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城市: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

2014-04-17孙文静

关键词:智慧管理

孙文静

(安徽大学 哲学系,安徽 合肥 230039)

一、智慧城市兴起的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以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智慧城市建设已是全球城市建设的新趋势,其最早可追溯到1992年新加坡提出的“智慧岛计划”。而我国也于2010年置身于在全球掀起的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之中。目前,具不完全统计,在全球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正在实施中的智慧城市项目就已达到1 200多个。智慧城市建设既是不可逆的也是人们乐见的大趋势。

17到19世纪的机械城市认识论到20世纪60年代生物化学教授Michael Behe的“不可约化的复杂性”,对于城市的认识有了飞跃的发展。基于这些理论可以知道,城市是一个复杂的自适应系统,是各种各样的人类活动在城市这个物质空间里面的集合,城市既不是静态建筑的集合,也不是单单讲“人”的集合,更不是飘渺文化与精神的集合,而是强调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1]。进入21世纪,城市化进程在全球范围内都加快了脚步。根据联合国的估测,2050年世界发达国家城市化率将达到86%,而我国的城市化率会达到72.9%。现代城市的复杂性表象是城市建筑的增多、规模的过大、经济形态的多样性等方面,而内在则表现为城市功能的增加、文明水平的提升、城市文化的多元化、对外交往增多和服务需求的增加等方面。

然而,全球多数较大的城市开始面临气候、环境、食品安全、能源、交通和公共安全等严重问题,经济危机导致城市质量下滑,使城市管理与产业发展逐渐迷失了方向(PALLAGST K.The future of shrinking cities-problems,patterns and strategies of urban transformation in a global context)。人们的要求越来越多,需求越来越高,而城市发展又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这一反一复就给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在这种背景下,以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为驱动力代表的智慧城市概念开始逐步萌芽,提供了可能的愿景和方案。

二、智慧城市的定义和特征

(一) 智慧城市的的概念

“智慧城市”作为一个概念,是2008年在纽约召开的外国关系理事会上由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提出的。“智慧城市”作为一个新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关于它的定义尚无统一的说辞,不同的组织学者各自从不同的维度出发提出了对“智慧城市”不同的理解和观点。

IBM公司发布的《智慧的城市在中国》白皮书认为,智慧城市“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作出智能的相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国务院参事牛文元认为:智慧城市就是在城市的自然、社会、经济、管理、服务这五大系统中,充分应用传感网、物联网、射频识别(RFID)等技术去有效地实现M2M目标,达到有效地获取、分类查询、自动识别和智能管理海量数据,实现高分辨率和内部高度逻辑自洽,实现既能虚拟现实演示又可直接参与城市规划、城市决策和城市服务,成为集自我学习功能、优化运行功能、预测预警功能、安全防护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信息工程的总体集合。

国家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认为:智慧城市就是一个网络城市,物联网是它的重要标志。

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王钦敏指出:智慧城市是充分利用信息化的相关技术,通过监测、分析、整合以及智能响应的方式,综合各智能部门,整合优化现有的资源,提供更好的服务,营造绿色环境、和谐社会,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企业及大众建立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和休闲的环境。它包括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城市指挥中心、能源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环境保护系统等。

两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则用一个公式表达了智慧城市的内涵:数字城市+物联网=智慧城市。

(二) 智慧城市的特征

各家视角不同,给出的定义不免各有侧重,我们通过对各家观点的分析和梳理,不难总结出智慧城市有以下特征。

1 技术层面 智慧城市具备的技术层面的特征有二。其一,泛在物联,即用智能传感设备将城市公共设施物联成网,对城市运行的核心系统进行实时感测;其二,充分整合,即“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连接和融合,将数据整合为城市核心系统的运行全图,提供智慧的基础设施。

2 人文关怀 智慧城市所必须具备的人文精神层面的特征亦有二个。其一,激励创新,即鼓励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其二,协同运作,即基于智慧的基础设施,城市里的各个关键系统和参与者进行和谐高效地协作,达成城市运行的最佳状态。

三、智慧城市与社会管理创新

2011年国际城市论坛年会用“建设智慧城市,创新社会管理”作了主题。社会管理被提上了城市管理的日程,并成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社会管理是政府和社会组织对整个社会的运行过程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相应的管理部门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统筹管理才能促进社会系统的协调运转。从制度经济学理论来看,社会管理创新本质上是一种制度创新,受社会制度供需关系的影响,是社会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者之间讨价划价的结果,但其共识是当前社会管理已不适应现实发展的需要[2]。

近年来,网络化社会管理作为采用信息技术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的初步尝试,在我国的许多地方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也为智慧城市实践打开了一扇窗户。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当前实践的局限性,进一步而言,在智慧城市下的社会管理应该是一个全民参与的管理系统[3]。

在这个大潮流中,各个国家、地区和城市对于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及侧重点都各有不同,但每个城市都强调的是信息技术的重要性,盖因完善的以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为主要特征的基础设施建设才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先决条件。如上海大力推行车载网、4G、四网协同等工程。ICT使得城市公共管理的信息得以共享,这就意味着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社会公平正义、市民和政府之间的沟通将会变得更加简单亲切。智慧城市使得社会管理呈现出“自组织”特征。比如交通方面,ICT可使出行者根据拥堵情况和停车位空缺情况,自行作出决定。而且显然这种方式要比尾号限行等措施更加方便有效。

智慧城市建设过程是一个复杂系统。传统城市中信息资源和实体资源被各种行业、部门、主体之间的边界和壁垒分割,资源组织方式是零散的,成为“资源与应用孤岛”。智慧城市的复杂系统主要体现在城市运行系统和参与主体系统两方面。而智慧城市运行系统则涉及政府治理、教育、公共安全、环境医疗、生活、交通及公共事业等,这些都需要建立指挥决策、实时反应、协调运作的协同机制,才能真正实现集成化管理。比如宁波的“81890”。“81890”是宁波市海曙区投资组建的一个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是宁波话“拨一拨就灵”的谐音。它通过政府运作,无偿为市民、企业提供信息服务。作为社会管理创新、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个切入点,宁波81890求助服务中心是地方政府运用自身的权威、信誉和组织协调能力,构建起来的一个互动诚信的服务平台。它实现了企业资源、社区非正规就业资源和社区志愿者服务资源这三大资源的整合,并且凸显了三个效应:一是密切了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二是推动了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促使了城市环境形象的改观和公共管理的改善。

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层次阶段。它是一种参与式治理,主要通过在人力和社会资本、交通、通信设施等方面投资来实现对这些资源及自然资源的科学管理[4]。杨红艳认为智慧城市既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又是工业化、城市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产物;郑立明认为智慧城市既是Cyber-City、Digital-City、U-City的延续,也是城市信息化发展到更高阶段的必然产物。所以,智慧城市不是全新的城市发展模式,而是改变传统发展模式,追求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层次阶段。如将ISO认证引入城管综合执法。在我国,由于计划经济时代长期形成的观念,政府机关强调更多的是“管”,而不是为社会提供更加有效地服务。然而,城镇化的加速、经济的转型以及全球化的趋势等因素都对我国城市管理提出了挑战。与国际接轨,将已在企业界广泛实行的ISO标准引入管理之中已成必然之势。如此才能实现从“管市民”到“服务市民”;以过程导向代替结果导向的真正飞跃。

智慧城市不仅是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领域的最新实践,更应被视为城市治理理念的最新突破。技术进步只是实现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前提,如何使技术带给人类更智慧、更美好、可持续的生活,才是智慧城市的核心价值和内涵。智慧城市以社会微观主体为核心,完成了新公共管理要求的从供给主体向需求主体的转型。智慧城市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良性互动关系,使得市政当局从发号施令的官僚机构,转型成为以人为本、尊重顾客满意度的服务者。智慧城市发展愿景必须以民众工作生活需求为导向、以人为本、关注绿色,即要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智慧城市为城市管理提供了可靠的实践工具。智慧城市的提出与实践对社会管理创新乃至社会进步都具有巨大且深远的意义。智慧城市是积极向上的、充满活力的、具有未来视野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它要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公平,而不是单纯的给予或接受。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建设智慧城市时不仅要继续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时也要充分关注社会文化因素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功用。

参考文献:

[1] 钱学森.关于建立城市学的设想[J].城市规划,1985(4):26-28.

[2] 廖晓明,邱安民.社会管理创新动阻力分析与因应之策[J].中国行政管理,2013(3):62-68.

[3] 宋刚,邬伦.创新2.0视野下的智慧城市[J].城市管理,2012(9):53-62.

[4] CARAGLIU A,DELBO C,NIJKAMP P.Smart Cities in Europe:Series Research Memoranda 0084[Z].Amsterdam:VU University Amsterdam,2009.

猜你喜欢

智慧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加强土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如何加强土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管理的另一半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