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商隐祖籍、祖茔、墓址在河南博爱

2014-04-17魏美智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祖籍博爱县清化

魏美智,任 勤

(1.博爱县民政局 地名办,河南 博爱 454450;2.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覃怀文化研究中心,河南 焦作 454000)

一、李商隐对祖籍、祖茔的认定

研究李商隐的祖籍、祖茔,不能主观臆断,李商隐在《请卢尚书撰曾祖妣志文状》(故相州安阳县姑臧李公夫人范阳卢氏北祖大房)[1]780一文中,对自己祖籍、祖茔有基本的认定:

夫人姓卢氏,曾祖讳某,某官。父讳某,兵部侍郎、东都留守。夫人兵部第三女,年十七,归於安阳君,讳某,字叔洪。姑臧李成宪、荥阳郑钦说等十人,皆僚婿也。安阳君年十九,一举中进士第,与彭城刘长卿、中山刘□、虚清河张楚金齐名。始命於安阳,年二十九弃代,祔葬於怀州雍店之东原先大夫故美原令之左次。美原讳某,字既济,其墓长乐贾至为之铭。一子,邢州录事参军,讳某字叔卿。始夫人既孀,教邢州君以经业得禄,寓居於荥阳。不幸邢州君亦以疾早世,夫人忍昼夜之哭,抚视孤孙。家惟屡空,不克以邢州归□,故卜葬於荥阳坛山之原上。俾自我为祖,百世不迁。后十年,夫人始以寿殁,诸孤且幼,亦未克以夫人之柩合於安阳君。怀、郑相望,二百里而远,仍世多故,茔兆尚离,日月遄移,将逾百岁。曾孙商隐,以会昌二年由进士第判入等,授秘书省正字。所以称家,克谋启合。罪戾增积,降罚於天,卜吉之初,再丁凶□。永唯残喘,寄在朝夕,惧泉阡乖隔,松贾摧残。衔哀扪血,尽力襄事。克以来年正月日,启夫人之榇,归合於怀之东原。永瞻贻厥之恩,讵忘论撰之义,阁下我祖妣之族子,今天下之文宗,深惟托分之重,实仰锡类之旨。敢祈刊勒,荐慰尊灵。叩心献状,辞不宣德。谨状。

姑臧也称“盖臧”,在现在武威凉州区,为李商隐祖上祖籍属地。姑臧李氏,是陇西李氏的一个支脉。自范阳卢氏始祖而下至唐朝,共分四个支属,也称四房。第一房即为大房,即卢承庆支系;第二房,即卢翰、卢迈支系;第三房,即卢杞支系;第四房,即卢文纪支系。第一房卢承庆有七位弟弟,分别为卢承恩、卢承悌、卢承基、卢承业、卢承泰、卢承礼、卢承福,这些人都没有出任过兵部侍郎;卢承庆只有一子卢谞任吏部郎中,卢谞又有子滁州刺史卢郧和卢垣;卢垣之子卢幼临后为刑部郎中。“卢承庆,字子馀,幽州涿人。父赤松,为隋河东令,与高祖稚故。闻兵兴,迎见霍邑,拜行台兵部郎中。承庆美仪矩,博学而才,崇德尚俭,少袭爵。贞观初,为泰州参军,入奏军事,太宗伟其辩,擢考功员外郎。累迁民部侍郎。帝问历代户版,承庆叙夏、商至周、隋增损曲折,引据该详,帝嗟赏。俄兼检校兵部侍郎,知五品选。”[2]也就是说李商隐的曾祖母卢氏夫人,应为卢承庆的第三女。《请卢尚书撰曾祖妣志文状》中的卢尚书又是何人呢?在范阳卢氏北祖大房中,于会昌三年(843)左右担任尚书职务的只有卢钧一人,因此,此“卢尚书”应为卢承庆曾孙辈的卢钧。“卢钧,字子和,本范阳人。祖炅,父继。钧,元和四年进士擢第,又书判拔萃,调补校书郎,累佐诸侯府。太和五年,迁左补阙。与同职理宋申锡之枉,由是知名。历尚书郎,出为常州刺史。九年,拜给事中。开成元年,出为华州刺史、潼关防御、镇国军等使。……会昌初,迁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四年,诛刘稹,以钧检校兵部尚书,兼潞州大都督府长史、昭义节度、泽潞邢洺磁观察等使。是冬,……诏钧入朝,拜户部侍郎、判度支,迁户部尚书。”[3]

卢钧是李商隐祖籍、祖茔在雍店之东原的旁证者,是李商隐请“卢尚书”为其曾祖妣撰志的作者。按照写作墓志铭或者写作祭文的程序,首先由托请者将写作对象的基本情况提供给写作者,然后由写作者敷衍成文。卢钧是卢承庆的曾孙辈,按辈分,与李商隐是未出五服的同辈姑表弟兄。在李商隐的诗集中,李商隐与卢氏弟子尚有诗歌往来互答,所以,他们对李商隐的祖籍、祖茔所在地是清楚的。《请卢尚书撰曾祖妣志文状》中关于“安阳君年十九,一举中进士第,与彭城刘长卿、中山刘□、虚清河张楚金齐名。始命於安阳,年二十九弃代,祔葬於怀州雍店之东原先大夫故美原令之左次”的信息的来源,一是来自先辈历来对姻亲祖籍氏族的认知;二是来自托请人李商隐。所以,李商隐的曾祖母的祔葬地“怀州雍店之东原”是李商隐自己所认定,又为姑表兄弟卢钧所证明的。

李商隐对刘缜火焚雍店驻军方位的描述也证实李商隐祖籍在怀州雍店之东原。据李商隐《祭裴氏姊文》记载,刘缜火焚雍店的时候,李商隐正在安葬裴氏姐:“昨本卜孟春,便谋启合。会雍店东下,逼近行营。烽火朝然,鼓鼙夜动。虽徒步举榇,古有其人,用之於今,或为简率。潞寇朝弭,则此礼夕行,首夏已来,亦有通吉。傥夭鉴孤藐,神听至诚,获以全兹,免负遗托。即五服之内,更无流寓之魂;一门之中,悉共归全之地。”[1]782“东下”者,东南是也。“雍店东下,逼近行营”,是说雍店的东南逼近刘缜部队的行营。这个方位只有在怀州雍店之东原的李商隐才可以看得到,才能够这样描述刘缜部队所处的位置。

二、史志对李商隐祖籍、祖茔、陵墓的认定

(一)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河内县志·古迹图》是对李商隐祖籍、祖茔、陵墓在雍店之东原的佐证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河内县志》关于李商隐的祖茔、陵墓的记载存在矛盾。该《河内县志》记载:“唐李商隐墓文集内云祖茔在怀州东郊,今不可考。”而其《古迹图》却在城东标识了李商隐墓址的位置。显然,是为李商隐祖茔在怀州东郊作了注脚。这个怀州东郊,与雍店之东原是不是一个地方呢?我们在《古迹图》上又找到了旁证,该图在李商隐墓同一平行线上又标上了沁园的位置。查康熙三十二年(1693)《河内县志·古迹》关于沁园的记载:“沁园在府城东北三十里沁水北岸,金时官僚宴游之地,有石图本尚存。”既然沁园在府城东北三十里,为什么画在城东几里的地方?如若按照该志所画沁园的位置的比例推论李商隐墓的位置,也应在离县城三十里的雍店之东原。如此说来,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河内县志·古迹图》对李商隐墓准确的记载也应当是“雍店之东原”。

(二)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怀庆府志·陵墓》认定李商隐祖茔在雍店之东原,在“清化北山下”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怀庆府志》卷4《舆地志·陵墓》记载:“唐李商隐墓在城东。按《文集》云,祖茔在怀州东郊,今考在清化北山下。”

如何理解“清化北山下”呢?笔者以为,“清化北山下”并非指的是清化镇的北山下,而是清化北面的太行山下。江陵堡、许良属于万北乡二图,清化镇属于万易乡三图,但是,清化不仅是清化镇的名称,也是地域地标性名称。清化镇在怀庆府东20千米,本周之鄈城。唐初置太行县,寻废为镇,划归河内县后,是河内县第一大镇,又称“河北首镇”,是著名的商埠,为丹河以东、修武以西的地理标志性名称。凡是丹河以东、修武以西的所有物产、商号等皆以清化名之。如万北乡一图以竹编名世的许良竹编,1914年以“清化竹器”为名参加美国旧金山举办的万国商品赛会;清上乡三图的坞庄村杜盛兴以经营麝香和四大怀药闻名全国,其商号就冠以“清化杜盛兴”; 清上乡三图的寨卜昌泰顺商号以经营铁锅铁器闻名全国,其店员走遍全国不住别家的客栈,其商号就冠以“清化王泰顺号”;其他的还有刘村的协盛全、许良的西复兴等商号,都是以“清化西复兴”、“清化协盛全”为名称。 所以,“清化北山下”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清化镇的北山下。再者,雍店之东原的北山,与清化北山,都是太行山的余脉,同为一山,称其为“清化北山下”也是确切的。

(三)清道光五年(1825)《河内县志》认定李商隐祖茔在雍店之东原,但指出“河内不应有商隐墓”

清道光五年(1825)《河内县志》卷18《古迹志》认定李商隐祖茔在怀州雍店之东:“唐李既济墓:李商隐之高祖也。李商隐《请卢尚书撰曾祖妣志文状》云:曾祖安阳君祔葬於怀州雍店之东原先大夫故美原令之左次。美原讳某,字既济,其墓长乐贾至为之铭。李叔恒墓,商隐之曾祖,即所谓安阳君也。《旧唐书》云,叔恒年十九登进士第,位终安阳令。义山《文集》作叔洪。”而关于李商隐墓,该志依据李商隐的《请卢尚书撰曾祖妣志文状》以及《请撰仲姊志文状》推测,“商隐自其祖邢州君以下皆葬荥阳,河内不应有商隐墓。旧志云在城东者,非也”。然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清道光五年(1825)《河内县志》对“故卜葬於荥阳坛山,俾自我为祖,百世不迁”的理解是错误的。李商隐的先祖们之所以“卜葬於荥阳坛山”,是为了“抚视孤孙,家惟屡空”,没有能力认祖归宗。但是,“曾孙商隐,以会昌二年由进士第判入等,授秘书省正字。所以称家,克谋启合”。从李商隐进入仕途后,极力认祖归宗,“即五服之内,更无流寓之魂;一门之中,悉共归全之地”。[1]782即使丁母亲之忧,李商隐一刻也没有忘记这项工作,自己累得病了,还是坐镇指挥,让其事李羲叟来往于荥阳、怀州之间促成此事。

其次,忽视了怀庆府丧葬的风俗习惯。《请卢尚书撰李氏仲姊河东裴氏夫人志文状》讲的是归葬李商隐的二姐河东裴氏夫人的事情。李商隐的二姐“年十有八,归於河东裴允元”,但是,“未克入庙,实历周岁,奄归下泉”。[1]780虽然订婚一年多了,还没有出嫁就“奄归下泉”了,按照怀庆府地区丧葬风俗,本姓女子不得入祖茔;无论已订婚但尚没有嫁人,或者未出阁的姑娘都要寄葬他处,等待未婚亡故他姓男士,娶阴亲。商隐的二姐虽有婆家,但是,裴家并未迎娶,只能寄葬别处,待裴氏前来迎娶。由此推定怀州没有李商隐陵墓的结论是缺乏根据的。

其三,推论不能推翻考查的结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怀庆府志》卷4《舆地志·陵墓》记载:“唐李商隐墓在城东。按《文集》云,祖茔在怀州东郊,今考在清化北山下”。“今考”,是经过实地考证得出的结论。而清道光五年(1825)《河内县志》对此可以提出疑问,但是,在没有经过翔实的考证之前,是不能推翻经过详实考证所得出的结论的。

三、实地考察对李商隐祖茔、陵墓的认定

清化镇古称鄈城,是黄河以北、河南省最大的集镇,素有“河北首镇”之称。鄈城为夏朝古镇,地处丹陉与白陉的交汇处,丹水与白水的交汇处,是河南通往山西、陕西的重要通道。战国时期曾与野王并为魏国重镇,均为黄河以北重要商业和战略要地。在这里曾发生过商灭夏的战争,夷狄灭苏的战争,以及东汉时期刘秀剿灭大彤、青犊的射犬之战和曹操剿灭眭固的射犬之战,丘塚遍地。为了考察李商隐祖茔的位置,20世纪70年代末博爱县有关部门对清化北山下的所有墓塚进行了排查,较大的墓塚有酒奉村北地的唐青州副使裴浩(裴休的侄儿)的墓塚;金伞山下、柏山火车站西南的郑禧王、端清世子朱载堉的墓塚;月山山下的寇恂墓塚、山西总兵刘泾墓塚;江陵堡村北九府坟的明朝某亲王的坟墓;再就是江陵堡村的李家大坟墓塚。

李商隐家族的李家大坟位于博爱县许良镇的江陵堡村的西北地,约占地数十亩,位于新店东1千米之遥的高地上。建国前,此坟尚有亨殿、厢房、马道等。坟内大塚高有三丈有余,小塚累累相接。因年深日久无人护理,寿堂倾圮,加之此处西临丹水,地下水源丰富,蒿草陡长,野狐出没,枭鸟凄厉,磷火明灭,人们很少在那里流连。

李家大坟北望即为太行山余脉,与清化北部的山峦同为太行山余脉。丹水出太行山口,随地形迭次而降,水流湍急。早在秦朝,这里就开始了丹水的引水工程,开凿了光沟(小丹河)、秦河,晋隋时期又开凿了久负盛名的九道堰。从李家大坟北望,垒垒相望,重沟叠陌。

李家大坟右有丹河映带,左携陈水清流;丹水和陈水像两条龙,一蜿蜒于左,一屈曲于右;李家大坟正在二龙盘绕之中,是一盘名为二龙戏珠的绝佳茔地。

建国之后人们对李家大坟进行了开垦利用,小的坟墓大都被夷为平地,种上了庄稼。大的墓塚开垦时虽有切削,但没有毁弃。至1953年时大的墓塚尚存。1958年,江陵堡向南200米的丹河以下,水患为害。情急之下,当地百姓取大塚之土,筑堤防洪;后经连年开垦,逐年耕种,大塚逐渐消耗,毁伤殆尽。但其中较大的一座,仍保留了下来。1979年博爱县开始文物普查,江陵堡群众反映,1958年取土筑堤时,曾在李家大坟发现残碑一通,写有“大唐故李公讳商隐□□□□之墓”字样。1982年,博爱县人民政府重新修筑了李商隐墓,立了碑记。1985年群众筑路时,又在李家大坟前挖出了一对石辟邪;翻地时,又挖出龟砚合、陶马、陶驼等,经鉴定为唐代墓葬品,现存博爱县博物馆。

李商隐祖孙靠勤勉读书,创造了一门三进士的佳话。李家的第一位进士是安阳君李叔洪,是李商隐的曾祖,年十九,一举中进士第,始命於安阳,年二十九逝世,葬於怀州雍店之东原先大夫故美原令之左次。第二位进士李商隐,唐开成二年(867)商隐25岁时考中进士。开成四年(839)商隐再应吏部的释谒试入选,授秘书省校书郎。不久,又被调为弘农县尉。会昌元年(841)商隐以书判拔萃,入选授秘书省正字。第三位进士为李商隐的弟弟李曦叟,唐大中元年进士第二名。善古文,累为宾佐。

上述诸多证据形成了认定李商隐祖籍、祖茔、陵墓的证据链,这个证据链包含了认定李商隐祖籍、祖茔、陵墓的五个关键环节。第一,李商隐的祖籍、祖茔、陵墓紧紧依傍清化经雍店、山王庄、长平北上山西的古道旁,地理位置与古籍记载契合。第二,李家大坟距离雍店约1 000米,看得见雍店一举一动,“会雍店东下,逼近行营。烽火朝然,鼓鼙夜动”,与历史事件契合;也符合《请卢尚书撰曾祖妣志文状》和清道光五年(1825)《河内县志》记载的李商隐祖茔在“雍店之东原”的记载。第三,江陵堡北部的山为太行山余脉,是太行山的一部分,和古城清化北部的太行山同为一山,符合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怀庆府志》的“相传在城东,今考在清化北山下”的记载。第四,李家大坟左有陈天河,右有丹河,为“二龙戏珠” 墓穴,与李商隐一门三进士家族情况相符,也是李商隐必然归葬在祖茔的重要条件。第五,这里发现的文物、墓葬品,与李商隐所处的时代,和李商隐的身份、地位相一致。

四、专家对李商隐墓址、祖籍及祖茔的认定

1996年6月30日至7月3日全国李商隐墓址、祖籍及祖茔论证会在河南省博爱县召开。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中华书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安徽师范大学、焦作大学的专家学者,以及省、市文化文物部门、县委、县政府、县文化局、县博物馆、许良镇、江陵堡村等有关领导出席了会议。

专家们赴江陵堡村李商隐祖茔遗址进行实地考察,对照清乾隆《怀庆府志》所记李商隐祖茔位置、博爱县行政地图,对新店(即唐雍店)、万善、丹河、“雍店之东原”、“清化北山下”等位置进行了一一核实。专家们察看了墓地的形势,走访了当地群众,鉴定了该村村民窦习文、杨家军等家中所藏的陶俑、镇墓兽、陶马等唐代文物及残片,获取了大量的、真实的第一手材料。

7月1至2日,与会专家围绕李商隐墓址、祖茔和祖籍问题展开论证。经过论证,专家们一致认定:李商隐祖茔在丹河东岸的博爱县许良镇江陵堡村西北隅,并认为根据现有文献资料,李商隐墓址与其祖茔同在一处。同时建议,从历史文献与实地考察两方面,对此做进一步的充实。

专家们还建议:为了加深李商隐学术研究,博爱县应迅速建立李商隐纪念馆,修复李商隐墓园,收集李商隐研究的历史资料、学术著作及有关文物,在博爱建立李商隐研究基地。中国李商隐研究会考虑在适当的时候将会址迁到博爱或在博爱设立秘书处,计划第四届全国李商隐学术研讨会在博爱召开,争取将会议扩大成为一次国际性学术会议。

与会专家学者表示:过去没有注意到博爱县1927年已从沁阳划出这一历史事实,今后在著作中有关李商隐祖籍作古今地名对照时,应注明为博爱县人。

[参考文献]

[1] [清]董诰.全唐文·李商隐(第8部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A].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540.

[3] [后晋]刘昫.旧唐书[A].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029.

猜你喜欢

祖籍博爱县清化
Therapeutic effect of Qinghuayin (清化饮) against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through the inhibition of toll or interleukin-1 receptor domain-containing adaptor inducing interferon-β signaling pathway
博爱县
博爱县大底村龙王五神庙戏曲文物考述
博爱县大底村龙王五神庙舞楼
新加坡华人语句称呼形式的改変和归属意识的确立
博爱县
袁士良从“清化”论治幽 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
西江桂和清化桂木材解剖特征的比较分析
唐朝皇室祖籍问题辩证
新竹市世居家族之祖籍空间分布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