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大学到职场:美国大学的转变教育初探*

2014-04-17林银玲

教育与考试 2014年1期
关键词:生涯职场毕业生

林银玲

在美国,由于特殊类型学生增多,获取大学学位并不都是四年,有的学生同时在两所大学或者更多大学学习,有的学生休学超过一个学期,有的学生参加了到四年级还无法结题的项目。所以将“大学毕业生”定义为大学生完成取得学位的最后一年,〔1〕这比传统定义更为恰当。转变教育是通过严格的课程计划,让毕业阶段的学生参加标志着他们即将结束大学身份的主修课程和辅修课程的毕业经历。这些经历着眼于学生整个生命空间,提高学生的环境适应性,找到与个体特征相符的职业,为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有助于学生获得一生的幸福和成功。在大学最后阶段,美国大学为大学毕业生精心设计一系列项目和辅助课程,本文就着眼于美国大学的转变教育,探讨转变教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一、从大学走向职场转变教育的意义

寻求职业是大学毕业生面临的重要任务,对许多学生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寻求全职工作,甚至是一次关乎他们身份地位、自我认可度、生活满意感和生活质量的职业选择,并且大学毕业后第一次寻求职业的经历将成为其今后求职的基本参照策略。〔2〕从学校走向职场是学生身份角色的转变,转变成功与否关系学生一生的生涯发展,大学针对毕业生的转变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涯(career)定义为个人在生命历程中各种角色的组织和排列顺序,这些角色包括为人之子、学生、闲余人士、公民、工作者(包括就业与未就业者)、配偶、家庭主妇/主夫、为人父母、领养老金者等九种主要角色,以及在特定时间和场合担当的预期角色,如犯法者、改革者、恋人等少见的角色。生命彩虹图反映人的生命空间,是帮助人们构建概念化多维生涯的工具,体现不同阶段现实的角色和情感上的角色。〔3〕在人的一生中,人们扮演的角色主要在四个舞台完成,即家庭、社区、学校和工作场所。人们在成长过程中要扮演很多角色,如为人之子、为人配偶、为人父母、工作者等。每个角色通常在一个舞台出现,但也有例外和不一致的时候,例如,父母角色与孩子、配偶、工作者等角色可能同时出现家庭中。同样的,父母角色也会出现在学校、教堂和法庭等不同舞台。此时,就会引起某种程度的角色冲突,个体在思想情感上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和困扰。因此,在不同阶段和舞台中出现角色转换和角色交叉时,要注意个人行为调整和情感梳理。

大学毕业生从学校向职场的转变过程,面临角色转变,对其进行生命空间、生命舞台、生命风格等生涯理念教育,有助于学生认识各种各样角色组成的生涯,展示如何自我实现,以达到将各种生命角色结合起来。一方面引导学生分析职业生涯时间表;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设想未来。生命彩虹图已经为每个个体绘制生涯彩虹图提供依据,展示个体担当角色的起始和终结时间,并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好角色。因此,针对大学毕业生从学校向职场过渡的教育并不仅仅是为了寻得一份工作,这种过渡性教育也不是一种简单的职业训练。从学校到职场的转变是生涯发展或者称为生命空间维度的一个发展过程。美国人倾向于经常变更工作,到四十岁至少换了十种工作,并且工作变换伴随着不同角色卷入,处理工作和各种角色的能力关系到学生生活幸福指数。因此,理应将学校向职场的转变看得更加长远,而不仅仅是大学学习最后阶段的一个简单选择点。

帮助学生向职场转变,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帮助学生顺利毕业,即拿到学士学位,让学生在生命彩虹图上按时进行角色转变,这对学生而言,可以带来经济性及非经济的意义。〔4〕一方面,获得学士学位的学生其收入比高中毕业学生高60%,工资收入与学生主修领域有关,而学生的高工资收入是以学费和贷款为代价的,这意味着学生主修领域和能否毕业决定他们能用多少工资偿还债务。另一方面,是带来非经济性生活质量的意义,大学毕业生比未毕业同伴有更强的幸福感,他们更愿意投入包括公民和政治参与等社区活动,他们和他们的下一代也比较健康。因此,转变教育会对学生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对学生的生命有重要的意义。

二、从大学走向职场转变教育的目标

个体从学校向社会过渡过程面临各种挑战,这些挑战以综合体的形式向大学毕业生袭来。根据美国高等学校协会(AAC&U)于2008年1月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招聘单位只愿意提供入门级的工作职位,认为毕业生没有做好应对高级职位的准备。十分之三的用人单位在全球知识、自我规划、写作、批判思维和适应能力方面给学生评价很低。〔5〕而大学认为学生已经具备团队合作、伦理判断、跨文化技能、社会责任感、定量推理和内在知识等能力。由此可见,高等学校评估学生和社会评估学生存在错位。

个体—环境匹配理论是由职业个性类型理论和工作适应理论发展而来的,职业个性类型理论代表人物是Holland,强调职业选择;工作适应理论代表人物是Dawis和Lofquist,强调职业适应。〔6〕两个理论是互补而非对立,个体与环境匹配与事业投入、工作满意度、事业成功、保持力等息息相关,当代的个体—环境匹配理论包含三个观点:

一是个体物色与个性特征匹配的环境。根据工作适应理论,个体天生追求实现和保持与环境一致。职业个性类型理论认为人们选择可以锻炼技能、表达态度和价值观、承担问题和责任的环境。匹配是通过测量评估个体的个性特征与某个职业环境之间的相似性而决定的。〔7〕霍兰德提出六角结构图,描述六种个性类型和环境模型,通过匹配,判断个体与环境是否一致。Dawis和Lofquist提出两个相关联的维度——个体能力和个体价值,个体能力是工作中所要求的,表现为“令人满意”;个体价值是从工作中得到的报酬,表现为“感到满意”。工作适应理论认为令人满意和个体感到满意是个体—环境一致的两个必要成分。

二是个体与环境匹配程度表现为个体与环境达到的重要结果,如满意度、成就、表现、稳定、保持力、任期。持续更好的匹配引领更好的结果,相反,个体与环境匹配差可能导致消极结果,如不满意、表现差、转变职业等。工作适应理论认为,个体与环境互不满意产生系统失衡,导致个体与环境出现调节或改变动机。尤其是,个体表现无法令人满意会被解雇,个体不满足于现状也会提出辞职。

三是个体与环境匹配的程序是二者互惠的过程,个体塑造环境或环境塑造个体。环境可视为相似人的集合体,正如人们选择允许他们发挥能力和表达观点的环境,职业环境则通过征集或筛选的方式选择具备特定能力和价值的人。个体与环境匹配的互惠本质反映一个系统观点,在系统中只要改变一个要素就会影响其他要素,从而导致系统失衡。

因此,为避免大学毕业生与职业环境之间的系统失衡,大学不仅要正视社会对其所培养学生的检验,而且应当引导学生认识学生自身,缩小在学校的“优秀”与在职场的“优秀”的错位,降低日后求职挫败的心理落差及挫败可能性。学生要综合分析环境和个体之间关系,从学校向职场转变必须同时关注个体与环境的需要。如果双方的价值没有普遍被认可,双方的需要就无法得到满足。因此,大学要成功开展从学校向职场的转变教育,必须重视引导学生识别目标职业的环境,同时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塑造,以满足整个社会职业环境的需要,这也是转变教育的目标所在。

三、从大学走向职场转变教育的内容

大学毕业生与目标职业环境的匹配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实质上是生涯适应性的问题。生涯适应性强,意味着个体特征与环境特征相似性高;反之则会发生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系统失衡。提高大学毕业生生涯适应性是大学引导学生成功实现转变的教育内容。

生涯适应性是一个心理学概念,表示个体成功驾驭趋势和预先考虑职业转变所需的资源。包括四方面的心理资源(事务处理能力):预测未来(生涯意识)、了解生涯(生涯管理)、寻找选择(生涯好奇心)、为实现生涯目标参与活动的自我效能 (生涯自信心)。〔8〕生涯适应性资源塑造适应策略和行动,旨在实现适应性目标,以帮助人们成功实现生涯转变。四种资源是可获得的能力,因此,生涯适应性资源具有可塑性,而不是固定不变的。具有这四种资源的毕业生在今后职场的适应性更强,转变教育的内容就是创造条件让学生具备这些资源。生涯意识(career concern)的核心是生涯规划,根据自己的能力将现在参与的活动与将来期望联系起来。生涯管理(career control),要求人们负责、谨慎地作出与生涯有关的决定,以实现掌控未来。面对与生涯有关的抉择时,坚信可以掌控自己生涯的个体更具有决断力。生涯好奇心(career curiosity),包括探索个体机会和思考自我与不同环境、职业角色、未来事态的协调。生涯好奇心用于表达挖掘个体自我知识、技能、潜力,澄清价值观,运用各种信息寻找策略,讨论不同选择的内外报酬和分析职业信息。因此,生涯好奇心帮助人们形成对自我和生涯选择的真实映像,帮助人们实现自我和职业环境匹配的最终选择。生涯自信心(career confidence),是人们追求生涯抱负的过程解决问题、克服障碍的能力知觉。较高生涯自信心的人,比较不会躲避困难的生涯情境,较可能采取积极行动解决问题。解决生涯问题的能力直接影响从事和控制职业任务和职业转变。

一个人的生涯适应性程度不仅取决于个人对四种资源的占有情况,而且更多取决于个人运用这些资源和参与相关活动的能力。因此,为提高个人生涯适应性资源,必须提高规划、决策、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涯转变之前参与适应性活动作为前期准备,可以提高求职质量和生涯成功率。知觉能力、审视生涯选择、规划生涯可以促进人们找到合适的职业。总之,生涯适应性可以提高找到合适职位的机会,包括生涯成功和可观收入。转变教育就是通过具体的项目活动,让学生预测未来的职业环境,在活动中发现目标职业,并对人生彩虹图做出管理,在相关辅助课程中提高职业技能,从而提升生涯自信心。

四、从大学走向职场转变教育的途径

(一)顶点课程

毕业班的课程精髓在于脱去专业的“帽子”,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下,为工作而准备。70%以上的报告认为顶点课程是体现这一精髓的课程之一。〔9〕顶点课程通常为临近毕业的学生开设,其形式可以是一篇研究论文、一次表演、一个最佳工作的档案袋,或一个艺术展,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这些项目中整合和应用已经学过的知识,从而实现从本科生到研究生或从学校到职场的转变。顶点课程有不同的类型:知识拓展研讨课、成功体验课程、问题解决研讨课、角色过渡研讨课、评价工具课程。〔10〕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拓展、批判和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并对毕业生进行相关的职场教育,以帮助他们顺利实现从学生到职场的过渡。例如,埃里格尼学院(Allegheny College)运行的毕业生项目叫做“毕业生顶点经历”,始创于1821年,用于学生展示学业成就。这一项目整合学生在校期间磨练出来的知识和技能,并提供机会让学生根据职业性向回忆这些技能。

(二)毕业标识

毕业标识即通过一些标志性事件或象征手段告知学生已经成为大学毕业生,应该做好心理和行动准备。学校充分利用学生在大学的最后阶段,肯定毕业班学生的成就,为毕业阶段学生作特殊标记,组织象征意义的聚餐,开展庆典活动,选择代表大学毕业生集体价值观和态度的主题开展团体活动,庆祝学生进入毕业阶段。布里奇沃特州立大学组织毕业班博览会(Senior Expo),收集学生信息,展示学生大学经历的特殊成就。康奈尔大学的校友会和学院发展办公室与毕业年级代表为毕业生组织庆祝活动。

(三)发展校友

校友是大学的一笔巨额财富,不仅可以通过校友基金会为母校提供资金支持,还可以帮助母校毕业生顺利走向职场,校友曾经的职场经历将是新一届大学毕业生走向职场的经验财富。大学毕业生通过电子社区、邮件、借助“快速约会”(speed dating)在网上和校友交流或职业咨询,通过校友专访或座谈会传递职场信息。校友合作促进大学毕业生对社会环境和职业岗位的了解,有利于及时调整心态和生涯计划,提高生涯适应性。培养活跃的校友在学生毕业前就要开始,是毕业经历的重要方面。由于依靠校友对大学越来越重要,因此,有目的地建立毕业生信息和鼓励学生终生保持与学校的联系越来越受到推崇。尽早开展吸纳校友,创建新型的校友发展策略,帮助毕业生向校友转变。

(四)公民教育

从大学毕业伴随着角色转变,意味着毕业生即将步入成年人生活,即将同时成为配偶、同伴、父母、社区居民、公民、政治领导等。Sax和Astin指出“公民身份发展在毕业学年尤为重要,这是标志着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是学生决定用他们的生命做什么以及如何过他们的生活的关键阶段。”许多教育改革倡导高等教育不能忽视“完整人”的发展。许多大学探索路径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角色与生活方式问题,以及作为公民为当地、为国家、为全球社会做贡献的意义。

培养具有公民义务和社会责任的毕业生也是事关高校的利益和声誉。到毕业学年,通过参与不同种族的社会性活动、种族意识研习班、种族或妇女研究、讨论种族问题、参与校园民主活动等,可以提升学生的公民道德水平。另外,高校还可以将服务学习融入通识教育、让学生真正了解民主政治运作、发展多样文化的校园。培养学生成为诚实、忠诚、容忍、同情、慷慨、合作、有社会责任感等美德的优秀公民,高校不仅从个体行为上作出要求,更应该从政策和操作层面上作出规定。

(五)职前筹备

对于毕业生,美国大学还重视为职业直接做准备的项目,这里简单地概括为“职前筹备”。首先是在毕业学年开设一些求职与训练相关课程,类似于短期的职前培训,可以缩短学生进入职场的过渡期,有助于提高环境对个体的满意度。例如,明尼苏达州立大学穆尔黑德毕业经历有:职业、个人经济、健康、职场伦理、领导才能、转变、成功的穿着和礼仪。麻萨诸塞州的布里奇沃特州立大学,利用一个学期为学生提供商务用餐礼仪、成功的穿着、评估工作机会、协商薪酬、环境迁移、保住第一份工作、理财、购买或租赁轿车等学习资源。

其次是安排实习或暑假兼职项目,这是毕业学生非常重要的一种体验课程。安排实习或暑假兼职项目,使学生有机会进入工作现场。实习是体验学习的一种普通形式。其理念是为学生提供与他们的职业兴趣相关的实际工作环境中的直接经验,让他们获得该领域专家的指导和训练。〔11〕实习或者暑假兼职项目实际上是让学生提前感受和寻找与自己的兴趣点、能力倾向以及价值观相吻合的工作。实习项目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毕业后选择允许他们发挥能力和表达观点的环境,另一方面满足工作环境选择具备特定能力和价值的人。

再次是提供职业咨询,职业咨询项目包括设立就业指导中心和组织“职业咨询日”。设置就业指导办公室,专门收集大量关于不同岗位的就业信息,一方面负责学生兴趣、能力倾向和价值观方面的测试,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群体或个别就业指导,尤其是少数就业困难的学生,如年老的、残障的、不同种族的。〔12〕另外,还邀请各行各业的代表来校宣讲。职业咨询一方面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和了解自我,另一方面有助于了解职场环境,是一个解剖个体能力和个体价值的过程。

五、从大学走向职场转变教育给我国的启示

大学毕业生的求职不是普通的寻求一份工作,也不是人生特定阶段的静态事件,而是贯穿于人一生的连续性行为过程。相应地,帮助学生实现从学校向职场转变的教育内容亦不能着眼于某个静态事件,而应是一套系统地贯穿于人的一生的动态内容,转变教育对学生生涯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临近毕业,有效的转变教育课程可以提升毕业生对职场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性。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高校扩招,我国高校毕业生不再包分配,也不再完全能专业对口就业,更多的是把大学当作人生的一段经历。因此,在毕业阶段,学生应重新审视自我、规划职业生涯。这点与美国高校采取通识教育,到毕业学年结合主修专业参加转变教育相类似。美国大学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从学校到职场转变方面的教育相对较为系统和全面,可供我国大学开展毕业生转变教育借鉴和思考。

实际上,我国大学校园不乏存在一些就业指导的选修课程,但是学生往往将其当作获取学分的路径,并没有将这类课程作为从大学到职场转变的学习途径。学校开设课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学习,学生也要弄清楚将来要做什么。因此,首先,大学开展转变教育的相关课程时要注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确学习目的。其次,转变教育的活动和课程要有一定的系统性、连贯性、相关性、目的性,让学生明白转变教育的意义和目标。再次,转变教育的内容不仅仅是为职业直接做准备,帮助学生找到一份工作。转变教育更是大学完成使命的最后重要一环,注重对毕业学生的公民基本素养的教育、对社会环境的理解、对完整生命过程的把握以及创造幸福人生等的教育。

〔1〕Gardner,J.N.,Van der Veer,G.,and Associates.The Senior Year Experience:Facilitating Integration,Reflection,Closure,and Transition.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8,4.

〔2〕Eunjoo Yang.Career Transitions of College Seniors.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2007:56(2).

〔3〕Donald E.Super.A Life-span,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980(16),282-298.

〔4〕〔5〕Jean M.Henscheid.Institutional Efforts to Move Seniors Through and Beyond College.New Direc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no.144,winter2008.

〔6〕Jane L.Swanson&Nadya A.Fouad.Applying Theories of Person-Environment Fit to the Transition From School Work.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June1999,vol,47.

〔7〕转引自Holland JL.Making vocational choices:A theory of careers〔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1985.

〔8〕Jessie Koen,Ute-Christine Klehe,Annelies E.M.Van Vianen.Training Career Adaptability to Facilitate A Successful School-to-work Transition.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12,395-408.

〔9〕转引自Henscheid,J.M.Professing the Disciplines:An Analysis of Senior Seminars and Capstone Courses.Columbia: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National Resource Center for The First-Year Experience and Students in Transition,2000.

〔10〕叶信治,黄璐.美国大学的顶点课程初探〔J〕.教育与考试,2009(06).

〔11〕叶信治.高影响力教育实践:美国大学促进学生成功的有效手段〔J〕.中国高教研究,2012(09).

〔12〕德雷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M〕.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73.

猜你喜欢

生涯职场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职场剧需要去除虚伪与虚荣
吐槽退役生涯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我的地下工作生涯
职场充电,停还是行?
生涯教育:未来已至,未来可期
一颗负责的心——我的班主任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