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生产活动质量控制策略研究*

2014-04-17刘淑金林乐杰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4年3期
关键词:规程人员生产

李 燕,刘淑金,林乐杰

(北京化工大学 军工办,北京100029)

1 引言

高校作为我国重要的科研力量,承担了大量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科研项目,部分应用研究项目在完成之后由于用户需求量太少、企业无法产生利润或者生产条件苛刻、技术难度大短时间内无法在企业实现工程化制备等原因,需要由项目承担高校负责向用户单位继续提供产品的任务。然而生产管理并非高校所擅长的,而且高校科研传统的“重申报、轻管理,重成果、轻过程,重研究、轻推广”的观念[1]也与生产过程控制的理念相悖,虽然部分高校已经建设有质量管理体系,但是体系的运行与实际管理之间往往出现脱轨的情况。与此同时,高校在生产过程中还呈现“科研与生产交叉”的情况,因此有必要根据高校特点开展生产过程质量管理研究,以保证高校生产产品的质量[2]。

本文在分析高校科研管理运行特点的基础上,围绕生产过程中的“人员、设备、原料、规程、环境、检测”六方面因素条件的配置,对高校生产产品的质量控制管理进行了探讨。

2 高校科研及科研管理的特点

高校不同于企业,高校的科研生产活动也不同于企业的生产,没有现成的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但是如果照搬企业生产管理的模式,也无法在高校内顺畅运行,甚至无法实施。经调研发现,高校生产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与生产需求相矛盾的情况:

1)高校自由探索创新的思想理念与生产过程中质量管理的标准化相矛盾[3-5]。自由探索和创新是高校的精髓所在,也是高校能够不断取得原始创新的基础。如果按照企业生产运营照搬制定各种条条框框,将会使高校众多的科研人员花费大量时间用于撰写文档来满足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将严重影响高校开展原始创新工作,影响科研人员的工作,长此以往可能会造成科研人员放弃生产活动的进行。

2)高校人员流动性大、一身多职与企业生产要求岗位人员固定相矛盾。企业生产过程中基本上每一道工序都由专人负责。而高校生产工作的主要人员往往由研究生和年轻教师组成,而且可能既进行进料操作又负责产品检测,身兼多职,流动性大,相同产品不同阶段生产可能由不同的人员完成,不利于产品质量的稳定性。特别是企业一般具备专业并独立的产品检验人员负责产品的出厂检验,而高校的检验人员往往由生产人员兼任,这种情况下,最终产品的检验质量将无法保证。

3)高校设备科研生产多用的现状与企业要求生产设备专用相矛盾。企业生产过程中基本上设备都由专业人员操作、用途固定、定期维护,而高校的设备往往由不同人员使用,且科研教学生产等多用,一般设备不出现故障不会进行定期维护,这种情况下,设备的性能特别是检测设备的性能往往无法保证,将严重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

4)高校科研式的生产习惯与生产企业规范的生产流程要求相矛盾。一般情况下,高校的生产任务都是随着科研任务的完成而出现的,高校“生产与科研交叉”的情况普遍存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科研人员往往用科研的方式进行生产,从原材料采购到最终产品检验往往没有制定规范的标准流程,造成产品质量忽好忽坏、批次稳定性差。

5)产品批次稳定性难以保障。由于高校提供的产品往往是数量较少,时间间隔较长。常常存在原料供应、操作人员变化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产品的批次稳定性难以和生产企业一致。

以上几个问题是在高校的生产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如果无法妥善处置将影响高校生产产品的质量,进而影响学校的声誉,影响学校科研工作的开展,必须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实现高校高质量的产品生产。

3 生产过程六要素

“人员、设备、原料、规程、环境、检测”六方面因素是生产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几个因素[6],这六个因素相互联系,互相影响,与生产活动过程中其他因素相互交叉,形成生产过程质量管理的主线。

人员主要是指的生产活动过程中所有参与人员,包括领导层、管理人员、一线操作人员、产品检验人员以及相关服务人员等等。人员是六要素中最为关键的一个要素,而且是质量控制管理要素中唯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关键性要素[7]。

设备主要是指生产活动过程中所用到的生产加工设备、产品检测检验设备、计量器具等等,设备性能的好坏、计量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最终产品的质量。

原料主要是产品生产所使用的各种原材料、基础元器件等,还包括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这是生产过程中最容易出现质量失控和质量问题的环节。

规程是指生产活动所涉及的工艺规程、规章制度、检测方法标准等依据的文件,还包括员工应遵循的各种制度等。在制定规章制度的同时,还需要确保规章制度能够得到执行和落实。

环境主要是指生产工艺对生产活动发生场所周围环境的要求,包括对生产工作场所的基础设备设施等条件要求,应该满足相关标准和技术要求[8],还包括对生产管理制度、人员奖惩制度等软环境的要求。

检测主要是指计量、测试的准确度,与人员要求、设备要求、工艺要求都存在一定的重合性,主要是一方面要求计量器具、检测设备的准确度,另一方面还要求进行检测的人员具有进行检测的能力和水平。

以上六方面主要因素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同时需要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各个环节发挥应有的作用,保证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

4 高校小批量生产活动质量控制的要点

从六要素的角度对第2节的内容进行归纳可发现,高校进行生产的弱势主要在“人员、设备、环境”三个方面,但是由于人员的因素,也会带来“原料、规程、检测”等方面的问题。必须将六方面因素进行统筹考虑,才能够做到生产质量可控,保证高校产品的质量。下面分别从六因素出发,分析高校开展生产活动保证质量需要着重进行的工作。

4.1 人员因素

对于生产企业来说,根据职责不同,可以分为管理人员、生产操作人员及产品检验人员,三者相互独立;而高校在进行生产活动的过程中,“三员”往往由同一批人负责,极有可能造成顾此失彼的现象发生,如检验人员和生产人员为一人,则在进行检验时对自己生产的产品应从以下三方面开展工作,保证人员能力符合生产需要。

1)按照工作内容需要,设定岗位上岗条件,对于某些关键岗位如产品检验岗,应设置上岗证书等条件;

2)加强人员的技能培训工作,严格按照国军标质量管理需要,对于不同岗位人员,必须取得相应上岗证书才能进行相应岗位工作;

3)建立人员考核评价体系,并且与绩效挂钩,制定奖励与罚惩机制,对于考核优秀的工作人员给予奖励,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工作人员需再次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重新上岗,采用多种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对于高校中生产任务较多、产值较大的课题组,应该积极引导这些课题组建立相对独立的生产人员队伍,同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鼓励政策,使这些课题组的生产活动按照企业模式进行管理,使之规范有效。

4.2 设备因素

高校设备因使用人员混杂,没有专业的维修保养人员和维修策略等原因造成设备性能低、故障率高。对于投入生产用的设备,为保障最终产品的质量,必须保障设备的性能。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开展工作:

1)对设备进行分类管理,可根据用途分为生产设备、检测设备和计量器具等,建立设备台账和单台设备档案,不同的设备制定不同的维修保养策略;

2)根据在生产活动中的作用不同,标出关键设备,制定操作规范,由专人进行操作,并对使用情况进行记录;

3)对于生产设备,要定期进行设备状态检查,并将设备检查记录纳入设备档案进行管理;

4)对于计量器具和检测设备,要根据有效期及时进行计量检定,确保测量数据无误;对于无法进行计量检定的设备要制定自校验规程,并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进行自校验;

5)生产用设备做到相对独立,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与科研、实验用设备区分开,做到生产专用。

4.3 原料因素

原料因素不仅仅与原料本身有关,与进行原料性能检定的人员、原料检定的规范都有关系,而且还包括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应从以下三方面开展工作,保证原料因素的质量:

1)产品定型以后,产品的配方也就确定,所用原料也随之确定。应根据前期原材料的供应情况,进行合格供方评价;

2)建立原材料入校检验制度,对于关键原材料,可以采取每批必检的方式进行性能确定,必要时留样备查;对于非关键原材料,可采取抽样检验的方法;

3)根据生产工艺,对每一道工序结束后的过程产品进行检定,避免上一道工序的问题带入下一工序。

4.4 规程因素

产品定型后,相应的生产工艺规程也随之确定,与之相匹配的如原材料入校检验规程、半成品检验规程、出校检验规程、关键设备检验规程、计量器具管理规定等都随之确定,规程因素还包括产品的技术状态文件,这些文件规定了产品的配方等,更需要加以重视。高校在进行生产时,对于同一产品,由于用户使用位置或目的不同,产品的性能会略有不同,不同型号之间技术参数的差别会比较小,而且由于高校开展生产的时间较短,对产品各阶段技术状态文件没有形成有效管理,常会发生技术文件使用错误的情况,因此,在高校中开展生产活动,可实施技术状态管理,按照技术状态管理要求对技术文件进行管理,确保技术文件的有效使用。

4.5 环境因素

高校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开展生产的环境、场所相比企业来讲较为复杂,基本处于“生产与科研交叉、生产与实验交叉、生产与检测交叉”的场所,只有一些特殊要求如对洁净度有较高要求、设备体积过大的生产活动会安排相对独立的场所。在这种状况下一方面要依据规程的制定来规范生产活动,使生产活动少受或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各课题组可以依据自身生产的特点,对生产实验区域进行划分,将生产活动安排在相对集中的区域进行。还可采取将生产活动安排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进行,在这个时间内,较少安排其他科研试验活动,保证生产活动的完成。

4.6 检测因素

检测因素原来包含在设备因素里,主要是指检测设备的准确程度,现在把这一因素独立出来,可见检测在科研生产活动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且由于高校缺乏相对独立的检测人员和专用于检测的设备等原因,这一因素是目前高校科研生产活动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应在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与规程因素相联系,制定完善的检验规程和测试标准,重点是原材料入校检验和产品出校检验两个环节;

2)定期开展检验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按照国军标的要求,检验人员需具备产品检验人员资格才能进行检验操作;

3)加强检测设备、计量器具的管理,确保设备处于有效期内;

4)定期/不定期对检测结果进行复验,对测量结果进行有效性评定。

生产管理过程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以上六要素不是质量控制的全部要素,知识是关键要素,它们与生产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相联系。所谓产品的质量控制就是在“人员、设备、原料、规程、环境、检测”条件下综合运用质量管理的技术和手段对产品的质量及质量稳定性进行控制。

5 结语

高校进行生产活动的时间较短,通过质量控制管理活动的开展,为产品质量保证提供了基础,能够有效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工作损失、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和学校整体管理水平。本文在对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六要素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高校科研生产特点,系统探讨了在高校进行生产活动如何配置六要素条件,为高校建立具有针对性的质量管理体提供了实践指导。

[1]张喜爱,张书晔,曾庆平,等.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有关问题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9(7):252-254.

[2]曾志毅,邓 兵,吴川云,等.高校科研企业产品生产质量管理的探索[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37(增1):133-135.

[3]陈 斌.高校科研管理建立质量体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学与管理,2009(4):70-71.

[4]张志生,张 冰.持续改进在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应用[J].科学管理研究,2012,30(6):25 -28.

[5]李建红,石增强.高校科研管理质量管理体系运行问题与对策探讨[J].中国信息化管理,2012,15(12):90-91.

[6]董晓林.5M1E与过程质量分析[J].铁道技术监督,2004(6):19-20.

[7]郭玉宝.高校科研过程中的质量控制[J].中国高校科技,2013(5):18-20.

[8]鲁业明.小批量产品生产的质量管理[J].核动力工程,2008,29(4):50 -52.

猜你喜欢

规程人员生产
中国新车评价规程
基于规程法的雷击跳闸率计算
中国新车评价规程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不得与工会组织任职期内人员解除劳动合同
急救人员已身心俱疲
Сварочное Проμзвоσсmво(《焊接生产》)2012年第5期要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