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哲学史研究的若干突出问题
2014-04-17刘大椿
刘大椿
科学哲学史研究的基本问题,当然包括科学哲学发展各阶段典型代表人物和学派的科学哲学思想及其特点和主题转变,也包括各分支科学哲学的发展及其历史演变和重要特征。但是,在常规研究中,一些当代科学哲学反思中容易引起争议的突出问题却往往被忽略,它们有的是非典型的科学哲学史问题,有的是比较难以定位和把握的实践问题,随着科学哲学史研究的展开,它们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将围绕另类科学哲学发展的定位问题、科学哲学基本问题史的拿捏问题、中国科学哲学演化的研究维度问题、科学哲学史研究目标的选择问题予以讨论。
关于另类科学哲学发展的定位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科技哲学界主要把科学哲学限定于英美分析哲学尤其是逻辑实证主义及其修正批评的范围之内,主要涉及维也纳学派、新旧证伪主义、新旧历史主义、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等哲学派别。20世纪70年代,科学知识社会学(SSK)在西方兴起,90年代,经典科学哲学传统之外的科学技术论(如海德格尔、哈贝马斯、福柯等人的科学技术论)在西方受到广泛的关注。这些新科学哲学思想一反传统科学哲学对科学一味辩护的态度,以对科学极端的批评而著称,社会影响很大,引起了科学家和正统科学哲学家的严重不满,导致了两派之间在90年代的大论战。然而论战并没有削弱这些新科学哲学的力量,90年代后半期,SSK等基本占据了欧美主要大学科学哲学、科学史讲坛,到了21世纪,其核心思想已经成为某种“常识”融入科学哲学的学科背景知识中。此时,中国科技哲学界才注意到学科发展的上述动向,开始对新科学哲学某些点进行零散的研究。
另类科学哲学及其相关学术思想研究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下述三个方面:
(1)欧陆现象学传统的科学哲学和后现代主义的科学思想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来诸多欧陆反科学主义理论渗透到科学哲学领域,对科学哲学当代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研究内容包括:胡塞尔的现象学科学论;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科学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研究;福柯、利奥塔、德里达等后现代主义科学哲学思想研究。这些研究,多属另类科学哲学。
(2)建构主义背景的反科学主义哲学研究。20世纪90年代科学大战中,各种流派的建构主义科学哲学受到广泛关注,社会建构的观点更是成为科学哲学研究的背景性基础观点。在科学知识社会学(SSK)及其后的发展中,出现了一批为激进新兴政治运动辩护的反科学主义思想潮流,其中突出的有激进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和生态主义科学哲学研究。这些激进的反科学主义思想,也可归入另类科学哲学。
(3)背离正统科学哲学传统的人文主义科学哲学研究。长期以来,哲学界将英美哲学定位为分析传统,将欧陆哲学定位为人文传统。实际上,当代英美思想界人文主义潮流不可小觑,其中就包含人文主义科学哲学思想。这方面的研究,包括费耶阿本德、罗蒂等分析哲学叛逆者的科学哲学思想研究,也包括麦克卢汉、波兹曼、芒福德等的媒介生态学,哈耶克的反科学主义科学论,玛丽·海西的科学隐喻理论,贝克的科学风险理论,鲍曼的后现代科学论,等等。这些与正统科学哲学分道扬镳的思想,也常常算作另类科学哲学。
对于另类科学哲学的发展,首先要给它以恰当定位,即从总体上把握好后现代科学哲学和另类科学哲学。提出“另类科学哲学”的概念,必须同时关注20世纪70年代以来主流的与非主流的科学哲学,对所谓另类科学哲学要进行认真的梳理,弄清它们的产生背景、基本格局和相互关系,把它们的思想、地位、问题清晰地、洗练地表达出来。还要注意另类科学哲学与后现代科学哲学之间的共性和区别,在研究清楚后现代科学哲学基本格局和未来走向时,特别关注另类科学哲学的主旨和特点。
在另类科学哲学研究中还需特别审视一些方法论问题:
(1)区别科学哲学家的理论与后现代思想家的科学论之间所存在的不同研究进路。有些人物本身已经公认为科学哲学家,如费耶阿本德、芬伯格、劳斯、苏珊·哈克等,有些人物并非科学哲学家,但其理论包含丰富的科学论思想,如福柯、凡勃伦、波兹曼等。研究这两类学者的进路、方法和目标等不尽相同,对此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2)注意社会历史背景的研究。后现代科学哲学的视角不再局限于科学理论本身,而更多地将科学视为活动、建制和实践类学者等,由此视角出发,关注点将更多地扩展到科学与外部社会的关系,甚至透过科学追问哲学、人性的一般问题。因此,后现代科学哲学流派的兴起和流变与外界社会实践的关系极为密切,比如欧陆激进的反科学思潮,故而研究需要加强对社会历史背景的注意力。
关于科学哲学基本问题史的拿捏问题
科学哲学史研究,通常是以时间为维度将人物、思想、流派顺次展开,这可看作是纵向研究;但是,不可忽视,还可以就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探讨它们的演化和流变,即所谓横向研究。此类研究主要涵盖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史:
(1)科学划界问题与科学哲学的基本立场,主要探讨科学哲学的科学观、基本哲学立场和实在观。重点研究科学哲学对于科学的本质与内涵的界定、科学的基本认识方式及其演变、科学与哲学的关系、科学与非科学及伪科学的划界、科学的统一与非统一等科学观,评述逻辑经验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社会建构论、新经验主义、工具主义、实用主义、实验主义、自然主义、物理主义、贝叶斯主义、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多元主义、新经验主义、透视主义等哲学立场,阐释科学实在论、建构实在论、结构实在论、多重实在论等基本哲学主张及其异同。
(2)一般科学哲学的主题与研究进路,主要研究一般科学哲学的基本研究纲领及其理路转换,重点论述并比较分析一般科学哲学中科学理论、模型与实验三大主题的基本问题域、演变及其关系,同时深入剖析逻辑分析(包括概率与计算)、社会建构、自然主义、女性主义、科史哲会通等研究进路的内涵、异同与发展趋势。
(3)科学元概念的历史分析,主要研究科学元概念的缘起和发展,重点评介科学哲学对因果性、还原、自然律、发现、表征、预言、概率、自然种类、理想化、虚构、决定论、证据、测量、类比与隐喻、对称、简单性与复杂性的探讨与辨析,反思其成果、局限性,以探寻其未来路向。
(4)分支性科学哲学的发展与问题,主要研究分支科学中的基本哲学问题,一方面重点探讨物理学、生物学、计算与信息、认知科学、地球科学等领域中的哲学问题,追问其问题发生发展的脉络,进而反思具体科学与哲学之关系及其演变;另一方面以社会科学的本质、合法性与历史文化语境为切入点,透视科学哲学在社会科学哲学领域的拓展,厘清其意义、局限性以及未来态势。
(5)科学精神与科学的价值反思,主要立足科学活动论,透视科学精神;从反思科学事实建构中的客观性与价值的内在纠缠出发,剖析当代科学哲学对科学真理的意义和科学事实可能的价值负载的一系列追问,在认识其超越独断论的价值的同时,撇清其中的相对主义倾向,使其以科学的自我反思的姿态成为当代科学哲学理论架构的有机环节。
关于科学哲学基本问题史的研究思路,重要的是:一方面,以问题为导向,抓住主要观点的背景与争论,从论述的深度和影响力两个方面综合分析相关问题与讨论的重要性和学术价值;另一方面重点研究关键人物、重点文献和主要学圈,把握其相关问题与观点的学术传播和传承脉络。通过对相关的问题、观点和人物思想进行比较分析,把握有关科学哲学问题的内在学术旨趣和理论张力,廓清共识性问题、观点与方法的生成及发展进路,窥测其未来走向。
至于科学哲学基本问题史的研究方法,首先要基于核心问题、主要观点与争论、关键人物、重点文献、重要学圈等要素采用多维文献分析方法,多角度地透视相关问题的理论脉络、基本立场、内在困难、学术价值、历史地位和可能走向,并且,要结合社会历史语境和学术旨趣背景,探讨科学哲学问题的发生与发展机制,进而尝试性地发现科学哲学问题与社会历史政治背景的复杂关联性,揭示其在人类智识体系中的可能与应有之价值。
关于中国科学哲学演化的研究维度问题
虽然在现当代中国,科学哲学研究的主干还是西方科学哲学思想的引进与吸收、批判和再造,但是,如果离开中国的实践和特点来谈科学哲学和科学哲学史问题,那肯定是难以深入且应者寥寥的。因此,中国科学哲学史是一般科学哲学史研究中无法回避的重要方面。
然而,中国科学哲学的演化,不仅在于学理的梳理比较困难,而且大量牵涉到社会、政治和文化领域,难以把握。为操作方便,需要设定几个基本的研究维度,即中国科学哲学演化过程中涉及的主要方面及中国科学哲学演化的若干阶段。根据国内科学哲学研究和发展状况,拟具体探讨中国科学哲学的基础理论史、分支科学哲学史、科学方法论史以及科学哲学社会史四个方面。其中包括国内外相关人物思想、流派思潮的著作和论文译介以及自身的独立研究。参阅已有的相关文献,中国科学哲学演化可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初~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为肇始时期;1949年后~1978年改革开放前,为奠基时期;改革开放后~1999年,为发展时期;2000年至今,为转型时期。
在研究中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1)在中国科学哲学演化各阶段,从事科学哲学研究和传播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代表性的成果怎样?其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如何?
(2)在中国科学哲学演化各阶段,科学哲学研究关注的人物、流派以及问题有哪些?为什么会关注这些人物、流派和问题?对这些人物、流派和问题的译介和研究状况如何?有何变化趋势?
(3)中国科学哲学总体演化趋势如何?与社会发展整体状况有何关联以及对社会的影响怎样?与“自然辩证法”有何关系?新世纪中国科学哲学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如何?
对于各个方面的重点研究内容,可按四个阶段作如下具体分析。
(1)中国科学哲学的基础理论史
肇始时期: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中国学者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翻译及其相关研究;罗素、怀特海、汤姆孙、皮尔逊、彭加勒、卡尔纳普、普朗克、爱因斯坦、爱丁顿、秦斯、赫胥黎、丁格尔、石原纯、果林斯坦等一批哲学家或科学家论述科学哲学和科学概论著作的出版和传播;以及洪谦、金岳霖等代表人物的“逻辑实证主义”和“知识论”研究思想等。
奠基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科学哲学基本上是在自然辩证法传统的限定下进行的,忽略了以一般科学理论为对象层面上的相关研究,如科学的分界、确证、结构、说明、评价、进化、发现和实在论等基本问题。①关于这一时期的科学哲学基础理论史研究主要是收集整理相关译介和著作。
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总的特点是追踪西方科学哲学研究,翻译和介绍大量西方科学哲学研究成果,确立中国科学哲学传统。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中国学者对著名西方科学哲学学者和流派的著作、思想的翻译介绍以及研究梳理。科学哲学学者包括波普尔、拉卡托斯、库恩、费耶阿本德、劳丹、夏皮尔、范弗拉森及其后的诸多科学哲学名家;流派包括逻辑实证主义、证伪主义、历史主义、建构经验论、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等;基本问题包括观察渗透理论、贝耶斯主义、因果性、合理性、科学推理、科学说明、科学检验、归纳难题等。
转型时期:研究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中国学者对“后现代科学哲学”——西方新实验主义、SSK的科学哲学研究、女性主义科学哲学、后现代人文学者科学哲学(另类科学哲学)——的翻译介绍,二是中国学者所进行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科学哲学研究,如另类科学哲学、科学实践哲学、语境论科学哲学、中国传统科学哲学(含地方性知识)、现象学科学哲学、科学文化哲学等。
(2)中国分支科学哲学史
肇始时期:主要研究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研究之关联。
奠基时期: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中国学者在自然辩证法导向下的具体科学门类中的哲学问题,如物理学中的时空观和因果性,生物学中的还原论和目的论等问题。
发展时期:研究主要涉及中国学者对西方分支科学哲学译介及研究情况,内容包括系统科学哲学、物理学哲学、化学哲学、生物学哲学、医学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等。
转型时期:在推进上述分支科学哲学研究的同时,中国学者将分支科学哲学研究推进到复杂性科学哲学、认知科学哲学、计算机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生态学哲学等领域。
中国分支科学哲学史主要涉及上述中国学者的译介和研究情况。
(3)中国科学方法论史
科学方法论是中国科学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王星拱1920年撰写出版《科学方法论》以来,中国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译介和研究工作,成为中国科学哲学自身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本部分主要研究20世纪以来中国学者译介和研究科学方法论的情况、学科及时间分布、演化趋势,包括一般科学方法论、专门的方法、分科的方法、当代科学方法、中国传统科学与科学方法、科学方法的历史等。为保持各部分研究的一致,本部分研究仍然按照上述分期进行。
(4)中国科学哲学社会史
这部分主要研究中国科学哲学与中国社会发展之间的关联。
肇始时期:主要涉及“科玄论战”中的科学哲学等内容、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出版、延安时期的科学与哲学研究等。
奠基时期:主要涉及“物质可分的无限有限问题”、“宇宙的无限有限问题”、“物理学中的唯心主义批判”、“相对论批判”、“现代宇宙学批判”、“李森科遗传学的追随以及摩尔根遗传学的批判”等方面的内容。
发展时期:重点涉及20世纪80年代科学哲学翻译研究运动与思想解放,80年代中后期科学与哲学关系及有关范式转换的争论以及经典著作《自然辩证法》、《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的认识突破与思想解放等;同时,关注“科学化的哲学运动”、中国科学哲学与“反伪科学运动”之间的关联,以及90年代现代科学哲学的争论如何深化科学与哲学关系的反思。
转型时期:重点研究科学哲学与为国服务、科学哲学与反科学主义、科学哲学与“人类是否应该敬畏自然”以及“中医是不是伪科学”等。
中国科学哲学发展演化与其建制化不可分离。中国科学哲学社会史还要研究科学哲学的学科确立、研究队伍、期刊建设及其学术交流等方面的情况。此外,还要研究中国学者有关本国传统科学中的哲学思想以及传统文化中的科学思想等。
关于科学哲学史研究的目标选择问题
任何研究课题都不可能穷尽一切问题,更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因此,目标选择是重要而必不可少的。
对于科学哲学的历史研究而言,其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对科学哲学的流派和分支做出梳理和分析。就现代科学哲学发展而言,英美的逻辑实证主义、批判理性主义以及历史主义是其主要的发展流派,后期的科学哲学则出现多个发展脉络和走向。也有试图把欧陆科学哲学与英美科学哲学结合起来的努力,以及借鉴SSK的工作,对科学哲学做出历史的、社会学的修正的努力,人们把这些发展归入后实证主义的流派和后现代科学哲学流派(科学实在论、新实验主义、新经验主义、科学实践哲学,以及其他建构主义的科学哲学,如女性主义科学哲学)。在研究中,要特别关注历史演化背后的内在动力问题。尽管上述历史发展演化似乎比较清晰,但是这种外在清晰表象的内在动力是什么却并不了然。为什么科学哲学会经历逻辑实证主义(卡尔纳普等)、理性批判主义(波普尔、拉卡托斯等)、历史主义(库恩)到后现代的科学哲学这样的历程?科学到底是一种概念知识体系,还是实践活动过程?科学哲学在发展中与科学家的历史关系如何?分支性科学哲学发展——物理科学哲学、生命科学哲学、系统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哲学、认知科学哲学中有哪些重大问题和重大变化?
在科学哲学史研究中应着重探讨下述问题:(1)历史与转向:现代科学哲学发展的历程。在现代科学哲学的演化历程基础上,揭示其为什么出现从逻辑到语言学转向,进而到历史和语义学转向,再到实践的历程。(2)内部与外部:讨论现代科学哲学内部贡献与不足及其受到的外部影响。研究现代科学哲学每个流派和分支在自己的研究问题框架内所做出的贡献与存在的不足,同时,讨论外部发展对于科学哲学本身的影响,如更大范围的其他相近学科的发展变化(如科学史和科学社会学)对于科学哲学发展的影响。(3)分离与结合(或英美与欧陆):讨论当代英美科学哲学与欧陆科学哲学的分离与结合的历史与问题。(4)问题与历史:讨论科学哲学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历史线索与逻辑。(5)表征与介入:科学哲学中科学观的研究有两种路径,其中一种是以表象为主的科学观路径,即理论优位,现代科学哲学的传统研究如说明及其模型都属于此类问题;另一种是以实践为主的科学观路径,即实践优位。这两种路径是何关系?(6)整体与分支:研究一般科学哲学与各个分支科学哲学的发展问题,重点关注物理科学哲学、生命科学哲学和认知科学哲学发展中研究主题、争论和方法变迁的历史。
当下科学哲学史研究可能遇到的难点包括:
(1)科学哲学基本发展脉络。传统科学哲学史研究,横亘英美分析和欧陆人文两大传统,内容庞杂,各家各派出发点、范式和主旨差异极大,有些甚至极端对立、互不认可。如果不对科学哲学的基本发展脉络予以创造性的梳理和厘定,科学哲学史很可能沦为某种零散、孤立的观点汇编,相互之间的关系得不到澄清,学科的进展得不到体现,未来的发展方向也难以预计。必须要在科学哲学史总体把握的基础上去推进人物、学派和问题研究,使之成为一块“整钢”。
(2)前科学哲学研究。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相对缺乏、零散,未见完整、系统的研究成果。如何从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培根、康德和圣西门等人的思想宝库中撷取科学哲学思想,其操作攸关对科学哲学的总体理解是否得当。
(3)另类科学哲学研究。应该说,属于另类科学哲学的一些思潮并不直接属于科学哲学。但是,近30年来,另类科学哲学思想对传统的科学哲学影响颇巨,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科学哲学的基本立场和叙述方式。但是,除了都致力于对科学的批判性反思,这些另类科学哲学思潮其实相互之间观点差异很大,如何划定另类科学哲学的范围,寻找相互之间的联系,客观评价其意义和缺陷,实为颇有难度又工作量甚大的任务。
(4)自然辩证法史研究。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有其特色,但是,欲取得自然辩证法在中国发展历史上的系统、深入和有影响的研究成果,需要在文本、会议资料、当事人回忆录、口述史等异质材料的基础上,结合专家座谈、元老恳谈等多种研究形式才可能得到,其中特别需要处理好中国自然辩证法事业与西方科学哲学研究之间的关系。
全面、深入的科学哲学史研究从世界范围看都具有很大的开拓性,且对中国科学哲学的总体研究更具首创意义。前科学哲学概念的提出、科学哲学史的分期、后现代科学哲学阶段与另类科学哲学概念的提出、科学哲学史上基本问题的厘清,均为对科学哲学史总体理解上的全局性进展。但既有的科学哲学史研究不太注意甚至会忽略一些问题,比如,后现代科学哲学中的另类流派问题,中国科学哲学史涵盖的跨界问题,科学哲学史上横向分析的基本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研究将大大丰富科学哲学史的内容。
总之,当下科学哲学史研究需要应对重大的挑战,期望科学哲学史研究能有一些新意,能够有助于解决下面这些久已提出却仍不甚了了的重要问题:
(1)融贯问题学与学派史。科学哲学总论有问题学的叙述传统,但学派史的叙述方式比较缺乏。问题学直面核心问题的提出、应答、流变、增生和转换,而学派史以代表人物先后出场顺序自然呈现观点的继承、更新、进步和断裂。两者结合,一纵一横,视角更为完整,叙述更为丰满。
(2)整合分析传统与人文传统。科学技术哲学长期以来被局限于分析传统中,以逻辑实证主义及其发展、回应和批判为主流。由于分析传统被看作英美哲学传统,大陆哲学则多被贴上人文哲学的标签,往往非分析的科学技术论被排除在科学哲学的学科视域之外。20世纪后期,科学技术哲学开始把目光投向分析哲学传统之外的欧陆哲学资源,海德格尔、福柯、马尔库塞、哈贝马斯、利奥塔和德勒兹等思想资源日渐受到关注,学界开始回顾性地把科学技术论分成分析—英美和人文—欧陆两大阵营。典型的比如劳斯认为,英美科学哲学家继承了分析传统,热衷于为科学制定明确的认识目标、方法及其推论形式,担负起对科学作批判性反思的任务,这种反思基本都局限在科学事业的内部;欧陆科学哲学家则继承了人文传统,往往否定自然科学的完美性,主要思索科学与其他社会实践形式的关系,关注自然科学的社会、心理和政治等非传统认识论的方面。②科学哲学史的研究要打破科学哲学界长期形成的英美分析传统和欧陆人文传统之间的隔阂。
(3)走向审度科学的基本立场。应当以怎样的立场对科学进行哲学反思?恰当的态度是审度。不是折中主义,而是整合对立观点。实际上,辩护者与批判者的激烈辩驳,催生了一种比较宽容的、平和的,但不失基本坚持的科学哲学倾向。从历史发展来看,科学论也是大致经历了一个对科学从辩护到审度的转变。科学论产生之初,主要宗旨是为科学辩护,即证明自然科学的合理性,并试图用科学方法改造人文社会科学,甚至把非科学问题划归为无意义命题。辩护科学的思路在逻辑实证主义那里发展到了顶峰。但到了20世纪下半叶,对科学的质疑愈演愈烈,甚至走向全盘否定科学的极端,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反科学论”。但是,对科学的全盘否定显然是与常识和现实需要不一致的,很快又引起了反弹,20世纪末的“科学大战”就是佐证。③对待科学,科学哲学不能一味地辩护,也不能一味地批判,而是要走向谨慎的、历史的和具体的审度。所谓“谨慎”,就是摒弃先入为主的情绪;所谓“历史”,就是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审视科学,不能对科学下一劳永逸的断语;所谓“具体”,就是要对不同领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对象的科学问题区别对待。
①参见胡新和《科学哲学在中国——历史、现状与未来》,《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②参见[美]约瑟夫·劳斯《知识与权力——走向科学的政治哲学》,盛晓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③参见刘大椿、张林先《科学的哲学反思:从辩护到审度的转换》,《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