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者动机衰退研究:进展与启示*
2014-08-13王雪纯
王雪纯
(金陵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9)
一、引言
作为语言习得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能动性因素,动机问题在语言教学及其相关研究领域长期以来受到广泛关注。与一般学习领域中的动机概念不同,Dörnyei和Ottó描述语言学习尤其是二语学习情境下的动机如下:“一般说来,动机可以被定义为一个人内部动态变化的不断增加的激发因素。”[1]在选择、优先处理、操作和成功亦或失败地兑现初始的愿望和意图的认知驱动过程中,这些激发因素起到了发动、指导、协调、增强、终止和评价的作用。由此可见,在长期乏味甚至枯燥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动机不只是初始的动力,也是确保后期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量。著名二语习得专家Rod Ellis在给《语言学习动机》一书作序时指出,“作为二语学习中的两大决定因素之一(另一决定因素为学能),动机的重要性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二语习得中所涉及的所有因素的先决条件”[2]ii。
在经济全球化和英语成为通用语的国际背景下,英语作为一门二语(包括二语和外语的学习环境,本文不作严密区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这种重视体现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家层面及其教育政策等方面。但遗憾的是,这种无可非议的重要性在二语学习的课堂情境中并没有带来积极的学习动机。学生课内外的学习动机情况也很不一致,这给立足于国家教育体制的英语教师提出了很大挑战[3]233。为正视并解决这样的问题,二语研究者在全球范围内就课堂情境下动机的对立面(或称消极面、阴暗面)展开了深入持久的研究,即动机衰退(demotivation)研究。本文初步阐释动机衰退的基本内涵,并根据研究对象的学习层次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深入综述,以期为中国外语教育情境下的动机与动机衰退研究及英语课堂教学提供一些有益启示。
二、动机衰退的基本内涵
明确动机衰退的基本内涵是开展动机衰退研究的重要基础。首先,本节简要界定动机衰退及基本特征;其次,厘清动机衰退与与动机的基本关系,进而更好地理解与澄清动机衰退及其研究的实质内涵。
(一) 动机衰退的定义与特征
本文所指的动机衰退在国内的研究中有多种翻译,如负动机、去动机、动机削弱、动机减退、动机缺失、动机衰竭等。在新近出版的《动机研究与教学》一书中,动机衰退被视作动机在学习情境中的负面反映[4]137。这可以印证一些国内研究者对动机衰退概念的解读,即动机衰退(负动机)研究其实是研究视角上的转换,由研究激发和提高动机的因素转移到阻碍和降低动机的因素上[5]。Dörnyei 和Ushioda把动机衰退定义为“减少和降低某种行为意向或者某种正在进行的活动的动力基础的特定外部力量”[4]139。不少学者认为没有提及内部因素是该定义的遗憾之处,并指出动机衰退应该同时包含“外部因素引起内部因素的负面变化而导致的动机下降”[5-6]。
需要指出的是,动机衰退并不是一个心理学上的概念,且与心理学中的“amotivation”(本文译为“动机衰竭”)不同。动机衰竭是指在经历一系列的失败与无望后动机的完全丧失,它是建立在能力、策略、努力、无助四大信念源头上的[4]140。动机衰退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动机下降或者衰退的动态过程,二是动机下降或者减少后的状态,即低动机状态。动机衰退具有可逆性特点,在恢复过程中会产生“再生动机”,而动机衰竭为动机的完全丧失具有不可逆性[7]。
(二) 动机衰退与动机的关系
作为二语习得中的常见现象,动机衰退是动机的“阴暗面”,或称“对立面”[8]。动机作为积极的一面,其推动是一个“从零到强”的过程。动机衰退则是一个“从强到零”降低的过程或者是降低后的状态。正如Dörnyei和Ushioda所言,“动机衰退并不意味着原先构成一个行为动机基础的积极影响因素的完全消失,而是指某个强烈的消极因素所带来的抑制力,但其他积极的动机因素仍可能在发挥其作用”[4]139。比如,某学习者可能很不喜欢其英语老师的授课,但他仍相信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的重要作用。也正因为动机衰退与动机是处于一个“连续体”(continuum)中,有学者试图找到动机衰退的补救办法,以重新激活那些积极的动机因素,进而促进教学效果[9]。
综上所述,动机衰退研究是动机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二者应该是共享动机研究的理论基础。字面上看二者似乎是对立的,但已有文献和研究均未将动机衰退从动机研究的理论框架中独立出来,所以动机衰退研究应当是动机研究的附属物或者一个方面。刘宏刚[5]曾就此进行过阐述,但目前仍没有独立的理论产生,所以笔者认为动机衰退是动机在学习情境下的表现和反映。
三、国内外英语学习者动机衰退研究述评
动机衰退被独立提出并系统开展研究始于在教育传播学领域中的师生互动研究,这是因为心理学的动机概念是诸多行为问题研究的一个核心要素。Gorham和Christophel等人的研究被认为是动机衰退方面的先导性研究[10]。他们对美国西北部某大学四个年级的308名参加教育传播学课程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基于最近的一次传播学导论课,研究者要求研究对象回答与动机及其动机衰退相关的四个问题。在三大类20组引起学生动机衰退的因素中,和教师相关的因素占到近2/3。被提到最多的与教师相关的因素包括:给学生的作业和成绩不能令人满意;教师教学枯燥,不认真备课;课程内容组织不严密,教师人格和性格等方面的问题,等等。学生能认识到自己的学习动机衰退,并认为其削弱是教师造成的。这一研究结论在后续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印证[11]。有学者的跨文化研究则进一步证明在相同或不同文化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能力或资质欠缺是造成学生动机衰退的重要原因[12]。
与教育传播学动机衰退的研究缘由不同,二语/外语学习领域的动机衰退研究则源于语言学习的失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外语动机理论的兴起与不断扩展,基于学习过程的理论体系被不断构建,而在此基础上的实证研究不断推出。其中,探究英语全球化背景下英语学习者动机衰退现象的实证研究应运而生。本文拟按照这些实证研究的研究对象的不同层次进行文献述评。
(一)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学习者动机衰退研究
很多以英语为外语的国家在小学的低年级阶段就把英语列为必修课程,但针对小学生英语学习者动机衰退的实证研究比较少见。在本文文献所涉猎的有限范围中,有一项来自韩国的研究[13],以韩国29所小学的6 301名3~6年级小学生和15名本土英语教师,以及2名以英语为母语的教师为研究对象,运用混合研究法(问卷、访谈等)回答两个问题:随着年级的升高,韩国小学生的外语学习动机是如何变化的?在韩国的英语教师看来,小学外语课堂中动机衰退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年级的增加,学生在各个维度上的动机(内在动机、融合性动机、外在动机等)都呈下降或者削弱趋势。教师们将此归结为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教师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与学生需求的不一致、教师缺乏耐心、对教学和学生没有兴趣等。二是社会上对英语熟练水平的不断增长的预期。三是学生英语熟练水平的巨大差异。
作为二语环境下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的阶段,不论是欧美国家还是亚洲国家,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的实证研究都比小学阶段多。为节省篇幅,表1仅列举部分代表性研究。
表1显示,除日本的一项研究外[6],其余的关于中学生动机衰退的研究均指出了教师的影响因素。Sakai和Kikushi的研究认为导致被试动机衰退的最重要因素是一组被定义为“内部动机缺乏”的变量,这使得研究人员认为动机衰退不只与外部因素有关,内部因素也应考虑进去。但是需要指出的是,Dörnyei和Ushioda并不认同该研究对内在动机因子项目的划分和归类,认为他们没有把最本质的因素归纳进来[4]151。另外,Kikuchi对大一新生进行问卷和访谈并让其回顾中学英语学习经历的研究方法值得借鉴。
(二) 大学阶段英语学习者动机衰退研究
大学阶段二语学习者动机衰退的实证研究甚为丰富,其中来自亚洲的研究较多,个中原因不得而知。但Dörnyei在论述教师在运用策略和方法提高学生课堂动机方面的意识逐步增强时曾提到过“某些课堂情境可能更困难些”[2]303。表2归纳了国内外针对此层次英语学习者的动机衰退研究。
表1 中学阶段英语学习者动机衰退研究
表2 大学阶段英语学习者动机衰退研究
由此可以看出,近几年我国境内在对动机衰退现象的研究逐步深入,研究方法也逐渐深化,比如基于问卷调查,有研究者尝试运用访谈的方法[21]。对于外语教学研究而言,访谈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研究工具。陈向明曾指出:“定量方法只能对事物一些表面的、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却不能获得具体的细节,并且不能追踪事件的过程,也就很难了解当事人的视角和想法”[22]。但目前我国动机衰退研究最大的问题在于基础教育阶段开展的研究还太少。从表1和表2来看,不只是在欧美国家,在英语作为二语的很多亚洲国家(如日本)针对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衰退研究是多样且丰富的。而伊朗有研究者还将教师作为其研究对象[23],这有助于获取更为客观、全面的数据。
四、启示与建议
在经济全球化和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的背景下,英语学习不同情境的复杂性(政治、地理、社会、文化、教育、科技等元素的多元化)使得应用语言学领域的动机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不断突显其重要价值。二语学习的课堂情境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比如学生课内外的英语学习动机不一致,英语成为“过关考试”的特殊地位使得外语学习变成了完成任务的机械式被动学习。当学生发现英语学习不过是死记硬背单词、语法规则与通过考试而已时,英语学习动机衰退的现象就非常的普遍了。这给教育体制内的课堂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作为教师和研究者必须理解学生的需求,比如关注学生的动机与其自我认同的关系等。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二语学习动机的“对立面”——动机衰退的研究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取得了很大进展。目前对动机衰退的研究,已经从最初的关注教师的影响作用等微观层面转向更多元更系统的宏观研究。比如日本的研究者[17]已经开始研究动机衰退与自我调节机制的关系,这大大丰富了动机衰退的内涵,凸显了研究的实践意义,对世界范围内外语学习的研究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纵观20多年的动机衰退研究,尚且存在一些问题,仍有很大研究空间。20多年间推出了不少的实证研究,但对动机衰退仍旧缺乏系统的理论界定。也许是因为描述动机衰退现象容易,但给出精准全面的定义困难,所以这一概念到目前在学界还没有被广泛认同的定义。另外对动机衰退的诸多现象也需要一个界定和整理的过程,不能把所有的语言失败情况都归为动机衰退。否则就如刘宏刚所指出的,容易把这一概念看成外语学习的“垃圾桶”[5]。此外,目前动机衰退研究比较缺乏对动机衰退变化趋势的深入探究,比如一个或一群学习者在哪些阶段更容易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更加明显的动机衰退?对此类问题的回答只有在开展历时的、深度的跟踪研究后才能获得更富权威的认识。就研究方法而言,数据收集途径也应多样化,可以结合量化和质性的研究方法,如“叙事框架”(narrative frame)[24]和混合研究法值得一试。
在我国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常扮演着灌输者的角色,有时从学生对待课堂的态度中就能感到其英语学习动机衰退的现象。诚然,大学英语课堂上的动机衰退者不是短时间内造就的,而且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但很多动机衰退的研究发现在某些学习情境下,教师素养、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对学生学习动机可能产生负面影响。教师的作用如同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正面也可以负面地影响学生。对学生动机衰退开展研究,可以帮助教师理解和分析学生的需求,使其在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降低或去除负面动机的影响。为此,教师需要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和知识结构,进而对自己课堂中的学习者进行研究。就动机衰退而言,动机研究的权威研究者指出过去20余年的研究只是个“开端”[4]157,该领域还有太多的东西值得开采和挖掘。无论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中国课堂一线外语教师及外语教学研究者亟需接轨世界,向国际学界传递中国外语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
参考文献:
[1] DÜRNYEI Z,OTTI.Motivation in action:A process model of L2 motivation[J].Working Papers in Applied Linguistics,1998(4):43-69.
[2] DÖRNYEI Z.Motiva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2.
[3] USHIODA E.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Motivation:Language learning and Professional Challenges[C].Basingstoke,UK:Palgrave Macmillan,2013.
[4] DÖRNYEI Z,USHIODA E.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Motivation[M].2nd edition.Harlow:Pearson,2011.
[5] 刘宏刚.外语教学中的负动机研究:回顾与反思[J].语言学研究,2009(8):184-194.
[6] SAKAI H,KIKUCHI K.An analysis of demotivators in the EFL classroom[J].System,2009(1):57-69.
[7] 周慈波,王文斌.大学英语学习者负动机影响因子调查研究[J].中国外语,2012(1):48-55.
[8] MESHKAT M,HASSANI M.Demotivating factors in learning English:the case of Iran[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31:745-749.
[9] YADAV M,BANIATA H.Factorizing demotivation,finding motivation:A constructive approach to quality enhancement[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3,70:120-130.
[10] GORHAM J,CHRISTOPHEL D M.Students’ perception of teacher behaviors as motivating and demotivating factors in college classes[J].Communication Quarterly,1992(4):239-252.
[11] CHRISTOPHEL D M,GORHAM J.A test-retest analysis of student motivation, teacher immediacy and perceived sources of motivation and demotivation in college classes[J].Communication Education,1995,44:292-306.
[12] ZHANG Q.Teacher misbehaviors as Learning demotivatiors in college classrooms:A cross-cultural investigation in China,Germany,Japan,and the United States[J].Communication Education,2007(2):209-227.
[13] KIM T,SEO H.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demotivation:A mixed methods study of Korean EFL context[J].The Asia-Pacific Education Researcher, 2012(1):160-171.
[14] CHAMBERS G N.Talking the ‘de’ out of demotivation[J].Language Learning Journal,1993(7):13-16.
[15] KIKUCHI K.Listening to our learners’ voices:what demotivates Japanese high school students?[J].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2009(4):453-471.
[16] TRANG T T T,BALDAUF Jr R B.Demotivation:Understanding resistance to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The case of Vietnamese students[J].The Journal of Asia TEFL,2007(1):79-105.
[17] FALOUT J,ELWOOD J,Hood M.Demotivation:Affective states and learning outcomes[J].System,2009(3):403-417.
[18] HU R 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motivation and EFL learners’ English language proficiency[J].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2011(4):88-96.
[19] 胡卫星,蔡金亭.英语学习动机减退的模型构建[J].外语教学,2010(3):41-44, 49.
[20] 汤闻励.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研究分析[J].外语教学,2012(1):70-75.
[21] 孙云梅,雷蕾.大学英语学习动机衰退影响因素研究[J].外语研究,2013(5):57-65.
[22]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3] ALAVINIA P,SEHAT R.A probe into the main demotivating factors among Iranian EFL learners[J].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2012(6):9-35.
[24] BARKHUIZEN G,WETTE R.Narrative frames for investigating the experiences of language teachers[J].System,2008(3):372-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