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错觉减速标线在公路交通中的应用
2014-04-17胡江
胡 江
(重庆竣洲置业有限责任公司,重庆401520)
1 公路视错觉标线研究的必要性
随着国家道路交通事业不断发展,公路通车里程不断增长,与此同时,道路交通事故频繁发生。分析交通事故的致因,发现超速行驶是引起事故发生和导致事故严重程度增大的重要因素。在事故多发路段设置有效的速度控制设施,可以降低车辆运行速度,从根本上减少由超速引发的事故,以提升道路交通安全水平。目前在我国应用比较广泛的限速标志和各类强制性控速设施,有的限速效果较差,有的尽管能收到较好减速效果,但对行车舒适性影响较大,可能会影响车辆运行稳定性,且噪音大,工程造价高。利用人眼视错觉原理设计的减速标线,基于驾驶员心理特点,主动诱导驾驶员降低车速,控速效果较好,且具有造价低、寿命长、不降低行车舒适性、不产生噪音等优点,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由于缺乏相应的规范或指南进行指导,现阶段往往凭经验设计施划视错觉减速标线,导致其在使用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2 视错觉形成要素
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产生错觉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主、客观两方面。主观方面主要包括驾驶员的经验以及驾驶员的情绪因素。客观方面主要有:①外界客观环境与事物的变化。外界客观环境、事物已经变化了,驾驶员仍用原来的感知习惯去判断,从而产生错觉。②事物的某些客观属性和透视特征。如同样的物体,离得较近的,就觉得大些;垂直线与水平线是等长的,却觉得垂直线比水平线长些。③驾驶员的感知特性。由于驾驶员的感知是在运动中进行的,很容易将外面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有时也误认为一些运动的事物是静止的。
3 视错觉减速标线原理
错觉减速标线基于视觉特性原理,通过一系列特殊图形的标示,使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产生自身车速快于实际车速、车道逐渐变窄、路面或路侧存在障碍物等错觉而诱导其降低车速,从而起到保障交通安全的作用效果。与强制性限速设施相比,视错觉减速标线具有主动诱导驾驶员降速的功能,更容易被驾驶员接受,其造价低,无颠簸,对车体无损害,噪音轻,尤其在环境复杂路段,是综合效果优异的车速控制措施。
4 视错觉减速标线优点
与其他控速设施相比,视错觉减速标线充分利用了人的视觉特性,让超速行驶的驾驶员能够主动、舒缓地减速、对车体无损害并且无噪声污染,是一种人性化的减速设施。另外,设置视错觉减速标线不需要较大面积、长时间施工,对正常的交通秩序影响小,更重要的是它不会严重破坏路面,可节省公路维修及养护资金,也避免了可能带来的公路病害,具有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
5 在公路交通中常见的视错觉减速标线
5.1 三维彩色视觉立体减速标线
这种减速标线根据人体视觉、心理学的设计规律,结合三维立体原理和人眼视错觉机理制作而成。标线图案能产生立体效果,在车辆运行过程中,可使驾驶员认为路面有障碍物突起,从而主动踩刹车制动减速。这种标线既能造成驾驶员认为路面有障碍物的感觉,又不会因为振动对车辆造成损坏。
5.2 行车道纵向减速标线
纵向减速标线主要设置在主干道,同时也适合施划在交通量比较大的交叉路口。在平行于车道分道线和行车道边缘线设置平行四边形虚线快,利用交通工程学和交通心理学原理,似乎从物理上压缩了行车道宽度,或者在视觉上使驾驶员认为前方车道越来越窄,以提高驾驶员的注意力,提醒驾驶员减速慢行,谨慎驾驶,保证行车安全。
5.3 行车道横向减速标线
行车道横向减速标线垂直于车道中心线,通过影响驾驶员对实际车速的感知而使驾驶员降低车速,当相邻标线的设置间距沿车辆运动方向不断降低时,这些标线可以有效降低车辆的行车速度。这种标线布设方式,在车辆速度未变化的情况下,给驾驶员造成车速增加的错觉,从而诱导驾驶员采取制动措施。
5.4 鱼刺形减速标线
相邻鱼刺标线的间距随行车方向逐渐减少,当驾驶员驶过该路段,在不减速的情况下,出现在视野内的标线数量会逐渐增加,造成行车速度不断增加的假象,诱使驾驶员减速。
5.5 梳齿形减速标线
梳齿形减速标线是指标线施划在行车道两侧,呈对称分布,是从横向减速标线演变而来,也有别于纵向减速标线,其减速机理是行车道横向减速标线和纵向标线的综合,既能使驾驶员产生行车速度越来越快的感觉,还能使驾驶员误认为行车道逐渐变窄。这种标线与全车道宽度的横向减速标线相比,所需的材料较小,施工费用较低,更容易铺装和维护。
6 结语
视错觉的产生相当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生活中,在交通事故中由于视错觉而引起的事故比例占36.8%以上。了解和掌握驾驶员在行车中产生各种错觉的特点规律和影响是很有必要的,我们掌握错觉的机理,在道路交通中有效地利用这种视错觉,针对性地对道路限速标识措施作出改善,就可以帮助人们遵守路面秩序,控制车速,可以更好地为交通安全服务,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1]鲍兴建,孙小端,贺玉龙. 高速公路减速标线应用效果研究[J]. 交通标准化,2010(Z2).
[2]曹鹏. 高速公路限速标志设置的有效性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