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灾后异地复课心理援助模式的探索*

2014-04-17朱韶晖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4年6期
关键词:藏传佛教助人异地

朱韶晖

(青海民族大学 政治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7)

心理援助是指重大灾难后对受灾人群所提供的应对因灾难所引发的各种心理困扰、心理创伤的途径和方法。众多灾后心理援助的工作实践来看,从社会工作入手是心理援助的极佳途径和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1]。另外,异地复课生全部来自于藏区,生活中信仰藏传佛教,佛教文化中关于价值观及生命意义的诠释对缓解由灾难引发的心理困扰和创伤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期望以当地民族文化为立足点,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特质及方法,在总结民族地区灾后异地复课生心理援助模式的基础上,为他们提供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专业服务。

1 心理援助服务的介入背景

玉树地震之后,其职业技术学校高中班106 名学生,被青海民族大学安置在下属单位——青海省民族高级中学就读,期间得到了各级领导、教师及各族同学的关爱和帮助。有关研究认为,社会工作服务蕴含的“恢复和发展人的社会功能”的目标、“助人自助”的理念、“人与环境互动”的视角,以及为实现人全面发展而特有的价值观、专业理论和方法,可以成为社会组织开展灾后社会重建工作的理论依据和工作手法[2]。基于此原因,青海民族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师生及时成立了社工陪伴成长团队,开展了为期近两年的陪伴成长活动。为了提高服务的专业性,陪伴成长团队在其活动期间一直秉承社会工作的服务理念,将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与藏传佛教传统助人方法相结合,积极而有成效地进行了心理援助,期望为异地复课生提供高品质的专业服务。

根据需求评估调研结果发现,玉树异地复课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地震严重影响社会、家庭正常功能的同时,也给这些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创伤;其次,由于突发地震,临时组班导致学习进度不同,从而让大部分同学学习自信心降低;再次,陌生环境与原来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差异,在生活习惯方面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性;最后,由于民族文化和民族信仰的差异性,使得玉树学生在民族多元化的预科部难于形成归属感和认同感。因此,为了玉树异地复课生能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健康的生活和学习,陪伴成长团队主要针对以上问题,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与藏传佛教传统助人方法相整合,积极而富有成效地进行了心理援助以及学习生活适应等方面的活动,从而总结出灾后异地复课心理援助的新思路。

2 心理援助服务的具体实施过程及成效分析

心理援助活动开展过程中,以藏族文化为背景,把复课生不同时期的心理层面、行为方式连接起来,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然后采用了以小组、社区为主,个案为辅的工作方法,针对异地复课生面临的问题开展了相应的心理援助活动。具体活动的开展分阶段进行,具体如下:

2.1 建立专业关系阶段

需求评估显示,异地复课生在民族多元化的预科部学习和生活,归属感较差,没有及时与陪伴成长团队的师生建立信任关系。为了能够顺利开展心理援助活动,陪伴成长团队以“手捧烛光,笑迎朝阳”活动为契机与他们开展了联谊活动,目的就是想通过陪伴成长团队和志愿者的积极投入与参加,和异地复课生之间进行良性互动,激发小组动力,初步消除他们的陌生感,以便更好地建立专业关系。在活动开展之初,为了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借用了香港理工大学陈博士带给的一个培训技巧,教同学们唱《啦啦歌》,并由两个小组各自选择一个领唱。而后,又进行了小游戏“数数字”和聆听藏族音乐,进一步活跃了场上的气氛。最终,异地复课生打开了心扉和陪伴成长团队的大学生们相互交流,倾诉了自己在这个特殊阶段的惶恐和担忧。

2.2 情绪、情感梳理阶段

异地复课生都来自于地震灾区,地震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创伤。如果这些心理创伤不及时排解,就有可能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此阶段的活动目标在于说出地震中每个人的感受和经验,引发共鸣,从而让异地复课生学习接纳自己的情绪。因此,一方面,通过“画脸谱”的活动,让他们将压抑在内心的不良情绪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在表现不良情绪的过程中,通过“请帮助”、“解开千千结”等活动,与他们在温暖、接纳、安全的沟通氛围中,协助他们自由的表达心中的感受,从而正视不良情绪、舒缓不良情绪。

2.3 生命价值观澄清阶段

地震给异地复课生带来的心理创伤除了运用时间来修补外,更需要自己的醒悟和成长。因此,这一阶段的活动主要以“生命价值观的澄清”为主题来展开,总共有两小节。第一节的活动目标是接纳对死亡的恐惧,让异地复课生能够坦然面对生与死,从而更加珍爱生命。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通过“我的生命线”、“我的墓志铭”等活动,让他们在一个自由、安全的氛围中进行集体分享,坦然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想法,重新认识生与死的关系,从而鼓励他们在参与活动中提升对自我和生命的了解,促进生命价值观的重构。第二节的活动重在行动,目标是充分运用民族文化的特质,让大家集思广益、同心协力,树立战胜灾后心理压力的信心。在这一阶段的活动中,首先通过“脑力激荡”,让每一个异地复课生说出“怎样度过灾后的日子”,然后根据大家的意见逐一进行实践,例如,选择了“到塔尔寺转经筒”、“给地震中受灾的亲人挂经幡”及“煨桑”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发挥了独特的心灵慰藉的作用,驱散了他们心中的恐惧,平静了他们的心情,鼓舞了他们生活下去的勇气。

2.4 学习价值观澄清阶段

为了帮助异地复课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树立起新的学习观念,提高其学习积极性,针对异地复课生厌学、迷惘、信心不足等问题,开展了学习价值观的澄清活动,这次活动主要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讨论分为焦点讨论和转轮讨论。焦点讨论主要以“为什么要学习”为主题,转轮讨论主要以“怎样更好的学习”、“怎样处理学习与感情的关系”为主题。这一阶段活动的目标主要是帮助异地复课生确立学习目标,提高学习兴趣及树立学习自信心。在整个活动的讨论过程中复课生们积极主动,思维敏捷,气氛活跃,讨论结束后各小组对不同问题发表了看法,然后进行了集体分享。我们发现,异地复课生都有自己的理想,都有改变自己的愿望。在我们的引导下,复课生们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为他们澄清学习价值观,建立学习自信心,减轻学习、生活压力,更好的融入新的学习环境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5 良好生活习惯培养阶段

由于异地复课生以前生活在草原,来到城市后不能适应城市生活和新学校的管理体制。主要表现在:

1)部分同学不注意公共卫生,随意乱扔垃圾;

2)饮食卫生习惯不太健康,有时不洗餐具;

3)在个人卫生方面,不勤洗换衣物、被褥等。

因此,陪伴成长团队针对异地复课生的生活习惯问题,运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开展了相关的小组活动。社工陪伴成长团队通过角色扮演这种正向直观的引导,既尊重了异地复课生,还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达到了活动的预期效果,让他们在角色扮演中进行反思,逐步养成良好的卫生意识,从而能够尽快适应城市生活,健康快乐成长。

2.6 文化课补习与课后作业的辅导阶段

异地复课生最大的需求就是文化课的学习与辅导,这也是预科高中部领导和任课老师最为头疼的问题之一。同时,青海民族大学在这方面又有很好的优势资源,所以社工陪伴团队决定充分调动学校强大的人力资源,招募了一批具有奉献意识和服务激情的大学教师和学生志愿者,在经过一系列的筛选培训、制定授课计划、募集教科书后,志愿者教师分别对异地复课两个班的同学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文化课补习,得到了异地复课师生的欢迎。

2.7 兴趣小组建立阶段

心理学研究表明,文娱活动与体育锻炼对于增进心理健康能起到良好的调节和促进作用。因此,为了丰富异地复课生的课余生活,更持久的缓解心理压力,陪伴成长团队根据异地复课生的不同爱好,进行了分组,并且定期开展系列兴趣活动。这不仅充分挖掘了同学们的潜能,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而且还通过活动释放了不良情绪。如有的同学擅长踢足球,奔跑在球场就能够释怀内心的不愉快;有的同学喜欢跳舞,激昂的音乐能驱走心中的烦恼。所以,通过兴趣、爱好的充分发挥,不仅能培养他们的生活自信心,同样能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注重兴趣小组的建立,鼓励复课生们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寻找快乐,让自己真正充实,快乐、健康地生活。

2.8 筛选个案,进行个别辅导阶段

随着以上各个阶段活动的深入开展,陪伴成长团队的工作者通过活动观察和问卷调查发现有个别同学难以走出地震的阴影,甚至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对这几位同学,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进行分工,开展了个别辅导。

3 心理援助服务的专业反思

此次灾后异地复课生心理援助项目的实施,对于陪伴成长团队的工作者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从工作者与异地复课生之间信任关系的建立、不良情绪的宣泄、哀伤的辅导,到学习、生活的适应与重建,探索出了适合异地复课学生的心理援助模式,其具体表现为:彼此信任的关系建立、逐步深入的援助过程、结合民俗的援助活动、贯穿始终的助人理念。有学者认为,灾后社会工作需要嵌入本土场境[3]。因此,灾后异地复课心理援助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探索适合当地现状的心理援助模式才是切实解决问题的关键。

3.1 以藏传佛教文化和习俗为切入点

异地复课生都来自玉树藏区,信仰藏传佛教,而佛教文化具有明显的心理慰藉作用,在藏区,佛教都会介入群众的丧葬活动,并以其特有的方式对付家庭群体中由于近亲死亡带来的情感崩溃和社群瓦解状况的发生,同时也能增强人们对死亡的知识和预期,以减轻对死亡的恐惧[4]。因此,异地复课心理援助活动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藏传佛教文化和习俗这一因素,利用藏传佛教的信念来激励异地复课生走出困境,帮助其走出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心理阴影。此次活动的开展,让我们认识到,作为服务的策划者,必须要懂得服务对象受传统的、深厚的民族文化熏陶,他们具有原始而虔诚的宗教信仰。因此,异地复课心理援助模式的探索应该建立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下,注重当地的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

3.2 采取多元、整合的服务方式

笔者认为,多元、整合的方式是指在异地复课心理援助活动中将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与藏传佛教助人方法及民间人际交往方法相结合。在整个心理援助过程中,首先,大量运用了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由于心理援助活动的特殊性,我们发现,小组工作在目标达成方面有着比其他专业方法更为有效的专业功效。因此,优选这一方法,并面向异地复课生,围绕不同的主题开展了各种类型的小组活动。每一阶段的小组活动结束后,都会对目标达成度进行反思,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保证预期效果的最终达成;其次,为了达到更好的助人目的,自然引入了藏传佛教文化中的传统助人方法。在小组活动中采取藏传佛教诵经的方法,与服务对象一起,反复默念六字真言,大家共同祝福今生和来世平安、健康、幸福。采取讲经及带领复课生去藏传佛教圣地——寺院,转经筒、挂经幡、煨桑等方法,为他们在地震中遇难的亲人点灯、祈祷等。这些传统助人方法的运用,既让服务对象认同我们,又使我们的服务工作展现同伴的角色,真正达到了治疗心理创伤和恢复社会功能的效果;再次,为了与异地复课生尽快建立信任关系,自然引入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达到心理援助的目标,还运用了民间人际交往的方法,例如:帮助他们补习功课、协助他们打扫宿舍卫生、与他们一起游戏散步、陪同他们以民间方式祭奠死难亲人等。这种多元、整合的方式,相互促进,各显其能,可以让工作者和异地复课生彼此建立信任关系,为心理援助的深入进行提供可能;最后,针对异地复课生很强的同质性的特征,充分利用人才资源的优势,在所有的活动中尽量使用藏语与异地复课生交流、授课。专业方法与本土技巧的整合,既挖掘了异地复课生的潜能,又缓解、消除了他们的心理障碍,使他们尽快的适应了新的环境。因此,在灾后心理援助模式的探索中,我们应该采取多元、整合的服务方式,使服务成效最大化。

3.3 以助人自助作为服务的核心价值

有学者认为,为了服务对象在实现目标中感受自身的价值和能力,获得多元成长,应该把助人自助分解为“助”和“人自助”,即,社会工作者依托专业技术,协助服务对象进行自我帮助[6]。因此,在心理援助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助人自助”的这一功能,并将助人自助的理念作为整个服务的核心,协助异地复课生自我帮助和自我抉择,鼓励他们通过参加活动,就目前如何达到目标开展讨论,一起出谋划策,从而保证了活动项目得以顺利进行。另外,还设法激发异地复课生的潜能,将“兴趣小组”、“趣味班会”和“一对一帮扶”等活动向他们移交,成为他们学习之余的固定活动。

3.4 提供社会工作实践平台

陪伴成长团队的工作者主要是由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组成,该项目的完成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次特别生动的专业实践。从整个活动的调研、设计、完成到评估都由自己完成,不仅使他们把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结合,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还让他们更好地践行了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成长了自己,从而更深刻的体会到“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乐,也领略到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感动。

3.5 加强追踪回访,注重后续效果

为期近两年的灾后异地复课生心理援助项目,虽然在我们的努力之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仅仅是一时之效,最终想要保持一个良好的效果,还需要建立一种长效机制。有学者认为,社会性的人文关怀有时比特定的心理干预方法更为有效。因此,我们也在反思,对于异地复课生,我们的陪伴还应该继续。

[1]贾晓明.地震后心理援助的新视角[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7):882-884.

[2]费梅苹.灾后社会重建中社会工作服务的方案设计[J].西北师大学报,2009(3):49-55.

[3]杨晓玲.论心理干预在社会突发事件中的意义和作用[J].湖南社会科学,2003(4):46-48.

[4]顾东辉.5·12 震后社区中社会工作的专业智慧[J].西北师大学报,2009(3):43-48.

[5]段继业.宗教对社会工作的启示[J].攀登,2009(2):70.

[6]顾东辉.“助”加“人自助”的社会工作解读[J].中国社会导刊,2007(24):12.

猜你喜欢

藏传佛教助人异地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助人无需等待
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
推进医保异地结算 稳字当先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藏传佛教寺庙管理的思考
现代藏传佛教系统初探
如何开拓异地市场?
你适不适合异地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