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湖北书院考(上)

2014-04-17柏俊才

荆楚学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讲学书院

柏俊才

(华中师范大学 历史文献所,湖北 武汉 430079)

明代湖北书院考(上)

柏俊才

(华中师范大学 历史文献所,湖北 武汉 430079)

明代湖北书院有105所,在全国书院教育中处于较高的水平。若以功能来划分,明代湖北书院大致可分为讲学、科举、祭祀三类。事实上,每个书院都具有这三种功能。与全国其他地区相一致,书院是王守仁、湛若水及其后学讲学的产物。明代湖北书院讲学的流派主要是阳明(王守仁)、甘泉(湛若水)和白沙(陈献章)三派,李承芳、何迁、葛寅亮、顾阙、顾问、耿定向、耿定理等儒师或主白沙,或宗阳明,或宗甘泉,建立书院,开席讲学,推动了湖北书院讲学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明代湖北儒学的传播。

明代;湖北;书院;讲学;儒学

中国书院在明代经历了初期沉寂、中期繁荣、后期衰落的发展历程,湖北书院也不例外。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明代湖北新建、重修书院主要集中在成(化)正(德)嘉(靖)万(历)时期,有67所,占明代湖北书院总数的63%,是湖北书院的恢复与繁荣期。嘉(靖)万(历)时期,新建、重建书院26所,占明代湖北书院总数的25%,是湖北书院的繁荣期,明初的洪武、建文时期可考的湖北书院仅2所,占1.9%,明末崇祯年间新建、重建书院7所,占6.7%。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明代湖北书院的发展与全国的趋势大体是一致的。

明代湖北书院在全国的地位若何?邓洪波先生在《中国书院史》很早就给出了恰当的描述。邓先生将明代全国书院分一、二、三级,湖北属第二级,是明代书院发达地区。这个描述大体是准确的。湖北书院若从全国来看处于中上水平;若与最发达的江西、广东比较起来,差距很大;若与相邻的河南、湖南比较,发展水平略高;若与最不发达的辽东比较,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因此,明代湖北书院教育处于全国较高的水平。

据笔者所考,明代湖北书院105所,大致可以分为讲学、科举、祭祀三类。这种区分只是为了行文的需要,事实上,在明代,所有的书院都是为了教育青年士子,为他们走入仕途做铺垫,我们很难找到一个纯粹是为了讲经或只为祭祀的书院,相比之下,哪种只要稍微突出些,就把它们归入该类。

一、讲学书院

从某种意义上讲,明代书院是王守仁、湛若水及其后学讲学的产物。王守仁身体力行,亲登讲坛,宣扬其“破心中贼”“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学说,并建立了讲会制度;湛若水足迹所至必建书院,宣播其“随处体认天理”的理论,并提倡会讲;王、湛后学继承乃师之事业,把书院讲学推向辉煌。明代湖北书院讲学的流派主要是阳明(王守仁)、甘泉(湛若水)和白沙(陈献章)三派,何迁、葛寅亮、顾阙、顾问、耿定向、耿定理等儒师或宗阳明,或宗甘泉,建立书院,开席讲学,推动了湖北书院讲学事业的发展。据笔者所考,湖北以讲学为主的书院有39所,兹考证如下:

二程书院:址在黄陂,原名河东书院,是宋代黄州郡守李节在二程(程颢和程颐)祠的基础上建成的,后荒废。明景泰年间(1450—1456),同知蔡绶建二程祠于鲁台山下。天顺年间,签事沈靖建双凤亭。成化二十一年(1485),知县李恒改旧祠为享堂,复建新祠于前。弘治年间,推官罗翰增修,同知谢朝宣易其匾为二程书院。二程书院在明代经过多次重修与扩建,《湖广通志》载明邑人杨廷蕴、县丞李成纪也曾重修过二程书院,后又改名为望鲁书院。陈凤梧《二程书院记》云:“邑士子知所响慕者,往往讲肄于其中……与濂溪、南岳、岳麓、石鼓诸书院并称,而祠祀如故。择士之有志者,俾读二夫子之遗书籍。”[1]725二程书院继承程颢和程颐之衣钵,弘扬理学。

义学书院:址在嘉鱼县,原名湖西义学,是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李宗儒所建,南宋元代屡次重修。李承芳先后于明朝弘治十三年(1500)重修义学书院,持续时间不久又均荒废。弘治十六年(1504),李承勋奉上谕重修李氏祠堂。王锡爵《李氏重修世祠堂记》有云:“疏请匾额于世祠堂,以褒显其先人。上御书‘报本’二字赐之,则李氏之耿光家宗者,有其道而朝廷崇德劝功之典亦昭昭于无穷也。”[2]嘉靖四年(1525),李立卿在李氏私塾的基础上建义学书院。李承恩、李承芳、李承箕、李承颜高中皇榜,成就了义学书院教育的英名。李承芳、李承箕兄弟师承白沙先生(陈献章),致仕后在义学书院讲学,宣扬“静坐”“贵疑”“以自然为宗”等思想,湖北明代书院讲学中,有别于甘泉、阳明的另一学派,史称白沙学派。

象山书院:址在荆门州(今荆门市)西蒙泉南,正德五年(1510)参政钟文俊建。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陆九渊任荆门军知军。陆九渊上任后,正值金兵南侵压境,他便主持构筑荆门城,并开挖了护城河渠,还大刀阔斧地改革荆门军的税收弊端和不合理体制以及官场的陈规陋习,重视整军习武,废除了荆门境内税卡,减免捐税,一时间荆门商贾云集,税收日增,民讼渐息,盗贼敛迹。闲暇之时,陆九渊在象山进行讲学活动。正德五年(1510),钟文俊任湖广参政,在象山遗址建象山书院,祀陆九渊,传播其“心即理”的心学理论。

问津书院:址在黄冈县北九十里,宋末龙仁夫建,后毁。明代重建,“先师庙在今庙右百步外,元末毁。明隆庆初知府孙光祖重建,邑儒郭庆、吴良吉与黄安耿定向、定力复讲学于此。至万历时萧继忠、王陞始纠同志移建今处,颜今名,一时生徒称盛”[3]343。据《问津书院志》记载,明代先后十一次修葺问津书院,特别是万历四十三年(1516)郡守王世德移建和隆庆元年(1567)知府孙光祖重建影响最大。明代主讲问津书院的有七十四人之多,尤以王阳明的弟子、再传弟子以及后学居多,像耿定向、耿定理、萧继忠等等,可以说,明代的问津书院成为王阳明心学传播的中心,在黄州,乃至全国影响巨大。

崇正书院:明代有两个崇正书院,一在蕲州,一在石首,二者相去400多公里,修建者不同,应属两个不同的书院。石首县崇正书院原名城南书院,景泰年间(1450—1457)汪浩建。正德十二年(1517),城南书院由石首县南移至县西北,知府姚隆、推官吴天挺、提学张邦奇、监察御史王度、知县李芬合力扩建,并改名为崇正书院。张璧《崇正书院记》云:“夫崇正者,崇正学也。正学者,圣贤之学,画于《易》,着于《书》,咏于《诗》,笔削于《春秋》,节文于《礼》,难疑答问于《语》《孟》,皆是道也。”[4]由此知,所谓“崇正”,其意是指崇尚儒家正宗学问,也表明了书院讲学的主旨,希望书院能够教化一方,可以与濂溪书院、岳麓书院并闻于天下。蕲州崇正书院在北门外,嘉靖年间顾阙所建。顾阙,字子良,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任刑部主事、福建副使等职,后辞官,三十七岁回蕲州讲学,其兄顾问也同时乞归,时人为之语曰“天下清绝,顾问顾阙”,又比之如宋代二程。顾问致仕后,在家乡创办崇正书院,并让顾阙主持,自己主讲阳明书院。顾阙精通“道德性命之学……尤精《诗》《易》”[3]674,由此看来,蕲州崇正书院的讲学以理学家吕祖谦的“道德性命之学”为主,弘扬宋明理学。

白石书院:址在随州西,知府李逢为都御史李中建。李逢,字邦吉,嘉靖八年(1529)进士,曾任德安知府。李中,字子庸,江西吉水人,明正德九年(1514)进士,曾任都察院副御史。李逢任德安知府的时间不可考,李中大约在嘉靖年间(1522—1566)任都察院副御史,白石书院大约是此时所建。李中受学于杨珠,珠学自传注以溯濂、洛之学,弟子出其门者,以解释考据为名家,但自谓所学不在此,晚以李中为传人。李中在白石书院的讲学仍以传播儒学为宗。

道峰书院:址在麻城县西牛棚山,嘉靖年间知县陈子文、隐士毛凤起建。毛凤起,字瑞东,号道峰,有名乡里,屡诏不就。毛凤起少习举业,后弃之,追随王守仁学习数年,知县陈子文景仰毛凤起。 嘉靖九年庚寅(1530),麻城知县陈子文建道峰书院,借其名“道峰”命名,远近求学者众多,专供隐士毛凤起居住和讲学之用。“究心性命之学,闻阳明先生倡道东南,徒步从之。居数年有所得,归而授徒,作《心学图》,致知说以淑人士。先生之道以诚敬为入门,以践履为实地”[5]792,则毛凤起在道峰书院的讲学以传播理学为主。

阳明书院:此书院本韩琦读书处,为宋人所建,年久失修,明代冯天驭重修。冯天驭,字应房,号午山,嘉靖十四乙未(1535)进士。冯天驭“生平学有本原,深契邹东廓宗旨。霍渭崖常语人曰:‘冯应房何其温而能立也。’累官刑部尚书致仕,归于南湖,建卧云楼,校刊《文献通考》”[3]733。冯天驭重修阳明书院的时间不可考,大约是其致仕之后。冯天驭“深契邹东廓宗旨”,则阳明书院的讲学仍以弘扬理学为宗。冯天驭聘请理学家顾问主讲,学规极严。

青阳书院:址在通城县。宋通城县知县邹余创建资深堂:“(邹余)乃因民之余力而作斯堂。于是投耒耜而挟书,弃惰游而受业者日志焉。顷之,夙夜于其家者,知贵老出入于其乡者,知尚齿于市、于田见儒衣者皆肃然。父老乃相与叹曰:‘毁我财而成我子弟,劳我力而逸我耆老,盖学之功耶!’”[6]邹余在资深堂讲学,教育青年士子。明代湖广巡抚顾璘在资深堂之旧址创建书院。顾璘,字华王,上元人,嘉靖十八年(1539)任湖广巡抚,创建青阳书院。顾璘在青阳书院讲学的情形不可知,然其在临海县学讲堂上谆谆告诫后学的一段话,可以反映出其一贯的书院教育思想:“学圣人之道自讲习始必有恒居焉,而后师友居于斯,朝夕业于斯,无涣散荒怠之习以坠其学,庶几有成焉。然非静深无以宁志,非高明无以发虑,此其区也乎?居其区,不事其学,事其学,不务其明道,虽堂堂乎衣冠孔氏,非孔氏徒也。”[7]传诵孔子之道,群居切磋,推陈出新,多有创见,这就是顾璘在青阳书院的讲学思想。

西湖书院:址在孝感县西湖中明月台上,原为宋艺祖(太祖赵匡胤)沽酒处,嘉靖年间德安知府陈谟建。相传赵匡胤自小家贫,早年曾浪游楚地,以推车贩运为业,一次在孝感西湖村贩运莲藕时,得酒馆伙计豆油藕卷活命,即位后,忽然想起当年在西湖酒馆吃过的难得美酒和佳肴,顿时感慨万分,为了不忘旧情,便特对孝感颁发诏书,取消西湖禁酒令;今孝感城西入口处,还立有“宋太祖沽酒处”一石碑,诗题“高馆临湖旧业荒,青帘市岸指垂扬。金舆玉辇无消息,犹想当年酒瓮香”,此处乃孝感八景之一的“西湖酒馆”遗址,西湖书院就建在此遗迹之上。陈谟,字公赞,广东顺德人,嘉靖十九年(1540)任德安知府,在孝感建西湖书院。陈谟是湛若水的弟子,从游西樵烟霞洞,筑仰止亭,讲学其中。在西樵山上,湛若水在自建的大科书院和云谷书院讲学,陈谟与其交往颇多,深受其思想影响,故陈谟的西湖书院讲学,更多的是弘扬湛若水“随处体认天理”的思想。

吉阳书院:址在安陆县吉阳山,何迁建。何迁,字益之,号吉阳,祖籍安徽和州,其先祖定居湖北安陆,历任吏部从事等职。嘉靖四十一年(1562),何迁辞官回安陆,在吉阳山下建吉阳书院,从事讲学活动。吉阳书院建后,地方官员常慕名前来拜访,何迁有《谢郡佐山溪蒋公达亭施公仰憵孙公傅春至草堂》组诗纪其事。何迁受业于甘泉(江苏扬州)湛若水,“湛门多讲研几,而先生以止为几,更无走作也。其疏通阳明之学,谓‘舍言行而别求一心,外功力而专任本体,皆非王门种子’”[8],其不墨守师说,学说介于王守仁与湛若水两家之间,而另立新义,故在当时引起很大的争议:“以讲学其为南刑部,偘偘持法。不少贷忌者竟用前语中公,遂罢。公咲曰:‘以讲学中我固当,我响者不能毋讲,而今乃毋讲也。’自是益开席授经。”[9]坚持己见,讲学不辍,数百人追随。

天窝书院:址在黄安县(今红安县),原为耿定向讲学处。天窝书院位于距黄安县十五里的五云山之颠,是耿定向讲学之处,原是一个山洞,由于镌刻“樵洞”二字,故称石林樵洞。嘉靖四十四年(1565),耿定向致仕后,在石林樵洞讲学。与耿定向一起在此讲学的有耿定士、刘廷谏、王国佐、秦思君、耿定晓、吴愿学、张四维、秦德修、胡楚材、刘鑰、秦思通、赵任、耿定章、耿定吉、耿汝霖、熊巨、真应泰、耿叔台十八人。《光绪黄安县志》描述当时讲学的盛况:“当时海内宗工,如比部郎盱眙罗汝芳、泰和胡直、安福邹善皆至其地,而一时朝夕相从,讲习不倦者,则彭公东莪台、焦公若侯竑、黄公守拙彦士、耿公子健定力、吴公敬菴国宁、庐公心斋廷箎、周公柳塘思久、庐公钦父尧臣、耿公季通应衡。有何心隐者,不知何许人,与其徒吕四峰亦以问学来安,从恭简游。师弟尝相抱痛哭于山中,人莫知其所谓。温陵李贽侨居于窝,所著《焚书》《藏书》《续藏书》,半脱稿于其间。”[10]52由这段描述来看,几乎阳明学派的代表人物大多都来天窝书院讲学,由痛哭的何心隐师徒、埋头著书的李贽,可以想见天窝书院对这两个异端的批判是非常激烈的。

辅仁书院:址在麻城县东,嘉靖年间邑人周思久建。周思久,号柳塘,嘉靖二十三年癸丑(1553)进士,任琼州知府,致仕后隐居故乡麻城。周思久建辅仁书院的时间不可考,当是其晚年隐居麻城之时。周思久隐居的地方名曰钓台,在麻城县东二十五里凤陂河,两水夹流,巨石突起于河,中纵横各三丈许,风景优美。“与耿定向相友善,尝谓门人归善杨起元曰:‘学必求至圣人,非但欲为好人也,饮之酒酒酸。’又谓之曰:‘世人云酸秀才,愿子他日无此味也。’”[5]724周思久与耿定向相友善,又与李贽为莫逆之交,而耿定向与李贽水火不相容,“酸秀才”是指耿定向,抑或李贽,由此可略知。周思久在辅仁书院的讲学以弘扬理学为宗,具体情况虽不可知,但恐怕是充满火药味。

同仁书院:址在潜江县西,为督学签事刘垓所建。刘垓,字达可,号肖华,安福人,后寓居潜江,隆庆五年(1571)进士,“致仕归里,睦乡党,善风俗,益以明道为己任,建同仁书院,讲学以掖后进”[11]1035。邹元标《同仁书院记》云:“昔夫子设教多术矣,有言孝者,有言性者,有言敬者,其说不同,独言仁之旨不一而足。”[11]336又刘元卿《同仁书院记》亦云:“夫求仁为学之主谓也,而同仁则所以求仁者也。”[11]339这两篇文章都说明书院取名“同仁”,意在传播孔子“仁”学思想,“同仁”意即求仁,显示同仁书院办学的宗旨。邹元标《同仁书院柬诸同盟》诗云:“同仁丽馆枕山隈,有客翩翩暮雨来。我里衣冠原不忝,此乡文物更多才。虚窗尽集桐云色,曲栏斜通玉涧回。最是传心难寄语,春风习习到江梅。”[12]19由此诗知同仁书院讲学之盛。

文忠书院:址在光化县(今老河口市)耿家河口,为宋代欧阳修讲学教化之所,后毁于水灾。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光化县知县郑蔓重建文忠书院,并迁于县城隅。万历元年(1573),光化县知县陈其范迁文忠书院于城内迎晖街。何迁《重修欧阳文忠公书院》云:“相率至书院,比数侯所为,如见文忠公近在俎豆,而光化庠序之盛着于楚服矣。”[13]836说明郑蔓讲学文忠书院,不仅传播了儒学,而且使得光化成为楚地学校教育的典范。何迁《重修欧阳文忠公书院》又云:“是邑博卢阳周君谟,括苍董君渊,□□诸生,刘珂、魏鸣谦、韩应嵩越数百里至吉阳山中问计于余。”[13]836文忠书院的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光化县,而是覆盖了方圆几百里。

大观书院:址在监利县,万历二年(1574)知县李纯朴建。李纯朴,字文伯,号怀野,定远县人。万历元年(1573),李纯朴出任监利知县,次年,亦即万历二年(1574),创建大观书院。李纯朴《大观书院记》称将书院命名为“大观”的原因是:“诸士子居斯游斯,必也脱凡近而游高明,繇下学以期上达。观六艺之广,崇穷道德之渊深,近稽濂溪,上溯朱泗,潜心圣学,寤寐性真,广于江海,崇以山岳。养之为天德,发之为王道,旷然无不通,昭然无不明,则其所观岂不大哉!”[14]希望青年士子由程朱理学入手,有一种开阔的视野,进而方能领略圣人之道。

叠山书院:址在兴国州(今阳新)富川门外,原为宋人谢枋得祠堂。谢枋得,江西信州弋阳人,字君直,号叠山,别号依斋,因得罪权臣贾似道被贬谪兴国(今阳新县)。谢枋得的叠山读书堂在兴国州谢公墩。在思想上,谢枋得受朱熹的理学思想影响较深,他在《与参政魏容斋书》中说:“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事二夫,此天地常道也,……此某书中第一义也。”[15]黄澄《去日遗叠山祠碑记》云:“开讲堂,士林响集,慨然以植世教立民彝为任。”[16]谢枋得亲自在叠山读书堂讲学,传播朱熹理学思想。南宋德祐年间(1275—1276),兴国州人在谢枋得叠山读书堂旧址建谢枋得祠,开始祭祀。弘治十二年(1499),知州胡瀛先徙祠于学宫北,继徙祠于学宫东。嘉靖十九年(1540),知州吴希贤扩建谢枋得祠。万历四年(1576),知州杨士元在谢枋得祠故址建叠山书院,供奉谢枋得。

钓台书院:址在黄安(今红安)县,原名钓台书屋,是耿定理讲学处。耿定理,黄安人,字子庸,耿定向的弟弟,隐居家乡五云山,终身不仕,海内称八先生。“公以布衣自老,慕严子陵之为人,因以名其斋。四方之士多归之,罗念菴、陆五台、何心隐、吕四峰、李卓吾诸前辈与先生游寓于此。”[10]53耿定理与诸学界前辈交往,势必对其思想产生影响,对其影响最大的当属李贽。万历九年(1579),李贽辞官,借住在耿定理家中。耿定理不求功名,只读书耳。万历十二年(1584)七月,耿定理病死,李贽写出《哭子庸》祭拜他。李贽与耿定向矛盾极深,李贽反孔,耿定向尊孔,耿定理从中调合。耿定理去世后,李贽与耿定向矛盾进一步激化。因此,耿定理在钓台书院的讲学,与哥哥耿定向略异,接近李贽的异端思想。

尚行书院:址在云梦县北门外,为邹观光讲学之处。邹观光,字孚如,德安府云梦(今云梦县)人,曾官吏部郎。明万历二十年壬辰(1592),邹观光辞官回原籍,在云梦县北门外建尚行书院。邹观光《尚行精舍记》称书院取名“尚行”的原因是:“以太守张公尚行说镌之石,其言曰:‘伊尹因汤聘以觉,后知后觉自任,此犹有待也。孔子与七十二子讲德洙泗,开万古思文之传,则乌乎待也耶?’”[17]查《光绪德安府志·职官》,明代张姓德安府知府有张澍、张标、张子衷和张凤来四人,其任职时间均与邹观光建尚行书院的时间不符,故“太守张公”是谁尚不得而知,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理解“尚行”说。“尚行”说是宋代理学家邵雍的观点:“夫天下将治,人必尚行也。天下将乱,人必尚言也。尚行则笃实之风行焉。”[18]其意在于提倡实际行动,尊崇实践。邹观光在尚行书院的讲学活动,就是以邵雍的“尚行”说为依归,鼓励青年士子发奋读书,厉行实践。

洞龙书院:址在黄安(今红安)县似马山,是明代理学家吴心学讲学处。《光绪黄州志》云:“洞龙书院距城十二里,在似马山之麓。处士吴公少虞心学讲学于此,进士吴公曲罗读书发解处,温陵李贽在天窝所著书亦半成于此。今圮。”[3]53吴心学,号少虞,泰仙里人,“隐似马山中,凿山开迳,倚石为壁,引木为巢,于绝顶两岩间面柱静坐者久之。寻复访学求友,足迹几遍海内。收遗书数百卷以归,讲会益力,教人以下学上达为宗”[10]221。吴心学讲学之处初为洞龙书屋,后建为洞龙书院。至于建书院的时间无载,也可大略考知。据董其昌《吴曲罗传》所载,吴曲罗进士及第的时间在万历二十三年(1595)。吴曲罗考取进士后,黄安人为了激励后进,将原先的洞龙书屋扩建为洞龙书院。耿定向、李贽、周思久曾到洞龙书院游览、讲学,并在山上题词;李贽也曾在此著书,则洞龙书院修建的时间应在万历年间。今《耿天台先生文集》中收录耿定向《与吴少虞》书信四首,从中可以窥见两人思想略异,则两人在洞龙书院的讲学恐有论争。

天台书院:址在黄安县,初为黄安人耿定向读书处,万历三十二年(1604)至三十七年(1609)间黄安知县胡尚质建。天台山景色非常优美,明人邹善有《天台十景诗》,分咏天台山上了心关、坐忘台、留月崖、宾阳壁、抚松岩、披云峰、探奇窟、卧龙洞、作霖池、告天炉十景,则天台山是读书的好去处。耿定向年轻时曾读书天台山,其后曾多次登临,其《重游天台二首》《天台别意图二首》,均是其七十余岁时重登天台山之作。明人焦竑《天台书院记》有云:“当其(耿定向)校士新安,拔胡侯于髫龄中,而授之学。至是绾印绶来为邑令,乃尽推先生之言……造先生之庐,与其弟子讲求未坠之绪……奉先生像。”[3] 348“胡侯”“邑令”指知县胡尚质,万历三十二年(1604)至三十七年(1609)任黄安知县,在任期间,钦佩耿定向,在其读书处建天台书院,计讲堂三楹、书舍二十楹等,初具书院规模。焦竑《天台书院记》又云:“天台先生崛起楚之黄安,推明孔、颜、周、陆之学,与乡人肄习之从游者,屨恒满户外,已宦辙所至,又自其相达诸四方。”[3]348由此知天台书院以传播理学为宗旨。

汉东书院:址在随州龙会门内,万历四十年(1612)知州王纳言建。王纳言,信阳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王纳言任随州知州,万历三十九年辛亥(1611),何迁与王纳言商议建汉东书院,次年(1612)汉东书院落成,并建随珠堂讲学其中。王纳言《随珠堂记》云:“尔多士生名胜之邦,禀精英之气。人人之心具有灵珠其未雕凿之初。若珠怀于水,宜以《诗》《书》义理锤琢之。学问既成之后,若珠珍于席,必洁操修谆行谊以保持之。”[12]461王纳言以随珠为喻,勉励青年人发愤读书。何宗彦《汉东书院记》云:“萃多士会讲,左右设斋舍数十楹,俾士之俊者读书其间……观摩切磋,则知不足。知不足则知进,而宇宙之大全可睹矣。公所建书院意盖如此也。”[12]469群居切磋,讨论学术,促进成长,汉东书院的学术氛围是非常自由和活泼的。

江汉书院:址在广济县(今武穴市)龙坪,万历三十八年(1610),史学迁为瞿九思讲学建。瞿九思,字睿夫,黄梅人,明代理学家。万历三年(1575) 八月,黄梅县令张维翰违制苛敛,民殴辱之,维翰诬九思倡乱,吏部尚书张瀚庇护维翰,瞿九思由此蒙冤,被囚禁于武昌监狱,后流放于塞外。史学迁,字惟良,万历二十年壬辰(1592)进士。万历三十八年(1610),史学迁到黄州后,知道了瞿九思的事迹,在黄梅、广济毗连的鸿垴洲(即今武穴垅坪)建立江汉书院,专供其讲学之用。江汉书院左有六贤祠,张惟金《六贤祠记》指出六贤是胡应中、胡士容、寇学海、金之纯、李起观、金德嘉,并说“此数公者,其行实或垂国史,或载省郡邑志,表表在人耳目间,生同一隅,名在百世,此龙坪诸君子所以仰其风而思熏其德,而慨然以慕”[19]。此六贤,或以节义功名闻名显,或勤于王事,或持身方正,或以诗歌雄起,是当地人中的楷模。瞿九思在书院讲学多年,治学严谨,门徒皆有建树。瞿九思少“事罗洪先。十五作《定志论》。后从同郡耿定向游,学益进……九思学极奥博,其文章不雅驯,然一时嗜古笃志之士亦鲜其俦”[20]。瞿九思师事罗洪先,又与耿定向交游,则其在江汉书院的讲学以传播理学为宗旨。

王公书院:址在黄冈县,原名正宗会馆,是明代王陞讲学之处,后改名为王公书院。王陞,字进吾,黄冈本地人,万历四十三年乙卯(1615)举人,“致仕归,率子弟讲学于正宗会馆”[3]671,则王公书院建于王陞致仕之后,具体时日不可考。王陞学宗湛若水,主张“随处体认天理”,与阳明学派略异。

濂溪书院:址在钟祥县东七里湾之褚家堰,万历四十四年(1616),湖广提学副使葛寅亮建。葛寅亮选拔优异之士到书院,亲自讲学,为当地培养英才。濂溪,即濂溪先生周敦颐,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葛寅亮将书院命名为濂溪书院,表明其弘扬理学的宗旨。

文昌书院:址在钟祥县东。文昌书院是何人所建,诸书均未记载。万历四十四年丙辰(1616),高第、吴尚默建文昌阁,邹元标有《文昌书院东诸秀才是日校文》诗。邹元标是万历二十九年(1601)的进士,则文昌书院的创建似当在正德或嘉靖年间。文昌书院讲学的具体情形已不可知,然从高第万历四十四年丙辰(1616)写的《尊经阁说》可见其尊经思想:“经常道也,所当尊也……尊经者,不以文视经,必以心视经。不以诵读为尊,必以崇敬佩服为尊。”[21]

碧霞书院:址在安陆县北石柱山上,万历四十五年(1617)湖广提学副使葛寅亮建。葛寅亮,字冰鉴,号屺瞻,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任湖广提学副使、湖广参议等职。万历四十五年(1617),时任湖广提学副使的葛寅亮在安陆县城北石柱山上建碧霞书院。葛寅亮精于理学,在思想上以王守仁心学为依归,“阳明先生尝以良知为学者教父,我湖南葛屺瞻师起而入其室”[22]。葛寅亮在碧霞书院的讲学,是鄂东传播王学的重要阵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葛寅亮还会针对各地文风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吴越文秀,而屺瞻劲之以骨;江右文衍,而屺瞻束之以法;楚文豪,而屺瞻泽之以雅;闽文博,而屺瞻精之以理”[23],故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追随他学习的达千人之多。

洌泉书院:址在襄阳城南凤凰山南麓习家池,明提学道葛寅亮建。习家池,又名高阳池,是襄阳最早的古代私家园林,位于襄阳城南约五公里的凤凰山南麓。东汉初年,襄阳侯习郁在宅前筑堤修池,引入白马泉的水,池中垒起钓鱼台,列植松竹,后人称之为“习家池”,现称“习家祠”。习家池景色优美,是历来文人墨客写作和游玩之地。东晋著名史家习凿齿曾隐居于此,读史诵经,所著《汉晋春秋》洋洋洒洒五十四卷。 西晋永嘉年间镇南将军山简镇守襄阳时,常来此饮酒,醉后自呼“高阳酒徒”,故习家池又名“高阳池”。葛寅亮修建洌泉书院的时间不可考,估计当与碧霞书院同时或略后。

江汉书院:址在江夏治东,后移治西,万历年间提学葛寅亮建,因江汉二水流经而命名。江汉书院在明代影响不大,故能看到的资料有限,具体讲学情形不可知。清代多次重修,蜚声楚地,影响甚巨。

复中书院:址在沔阳州(治所在今仙桃市西南沔城镇),明人陈柏建。陈柏,字子坚,一字宪卿,沔阳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官至选兵部职方司主事。万历四十八年庚申(1620),陈柏罢官后在沔阳建复中书院。陈柏《复中书院记》云:“构屋数楹,为讲习所,所藏经籍子史日游焉。以课吾子弟,里中少俊暨四方咸有造者。”[24]取名“复中”,有恢复儒家正学之意。

定惠书院:址在黄冈东清淮门外,相传为东坡故居,明崇祯初年知府祝万龄建。定惠院,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后的最初居住地。明弘治十三年(1500),当地人找到了定惠院故址,在此修筑了一些纪念性的亭、轩,总匾为“坡仙遗址”。明万历黄冈县知县茅瑞征筑啸台于此,崇祯时黄州知府祝万龄在此建定惠书院,“寅集两学诸生于定惠院,延儒士王家钦为师,迪以正学”[3]479。祝万龄建定惠书院,聘王家钦主讲,均以传播理学为主。

经正书院:址在麻城县南,崇祯年间知县蒋煜所建。蒋煜,号羽公,武进进士,崇祯元年戊辰(1628)任麻城知县,崇祯五年壬申(1632)建经正书院,供奉濂溪先生周敦颐、晦菴先生朱熹。邹知新《经正书院兴废记》云:“每至院,咿唔声四达春牖,左开秋窗,右豁环池,成浦远屏泼翠,所谓启轩瞰南峰也。”[5]322经正书院以弘扬理学为教学宗旨。

钦父书院:址在黄安县(今红安县)南城外,明卢尧臣建。卢尧臣,字赞勋,号钦父,中和里(今武汉市首义路)人。崇祯二年(1629),卢尧臣致仕,在黄安创建钦父书院。卢尧臣七世祖卢大儒、父亲卢廷箎均是著名的理学家,卢尧臣博通五经,具有很高的儒学造诣,其在钦父书院的讲学,当以传播儒学为主。吴季舒、刘之桢、吴之珍、姚德升、姚又次、刘克济、江叔清、卢尔悙、卢尔恒、卢尔慥、卢尔悌、卢尔怿、卢之懔、卢尔恂等人,或主讲钦父书院,或与卢尧臣讨论学问,钦父书院的学术气氛是极为活跃的。

郑公书院:址在京山县南,原名敬业书院,云南道御史郑友元建。郑友元,字符韦,号澹石,京山县人,天启五年(1625)进士,历任青浦知县、云南道御史等职。郑公书院当是郑友元罢官后隐居家乡从事著述时所建,具体时间无载。陈子龙《寄郢中郑澹石座师》诗为我们提供了考索的线索。此诗作于陈子龙29岁,即崇祯九年(1636),此时郑友元已闲居于家乡,故郑公书院当是崇祯九年(1636)前后所建。初名敬业,大致是表明郑友元对书院教育的敬业精神。曾宪德《重修敬业书院碑记》云:“侍御手定章程,立石前厅,并云:‘本宦武嗣,郑姓子孙不得干预。’其书院但命庄头魏姓住守收租。嗣应城乡酌举公正二人,值年轻理意公而防备周矣。侍御故后葬于院左。”[25]郑姓子孙不得干预书院建设与经费,遴选公正之人掌管书院,确保了书院的健康发展。书院祭祀周濂溪(周敦颐),郑友元去世后增祀郑友元,讲学以理学为宗。

大宗书院:址在蒲圻县,崇祯十四年(1641)提学高世泰与知县鲁栻共建。《康熙湖广武昌府志》与《古今图书集成》所载略异:书院的名称一为“大宗”,一为“太宗”,显系传抄致误,笔者疑当以“大宗”为是;知县的姓名一为“鲁栻”,一为“曾栻”,由于资料所限,未知孰是。高世泰,无锡人,崇祯十年(1637)进士,崇祯十四年辛巳(1641),任湖广提学,建大宗书院。高世泰是东林党领袖高攀龙之子,故其讲学大宗书院时传播东林学,朱熹、张载等宋代理学思想得以在蒲圻县弘扬,令士习文风为之一张,影响颇大。

中洲书院:址在潜江县大关庙街东,原为郭氏家祠,又称孝思祠,为本地人郭世朝建。刘元卿《同仁书院记》云:“中洲书院,在大关庙街东,邑人郭世朝建。内有椿桂堂、环翠亭、讲经所、大本达道斋。”[11]343郭世朝,潜江本地人,贡士,生平事迹不详。由于资料所限,中洲书院讲学活动已不可知,然从明人赵釴《中洲书院诗并引》中可窥见中洲书院的讲学情形:“五经羽翼汉儒多,疑异千年几勘磨。为问经生传诵日,可曾重订宋儒譌(讲经所)。亭中幽人悟道蚤,六义终朝恣寻讨。至今飞翠扑帘来,阶下遍生书带草(环翠亭)。窦氏山前古树奇,何年移向楚江湄。绿荫满地书连屋,不见匡公来说诗(椿桂堂)。大本达道本无功,只在吾人喜怒中。要向自身寻位育,好从斋里问申公(大本达道斋)。”[11]344由此知,中洲书院是以传播儒家“五经”“六义”等正统思想为主。

甘露书院:址在黄陂甘露山下,邑人黄武滨建。“甘露书院在甘露山下,系黄武滨兄弟捐赀建。尝与进之韩公、颐宾翁公、笃伯周公、镇之邓公、汃伯邓公、以我王公、起华段公、幼学周公、源堤邓公九人讲学其中,今牌位具存,中设二程夫子木主祀焉。”[1]89黄武滨,即黄奇士,曾与其兄黄彦士一起读书于甘露山,后捐资修建甘露书院。黄奇士、黄彦士兄弟与进之韩公等十一人讲学甘露书院,想必学术气氛浓郁。黄氏兄弟有二程(程颢和程颐)遗风,黄奇士任寿春学正时,“设四科教士,首德行,次经济,三制义,四骑射诗赋。讲学课艺,风声蔚然”[1]212,则其在甘露书院的讲学贯穿了四科思想。

心山书院:址在蒲圻县斗门,明人李世纪建。《古今图书集成》称“心山书屋”,笔者以为当以“心山书院”为是。李世纪是蒲圻县本地人,其建心山书院的时间不可考。邑人潘之祯、王祚垣、马履昌、熊赞武仿白鹿洞学规在心山书院讲学,影响甚大。

[1] 刘昌绪.同治黄陂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

[2] 郭林.同治重修嘉鱼县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273.

[3] 英启.光绪黄州府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

[4] 朱荣实.同治石首县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318.

[5] 余晋芳.民国麻城县志前编[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

[6] 黄庭坚.鄂州通城县学资深堂记[M]//豫章黄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171.

[7] 顾璘.临海县学讲堂记[M]//顾华玉集·息园存稿.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6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502.

[8] 黄宗羲.明儒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5:325.

[9] 王世贞.通议大夫南京刑部右侍郎何公神道碑[M]//弇州山人续稿碑传.台北:台湾明文书局,1990:39.

[10] 朱锡绶.光绪黄安县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11] 刘焕原.光绪潜江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

[12] 文龄,潘亮功.同治随州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13] 钟桐山.民国光化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

[14] 王柏心.同治监利县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276.

[15] 谢枋得.与参政魏容斋书[M]//叠山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862.

[16] 魏钿.光绪兴国州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426.

[17] 吕锡麟.道光云梦县志略[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531.

[18] 邵雍.皇极经世书[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0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786.

[19] 刘宗元.同治广济县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489.

[20] 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7391.

[21] 罗同勋.同治钟祥县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552.

[22] 柴世埏.葛屺瞻先生祠记[M]//董天工.武夷山志.续修四库全书第72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440.

[23] 周之夔.葛屺瞻公祖海滨化雨诗序[M]//弃草文集.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214.

[24] 葛振元.光绪沔阳州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175.

[25] 吴游龙.光绪京山县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560.

[责任编辑:陈如毅]

2014-08-13

2012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湖北书院史研究”(NCET-12-0874)

柏俊才(1970-),男,陕西麟游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所教授,文学博士,国学研究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汉唐历史文献与文学。

G649.299

A

1672-0758(2014)05-0008-08

猜你喜欢

讲学书院
银龄讲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新追求
沐浴涵濡:群玉书院的讲学探索与反思
朵云书院黄岩店
白鹿洞书院记
黄舒昺书院讲学述论
著名笙演奏家朱家明先生来我院讲学
中国科学院莫宣学院士一行到山东讲学并开展野外考察
书院讲习一例
东亚书院的赓续与复兴
向书院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