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2014-04-17胡保玲
胡保玲
(青岛理工大学商学院,山东青岛266520)
1 引言
在国家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的政策背景下,地方院校研究生教育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已经成为地方高校的历史使命和必然选择。地方院校既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培养资源短板问题,又拥有鲜明的特点和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克服资源困境,进而把握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已成为地方院校亟待攻克的一个课题。
从实践上看,2009年以来,地方院校根据教育部有关指导性文件,结合各校的发展特色,进行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目前,已有少数文献分析了地方院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挑战,简单介绍了部分地方院校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经验与做法,但对于如何变革培养模式以适应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快速发展缺乏研究。本研究在文献回顾基础上,尝试提出一种适合于地方院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新培养模式。
2 地方院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面临的挑战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各培养单位基本上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尤其是地方院校有关问题比较突出。以往文献重点阐述了地方院校在培养目标、培养条件、实践环节与指导教师四个方面上的共性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制约地方院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
2.1 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个新生事物,发展时间比较短,没有现成经验可循,地方院校对全日制专业学位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也不清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该具备什么素质。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认可度较低,学校往往比较轻视专业学位,不愿意花大气力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及目标制定上。在此背景下,地方院校在制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时一定程度上存在路径依赖,不能真正摆脱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观念的影响,未能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原本应有的职业性、技术性与实践性特点。
2.2 培养条件相对滞后
相比于部(委)属重点大学,地方院校获得政府资助较少,筹集资金比较困难。面临资金约束时,出于对专业学位的轻视与偏见,地方院校往往会把有限资金投向学术型硕士点建设。并且,不少地方院校决策者只是热衷于硕士点的申报,存在“重申报、轻建设”的观念,仅把专业学位硕士培养作为学术型硕士的一个过渡。在存在资金约束与轻视专业学位的情况下,地方院校不可能将有限资源优先配置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上。这样,地方院校不能吸引或配置优秀师资从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无法建设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也不能改进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条件。
2.3 实践环节流于形式
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然而,当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过程依然以学科为主线,未能紧扣相关行业领域,很难形成体现行业领域实践的逻辑,专业实践环节流于形式。究其原因,一是地方院校囿于自身资源困境难以提供足够的校内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二是企业等用人单位参与地方院校研究生合作教育的热情不高,校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动作迟缓。很多校外实践基地只是表面化、挂个牌,没有进行很好的运行,难以满足规模日益扩大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需求。
2.4 指导教师观念缺位,经验缺乏
地方院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主要是由本单位一直指导学术型研究生的导师组成,而校外导师大多属于挂名导师,“双导师制”基本上流于形式。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导师缺少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理念,习惯于沿袭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方式,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指导经验不足。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尚未完全构建起来,企事业单位参与此项工作的意愿不高,即使出于某种个人原因接受地方院校的聘请,他们也不能或不愿意投入足够的精力、时间等资源,对参与实践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实质性的指导。
3 地方院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针对地方院校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国内学者在总结地方院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地方院校如何更好更快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对策建议,主要集中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与导师队伍四个方面。
3.1 以需求为导向
地方院校要自觉融入所在区域,构建大学、产业、政府三位一体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这已经成为国际上促进大学发展比较流行的高等教育新理念。地方院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要以服务地方求生存,落实和深化立足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根据区域发展需求设置学科专业与相关课程;二是在培养过程中密切联系企业,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只有如此,地方院校才能培养出具有明确职业指向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3.2 以特色求发展
地方院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要寻求差异化,突出办学特色,实现与其它高校或学科的错位竞争或优势互补。从现有文献看,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课程开设与教学内容两个方面。一是结合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地方院校设置具有突出地域和行业特点的培养方向,同时吸引用人单位参与课程体系的设计,开设具有针对性的应用性课程;二是充分利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素材,丰富案例库和教学内容。地方院校要努力结合与所在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把所在区域取得的先进经验和成果注入到课程和案例库建设,以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为目标。
3.3 加强产官学合作,着力打造职业发展平台
地方院校逐渐重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主动联系并吸引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参与到研究生合作教育中来,以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性特征。现有文献指出,地方院校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与帮助,成立由地方政府牵头的高校与企事业用人单位参与的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调小组,专门负责处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事务。地方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企事业单位与地方院校开展深度的产学合作,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同时建立健全基地管理、评价及保障等体制。这些体制协调政府、企事业、高校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实现三者良性互动。地方院校还可以定期邀请政府官员、工商企业界领袖开设专题讲座,开展指向职业领域的研讨活动,缩短就业适应期与开阔学生视野,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与就业能力。
3.4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地方院校注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改革业绩评价方式,突出实践特点,力图打造一支既有较高学术含量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一是培养校内导师的实践能力。北京工业大学设立工程实践基金及工程项目启动基金,用以支持校内导师深入工厂见习1-2年,提高他们的社会、企业工作的经历和创新能力。二是加强校外导师的制度建设。地方院校严格规定校外导师的选拔程序、聘任资格与考核激励等管理办法,从制度上保证校外导师的质量和责任感。
4 地方院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
地方院校拥有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克服不足的关键是选择一种既符合自身实际又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培养模式类型。已有文献对此问题没有专门探讨,不能给出明确的答案,但在一定程度上点出了发展方向:一是地方院校应自觉融入区域,以服务地方求生存,构建大学、产业、政府三位一体的新培养模式;二是单靠地方院校自身的力量是无法突破资源困境的制约,摆脱制约还需要地方政府的推动与企业的深度参与。
今后地方院校要融入所在区域,构建起“地方政府推动、地方院校主导、企业深度参与”的产官学一体化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这样政府与企业都能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获益,他们才有积极参与的动力与意愿。在这一新的模式中,地方院校是主导者,地方政府是推动者,企业是关键参与者。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是新培养模式的核心。如果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成功了,有了企业的深度参与,专业实践环节得到保证,双导师制就不再仅是形式而是真正的名副其实,课程设置也更加科学、优化,这些都能极大地促进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
作为主导者的地方院校,一是必须贯彻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深入研究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发展需求,结合自身优势选定服务的区域或行业范围,适时调整专业方向与课程设置,推动地方政府加大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投入力度;二是理顺自己与企业的合作关系,突破原有的互动体制障碍,合理划分各自的责任、义务与收益分配,吸引企业全面参与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三是建立健全联合培养基地的管理、评价及保障体制以协调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实现政府、高校、企业三者良性互动。
5 结语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是地方院校面临的一次重大发展机遇,同时也存在诸多制约因素。要抓住这一难得发展机会,地方院校就务必要构建一种新的培养模式以克服存在的各种挑战。新培养模式强调地方院校的主导作用和参与各方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这是与以往培养模式的不同之处。地方院校需要坚持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强化内功,使自己能为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智力与技术支持,藉此推动地方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和吸引企业深度参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的全过程。
[1]夏东伟,刘恩贤,张 燕,等.地方高校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探索与实践——以青岛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6):10-13.
[2]初旭新,乔俊飞,刘赵淼.地方工科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探析——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2(7):14 -15.
[3]潘建波,李安萍,郭登峰.地方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机遇、挑战、出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2):35-38.
[4]徐吉洪.基于创新能力提升的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4):448-451.
[5]郑桃云,李立亚.地方院校专业硕士培养问题初探[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2012(6):92 -94.
[6]薛 蓉.基于创新能力提升的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的现状与问题[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4):441 -446.
[7]唐艳平,张灿龙,仇洪冰.地方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J].高教论坛,2012(12):112-114.
[8]刘 云,李阿利.地方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现状及发展趋势概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3):23-25.
[9]王 慧,周毅杰.浅谈地方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3):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