,时代为北宋—元。窑址保存完好。2001年,焦作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周窑窑址:位于中站区龙翔街道办事处周窑村东南,一河道从村前通过,窑址地处村东南与河道之间的三级台地上。地表可拣选到同类窑具和瓷片标本,窑址范围东西长100米,南北宽50米,面积约5000平方米。窑址北部被民宅占压少部分,民宅前暴露一处窑炉,已残,仅剩少部分窑壁。其内有大量钵、垫饼、支钉等窑具和瓷片,瓷片品种较为丰富,有白釉、钧釉、黑釉和低温绿陶釉,器型有碗、盘、杯、碟、枕等,时代为北宋—元。窑址保存较完好。

3.东张庄窑址:位于中站区龙翔街道办事处东张庄村东,1976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窑址平面呈南北长方形,长400米,宽50米,面积约20000平方米。窑址西部被民宅占压一部分,民宅前和窑址北部发现两处窑炉,均残,仅剩底部,窑炉周围散落有匣钵、支钉、垫饼等窑具和瓷片。窑址北部多为白釉瓷片,窑址南部则以钧釉瓷片居多。器型有碗、盘、盏等。村东河道向南汇入白马门河,河道东岸坡地上分布的多处小煤窑,至今仍在使用,地下煤炭资源丰富,时代为北宋—元。1982年,焦作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4.寺后窑址:位于中站区龙翔街道办事处寺后村南。198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面积约2000平方米。窑址范围内山沟处、田埂上垒砌压着大量窑具和残瓷片,器型多为碗、盘、罐。釉质以钧蓝釉和汝瓷釉为主,另有少量酱色釉,时代为金—元。现窑址被焦作市化工总厂排渣大坝占压。2001年,焦作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5.高窑河窑址:位于中站区龙翔街道办事处高窑河村东南,1976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南为山,北为坡,中间为一古老河道。窑址平面呈东西长方形,长100米,宽50米,面积约5000平方米。窑址范围内地表散存有瓷片和匣钵、支钉等窑具。瓷片以钧瓷为主、白瓷次之,并有少量白地黑花、素烧瓷片等。器型多为碗、盘。瓷器烧制的火候高,硬度大,胎质细腻,色泽鲜艳,多为开片,时代为金—元。现窑址北部被该村民宅占压。1982年,焦作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6.石碑岩窑址:位于中站区龙翔街道办事处石碑岩村西南的台地上,东南部为许河河道和焦青公路。窑址平面呈东北西南向长方形,长200米,宽100米,面积约200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5米—2.0米。在窑址中部台地断崖上暴露有三个窑炉,均残,径约2.0米,四周散落大量窑具和瓷片。窑具有漏斗型匣钵、垫饼、垫圈等,瓷片以钧瓷为主,白瓷次之,釉色有天蓝色、玫瑰紫、黑釉、白釉等,器型为碗、盘、杯、瓶,时代为北宋—元。窑址保存较完好。1982年,焦作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7.许河窑址:位于中站区龙翔街道办事处许河村东三级台地上,东与石碑岩窑址仅一沟之隔,南为许河河道,西为焦青公路。窑址平面呈东西长方形,长200米,宽100米,面积约20000平方米,文化层厚0.5—2.0米。窑址中部暴露一处残窑,周边散落有较多窑具和瓷片。瓷片以钧瓷为主,白瓷较少。釉色以豆绿色釉和天蓝釉为多,白釉、玫瑰紫、黑釉、酱釉次之。器物装饰以花草纹为主,时代为北宋—元。窑址保存较完好。

8.李封窑址:位于中站区许衡街道办事处李封村委会门前,北依太行山,西邻连涔古河道。窑址坐落在太行山山前坡地上,地势北高南低。198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窑址平面近方形,长80米,宽70米,面积约5600平方米,文化层厚1.0—2.5米,地面散落大量窑具和瓷片,器型有碗、枕、罐、灯、盆、壶、瓶、玩偶等。窑具有直壁深腹匣钵、圆形锅底匣钵、漏斗形匣钵、环形垫圈等。瓷片胎质以灰白胎为主,兼有少量白胎、砖红胎和缸胎。釉色有黑釉、酱釉、兔毫釉、黄釉、白釉和天蓝色釉等,器物多满里釉,部分圈足露胎,釉层较厚,少数器物有窑变现象。器身装饰刻花、画花、印花和白地黑花,其中白地黑器的装饰丰富多彩,绘有人物、花草、山水和行笔如游龙的行书、草书等,丰富多彩。日本学者小山富士夫所著《天目》[1]一书,记载有李封窑出土的黑白覆轮天目瓷盏,是在碗的口沿或盖的周边刷上一周白釉,美观实用,成为李封窑的杰作,被小山富士夫冠名为河南天目瓷代表作品。此次调查,在村委会东民房下发现一处被扰乱的窑址灰坑,其形制无可辨识。灰坑内出土大量窑具和瓷片,窑具有漏斗形、锅底形匣钵以及垫饼、垫圈、三角支钉、垫板等。瓷片以白瓷为主,另有少量钧瓷、素烧片、三彩片等,釉色有白釉、蓝釉、绿釉、兔毫釉(天目瓷)、黑釉等,纹饰刻、画、划、印、镂空均有。其中发现的镂空器瓷片为棱形镂空,胎质细腻纤薄,釉色洁白如玉、细致精美,器物底部装饰有兽形器足,为瓷器中的精品。器型多为碗、盏、杯、灯、动物玩具、瓶、盘等,时代为北宋—元。李封窑址范围内一处小面积的灰坑出土如此种类繁多、装饰精美的瓷片,可以想象其规模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现窑址绝大部分被该村民宅占压。1982年,焦作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9.东王封窑址:位于中站区许衡街道办事处东王封村南。198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瓷窑址东起白马门河,西至西王封村东,面积约2.3平方公里。在窑址范围内散存有大量瓷片和窑具,器型有碗、盘、盏、杯、盆、枕、罐等,纹饰多素面,另有刻花、划花、印花、彩绘等。1995年,在窑址东部市公交公司第四分公司院内浇地时地面塌陷,大坑深一丈余,径约3米,内含丰富瓷片,现已被水泥地面覆盖。东王封村不仅盛产煤炭,而且也是硫磺产地之一,古时官府曾在此设立磺衙门。此次调查,在东王封村东白马门河两岸,还可拣选到较多窑具和瓷片。瓷片釉色以白釉、酱釉、绿釉居多,器型多为碗、盘、杯等,时代为北宋—元。现窑址大多被该村民宅占压。

10.西王封窑址:位于中站区许衡街道办事处西王封村东,焦晋高速公路自南向北从窑址东部穿过。198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窑址范围呈南北长方形,长300米,宽150米,面积约45000平方米。普查时在地表采集有大量窑具和瓷片,瓷片以白瓷为主,少量黄釉、黑釉、酱釉、绿釉、钧瓷釉等。器型繁多,有碗、盘、洗、杯、盆、灯、罐、瓶、炉、粉盒等。胎质以灰白胎为多,灰胎、砖红胎次之。装饰手法以素面为主,有刻、画、印、彩绘、素三彩、剔花填彩及文字装饰,并有用剔花、划花、彩绘多种工艺共同装饰一器者,精致美观,釉色薄细洁白,胎质细腻,碗、杯、盏多圈足满釉不露胎。该窑址范围为:西至西王封村中水泥路,东至东王封村村西,北至雪莲路,南至老焦克路(跃进路),平面呈南北长方形,长360米,宽210米,面积约75600平方米。村东一条大石河从窑址中部自北向南穿过,窑址东、西部分别被焦晋高速公路和该村民宅占压。在窑址中部大石河两岸,可拣到较多瓷片和匣钵等窑具。瓷片有白瓷、青瓷、钧瓷、低温三彩,釉色有白底黑花、蓝钧釉、绿釉、红绿彩等,纹饰多为刻、画、印、彩绘,器型有碗、盘、盏、灯、瓶、人物和动物玩具等。五代至元窑址。1982年,焦作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普济河流域瓷窑址

普济河(又叫老牛河),出山向南入新河再向东汇入大沙河,沿河分布的古瓷窑址有狮涧窑、西王褚窑、东王褚窑、店后窑等。

1.狮涧窑址:位于解放区上白作街道办事处狮涧村北,狮涧河和影视路自北向南和自东向西从窑址中部交叉穿过。窑址平面呈南北长方形,长250米,宽140米,面积约35000平方米。地表有散存的瓷片,南北向的狮涧河沟壁上有较丰富的文化内涵,拣选到的标本有窑具、瓷片等。瓷片以白釉为主,另有酱色釉等。瓷片多素面,有画花、白地黑花和花草图案、文字等。器型有碗、碟、盘,另有元代钧瓷片等,时代为北宋—元。现窑址大部分被狮涧村民宅占压。2012年6月,焦作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西王褚窑址:位于焦作市解放区王褚街道办事处西王褚村中。2012年8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焦作城区段在西王褚施工时发现。该窑址东临南通路,西为普济路,普济河在窑址西部流过。窑址距地表深约1.0米,文化层厚约1.1米,东西宽约300米,南北向南水北调主干渠两岸延伸。在主干渠底部及两岸地表散落较多瓷片,多为酱釉,白底黑花、褐花次之。另有青花、三彩以及匣钵等窑具。胎质以瓦缸胎为主,灰白胎次之,装饰手法有素面、划花等,器型有碗、盘、盆、瓶等,时代为北宋、金、元、明、清时期。因配合工程施工,故未发掘,仅对现场散存的瓷片及窑具进行了采集。其确切的范围、面积和文化内涵等情况,还有待通过考古调查和勘探来确定。

3.东王褚窑址:位于焦作市解放区王褚街道办事处东王褚村中。2012年8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焦作城区段在东王褚村施工时发现。该窑址位于东王褚村北、南水北调主干渠底部及两岸,西距南通路约150米,文化层厚约1.2米,距地表深约1.5米,窑址东西宽约150米,南北向南水北调主干渠两岸延伸。窑址地表散落较多瓷片,多以白釉为主,酱釉次之,另有三彩、红绿彩以及匣钵、垫圈等窑具,胎质有灰白胎、砖红胎和缸胎。装饰手法多为素面,另有划画、白底黑花等,器型有碗、盘、盏、盆、枕等。从器型、釉色及装饰手法看,为宋金时期。因配合工程施工,故未发掘,仅对发现的瓷片、窑具进行了采集。根据调查,东王褚窑址应在西距南通路约150米,南北向南水北调河道两岸延伸范围内。其确切的范围、面积和文化内涵等情况,还有待通过考古调查和勘探来确定。

4.店后窑址:位于中站区府城街道办事处店后村北1.5公里处,窑址北部有一河沟自西向东而后向南流过,198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窑址平面呈长方形,长50米,宽30米,面积约1500平方米。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建设施工时曾出土有瓷片、窑具等。瓷片以灰白胎为主,兼有灰胎、缸胎等。纹饰有蓖点纹、卷草纹、折枝花卉、诗歌文字、虫鱼人物以及别具一格的搅釉纹等。釉色多为钧釉、黑釉、绿釉、酱黑釉等,纹饰采用剔花、划花、彩绘等手法;器型有碗、灯、盏、枕、盘、罐等。除有宋代瓷片外,还发现少量晚唐土黄釉瓷钵及五代白釉瓷片,时代为唐宋时期。该窑址现被南敬村新村占压,在窑址西部朱村矿煤运铁路专用线断崖处,发现有瓷片堆积层,内含白瓷、钧瓷、白底黑花等瓷片。通过地形地貌分析,店后窑址区域面积应大于原有记载,即北至焦作市林场南围墙,西至朱村煤矿铁路煤运专用线,南至建设路,东临焦作市特教学校(原焦作五中)。窑址的确切范围及详细情况,还有待进一步通过考古调查和发掘来确定。1982年,焦作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群英河流域瓷窑址

群英河(原闫河),出太行山向南入新河,后向东汇入大沙河,沿河分布的古瓷窑址有窄门窑、狼坡窑、东焦作窑(矿山窑)、定和窑、东于村窑等。

1.窄门窑址:位于中站区龙翔街道办事处窄门村中。村南一条河道自北向南流过,窑址位于河道北崖,基本被窄门村民宅占压,平面呈东西长方形,长100米,宽50米,面积约5000平方米。地表可采集到漏斗形匣钵和瓷片,瓷片以钧瓷为主,少量白瓷,器型有碗、盘、杯等,时代为北宋—元。

2.狼坡窑址:位于解放区上白作街道办事处狼坡村东“瓦渣地”的台地上。村南原有一条东西向河道(现为通向东焦口村道路),窑址南临河道,东西长150米,南北宽80米,面积约12000万平方米。在窑址中部断崖处,暴露一残窑,仅剩少部分窑壁。窑址地表采集到的窑具有垫饼、匣钵等,瓷片釉色以白釉居多,兼有少量钧釉、青釉、金三彩釉和素烧片,器型有碗、瓶、碟等残片,时代为北宋—元。窑址范围现为耕地,保存较完好。2012年6月,焦作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3.东焦作窑址:又名矿山窑,位于山阳区东方红街道办事处矿山家属西院东南部。1996年,矿山家属院住宅楼建设时发现。通过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瓷片标本和窑具,窑具有匣钵、垫饼、垫圈、支钉等。瓷片以白瓷为主,有碗、钵、盘、瓶、壶、枕等,另有大批绞胎搅釉瓷,纹饰有羽毛纹、鱼鳞纹、席编纹和不规则纹饰等,釉色有黄釉、绿釉、三彩等,典型器有腰圆型枕、筒型罐、高足炉、折腰盘等。其中,一件刻有“天香漫”词曲的绿釉腰圆枕为瓷器中的精品。矿山窑址出土的瓷片标本的器型、纹饰和烧造工艺,均与修武当阳峪窑同属一窑系,为北宋、金时期。现窑址已被家属楼和道路覆盖。根据历年的文物调查和发掘资料判断,矿山窑址的范围以建设路与焦东路交叉,向东向西各100米,向北300米,面积约60000平方米。窑址南部为姜河村,姜河河道从窑址中部穿过(该河道因城市发展建设,现已被道路和建筑物占压)。

4.定和窑址:位于山阳区新城街道办事处定和村北、焦新铁路线南、焦东路路西。198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窑址范围呈东西长方形,长100米,宽50米,面积约5000平方米,文化层厚1.0米。窑址地表可采集到窑具、瓷片等。瓷片有白釉、褐釉等,器型多为碗、杯、盘、瓶、罐,时代为北宋—元。现窑址被定和小区家属楼占压。20世纪六、七十年代,村北姜河自北向南从村东流过,其位置在焦东路路西约数十米处。2012年7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焦作城区段在村东施工时,发现两处窑址灰坑,出土较多瓷片、匣钵及烧土块等。瓷片以白瓷为主,钧瓷次之,另有黑瓷、三彩及数片绞胎瓷,纹饰有素面、白地黑花、褐花、划花、蓖纹等,釉色有白釉、酱釉、黄釉、绿釉、三彩、黑釉、蓝钧等,器型多为碗、盘、罐、枕、盏、灯、炉的残片。因配合南水北调主干渠施工,故未发掘,仅对发现的瓷片、窑具进行收集。但此窑址灰坑的发现,基本确定了定和窑址的具体位置,即焦东路向西约100米、焦新铁路线南、南水北调河道南岸以北、向西距塔南路约150米,呈南北长方形,面积约40000平方米。

5.东于村窑址:位于王褚街道办事处东于村东北部,东临群英河、焦新铁路南、东距塔南路约50米,1986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窑址平面呈南北长方形,长150米,宽100米,面积约15000平方米。窑址地表可采集到较多瓷片、窑具等。瓷片以白釉居多,白底黑花、褐花次之及少量钧瓷。器型为碗、盘、杯、盏、瓶等,时代为北宋—元。此次调查在群英河及窑址南部的南水北调主干渠两岸发现较多窑具和瓷片,窑具有匣钵、垫饼及白釉、黑釉、白底黑花、酱釉瓷片均有。现窑址大部分被该村民宅占压。2001年,焦作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瓮涧河流域瓷窑址

瓮涧河出山向南流入新河再向东汇入大沙河,沿河分布的古瓷窑址有当阳峪窑、牛庄窑、冯庄窑、李河窑、恩村窑、王安村窑等。

1.当阳峪窑址:当阳峪窑址位于太行山南麓、修武县西村乡当阳峪村,南距焦作市区4公里。村东南瓮涧河经村南向西南后向南流入新河,在修武境内汇入大沙河,属卫河水系。窑址主要分布于当阳峪村东、西两侧沟内和村周围,平面呈东西长方形,长约2000米,宽约1000米,面积约200万平方米。该窑始于唐,终于元,宋代是其鼎盛期,是一处规模宏大、作坊和窑炉分布密集、器物种类齐全、文化内涵丰富的古瓷窑遗址。窑址上现存的北宋崇宁四年(1105)《德应候百灵翁之庙记碑》,记录了当年窑业之盛况:“时惟当阳工巧,世利瓷器,埏殖者百余家。资养者万余户”。在村东南部一处断崖上,暴露一座北宋时期的联体窑体的断面,窑体由琉璃层、红烧土层、背衬土层构成。当阳峪窑址最早于1933年为瑞典人卡乐贝克和英国人司瓦洛相继发现,之后国内外多名专家学者前来调查、研究。2003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当阳峪窑进行了考古发掘。当阳峪窑瓷器大致分为三类:定窑风格、钧窑风格、磁州窑系风格,品种有绞胎瓷、红绿彩、剔划花瓷、白地黑花瓷、酱紫釉瓷、宋三彩、钧釉瓷等,其中尤以羽毛纹、黑地剔划白花、三彩剔划花等最具特色[2]。为唐宋至金元时期窑址,保存较好。为配合本次市区古瓷窑址的调查,笔者将影响着市区众多窑口的当阳峪窑纳入市区众窑口范畴。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牛庄窑址:位于山阳区太行街道办事处牛庄村南。1993年2月凤凰住宅小区建设过程中发现,窑址平面呈南北长方形,长180米,宽140米,面积约252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5米。同年2月3—27日,焦作市文物工作队对牛庄古瓷窑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瓷片2000多片。瓷片釉色有白釉、黑釉和酱釉,器型有碗、盘、罐、灯、瓶、盆、炉等,另有匣钵、器托、炉条等窑具,为宋金时期窑址。现窑址被凤凰小区住宅楼占压。2012年6月,焦作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3.冯庄窑址:位于山阳区中星街道办事处冯河村冯庄张河两岸。窑址平面呈南北长方形,长300米,宽100米,面积约30000平方米,窑址大部分被民宅占压。张河河道自北向南从冯庄村穿过,河两岸及村中地表可拣选到匣钵、窑具和瓷片。瓷片有白釉、黑釉、酱釉、白釉褐花等,器型有碗、盘、罐、盏、杯等。窑址以宋金时期遗存为主,也有少量为明清和民国时期。现村中仍有现代窑炉在生产。该窑址保存状况较差,几乎全部被村中民宅占压。2012年6月,焦作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4.李河窑址:位于山阳区中星街道办事处李河村西南。198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窑址平面近方形,长宽150米,面积约25000平方米,文化层厚1.0米,窑址范围内发现有红烧土,并采集到宋代至民国不同时期的白釉、酱釉、白底黑花、青花等瓷片,现窑址已被该村居民楼覆盖。此次调查,在村中沿李河河道向北至市冶金技术学校西侧的河道两岸,采集有较多瓷片和窑具。瓷片多白釉褐花,并有少量黑釉、酱釉等,器型有碗、盘等。瓷片分布尤以村北市冶金技术学校西墙外缓坡处为多,其文化层厚约1.2米。为明清至民国时期窑址。通过走访了解到,以前李河村附近的庙河、张河、冯庄、秦庄等村都烧造瓷器。1983年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的瓷器》和《新中国陶瓷资料汇编》(河南部分)初稿载:在民国时期,河南还保留十座瓷厂,其中焦作有“焦作瓷厂”和“清化瓷厂”两座。“焦作瓷厂”就是以李河为中心,庙河、张河、冯河、冯庄为外围共同组成的瓷业集团[3]。因此说明李河窑址的烧造年代可从宋金时期一直延续到明清至民国,其烧造规模可见一斑。同时也说明李河窑址范围应以村中李河河道为中心,东西各50米,向北延伸至市冶金技术学校西侧,长约500米,面积约25000平方米。加上原有调查面积,共约50000平方米。现窑址地面多被李河村家属楼和民房占压。

5.恩村窑址:位于新城街道办事处恩村三街北、河南轮胎厂南。198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面积约10000平方米。地表可采集到窑具和瓷片,瓷片为白釉、白底黑花、黑釉等;器型有碗、杯、盘等。时代为唐—宋。现窑址被河南轮胎厂厂区和恩村三街居民楼覆盖。此次调查中,在恩村三街南水北调安置小区建设工地,出土有白釉、黑釉、少量白底黑花碗、杯等瓷片和窑具。2013年2月,在南水北调工程焦作城区段山阳路立交桥施工时,发现两处窑址灰坑,两处灰坑自南向北排列,分别编号H1、H2,坑口距地表深约3.0米左右。因配合南水北调主干渠施工,故未发掘,仅对瓷片及窑具进行了采集。其中H1内均为三彩及三彩素烧残片和窑具,三彩器多为盆、枕、动物玩偶残片,窑具有匣钵、垫圈等。H2多为白釉瓷片和窑具,瓷片器型有盘、碗、杯、盏、鸟食具及动物、人物玩偶等,素面,釉质光滑细腻,洁白如玉,胎质细薄,另有少量酱釉、黑釉瓷片。窑具有匣钵、垫圈等,时代为宋代。根据新发现的两处窑址灰坑和以往普查的资料分析:此处应为恩村窑址的一部分,为该窑址南部边缘范围。详细情况有待将来通过考古调查和发掘来判定。现窑址被恩村三街家属楼覆盖。2001年,焦作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6.王安村窑址:位于山阳区新城街道办事处王安村北。窑址平面呈南北长方形,长100米,宽50米,面积约5000平方米。20世纪八、九十年代,该村村民在耕地时发现大量红烧土块及瓷片,现窑址被南水北调主干渠穿过,大部分已无存。此次调查,仅在村中采集到少量匣钵。为宋金时期窑址。

(五)陆村涝河流域瓷窑址

陆村涝河向东南汇入大沙河,沿河分布有高寨窑址。

高寨窑址:位于马村区演马街道办事处高寨老村村南高岗上。1982年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发现,面积约2500平方米。采集的标本多为白釉,上施紫黑色草叶图案。器型有碗、盘、碟等。为宋金时期窑址。高寨老村因地处演马煤矿采煤区,村庄已整体向北搬迁,现窑址范围现为耕地,保存较好。

(六)东孔庄村东未知名河流域瓷窑址

东孔庄村东未知名河向东汇入大沙河,沿河分布为东孔庄窑址。

东孔庄窑址:位于马村区待王街道办事处东孔庄村东北。窑址平面呈南北长方形,长170米,宽120米,面积约200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5米。地表可采集到碗、盘、杯的残片以及匣钵、垫圈等窑具。为宋金时期窑址。窑址范围内现为耕地和小树林,保存较完好。窑址西200米处一南北流向的自然河沟从窑址中部向南穿过。此次调查,在村北一处高台地发现少量匣钵和瓷片,瓷片有白釉、钧瓷釉等。

二、焦作瓷窑的历史与形成原因

(一)焦作瓷窑的历史

焦作古称山阳,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地处太行山南麓,属山地向平原地区过渡地带,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乾隆乙酉年(1789)版《怀庆府志》卷三十二《杂记·轶事》引《列仙传》记载:黄帝时期的制陶鼻祖——陶正宁封子,就在焦作地区烧陶,死后葬于修武北山上。陶瓷器的烧造,在焦作历史上有着辉煌的成就。新石器时期就开始大量烧造陶器,仰韶时期的彩陶文化、龙山时期的磨光蛋壳黑陶文化,焦作地区均有器物出土。两汉时期是焦作历史上第一个陶瓷业的高峰期,这时期焦作地区大量烧造陶仓楼,随葬于墓葬中。陶仓楼是两汉时期储粮技术与住宅建筑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代表了当时极高的建筑水平,也是汉代社会经济高度发达、人们丰衣足食的真实缩影。焦作地区出土的陶仓楼在全国首屈一指,是中国陶瓷史上的艺术瑰宝。随着东汉末年和魏晋南北朝的战乱,焦作地区的陶瓷业也随之衰落。唐代河南巩县窑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使其迅速发展成为当时的名窑,其影响涉及到黄河北岸焦作地区的制瓷业。北宋时期,焦作地区迎来了第二个制瓷高峰期,以当阳峪窑、西王封窑、恩村窑、店后窑等为代表的窑口从唐代开始学习巩县窑绞胎、搅釉等制瓷工艺,于宋金时期发展成为以磁州窑系为主的民窑陶瓷生产基地,并于北宋晚期达到顶峰。焦作众多的制瓷民窑,星罗棋布地分布于焦作多条河流附近,其陶瓷产品美观实用、品种齐全,适用于不同社会阶层。“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焦作地区为金国属地,当阳峪等窑口继承了北宋时期的陶瓷烧造技术和传统工艺,依靠天然的瓷土原料、地下煤炭和水资源,在山区到处设窑,从而使焦作地区制瓷业有了较大发展,并烧造出一批佳品,充分满足了当地人民的生活需求。元代以后,制瓷业衰落,数量锐减。明清时期,虽仍有少数民窑存在,但无论从规模或数量上,都无法同宋金时期相提并论。焦作市区的李河、西王褚等窑又重燃窑火,开始烧制瓷器,其窑火一直延烧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二)焦作瓷窑形成的原因

古代陶瓷窑口的出现和发展,由人文因素和地理地质环境决定。焦作北依太行山,地下为石炭二叠纪古地层,此种地层孕藏着丰富的煤炭和瓷土两种重要的制瓷原料,为焦作制瓷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焦作地势呈北高南低走势,即北部为山区,中部为丘陵地带,南部为冲积平原,其间自北向南100平方公里区域内的季节性河流就多达23条,泉水遍布,地下水资源丰富。古代陶瓷窑口在烧造瓷器的过程中,需大量用水对瓷土进行筛选淘洗,以确保瓷器胎质的精良。焦作丰富的水资源,为瓷器的制作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此外,焦作煤炭资源丰富,自古就是我国煤炭生产的重要基地。唐代已有开采煤炭窑场的记载,北宋时期,焦作已成为当时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2004年7月,焦作上白作出土的北宋元祐五年(1090)李从生墓志记载:“至元祐三年戊辰岁(1088),巍巍乎万户山前,浩浩乎乌金出世。吉(李从生长子)乃以地为主,夜以计日役工匠数百人,自赡千余口。”[4]说明北宋时期,焦作的煤炭生产已有巨大的规模。另据《宋会要稿》记载“神宗熙宁七年五月……勘会在京窑务,所有柴数,于三年内取一年最多数,增成六十万束,仍与石炭兼用,……其石炭自于怀州九鼎渡、武德县收市。及勾当东窑务孙将石炭出货……宜作康民怕请,其出卖石炭,每称定价十文,诏除武德县收市不行外,余并从之”。[5]北宋怀州为现沁阳市,武德县位于今温县武德镇附近。这说明北宋时期焦作是煤炭的产销地,煤炭通过水路销往京城各地。2006年,在南水北调焦作城区段苏蔺墓区考古发掘工地,发现一条南北向汉—宋金时期古道路。在宋代文化层中,发现大量的燃煤灶火及煤炭、煤堆遗迹,路面上有大量的煤屑黑灰土,厚达5—10厘米,应当为长期运煤的散落物。运煤古道和大量燃煤生活灶、煤堆的发现,证明了宋代焦作地区煤炭开采和运输的普遍性。此外,焦作地理位置优越,北有北方瓷器的代表定窑和磁州窑系(以当阳峪窑为代表的焦作瓷窑,多属磁州窑系),西有我国古代西部最大的瓷器生产基地——耀州窑系(当阳峪村的窑神碑记载着当阳峪窑与耀州窑的关系),南部有紧邻黄河的唐代著名窑场,生产绞胎瓷、唐三彩的代表瓷窑——巩县窑(当阳峪窑生产的绞胎瓷、宋三彩,有巩县窑的烧造技术存在)。焦作窑场处在其中心位置,汇聚了各方的烧造技术,逐步提高了自己的烧造技艺和产品质量。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焦作地区在唐代就开始了瓷器的烧造史。时至北宋,开始涌现出了以当窑峪窑口为代表的几十座制瓷窑场,到北宋晚期及金代发展到高峰期。

(三)焦作窑口瓷器外销情况

焦作地区的瓷窑虽为民窑,但其烧造工艺之精湛、器型之精美、品种之繁多,在我国的民窑中,并不多见。特别是以当阳峪窑为代表的窑场,在学习河南巩县窑的基础上,继承了磁州窑等窑系高超的制瓷工艺,形成了以绞胎瓷、剔花、刻花工艺为代表的制瓷技术,更是独步天下,闻名中外。因此,焦作历代生产的瓷器,除供应本地外,多有外销。

近年来,在全国各地不时有焦作窑口陶瓷制品的发现。(1)2003年10月,安徽省泗县城中心虹都大厦建筑工地,出土数百斤瓷片和少量瓷器。通过柏立勤先生鉴定:宋代定系白釉小水桶为当阳峪窑口制品,金代红绿彩诗文碗残片为王封窑口制品。(2)20世纪90年代初期,渔民从河北省滦南县渤海大陆架中陆续打捞出大量金元时期钧瓷和磁州窑系瓷器,尤以元代钧瓷为多,经王志军先生鉴定,这些瓷器是磁州窑、鹤壁窑和当阳峪窑制品。(3)辽宁朝阳大定二十四年(1184)马令夫妇合葬墓出土一件翠兰釉长颈瓶,为焦作市区狮涧窑制品[6]。(4)商丘大运河遗址近八年出土了大批隋唐宋时期的古瓷器,其中确定为当阳峪窑的古瓷器就有1400件,均属当阳峪顶盛时期制品,且件件为精品。

综上所述,焦作陶瓷业的生产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制瓷业的窑火自唐宋时期开始点燃,一直延绵至明清和民国时期,出现了享誉国内外的当阳峪窑、享有“河南天目瓷”美誉的焦作李封窑等。1951年,我国著名的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亲临当阳峪窑址考察后指出:“我以为在黄河以北的宋瓷,除了曲阳之定、临汝之汝外,没有一处足与当阳相媲美。”[7]这足以说明焦作古代制瓷技术的高超,是对焦作古代制瓷技术工艺的首肯。

[1] [日]小山富士夫.天目[M].东京:日本平凡社,1965:58.

[2] 赵志文.当阳峪瓷窑遗址考古发掘主要收获[A].焦作文史资料(第11辑)[M].2007:41-46.

[3] 杨贵金.焦作“瓷城”的考古研究[J].焦作大学学报 ,2007(1):4-6+12.

[4] 郭建设,索全星.李从生墓志[A].山阳石刻艺术[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75.

[5]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97:5730-5737.

[6] 陈大为.辽宁朝阳金代壁画墓[J].考古,1962(4):182 -185.

[7] 陈万里.调查平原、河北二省古代窑址报告[A].焦作文史资料(第11辑)[M].2007:22-24.

猜你喜欢

匣钵瓷片窑址
正极材料烧结过程产生匣钵结晶的研究
后司岙匣钵工艺特征及其对青瓷釉面呈色的影响
亿年瓷片
废匣钵粉加入量对堇青石-莫来石质耐火材料性能的影响
安徽烈山窑址出土白瓷标本的科学分析
关于陶瓷色料生产中匣钵选用的几点建议
岗庄宋代窑址发掘现场及出土器物
学术价值高于收藏价值,稀缺古瓷片才有升值空间
冰点以下的缝合
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