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15岁孩子教育的质量、平等和效率
——PISA 2012评价结果概述

2014-04-17赖小琴

教育测量与评价 2014年9期
关键词:劣势国家素养

赖小琴

关注15岁孩子教育的质量、平等和效率
——PISA 2012评价结果概述

赖小琴

PISA 2012有65个国家/地区约51万15岁的学生参加,主评价为数学素养,次评价为阅读素养和科学素养,同时,评价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金融素养。此外,它还收集学生、学校和家长的背景信息。结果表明:(1)在不同素养的表现上,一些国家的表现有所上升,另一些国家的表现则有所下降。总的性别表现趋势仍然没有变化,即在数学素养上男生的表现优于女生,在阅读素养上女生的表现优于男生,在科学素养上男女生的表现没有显著性差异。(2)学生的表现受到社会经济背景如教育平等水平、社会经济状态、移民背景、学前教育和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影响。(3)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迟到或旷课、学习的坚持力和开放性、社会经济背景、焦虑和师生关系等因素对其表现有影响。(4)学习环境的组织如学校系统的结构、教育资源分配、父母择校标准、学校的自主权、学校的评价特点、学校的纪律、师生关系等也影响学生的表现。PISA 2012评价的结果及其对各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价给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和评价提供了有益启示。

PISA 2012;质量;平等;效率

PISA评价主要关注全球学校教育质量、平等和效率的问题。它通过展示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育系统改善的成效,揭示高水平教育质量、教育平等和教育效率实现的可能性。参与国的教育政策制定者不但可以通过自己国家内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比较,还可以通过与其他国家学生表现的比较来建立本国教育政策的目标,学习其他国家的政策和实践。在 2012中,共有65个国家约51万15岁的学生参加,主要评价数学素养,还评价了阅读素养、科学素养,以及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金融素养。同时,PISA 2012还收集学生、学校以及家长的背景信息。其评价结果可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教学与评价改革提供借鉴。

一、在数学、阅读和科学素养上的表现

这里,我们主要分析PISA 2012中,学生在数学、阅读和科学上的表现,同时还分析参与国家/地区在不同PISA评价阶段的表现趋势。

1.在数学素养上的表现。中国上海的学生得分最高(613分),高于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119分。位于前十名的国家/地区还有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北、韩国、中国澳门、日本、列支敦士登、瑞士和荷兰。在最高水平5和6上,OECD国家学生的比例为12.6%;合作国家/地区中,中国上海的比例最高(55.4%),其次为新加坡(40.0%)、中国台北(37.2%)和中国香港(33.7%)。在基本水平2以下,OECD国家学生的比例为23.0%,全体参与国/地区的比例约为32%。在性别差异上,65个国家/地区中有37个的男生表现优于女生,5个的女生表现优于男生。

在2003~2012年间,64个国家/地区中,数学表现提升的有25个,没有变化的也是25个,下降的有14个。巴西和意大利等7个国家每年增加2.5分以上。意大利、波兰和葡萄牙提升了高水平学生的比例,同时减少了低表现学生的比例。以色列、卡塔尔和罗马尼亚在2006~2012年间,爱尔兰、马来西亚和俄罗斯联邦在2009~2012年间提升了数学表现。

2.在阅读素养上的表现。中国上海的学生得分最高(570分),比第二名中国香港高25分。OECD国家的平均分为496分。高分国家/地区还有新加坡、日本和韩国。在最高水平5和6上,OECD国家的学生比例为8.4%。合作国家/地区中,中国上海的比例最高(25.1%)。中国香港、日本和新加坡的比例均超过15%。在性别差异上,有11个国家/地区的女生占优势;从2000年至2012年,比利时、法国和罗马尼亚男女生的差异增加了15分以上,只有阿尔巴尼亚的性别差异在缩小。

在2003~2012年间,64个国家/地区中,阅读表现提升的有32个,没有变化的有22个,下降的有10个。OECD国家中,提升的有智利和爱沙尼亚等13个国家。阿尔巴尼亚、以色列和波兰在2000~2012年,中国香港、日本和俄罗斯联邦在2003~2012年,比利时和卡塔尔等5个国家/地区在2006~2012年,爱尔兰和卢森堡等4个国家/地区在2009~2012年,都不但提升了高分学生的比例,而且减少了低分学生的比例。

3.在科学素养上的表现。中国上海得分最高(580分)。OECD国家的平均分为501分。中国香港、新加坡、日本和芬兰也是高分国家/地区。在最高水平5和6上,OECD国家的比例为8.4%。合作地区中,中国上海的比例最高(27.2%),其次为新加坡(22.7%)、日本(18.2%)、芬兰(17.1%)和中国香港(16.7%)。在性别差异上,男女生的表现没有显著性差异。但芬兰和黑山共和国等4个国家在2006年没有性别间的差异,在2012年则表现为女生优于男生。

意大利、波兰和卡塔尔在2006~2012年间,印度尼西亚、以色列和新加坡在2009~2012年间分别提升了高分学生的比例,同时减少了低分学生的比例。巴西和中国香港等15个国家/地区在2006~2012年间则大大地减少了低于水平2的学生比例。

可见,在不同素养的表现上,虽然一些国家的表现有所上升,另一些国家的表现有所下降,但总的性别表现趋势仍然没有变化,即,在数学素养上,男生的表现优于女生;在阅读素养上,女生的表现优于男生;在科学素养上,男女生的表现没有显著性差异。

二、社会经济背景与学生表现的关系

社会经济背景因素如教育平等水平、社会经济状态、移民背景、学前教育和师资力量等,与学生的表现密切相关。

1.教育平等水平。在PISA 2012中,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9个国家/地区体现了高的表现和高的教育平等水平。在参加PISA 2003和PISA 2012的39个国家/地区中,墨西哥、土耳其和德国同时提升了数学表现和教育平等的水平。9个国家/地区则保持了教育平等的水平不变,而提升了学生在数学素养上的表现。

2.社会经济状态。在OECD国家,具有社会经济优势的学生比劣势的学生在数学上高出39分;社会经济状态差异对数学表现差异的贡献率为15%;在高表现国家,贡献率则从墨西哥的3%提升到新西兰的18%。保加利亚和智利等7个国家的贡献率超过20%。同样,在学校中也有类似现象。在OECD国家,具有社会经济优势学校的学生比劣势学校的学生在数学上高104分。

3.移民背景。在PISA 2012中,移民和非移民背景学生在数学上相差33分,考虑了社会经济状态后仍相差21分。但在加拿大和爱尔兰等5个国家,移民和非移民背景学生的表现一样好。在OECD国家,在2003~2012年间,移民学生的比例从9%上升到12%,而移民和非移民学生在数学素养上的差异则缩小了11分。移民学生倾向于社会经济劣势。即使是社会经济状态相似,移民学生也比非移民学生在数学素养上表现要差。移民和在家没有说评价语言的学生倾向于集中在劣势学校。如美国,劣势学校有40%的学生为移民学生,而优势学校只有8%。

4.学前教育。没有接受学前教育的学生表现更为劣势。在OECD国家,接受学前教育超过一年的学生比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学生在数学素养上高53分。考虑了社会经济背景后,除了两个国家,其他国家/地区仍为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学生比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学生表现更好。2012年与2003年相比,有更多的学生接受了至少一年的学前教育。

5.师资力量。在OECD国家,社会经济优势和劣势学校的数学教师分布更为均衡,但劣势学校更难吸引有资质的教师。如荷兰,优势学校有资质教师的比例(52%)是劣势学校的3倍多(14%),生师比也高于劣势学校28%(分别是每师18生和14生)。

三、学生的投入、干劲和自信与其表现的关系

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干劲和自信不仅对他们掌握知识来说很重要,而且对于他们在学校的表现、在未来的生活和面对挑战时所应具有的能力也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力。

1.归属感。在OECD国家,有4/5的学生同意或非常同意他们“在学校感到幸福”或感到“属于学校”。但是,不是所有学生都有同样的感觉。如,在OECD国家,78%的劣势学生同意或非常同意“我感到我属于学校”,而感觉如此的优势学生达85%。

2.迟到或旷课。在OECD国家,超过1/3的学生在PISA测试前两周内有迟到现象,超过1/4的学生有旷课现象。迟到和旷课与学生的表现呈负相关。如在OECD国家,迟到与数学素养有27分的相关,旷课则与数学素养有37分以上的相关,相当于一整年的学校教育。

3.坚持力和开放性。有更多坚持力和问题解决开放性的学生在数学上有更好的表现。如,认为可以处理许多信息、快速理解事物、寻找事物的解释、容易把事物联系起来、喜欢解决复杂问题的学生,比更少展示问题解决能力的学生在数学素养上高30分。在高分学生中,两者的差异更大,达38分。

4.社会经济背景。在多数国家/地区,社会经济劣势的学生不仅在数学素养上容易获得低分,而且同时也表现为具有更低水平的学习投入、干劲、动机和自信。但是,同样是社会经济劣势群体,有坚韧性的高表现学生比低表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有更高水平的坚持力、更强大的内在的和工具性的动机,他们具备了占社会经济优势的高成就学生的特点。

5.焦虑。30%的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感到无助,其中,男生占25%,女生占35%;劣势背景学生占35%,优势背景学生占24%。数学焦虑与表现密切相关。如在OECD国家,巨大的数学焦虑与数学素养有34分的相关。在2003~2012年间,冰岛和葡萄牙学生的数学焦虑大幅下降,数学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升幅较大。

6.性别差异。在多数国家/地区,男生在数学素养上的表现优于女生,尤其是在最高水平上,男生的优势更大。即使数学表现一样,女生也报告为比男生有更少的坚持力、更少问题解决的开放性、更少数学学习内在的和工具性的动机、更少的数学自我概念,以及更高水平的数学焦虑。同时,女生也比男生更多地把数学上的失败归因于自身而不是外在因素。然而,当有相同水平的数学学习干劲、动机和自信时,男女生的表现差异就普遍变小。

7.在学校的表现。除了比利时和克罗地亚等5个国家,其他国家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都与其在学校的表现呈正相关。在阿根廷和奥地利等8个国家,在学校表现更优秀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自信更高。在奥地利和加拿大等9个国家,在学校表现较好的学生有显著低的数学焦虑。

8.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与学生的投入呈强正相关。除了中国香港和印度尼西亚等5个国家/地区,在其他国家/地区中,对于有相同数学表现和相似社会经济状况的学生来说,师生关系更好的学校的学生有更少的迟到现象。同样,在所有国家/地区,对于有相同数学表现和相似社会经济状况的学生来说,师生关系更好的学校的学生有更强的归属感和数学学习的内在动机。

9.父母的期待。父母的期待不仅与学生的数学表现有关,也与其积极的学习倾向呈强正相关。在对11个国家/地区父母的调查中,对于有相同数学表现和相似社会经济状况的学生来说,父母期望更高的学生有更强的数学学习的坚持力和内在动力,对自己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也更加自信。

四、资源、政策和实践与学生表现的关系

学校学习环境的组织与教育的结果有关。

1.学校系统的分层。留级和按学习能力把学生分成不同群体而形成的分层,与教育的公平呈负相关。学校的分层程度越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就更弱。留级可能性越大的学校,学生的社会经济状态对其学术表现的影响就越强。在61个国家/地区中的35个,有相同数学分数但社会经济劣势的学生更可能留级。在OECD国家,12%的学生至少留级过一次。在13个国家/地区,在2003~2012年间,留级率从20%下降到了16.5%,其中,法国和卢森堡等5个国家下降幅度最大。

2.教育资源分配。在多数OECD国家,教师薪水高的学校的学生在数学素养上表现更好。高表现国家/地区在社会经济优势和劣势学校中有更平等的资源分配。但很多学校的资源分配仍不平等。如在OECD国家,劣势学校有更小的班级,更多地遭受师资、教育资料和物质设施的短缺。在2003~2012年间,多数国家/地区的学校都有了更优质的教职员工和更好的设备。如,36个国家/地区中的21个降低了生师比率,38个国家/地区中的20个减少了师资短缺。

3.父母择校的标准。严谨的家长通常为他们的小孩择校,标准通常是“安全的学校环境”和“学校好的声誉”,而不是“学校学生高的学术成就”。社会经济劣势的父母更多地把“便宜”和“有财政补贴”作为择校的重要标准。在37个国家/地区,社会经济背景好的学生更多地进入私立学校,尤其是巴西和哥斯达黎加等6个国家。只有在中国台北,社会经济背景好的学生更多地进入公立学校。

4.学校的自主权。有更多自主权的学校的学生表现更好。

5.学校评价的变化趋势。高表现的学校对课程和评价更加负责任,更重视学生对学校课程、教师或资源的评价。在2003~2012年间,学校的表现越来越多地与社区/国家的表现相比较,以及与其他学校的表现相比较。在OECD国家,从2003~2012年,来自那样学校(与社区/国家的表现相比较,与其他学校的表现相比较)的学生分别从46%增加到62%,以及从40%增加到52%。

6.学校的纪律。迟到和旷课比例高的学校倾向于有全面的低表现。在纪律问题多的学校,社会经济劣势的学生也多。即使是学校的社会经济背景相同,纪律问题更多的学校的学生表现更差。在2003~2012年间,有27个OECD国家的学校纪律有所改善。在所有参与国家/地区中,纪律改善明显的有捷克和中国香港等6个国家/地区,下降的有德国和突尼斯。在45个国家/地区,学生社会经济劣势程度更高的学校,纪律氛围更差。

7.师生关系的改善。在2003~2012年间,除了突尼斯的师生关系保持不变,其他国家/地区的师生关系都得到了改善。在OECD国家,有22个国家/地区的学生“同意”或“非常同意”他们与多数教师关系好的比例从12%增加到22%以上。

五、启示

从PISA 2012的结果可以看出,影响教育结果的因素很多,既有学生的性别、社会经济背景等个体的因素,也有学校、社区和国家的教育资源和政策层面的因素,这些因素往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如何才能使教育的质量更好,机会更平等,效率更高?PISA评价的结果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对基本素养培养的重视。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都是重要的基本素养,是孩子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保证。

2.提升学生的素养表现是可行的。不论学生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经济状况如何,他们都可以通过有效的途径来提升或改进。我们可以同时提升高水平学生的比例和降低低表现学生的比例。性别之间的表现差异也可以减少或消除。

3.家庭和学校的社会经济状况对学生的表现有显著性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对学校资源的公平分配、提供劣势学生额外的教育资源和经济补助等方法来促进教育的平等。学生表现的提升与教育平等水平的提升并不矛盾,可以相互促进。

4.学生对学校的投入,学习的干劲、动机和自信对学生的表现有重要影响。教师要善于识别投入不足的学生,并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父母要增强对孩子的期望、激励和引导。此外,我们还要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

5.学习环境尤其是学校的学习环境非常重要。学校要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保证所有社会经济背景的学生都能从民主的气氛中获益。优质的师资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前提。同时,我们要保证在优势和劣势学校之间的资源分配更均衡;要尽量避免学校按学生的能力来分等级,以减少社会经济劣势对学生表现的影响;要给学校充分的自主权;要重视学校的自我评价,尤其是学生对课程、教师或资源的评价。

总之,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学校、家庭、社会之间要加强联系和合作,构建全面有效的评价体系,使学生的高表现和教育的平等目标能相互促进,共同达成。

[1]OECD.What Students Know and Can Do:Student Performance in Mathematics,Reading and Science,VolumeⅠ[M].Paris:OECD,2013.

[2]OECD.Excellence through Equity:Giving Every Student the Change to Succeed,VolumeⅡ[M].Paris:OECD,2013.

[3]OECD.Ready to Learn:Students’Engagement,Drive andSelf-beliefs,VolumeⅢ[M].Paris:OECD,2013.

[4]OECD.What Make Schools Successful?Resources,PoliciesandPractices,VolumeⅣ[M].Paris:OECD,2013.

责任编辑/林 洁

G511

A

1674-1536(2014)09-0004-04

本文为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广西中小学教师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0C169)的主要研究成果之一。

赖小琴/广西教育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物理教育和科学教育。(南宁 530023)

猜你喜欢

劣势国家素养
劣势或许会成为优势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近亲繁殖:并非全部是劣势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公立医院优势变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