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英教育制度设计

2014-04-17辛均庚

教育与考试 2014年1期
关键词:精英学分大学

辛均庚

一、精英与精英教育

“精英”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可从不同的学科角度来界定。在政治学领域,精英主要与权力相关,无论是莫斯卡还是帕累多,在使用精英一词时所考虑的都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或者能够直接运用政治权力,或者处于能够对政治权力施加强大影响的地位”。〔1〕在社会学领域,精英主要与职位有关,权力来源于职位。“法国社会学意义上的精英指的是在社会上拥有权力和影响,并且相互竞争的群体。这并不意味着该群体的任何成员都是杰出的社会人物,或者在其他方面显得出类拔萃。许多人之所以拥有权力和影响,只是由于他们所承担的职能,而不取决于他们是如何获得各自的职位的,以及是否能胜任自己的职位”。〔2〕在教育学领域,精英更多的是指具有某种天赋的人,“精英是可以通过心理测验被精确而公平地选择出来的。”此外,从文字上看,精英的“精”字有精明、精通、周密、完美、少数等含义,“英”字是才能出众,才华横溢含义。精英就是精通、精明、才能出众,才华横溢的少数完美之人。精英不论怎样描述,基本的内涵是指向最好的、最高的,即“精英意味着特定社会单位中的最高层次部分,而不论这种社会单位是一个阶级还是整个社会,也不论是按人们所选择的什么样的标准所排列的;精英是由经过了某种挑选程序的少数优秀者组成。”或者说,精英代表一个社会里最有头脑的人。精英有外在的特征,更有内在的本质。外在的特征主要是指权力、职位、地位、职业等特征,不过,反过来,逻辑不一定成立。精英的内在本质是指精英意识和精英精神,这就无法用客观指标来界定精英。精英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非实体性的概念。它不是仅仅能通过成绩优异、能力非凡,技艺高超、贡献卓越等所能涵盖和表达。实际上,他与神圣、崇高美好品质相联,它本身蕴含着人类对自身理想特征的一种向往及对人世完美性的一种追求。

精英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培养精英的教育,更多的是指培养精英的高等教育。1973年,马丁·特罗在《从精英到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的论文中,首次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理论。马丁·特罗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通过探讨高等教育中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将高等教育发展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他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为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临界点,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0%为大众教育与普及教育的临界点。〔3〕马丁·特罗从量的指标角度解读了精英教育的内涵,即精英教育是少数人享有权利的教育。把精英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发展阶段来界定,是传统的精英教育理解,现代精英教育不仅是关注量的指标,更重要的是注重质的内涵。精英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思想,以培养精英为己任,由于精英是一个非实体性内涵,以精英意识和精英精神为核心,所以,精英教育不能简单等同于某种专门的教育模式或者教育的某一层次,如不能把研究生教育就等同于精英教育。精英教育不是一种有形的可以量化的教育形态,更多的是一种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渗透,一种超越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价值追求。

二、精英教育历史演变

(一)精英教育政治化

精英教育政治化是指在农耕经济时期,精英教育主要培养政治精英。自从产生了阶级社会以来,政治就伴随左右。政治说的通俗点,就是管理事务,一个阶级管理另一个阶级或所有阶级的事务,它是通过权力来实施的。根据马克斯·韦伯对权力的分类,权力分为传统权力、超凡权力、法定权力。在农耕经济时期,权力主要表现为传统权力,这种权力主要由传统惯例或世袭而来。农耕经济时期,社会发展靠的是土地,对土地的争夺、拥有、保持就成为该时期最大的政治。统治阶级要达到上述目的,需要各方面的人才,但最重要的是能保障统治阶级持续拥有权力和财富的人才。俗话说的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就是这个意思。这个时期的精英教育主要围绕着政治人才培养。

我国古代的精英教育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诸侯为了扩大势力范围,致力于通过教育来培养士、君子和成人。士或君子就是当时社会精英的别称。从汉代的“兴太学以养士”,察举秀才、孝廉、贤良到隋唐开创的科举取士,都强化了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都是围绕政治人才培养,尤其是政治精英的培养。

古代西方精英教育也是源远流长。从古埃及宫廷学校培养未来统治者的贵族子弟,古印度的古儒学校培养贵族子弟成为未来的婆罗门贵族,到古希腊斯巴达培养训练强壮的武士以维护贵族统治,雅典培养有文化修养的社会政治活动家,古罗马培养演说家,再到中世纪培养忠君爱国的骑士,教育培养的人才尤其是精英都是围绕着政治或者说为了统治阶级延续统治的需要。总的来说,这一时期,中外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了培养治国安邦的贤达之士精英,是围绕着国家政治而转,是重社会本位轻个人本位。那时的精英更多的是外在形态的精英,缺乏内在本质的精英。

(二)精英教育经济化

精英教育经济化是指在工业经济时期,精英教育除了继续培养政治精英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经济精英。经济精英是指能为国家和社会增加和创造财富的人才,主要指能提升生产率的管理精英。农耕时期,财富的多少取决于土地的多少,在工业时代,财富是由资本决定,如何运转资本即资本的管理就成为关键。随着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精英教育开始双轨化。一方面进一步加强政治精英的培养,把精英教育从高等教育延伸到中等教育。另一方面突出经济精英人才培养,即有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精英。国家民族之间的竞争,不再是停留在传统的政治实力范畴,而是看重实在的经济实力,发展经济成为国家最大的任务。当时社会生产率主要决定于资源、劳动力、机器三要素。资源是静态的,机器由于更新较慢,基本上也是静态的,唯一动态的就是劳动力,如何提高劳动者素质就是关键。通过培养经济精英来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以此促进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创造更多的财富资本就成为各国精英教育的主旋律。具体一点,就是主要通过培养经济管理精英提高资源、机器的利用率,教育培训劳动者提高其劳动率,创造更多的财富来满足统治阶级和人们的需要。这一时期的精英教育除了传统的人文教育,还引进和不断强化科学教育,另外精英教育开始走向平民化,越来越多的有天赋的人通过教育成为精英,而不是农耕时期,精英更多的是靠出身,有贵族或统治者身份才有机会受教育,才可能成为精英,没有这种出身和身份,哪怕最有天赋的人没有经过教育,尤其是精英教育是很难成为精英的。所以,此时期是政治精英培养和经济精英培养并举,以经济精英培养为突出特点。

(三)精英教育知识化

精英教育知识化是指在知识经济时期,精英教育除了继续培养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外,重点强调知识精英培养,即创新人才培养,主要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当今各国最核心的竞争要素,知识成为财富创造的最核心要素。在知识经济时代,谁创造、占用高深知识和高端技术,谁就是精英。精英的内涵本质越来越凸显,相比之下,政治精英和经济精英可通过权力的多少和资本的多少来认定,是有形的量化指标,而知识精英的知识多少则无法量化,更主要的是创造思维是无法量化的。比尔·盖茨就是一个知识精英的典范,他创造的财富不是通过多少的土地资源,雄厚的资本,而是创新知识和技术,其创造的财富甚至超过一个国家创造的财富。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把培养创新人才,尤其是高科技人才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选择,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和教育发展的趋势。

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形态视角看精英教育的历史演变,更能客观地描述精英教育的内涵发展。精英教育走过了从外在特征到内在本质的思想理念发展,从有形的量化指标到无形的质性规定,从国家本位到个人本位,一步一步推向精英教育的本质内涵。精英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精英的人,通过高深知识和创新思维教育,培养有精英意识和精英精神的真正精英,来引领社会发展和福泽天下。

三、现代精英教育制度设计

(一)精英教育的哲学基础

1.认识论

美国学者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一书中,认为高等教育存在的合法性有两个途径,即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学,一种是以认识论为基础的哲学,另一种是以政治论为基础的哲学。

强调认识论的人,在他们的高等教育哲学中趋向于把以“闲逸的好奇”精神追求知识作为目标。他们力求了解他们生存的世界,就像做一件好奇的事情一样。在追求知识真理,人们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持认识论的人,试图通过在学术与现实之间划一条明确的界限来做到这点。〔4〕认识论高等教育哲学是一种知识本位的哲学观,主张高等教育或大学存在的价值就是知识传承与创新,尊重人的学术研究能力和自由。因而选拔能够探究高深学问的人,传承和创新知识是高等教育或大学最大的功能价值。大学就是要完成两个任务,一个是训练少数很有能力和雄心并已经通过大量筛选的精英中学受过严格教育的学生。为从事传统上需要大学学位的职业做准备,一个是为少数人的学术生活和科学研究做准备。当高等教育发展到大众化阶段,精英教育似乎被大众化教育所替代,并退出历史舞台。但是,精英教育能真的退出历史舞台吗?事实上,高等教育大众化,令西方国家不少人担心大学将成为失去的乐园,大学作为学习和做学问的场所会被严重削弱。他们认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只有高度重视精英主义的教育价值观,选拔优秀学生而教育之,高深学问和永恒价值才能得到无私地探索。知识成为大学的最高目的或者说知识本身就是大学教育目的。

2.政治论

强调政治论观点认为,人们探讨深奥的知识,不仅出于闲逸的好奇,而且还是因为它对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果没有学院和大学,那么理解我们复杂社会的发展问题就几乎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解决问题了。对于高等教育在政治中的合法地位,所有伟大的教育哲学家都把教育作为政治的分支来看,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等都是如此。〔5〕政治论高等教育哲学是一种社会本位的哲学观,主张高等教育或大学最高的功能价值就是服务于国家和社会,通过知识和技术精英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它与认识论不同的是,他更多的是尊重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平等,即每一个人都应有平等的权利或机会接受教育,学习知识和技术,为国家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认识论高等教育哲学以知识为本位,把人理解为一个知识的认识体。政治论高等教育哲学以社会为本位,把人仅理解为国家社会发展的工具,一个促进者。这两种哲学本质都没有关注人本身,人成为了异化物,一个是知识的异化物,一个是国家的异化物。哲学除了探究世界是什么,国家是什么,社会是什么?似乎更应探究人是什么,生命是什么?即思考人本身。生命哲学,一种18世纪提出,20世纪兴旺起来的哲学思想。它认为,生命只有通过内心体验和直觉去把握,通过自己的体验和直觉去把握自己。生命是自身运动、生成发展的过程,生命是生命流、意识流,故此,生命哲学认为存在先于本质,现象先于本质,人通过自己的活动过程而获得自己,获得本质。〔6〕生命论高等教育哲学主张人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人接受教育是为了自己,即人本身,它是个人本位的教育价值观。高等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尊重人,充分挖掘人的潜能,使其健康发展,成为完人,实现最高的人生价值。精英教育正是体现这一种教育哲学,让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精英,实现人的最高价值,因材施教便成为教育的最高公平。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中国,要进行精英教育,是按认识论指导,还是政治论要求,或者生命论宗旨?实质上,三者哲学观点各有缺陷,应该把三种观点有机结合起来,精英教育才能真正的把人、社会、自然三者统一起来。生命论是根本,能促进高等教育以人为本;认识论是基础,可促进知识的传承与创造,政治论是保障,要为人和高等教育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条件保障。

(二)精英教育的制度设计

1999年以后,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进入大众化阶段。在面对巨大的市场竞争,大学不得不以就业为导向,学生和家长也以有一份好工作为目标。大学精英教育越来越淡化,或者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奢侈品。然而在大学教育实践中,不少大学仍然不断探索精英教育,如北大的元培学院、复旦的复旦学院、南京大学的匡亚明学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如何协调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如何进行真正的精英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进行精英教育,关键在于制度设计和创新。以下从四个方面来设计精英教育制度。

1.精英教育的主体——高度选择的师生

学生和教师是教育的主体,精英教育要成功实现其目标,就必须注重学生的招生选拔和教师队伍建设。只有高度选择优秀的学生和优秀的教师,精英教育才有真正的保障。

从招生选拔制度来看,精英教育在选拔学生时,应充分考虑对象的精英潜质。这种潜质包括智、情、意三方面,即聪明程度、兴趣爱好、意志恒心三方面。考试是目前招生选拔最主要的方式,考试更多的是测量对象智的方面,而对情、意则很难测量。为此精英教育在招生选拔学生时需将量性考核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在量性考核即考试方面,应严格把关,追求公平,把最有天赋的学生选拔进来。如印度理工学院,选拔学生实行的是优中选优的策略。印度理工学院实行联合入学考试(JEE)的形式进行录取,这种考试是学院自己组织实施的,但没有一点特权存在。每年都有数十万考生参考,但最后只有2%的学生获得入学的机会。〔7〕这样的考试是极其的严格,可以称为世界上最严苛的,也是最公平的考试形式。把量性考核与质性评价结合起来选拔学生,既要看学生的智,也要关注学生的情和意。巴黎高师就是一个典范。巴黎高师是法国的大学校,高中生不是直接进入,而是要经过专门考试先进入预备班。在预备班学习两年后,参加大学校会考。大学校会考是一项严格和艰巨的竞试,每年5-7月进行,通常需要两周时间,第一周是笔试,第二周是面试或实践性环节考核,以及体育测试。通过了大学校会考后,按成绩排名顺序录取,每年录取率为1.5%左右。〔8〕我们国家要进行精英教育,必须在招生选拔制度上创新,可以参照印度理工学院和巴黎高师做法。精英教育机构要有自己的招生权,只有自己招生选拔,才能选拔到更适合自己学校的学生。在招生选拔时要量性考核与质性评价相结合,既要公平的选择,更要全面的选拔。

从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看。精英教育要培养精英的学生,就需要精英的教师。普林斯顿大学校长雪莉·蒂尔曼曾说过:普大之所以成为美国最好的大学之一,一是保证教师的质量,一是保证教师专注于教学。精英教育的教师必须不断发展和完善自我,成为高深学问的探索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社会的批判者、终身教育的践行者。进一步讲,精英教育的教师要具有卓越的学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具备高尚的师德和人格魅力,具有追求真理的价值观。精英教师可以引进,从全国乃至世界引进杰出教师;也可以自己培养,提供一个学术自由,自由发展的宽松环境。

2.精英教育的管理——资源共享的学院制

目前,大学教育组织管理主要有按学科划分组织和非学科划分组织两种学院制。前者如我国的大学,后者如英国的牛津大学。两种学院制对于人才培养各有千秋,我国的学院制对于培养专才是成功的,属于专才教育模式,英国的牛津模式培养通才是有效的,属于精英教育模式。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需要的人才是多样性,既要通才式的精英,也需要专门性的人才。为此,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必须建立两个教育系统,一个是精英教育系统,一个是大众化教育系统。就我国而言,精英教育系统未完全建立,985大学从表面上看是精英教育范畴,但实质上并没有培养真正的精英,仍然是专才为主。我国要进行精英教育,主要还是在985大学里进行,通过改变现有组织管理模式,借鉴英国牛津模式或美国文理学院模式,应该大有作为。

牛津大学的学院是由不同学科的学生组合而成的一个独立自治团体。各个学院的规模不大,由300名~500名师生组成,其中本科生一般为200人~450人。相比之下,我国所谓精英大学985高校,估计很难找到一个只有三四百学生的学院。各学院都是自治的法人团体,有相当自主的管理权力,如招生、授予学位、选择本院的领导和教学人员等。这些权力在我国大学学院层次几乎没有,有的是服从学校的统一安排。〔9〕牛津大学的学院虽然高度自治、是独立的法人,但作为大学的组成部分,也要受大学规章制度的限制,尤其在招生方面,必须符合牛津大学的标准。为此,以学院制为基本的学生管理方式,强调大学和学院分工协作共同培养。大学要负责统一颁发毕业文凭、授予学位等工作,要提供图书馆、实验室、博物馆、计算机设备等教学资源;学院主要侧重学生品格的发展,它们共同目的都是为了精英人才的培养。

美国文理学院与牛津模式异曲同工,都是培养精英的教育模式,不过实施操作方式有所不同。美国文理学院主要通过学分制、必修和选修课程、教授治校、住宿制管理制度来进行。我国正在进行的精英教育更多的是借鉴美国文理学院模式,如复旦学院。但对于我国长期以培养专才为主的专业教育体制,若要打破学科壁垒,打通院系通道,仍然有着很大的阻力,这可能是摆在我们进行精英教育面前最大的问题。

3.精英教育的内容——文理兼收的通识课

精英教育培养的精英是既要博学,又要专攻。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应把握知识的广度和知识的深度。具体来说,学校要求学生选定一个专业,以确保对某一个学科知识领域的深度和系统性,同时又要求学生对各个学科领域都要有所涉猎,以体现知识的广度,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通过严格且灵活的学分制可以实现课程目标。美国精英教育一般都是通过学分制来管理课程学习。

美国麦克莱斯特学院规定:毕业共需要128个学分(约32门课程)。这些学分包括:A.必须有8个学分属于社会科学领域,该课程须满足分布必修规定;B.必须有8个学分属于自然科学与数学这一领域,该课程须满足分布必修规定;C.必须有12个学分属于人文与艺术领域,其中至少修满4个学分的人文学科课程,至少修满4个学分的艺术类课程,该课程须满足分布必修规定;D.在上述(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数学、人文与艺术)任何一个领域里修的学分都不得超过96个学分。E.在任何单个学科里的学分都不得超过60个学分。F.独立学习类型的课程学分不得超过24个学分。同时,为了凸显麦克莱斯特学院追求“国际化”、“族群多元化”的独特教育使命,该校还规定学生必须“在满足‘国际化’和‘美国族群多元化’规定的课程中各修满4个学分”。此外,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校明确规定学生“必须在上完大一新生研讨课之后,在大四学年之前修读一门符合写作规定的课程,至少修满4个学分”。为提高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要求学生“必须修满一门、两门或三门满足定量推理规定的课程”。上述学分规定,尤其体现出文理学院对文理兼收的基础性的课程设置。〔10〕这种学分制管理的通识教育课程模式,对于精英的培养无疑是有效成功的,我们实施精英教育也应大胆借鉴这种课程管理模式。

4.精英教育的模式——关系亲密的导师制

导师制是英国大学主要针对本科生的一种独特的培养制度,是其进行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大学本质。导师制是牛津大学基于传统的精英人才培养所创立的一种教学模式,导师在每学期中,每周与学生见面一次,教师与学生之间实行的是一对一、面对面地个别辅导,教师与每一个学生共同制订个性化的教学计划。牛津大学被誉为英国高等教育的“王冠”,而其“导师制”堪称“王冠”上的“明珠”。这足见导师制在培养精英人才上的影响力。〔11〕导师制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空,学生可以在思想的海洋里任意飞翔,而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在没有任何拘束的环境下产生的;帮助学生掌握学术交流的方式,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很快就能够适应学术研究的方法与环境氛围。当然,对于能够进入牛津大学的学生来讲,绝大部分都是杰出精英人才,导师制的教学方式更利于激发这类人才的创造性。〔12〕

我国大学也有导师制,不过更多的是针对研究生教育,对于本科生教育虽有制度,但没真正落实,即使是研究生教育的导师制也与英国大学导师制有较大距离。原因主要与大学扩招有关,一个导师带十多个甚至几十个学生,还是原来的导师制吗?精英教育需要的是一对一的精英培养模式。李政道曾指出过,精英教育是精英的学生由精英的老师做一对一的指导,培养创造科学和发明技术的人才,需要像钱学森和他求学时代的老师冯·卡门教授那种一对一的精英教育经历。〔13〕为此,我国大学要实施精英教育,首先进一步完善导师制,其次精简招生,增加导师,做到一对一,最后真正制定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方案并真正贯彻落实。

〔1〕巴特摩尔.平等还是精英〔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

〔2〕赫尔穆特.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08.

〔3〕王建华.大学理想与精英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4):3.

〔4〕〔5〕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13、15.

〔6〕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48-150.

〔7〕车如山,季红波.印度理工学院精英人才培养及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3(1):42-43.

〔8〕李岩.法国大学校精英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2):138.

〔9〕〔11〕刘鸿儒.论牛津大学的办学特色〔J〕.辽宁警专学报,2009(1):3.

〔10〕王春春.美国文理学院卓越本科教育的制度保障—以麦克莱斯特学院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0(10):66.

〔12〕吴勇.英国的教育与教育改革牛津教育考察报告〔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72.

〔13〕杨守廉,李政道.培养精英就要一对一的精英教育〔J〕.国际人才交流,2010(10):43.

猜你喜欢

精英学分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它们都是“精英”
大学求学的遗憾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精英2018赛季最佳阵容出炉
学分美食
当英国精英私立学校不再只属于精英
昂科威28T四驱精英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