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话原型批评之灵石崇拜情结

2014-04-17刘晶晶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灵石弗莱崇拜

刘晶晶

(西藏民族学院 文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一、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之要点

诺思洛普·弗莱(Northrop Frye),加拿大著名文学理论家,理论思想以文学批评为核心,是欧美当代文学批评界的一颗巨星。在文学研究领域中有“原型批评主将”之称并吸取人类学、精神分析学、集体无意识的心理分析、神话学和文献学等成果,深入地探索了统治西方文化的神话本质,提出了富有创意的以神话—原型为核心的文学人类学批评方法,开创了文学批评学界的新纪元。

神话原型批评是20世纪西方文化史上出现的研究文学与神话等原始文化关系的一种批评模式,理论基于当代人对人类的早期文化(主要是神话)以及人类的共同心理结构(主要是集体无意识)的认识和研究。该批评试图发现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叙事结构和人物类型,统称为原型。

弗莱认为文学批评的功能和任务就是揭示文学与神话、仪式及其模式的关系,对于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我们要通过几个要点阐释:首先原型批评的理论核心是“原型”,弗莱把心理学或人类学意义上的原型定义选择性地移植到文学领域,我们可以说“原型”是文学结构模式构成的一种规律性体现,是文学的基本结构要素,通常被认为是易于理解和阐释文学本质意义的批评角度之一。对于原型的内涵限定最初还要追溯到弗莱对文学本质的一种认识,他认为文学的本质是凭借语辞的某种形式对人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模仿,这种模仿是一直根植于人类脑海并伴随着遗传而代代传承的,正是这种思维共性和文学传统的延续性才导致人们乐此不疲地使用前人用过的隐喻方法和形式。进而,这样特定的文学隐喻和意象的构造方法在历史和时代的变迁中不断被赋予新的涵义并在累积中多次叠加和重复,形成模式。在这样的理论演绎下弗莱做出如下界定:“原型就是典型的即反复出现的意象,它把一首诗同别的诗联系起来,从而有助于把我们的文学经验统一成一个整体,是那些反复出现的或传统的神话及隐喻。”由此看来原型定义中最基础的要素之一则是意象,所以在文学文本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如梦境、水源,甚至是某些自然天体都有可能是一个潜在的、尚需整理的原型模式体系。透过原型理论,弗莱可以从一个意象群体组成的表层叙述结构中探寻出与它对应的具有原型代表意义的深层叙述结构;这样的有机对应模式同样对文本中的单个意象具有效用。综合而言原型是一种可以传播的象征和技巧,典型的或重复出现的意象,民间故事的主题或者反复出现的成分延伸扩展到其他的文体形式中的结果,也可以称为是传统神话或者隐喻反复呈现的一种表征显现,可见在原型的意义范畴中意象、隐喻、神话是十分重要的3个方面。

其次,弗莱以文学批评的角度出发力图构建一种有别于新批评的批评方法,不仅能够解释不同文学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还能发现文学的内在演变规律,这是文学整体观的表达,而“原型”的引入则起到这种作用。弗莱认为,对于原型应当从两个层面来认识:第一,它是所有文学的母题,也就是神话;第二,是文学的叙述程式,也就是文学的结构组织原则,这是文学的形式成因。在他看来,整个西方文学史上的多种结构和叙事模式均是古老神话模式的置换和变形。因此某些自然界中的普遍意象的重复出现就不能仅仅视为一种技术上的“巧合”,而应看作是“原型”的反复再现。

第三,如果说各种结构的叙事模式都是古老神话的置换和变形,那我们无法规避的是文学和神话的关系,弗莱称文学是“移位的神话”,是神话和仪式的具体表现。在原始先民的生活中仪式经常孕育着文学的成长,而神话则集中表达了真实的愿望和幻想。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原始的表达欲望顺其自然地被阉割,神话的原本状态趋于消亡。随着时代的发展,神话在近现代发生“移位”,小说、传奇的大量情节与神话中神祗的情节有近似之处。弗莱在考察了西方文学发展史后,根据神话的移位思想把包括神话原型在内的整个文学作品分为5种模式:主人公在类别上高于常人,其故事便是神话;主人公在程度上高于常人,如童话、传奇、民间故事;主人公程度上高于常人却无法超越环境,如史诗或悲剧;主人公等同于常人,如喜剧、现实主义小说;主人公低于常人,如反讽文学的模式。

弗莱敏锐地对所有文学进行了同一标准的分类,并意识到这5种模式不单是共时逻辑,而且是欧洲文学的历时发展轨迹,从根本来说文学5模式既是渐次发展又是往复循环的。

二、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之溯源

虽然从学术角度来说此派的认定意见并不统一,但谈及弗莱的理论本质来源则是很肯定的。溯源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的两大方面,分别是弗雷泽的“仪式”启发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弗雷泽在《金枝》中引用的原型来源于“金枝王国”的古老习俗:内米河畔的古意大利人选举国王是通过意愿成为国王的勇士和年迈的老国王进行搏斗的方式,如果在搏斗中成功杀死老国王,此人就可以成为新国王,弗雷泽对这则古老仪式定义为原始初民对于死亡和重生母题观念的最初表示,也可以说是很多宗教和神话的起源。总体来说,原始初民将自己的愿望赋予大自然,并通过一些具体的自然事物作用于简单的巫术仪式,表现人类凌驾自然的信念,同时保证这种行为并没有“惹怒”自然。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人们将这种巫术仪式移植于宗教中,但是丝毫没有降低人们对于自然的崇拜之情和实现愿望的强烈企盼。在现代文明中,越来越多的自然现象得到科学解释,这些宗教典籍的故事和仪式也遗留为神话加以保存,如此而来在借鉴巫术、宗教、神话关系的研究方法的同时,弗莱成功将“文学”移位到神话文化中。由于弗雷泽在著作中列举了不同地区在巫术文化上存在共通性的现象,这种古老仪式的惊人相似性使弗莱将研究视野深入到根植于原始先民思想中永久存在、亘古不变的神话传说中,带来了文学和神话的某种联合效应。

弗雷泽的著述对弗莱理论形成具有巨大影响,建构了理论中对神话和文学关系的创建性理解,而荣格的理论则引领了“原型”的构建和阐释。荣格在“集体无意识理论”中认为人的创作是非经验主体的,这种无意识通过遗传形式存在于人类的身体中,在作家进行创作时本身包含着一种无意识的表现,这种无意识的认定只能是一种医学研究对于个体的探寻,还不能作为文学批评研究的某种标准。如果说“个人无意识”是私人化的一种表现,表现了个人的心理和情感的切面,那么“集体无意识”则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经由人类世世代代相互传承的“原型”,这种“原型”时刻存在于人类的脑海中,具有普遍的、供认可的意义内涵,当艺术创作中对这种意识进行召唤并产生共鸣时,原型的创作就应运而生了。可以说弗莱在理论构建的过程中,选择了弗雷泽针对仪式、宗教和神话的研究方法,将文学和神话加以重新定义;又在荣格“集体无意识”的理论启发下创造性地将“原型”引入文学批评的范畴,从而形成了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根基。

三、灵石崇拜

原始社会是每一个文明民族必然经历的成长阶段,在原始先民不断适应残酷环境的同时在自然环境、民族心理甚至是人为环境的综合作用下萌生了大同小异的原始文化母题情结,这在追溯各古老民族历史时都会出现。原始先民在面对自然时表现出无力的状态,掺杂了种种思维模式去解释复杂的大千世界,这种对自然物的恐惧、崇拜甚至是信仰不断变异为一种原始的自然崇拜,如同荣格在“集体无意识理论”中所提及的一种反复积累并承载着原始意识的象征物类似。在众多自然崇拜中,石头一直以坚硬的表象示人,它既不像太阳般光辉灿烂,更不像月亮式澄明宁静,但在原始先民不断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过程中渐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进步作用。根据众多人类学考古资料显示最早图腾崇拜的对象就是石头,而在中国古代也有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人们赋予石头某些奇异的色彩和神灵的庇佑,针对这一现象称之为灵石崇拜。

在神话的起源和不断研究过程中,我们曾对神话的类型进行过比较细致地分析和鉴别,其中在起源神话和文化神话(在神话学中常常提及的文化起源方面的神话)中常见灵石崇拜的现象。例如在石头中分出天地和重要的神祗代表,创世神灵甚至其辅助者在创世过程中以灵石为某种信仰传播的凭借,从而使现世人类得到某种物质和精神上的提升等。究其原因原始先民在认识世界的不断探索中利用石头工具完成了自身的蜕变,同时将石头由技术层面的工具引领进入文化层面。弗莱说原型是一种可以传播的象征和技巧,典型的或重复出现的意象,民间故事的主题或者反复出现的成分延伸扩展到其他的文体形式中的结果,也可以称为是传统神话或者隐喻反复呈现的一种表征,而灵石崇拜就是根植它对世界状态和先民观念的颠覆性变化,从而在起源神话中看到了众多关于石头的神圣信仰,在部族图腾中也找到了灵石的身影,甚至在“移位的神话”——文学中也不乏这样的描述。

少数民族文化总是给人带来一种神秘感受,尤其是藏族文化。基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有别于内陆地区文化演变的差异性,藏族文化中对灵石也具有一种狂热的崇拜,是其原始文化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藏族的灵石崇尚中表现出民族文化太多精神内涵,包括了祖先崇拜、灵物崇拜、苯教教理和佛教经义的某种杂糅,在人们生活中起着巨大的精神支配作用,不同于其它自然物。在众多民族的原始初民眼中,巨石总是包含着一种不可名状的力量,这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氏族部落众多遗迹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利用巨石建造的供祭祀的建筑物。人们认为石头充满生命,是灵魂的聚居处,这种看法最初来源于灵物崇拜,是一种“万物有灵观”的表现,就如四川羌族认为白石是最高的天神、万物的主宰。

相比灵物崇拜的观念,我们在少数民族的原始社会中看到了这样一种现象:四川甘洛县和越西县居住着一种耳苏人自称“布尔友”,意为白石。传说在东海有一块巨大的白色石块,耳苏人就是从白石里出来的,他们用白石刀杀羊,因此每家都在神龛上供一块白石,这或许是祖先崇拜的原始形式。早在新石器晚期在石棺墓葬中就可见到涂有红色的石器,青铜时代的墓葬中则有黑色的“镇妖石”,将石头赋予灵性古已有之,这个传统一直流传到今日,在辽阔的青藏高原随处可见用石头垒起的祭坛。在人们心中石头的神力和古代山神的神力等同。例如四川冕宁县的藏人将从人迹罕至的山中捡来的白石视为山神的代表。人们从山中拣来白石,因为白石是“神山”集合体的组成之一,通过“接触巫术”,白石就代表“神山”,这种崇拜也就是神山崇拜,这是藏区喜闻乐见的一种灵物崇拜的表现。又如在藏区玛尼石堆是一种特有景观,这种仅用路边轻易可以捡到的小石子来传达信仰、表示敬畏之情和祈求福运的方式实在是藏族民间宗教文化的一种创造,在藏传佛教普遍信仰的群体中这或许传递着一种佛教经义对于生死的界定。玛尼堆的外观形状似山丘形,藏族的先祖由于自我力量还十分渺小,所以就采取与科学对立的“巫术”活动来达到自己的愿望,即用玛尼堆模拟神山,再运用“模拟巫术”使山神的神力转到玛尼堆上,更加有力地证明玛尼堆是神山的缩影,其神力和功能与神山等同,掺杂了对祖先崇拜的热情和对自然征服的欲望。但是随着时代的演变,玛尼堆的形式也发生变化。现在的人们一般都用白色的涂料把坟墓刷成白色,并把一些白石镶在坟墓上,类似于玛尼堆的造型。无论怎样都是以白色为代表,都希望已故之人能尽快转世并祈祷在阴间一切平安。通过这种方式来祭奠亲人,灵石崇拜传递着一种佛教教义,是人们对生死的领悟。

灵石崇拜在众多原始氏族中广泛传播,是一种文化交流的结晶。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中,人们对巨石饱含崇拜敬仰和恐惧的复杂心情。在西藏,苯教崇尚白色,教派的许多神仙圣祖也以白色为尊,在不断演变中巨石膜拜受到崇白影响,但这种杂糅现象最初只影响到苯教徒上层。直到公元7世纪佛教传入,原始苯教的崇白思想也被佛教徒吸取,不断推广到信众上下。佛教经义把人们在世间的善行和恶举称为“白业”和“黑业”,在此影响下将巨石崇拜分为白石崇拜和黑石崇拜两种,视“白石”为善、“黑石”为恶,可见在藏族灵石崇拜中也包含了宗教教义。

弗莱认为文学是移位的神话,任何文学文本构建都充斥着神话的功能和色彩,根据这种理论我们在文学作品中也探寻到了几种灵石崇拜的原型变异:首先是将作品贯穿在灵石的原型之内,例如古典名著《红楼梦》。在文本的开头部分自然引用了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传说,赋予了奇幻神秘的色彩,奠定了灵石崇拜的基调。文本利用石头是自然本真并代表着大自然浑然一体的美感象征含义在引子中写到:“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鸿蒙乃是天地开辟前一团混沌的元气,这团元气自被盘古劈破以后,形成的是什么?古人认为是石头,足见石头的寓意重要。同时古人还认为石头是卓尔不群的高洁代表,虽然顽固但在宗教范围内有着特殊的涵义,随之在《红楼梦》中将衔玉而生作为故事的开端,围绕着主人公贾宝玉的出生紧锣密鼓地铺排了奇石出生的非凡气氛。石的来历是神界、与俗界之间的通灵宝物,然而石头在通灵以后便失去过往的天然本真,变得贪恋世俗,一些学者认为贾宝玉的形象就是那块遗失的补天石在青埂峰下默默无闻,在故事的展开部分贾宝玉多次摔玉,不仅写出了主人公的痴狂,还引出了他的石头本性和自然的映照。作者在文本的构建过程中不单单写到摔玉,还有赏玉、砸玉等情节显示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可以说《红楼梦》就是将故事构建在了一块灵石之上,以灵石为原型塑造人物并服务情节。

其次是将主人公和石头的传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运用灵石的崇拜思想刻画人物并赋予情感。例如在名著《西游记》中主角孙悟空的石中出世,是远古关于祖先诞生的石头神话在近代的一次文字复活。“那一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正是由于人们对灵石的自然崇拜,遂将某些石头的可贵品质设置在主人公的身上,从而完成文本的创作并寄予无限的希望。由于石头的天性,主人公冲破繁复戒律的限制,渴望自由,隐晦表现了明末市民阶级声势浩大的反封建要求,石头神话赋予了铲除一切邪恶势力的权利和本领,在写猴的同时也将人的主体意识融汇其中。

最后是利用灵石崇拜来明确文本的主题,例如名著《水浒传》。一般而言我们所着眼的都是以上两部文学作品,忽视了《水浒传》中点滴的石头描绘,而对于小说的主题反叛性和石头的联系更是知之甚少。在文本中出现的“石褐天书”,表面上所宣扬的定数、宿命,甚至是迷信的、落后的东西,实际上这里面包含有革命性的内涵,不能一般化对待。石竭被石板压住,而石褐又镇住了“魔君”,初看起来似乎是两样根本不同的东西,事实上它们是同一个事物,具体为“魔君”上应天星,但天星却又可以下降为石。在小说中晁盖梦见北斗七星下降,因而有石竭村聚会,更不用说最后石竭天文上注明有一百单八星,这些都表明了石竭即是魔君,魔君即是石竭。由于冲破石板压镇可看出神石原型的冲破、反叛的特性,也就是“压迫愈深,反抗愈烈”的精神表征,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冲破与反叛的主题思想。

[1][加]弗莱.批评的解剖[M].陈慧,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2]王倩倩.弗莱神话原型理论渊源[J].学术探讨,2011(7):346-347.

[3]温华川.浅析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6):140-141.

[4]梅笑冰.弗莱神话原型理论述评[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1):118-122.

[5]刘文涛.《红楼梦》中“梦”的原型意象解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9):151-152.

[6]林继富.藏族白石崇拜探微[J].西藏研究,1990(1):138-146.

[7]潘承玉.石头原型与文学传统[J].东岳论丛,1993(5):42-46.

[8]赵锐.浅析弗莱的原型批评美学[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48-50.

猜你喜欢

灵石弗莱崇拜
英国FLYGER弗莱戈阀门有限公司
英国FLYGER弗莱戈阀门有限公司
英国FLYGER弗莱戈阀门有限公司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英国 FLYGER 弗莱戈阀门有限公司
“灵石山药寮”
我崇拜的那条“龙”
决战学院星座(试阅读)
西夏天崇拜研究
徐州龟山·中国赏石长寿石(灵石润·苏东坡杯)精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