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翻簧竹刻”传统工艺初探
2014-04-17金燕红刘文金胡秀云
■金燕红 刘文金 胡秀云
(1.2.3.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 410004)
1 引言
“翻簧竹刻”(如图1,图5所示)工艺始于清代康乾盛世期间的宝庆(今邵阳市)地区,随着日益的发展壮大而传至大江南北,是举世闻名的宝庆竹刻的重要标志,是湖南地区民间传统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能查找到的传有该工艺的地方有湖南邵阳、上海嘉定、浙江黄岩和四川江安等。”2007年6月5日,宝庆竹刻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翻簧竹刻”工艺具有一套完整的工艺制作流程,独特而复杂的技巧技法,实用的防腐防霉防虫措施和极具创造性的装饰方法。这些都值得深入研究和不断传承与发展。本文在对“翻簧竹刻”传统工艺流程的收集与整理过程中,着重分析关键技术机理及工艺特点,为下一阶段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 邵阳“翻簧竹刻”传统制作工艺整理与分析
2.1 工艺流程(图2)
2.1.1 制簧
(1)取材:选用竹材必须为生长3年至5年的楠竹,以农历端午之后为宜,冬竹最为合适。过于稚嫩的竹子竹簧脆弱,不适合作精细雕刻,更不适合打磨;而太老的竹子因材质粗拙、易开裂而难以取簧。伐竹以后经过去节去青进入下一工序(图3)。
(2)取簧:去节去青后的竹材经过刨匀后,分层开片翻出约2mm左右的竹簧,通过蒸煮、翻柔、绷平和晾干等工序,制成成品的竹簧材料。
(3)防霉防蛀防裂:在取簧工艺中,竹簧经过了蒸煮工序有一定的防霉防蛀效果。为了取得更好的防霉防蛀效果,通常还可以在蒸煮的过程中加入化学药剂,成品竹簧经过打蜡、涂装也可以取得很好的“三防”作用。
2.1.2 器型
(1)制胚:制胚就是利用其它相关材料制作成胶合或镶嵌竹簧的胚胎,因为常用的是木制材料,又称之为“木芯”。
(2)开角与配色:开角俗称清“刮角”[2],是器型工艺中重要的工序,是指在竹簧材料与“木芯”材料结合之前,需要把竹簧边角磨刮平整。由于竹子生长的年代不同,竹簧材料本身就有一定的色差,所以在胶合之前需要经过合理的配色,这样成型后才能取得美观雅致的视觉效果。
(3)胶合或镶嵌:这是把制成的竹簧材料与“木芯”结合在一起的工艺。竹簧雕刻作品的装饰技法关键在于“贴簧”,因此胶合工艺效果至关重要,此工艺中常使用的胶种为动物蛋白胶,包括猪胶、牛胶和鱼胶等,此外有时还会用到高分子合成胶,如树脂胶,这种胶粘合力强,而且能防止霉变,但是不环保。胶合工艺包括以下关键工序:浸簧、刨平、晾干、涂胶、平压、磨刮、锯割、上胶、捆扎、磨平、胶底和封边等。胶合压制包括热压和冷压两种方法,热压方式效率高,效果好,较为常用,压制过程中要掌握时间、温度和压力等技术标准,压制时间最少为24小时,然后才能松开模具。镶嵌工艺则是相对简单的结合方法,它主要包括浸簧、刨平、晾干、平压、磨刮、锯割、开口、组装和定型等工序。
(4)定型打磨:经压制之后,基本就获得了成型的器型。为了使器型取得好的外观效果,通常需要经过打磨处理。打磨分粗磨和细磨两种,粗磨一般采用80目至1 20目的水纱布,细磨一般用600目以上的纱布,打磨需要适当用力,以免磨伤竹簧[2]。
2.1.3 刻簧
刻簧工艺是指在制作好的器型竹簧表面经过图案设计,描图打草,再进行人物花鸟、山水书法等图文的雕刻(图4)。刻簧工艺包括阴刻、浮雕、浅浮雕、透雕等主要雕刻技法。
(1)阴刻:又称阴饰刻法[2],就是以刀代笔,以线刻为主,在竹簧上雕刻山水、人物、花鸟和书法等纹样。在刻制过程中,要适当把握用刀的力度、速度以及方向,这样一刀划过才能雕刻出流畅的线条。
(2)浮雕:又称隐雕或剔地雕[3-4]。由于竹簧材质很薄,这里用到的浮雕主要以浅浮雕为主,是指在竹簧表面雕刻出一两层凸起的纹路。
(3)透雕:在浮雕的基础上,画面以外的部分进行镂空雕刻。
在上述三种竹簧雕刻技法运用过程中,又会用到不同的雕刻刀法,主要包括单刀、回刀、双刀、划刀、颤刀、排刀、点刀、中锋和偏锋等。
①单刀法:这是竹簧雕刻中运用最为普遍的刀法,雕刻过程中不管线条的粗细变化,一气呵成。这种刀法刻出的线条流畅活跃,看似简单,实际却需要用刀娴熟。
②双刀法:这种刀法是相对单刀而言的,雕刻时一刀无法表现出来就需要用两刀或是三刀表现。这种刀法适合雕刻山石图案的粗壮线条。
③回刀法:是指在雕刻时一刀刻过一条线条后,再从相反的方向回头再次刻过的刻制刀法。这种刀法主要用于文字的雕刻,在刻制过程中,一刀刻过之后需要拔出刀锋,再从相反的方向回刻一次。此外,在一些画面的雕刻中也会用到这种刀法,但是不同于文字的刻制,画面刻制使用回刀法则不拔出刀刃,让刀锋自然地顺着拖回再刻一次。
■图1 翻簧竹刻工艺作品
■图2 工艺流程
■图3 制簧取材的工艺
■图4 刻簧工艺
■图5 翻簧竹刻工艺作品
④划刀法:在竹簧雕刻中,这种刀法主要用于刻制建筑物细长笔直的线条。类似于国画中的界书,划刀时需要利用界尺来引力,刻刀顺着界尺划过一道细痕后,移开界尺,再按照需要的粗细刻制。
⑤颤刀法:在刻簧过程中,握刀的手指适当转动,用力使刻刀颤动前进。
⑥排刀法:在刻制书法作品或者画面较大的图案时,常用到排刀法,即一刀挨着一刀排列雕刻。
⑦点刀法:在刻制过程中,适当使用臂力、腕力和指力使刀口在竹簧表面上作出不同角度、带有停顿的雕刻方法。
⑧中锋:在阴刻运刀时,刀口和竹簧面接触点角度较大甚至接近垂直,刻出的线条较细但直挺,这种运刀方法即称之为中锋[2]。
⑨偏锋:在阴刻运刀时,刀口和竹簧面接触点角度较小,刻出的线条较粗,这种刀法就是偏锋[2]。
2.1.4 装饰
邵阳“翻簧竹刻”工艺有其独具一格的装饰手法,常用的有镶嵌、彩绘、涂饰、上蜡、擦光以及火烙等。
(1)镶嵌:在竹簧制品中,除了雕刻的山水鸟兽等图文外,还经常镶嵌玉器、石器或是红木等材料用以点缀整个作品(图1)。
(2)彩绘:竹簧雕刻制品刻制完成后通常会在相应的部位利用画笔进行描绘,不仅可以加深纹路,装饰以不同的色彩,还可以丰富整个作品的构图(图5)。
(3)涂饰:对竹簧器进行涂饰,不仅可以起到装饰作用,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加强防霉防蛀防裂效果(图5)。
(4)上蜡、腐蚀、电绘、压烫、擦光和火烙等都是竹簧雕刻制品常用的装饰手法(图5)。
2.2 工艺特点及分析
“翻簧竹刻”,因为图文雕刻在毛竹内壁的竹簧面上而得名[5]。相比于其它雕刻种类,它具有鲜明的工艺特点和独特的技艺技法。笔者在经过实地调研、参与整个制作过程后,将邵阳“翻簧竹刻”传统工艺特点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是复杂的制作工序。“翻簧竹刻”制作过程大体分为四大工艺阶段:第一阶段是制簧,这是从原竹材料中获取竹簧材料的工艺过程,是整个竹簧雕刻的准备工作;其次是器型阶段,器型是“翻簧竹刻”工艺的技术核心,它创造性的把竹簧材质和其它相关材料及工艺技术进行完美结合;再次就是刻簧,刻簧工艺是器型工艺阶段外的另一大重要工艺,主要是运用多种雕刻刀法和技法,配之丰富的雕刻题材进行产品的创作;最后就是装饰工艺阶段,“翻簧竹刻”不仅具有众多的雕刻题材和技法,更有其独具的装饰方法。
二是细腻洁雅的纹理质感。初看“翻簧竹刻”工艺作品,根本无法识别出它是在竹质材料上雕刻的,正是这种洁净细腻的纹理品质,给人高尚优雅的美感。“翻簧竹刻”作品以薄薄一层竹簧作为底质,这不是其它任何雕刻作品所具备的,也表明它的美首先是材质美、纹理美。
三是精湛优美的雕刻与装饰效果。“翻簧竹刻”在仅仅2mm左右的竹簧薄层表面走刀雕刻,因为质地坚硬清脆,工艺上要求精美细雅,所以需要雕刻者刀法娴熟,刀锋细腻,走刀自如。每一件竹簧雕刻工艺作品都同时运用多种雕刻技法与刀法,线条粗细交错、明快环绕,形成一幅饱满的构图场景。此外,再附上彩图,电绘和国画等艺术手法,使作品极具艺术感染力。
3 结语
邵阳“翻簧竹刻”工艺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具有高超的工艺技法,丰富的艺术内涵。其工艺制品玲珑剔透、古朴深邃、细腻高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传统工艺具有复杂的技术流程和雕刻技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然而,由于文化与价值观的转变,竹簧雕刻工艺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因其工艺复杂,制作周期长,几乎没有人愿意学习这项技艺,使得传统工艺濒临绝迹[6]。笔者认为,对于“翻簧竹刻”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保护已有工艺作品,还需要对其技术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本文总结出了“翻簧竹刻”传统工艺的完整工艺流程,分析了其中的关键技术机理及工艺特点,为进一步探讨该工艺技术的改造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外,本文对“翻簧竹刻”工艺的研究也为其它相类似的传统工艺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1]单贺飞,王宽宇.浅析宝庆竹刻的美学心理特征[J].五邑大学学报,2010,(02):69-72.
[2]胡彬彬.宝庆竹刻[M].长沙:岳麓书社,2000.
[3]柳献宗.江西余江工艺木雕雕刻工具及技法初探[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1,(03):56-58.
[4]柳献宗.江西余江工艺木雕与中国木雕主要流派的渊源及发展[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1,(02)82-84.
[5]胡平法.黄岩翻簧竹刻初探[J].台州学院报.2008,(02):19-22.
[6]唐文林.行将消逝的遗产—邵阳竹簧[J].装饰,2007(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