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农民工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2014-04-16李明轩于星慧

财经界·学术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生活满意度收入水平人际关系

李明轩+++于星慧

摘要:在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变的过程中,农民工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为城市的工业建设、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农民工在京打工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他们对于城市生活的满意度反映了在城市中的融入情况。本文基于在北京市开展调研采集的数据,采用回归、方差分析等方法分别选取了三个方面测评了对农民工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自己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生活满意度 收入水平 人际关系 就业水平

一、引言

自从上世纪80年代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到城市形成农民工群体,存在过农民工供给大于需求形成城市公开失业,也出现过用人单位“民工荒”的状况,随着农民工群体的日益庞大,他们对城市的贡献率也逐步上升,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不能忽视农民工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以了解农民工自身状态,关注其生活满意度与其相关影响,正视现阶段农民工市民化、融入到城市当中的所面临的问题对社会经济结构变革、实现经济新跨越具有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对于生活满意度的研究主要以生活满意度的界定以及研究方法居多,其相关理论主要从社会比较、期望、目标以及效用判断四个方面阐述生活满意度的产生机制。国内对于农民工生活满意度的研究并不多,特别是研究农民工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则更少。郭乙辉(2008.4)以嘉兴市为例,对在城农民工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着眼于工作状况、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社会环境及家庭生活的主观评价,利用方差分析等方法对个体特征进行影响分析,并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寻找影响因素。李国珍(2009.1)对武汉市农民工生活满意度调查进行了研究,发现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打工年限、教育状况、和配偶相聚频率等不是影响农民工生活满意度的因素,而养育孩子数量、工作收入、是否购买各种保险、是否能及时拿到工资以及城市环境等因素,对农民工生活满意度有重要影响。

三、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一直以来,北京市作为首都,经济迅速发展,吸引了大批进京务工人员,他们中绝大多数是来自不同省份的农村地区,随着他们人数的日益庞大,被称之为“农民工”群体。2013年10月份,我们开展了“2013 年在京进城务工人员经济和社会调查”在北京市五环内展开调查,调查共发放1500份问卷,回收1484份问卷,回收率98.93%。我们基于调查问卷得到的数据,从三个方面对农民工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进行如下分析。我们选取了调查问卷中测度生活满意度的几个指标取其平均值作为综合衡量个人生活满意度的总指标,分别建立这一指标与收入水平、人际关系、就业水平的关系。

四、农民工收入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农民工经济水平是其实际生活状况的一个反应,也是其生活满意度的一个基本保障,最能反映经济水平的直观指标是农民工的收入水平,收入水平的高低通过影响他们的居住条件消费状况、人际交往状况等进一步影响他们对于现阶段生活的满意程度,而他们对于现阶段生活的满意程度决定了他们是否继续留在城市生活,从较长时期来看,这会对城乡劳动力人口的迁移产生影响,所以农民工收入对生活满意度的研究是有意义的。由于我们的问卷中个人收入是分为工作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的,所以,我们将收入分为此两种情况分别与生活满意度建立关系。

(一)农民工工作收入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我们采用简单回归的分析方法研究工作收入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剔除掉部分缺失值,最终利用1014个有工作收入的农民工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

(工作收入与生活满意度的散点图分布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民工的收入水平主要是集中于0—10000这个水平,其中0—5000又较为集中,在0—10000这个收入水平段内,满意度指表较为集中的是2—4,而且随着收入的增加,该收入对应下的最低满意度水平会上升(图中黄线所描述,黄线将对应收入下的最低满意度指数全都包络进去),由此,我们可分析出随着工作收入的增加,生活满意度的整体水平也会上升。在收入大于10000时,此时虽然数据很少,但是也可以看出每月收入与生活满意度的正比例变化情况。

(工作收入与生活满意度的简单回归表)

从表中的Significance F=6.45419E-07<0.05,P—value=6.45E-07<0.05(置信区间为95%),我们可以分析出工作收入对农民工的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性的影响,而且,回归中给出了随着收入的增长,对农民工生活满意度的预测水平与我们的结论相一致,这一分析结果更是为上述散点图的描述提供了依据,随着工作收入的增加,农民工的自我成就感就会得到提升,这会使他们更好的融入到城市的生活中,从而提升他们的生活满意度水平。

(二)农民工经营性收入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我们同样依照上述方法采取简单回归的分析方法,剔除掉缺失值,选取得到了有经营性收入的农民工313个样本数据进行分析。

(经营性收入与生活满意度的散点图分布图)

(经营性收入与生活满意度的简单回归表)

分析同上,也可看出经营性收入与生活满意度有显著性关系。随着经营性收入的增加,农民工对生活的整体满意度呈上升水平。

我们从上述两次的回归分析中可以得到:农民工工作收入与生活满意度的线性关系与经营性收入与生活满意度的线性关系,将两直线简图做出,重点是关注其变化以及交点。

我们之前分析得出,随着收入的增加,生活满意度也会增加,但是经营收入和工作收入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不同,因为,收入增加到2711.265元之后,农民工在得到同样收入水平的条件下,经营性收入所得带来的满意度会大于工作收入带来的满意度。收入低于2711.265这个临界值时情况相反。当农民工在自己经营收入比较低时(此时的经营性收入所需的成本也很小,相对容易开始),为了获得满意度的提高,他会选择为别人打工获得工作收入,而当有了一定的积蓄后,有的人就会选择自己经营,以较高收入水平为基础的自主经营是可以让他们比同等工作收入所获得的对于生活的满意度提高的。

五、人际关系对农民工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通常被认为可以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不仅能满足情感需求,还能在工作、生意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民工由于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方面和城市存在一定的隔阂,如果发展有较好的人际关系,我们认为可以改善他们在城市的生活状况,提高他们对于城市生活的内心满足感,从而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我们以在实际生活中帮助过农民工的人的数目和农民工在京交往圈中弱关系的比重分别作为衡量人际关系现状的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来分析人际关系是否影响农民工对于目前生活的内心满意度。

(一)网络规模

根据已有的对其他群体的研究资料表明:网络规模越大,网络中的社会资源越丰富,社会资本越大,能够提供情感支持、物品、服务及陪伴支持的网络成员的数量就越大,那么个人从社会支持网中获取的帮助也越多。由此我们可知,网络规模的大小对于人际关系有很大的影响,而网络规模主要表现为在实际生活中帮助过农民工的人的数目,因此,我们用在实际生活中帮助过农民工的人的数目(以下称为网络规模)来作为反映其人际关系的数量特征。

1、方法及结果

我们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研究社会支持网的数量特征对于农民工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由于某些样本的网络规模为缺失值,最终利用1423个样本数据进行方差分析,下图分别为农民工人际交往网络规模现状以及网络规模影响满意度的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SUMMARY\& \& \& \& \&组\&观测数\&求和\&平均\&方差\&n=0\&515\&1454\&2.823301\&0.673483\&0

[方差分析\&差异源\&SS\&df\&MS\&F\&P-value\&F crit\&组间\&20.57907\&3\&6.859689\&9.266512\&4.54E-06\&2.611173\&组内\&1050.438\&1419\&0.740267\& \& \& \&总计\&1071.017\&1422\& \& \& \& \&]

2、分析

根据饼状图可以看出,在农民工日常生活中,没有得到实际帮助的人占了相当一部分比重,达到36%,将近一半以上的人接受过的帮助的人数不足5人,可以看出农民工人际交往的网络规模还非常小。

通过上面的方差分析表可知,P-value=4.54E-06<0.05,说明网络规模对于农民工的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影响,农民工的平均生活满意度随着受助人数的增加而增加,这于我们在前文中所做出的假设是一致的。说明较为广泛的人际关系网络可能为农民工提供了更广阔的资源空间,帮助其在各方面更好的适应城市生活,不仅减少农民工内心对于城市社会的隔阂,同时也会在工作上促进其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各方面的良性效应会带来农民工内心的满意度的提高。

(二)弱关系比例

格拉诺维特将个体(个人或组织)之间的关系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他指出,强关系通常发生在群体内部,个体之间的社会经济特征比较相似,信息的重复性很高;而弱关系通常发生在群体之间,个体也处在不同的社会阶层,拥有不同的社会资源,弱关系在很多时候充当了“信息桥”的角色。基于上述分析,对于农民工而言,其在京的亲戚以及一同打工的老乡被认为处于同一社会阶层,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具有同质性,所以,在我们的调查中,将农民工在北京的亲戚(亲缘关系)以及来京前已经认识的熟人(地缘关系)划分到强关系的范围中;而来北京以后认识的熟人(友缘关系)间信息的异质性较高,可以互相攫取社会资源,所以将其划分为弱关系。

1、方法及结果

同样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来分析弱关系所占比例对于农民工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由于某些样本的信息值缺失,最终利用1481个样本数据进行方差分析,下面分别为农民工人际关系中弱关系占比现状及弱关系占比对于满意度的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SUMMARY\& \& \& \& \&组\&观测数\&求和\&平均\&方差\&P=0\&562\&1575.75\&2.803826\&1.177913\&0

[方差分析\&差异源\&SS\&df\&MS\&F\&P-value\&F crit\&组间\&23.17682\&2\&11.58841\&14.94892\&3.74E-07\&3.001812\&组内\&1145.747\&1478\&0.775201\& \& \& \&总计\&1168.924\&1480\& \& \& \& \&]

2、分析

由上图可知,农民工弱关系占比的现状相对乐观。具体而言,在人际关系中,以弱关系为主的比重为最大,达到43%,然而,仅次于这个比重的弱关系占比为0 (其中也包括既没有弱关系也没有强关系的),这部分农民工占总调查人数的38%,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农民工中有过半数的人其人际关系的主体仍然是亲戚、老家的朋友,其弱关系所占比重较小。

由方差分析表可以看出,P-value =3.74E-07<0.05,说明农民工人际关系中的弱关系比重对于其生活满意度有着显著地影响,总体而言,弱关系占比大的农民工,他们的生活满意度也较高。分析其内在原因,弱关系能给农民工带来其所在阶层之外的资源,帮助农民工汲取城市中的物质和精神资源,同时也为其找到更好的工作、更好的居住环境创造了条件,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重要渠道,因此,弱关系占比高的人有着较高的生活满意度。另外,在表格中我们发现,以弱关系为主的农民工的满意度并不是最高的,相反,存在弱关系但仍以强关系为主的这部分农民工有着最高的生活满意度,我们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有着最高弱关系比重的这部分人普遍都有较高的生活水平的要求,所以对于目前的生活满意度并不是最高。

六、农民工工作状况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一)农民工的行业分布及工作情况、环境以及保障

下表中显示了农民工的行业分布状况以及工作的状况,可以看出农民工所在行业主要在营销、批发和零售业以及其他服务业,所在单位的性质有70.34%是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的占比不到1%,职业层次中高级管理和技术人员只占到0.27%,主要从事的是非技术的一般工作,临时工占的比例达到59.2%,使得农民工的就业得不到保障,随时可能面临失业。

[所在行业\&比例\&单位性质\&比例\&职业层次\&比例\&从业状况\&比例\&制造业\&2.83%\&国有企事业\&21.57%\&一般工作人员\&27.76%\&正式员工\&39.20%\&运输、建筑\&13.55%\&私营企业\&70.34%\&中级管理

或技术人员\&2.70%\&临时工\&59.20%\&住宿和餐饮\&17.12%\&合资企业\&3.17%\&高级管理

或技术人员\&0.27%\&钟点工\&1.60%\&营销、批发、

和零售\&28.26%\&外资企业\&0.94%\&老板\&69.27%\&\&\&其他服务业\&30.67%\&自有企业\&3.98%\&\&\&\&\&无以上任何一项\&7.57%\&\&\&\&\&\&\&]

[ \&不包吃\&包吃\&不包住\&包住\&无在职培训\&有在职培训\&数量\&713\&544\&685\&564\&907\&329\&比例\&56.70%\&43.30%\&54.80%\&45.20%\&73.40%\&26.60%\&满意度平均值\&3.086\&3.082\&3.086\&3.082\&3.082\&3.083\& \&无五险一金\&有五险一金\&无劳动合同\&有劳动合同\&无任何\&数量\&934\&301\&743\&486\&372\&比例\&75.60%\&24.40%\&60.10%\&39.90%\&30.40%\&满意度平均值\&3.082\&3.083\&3.082\&3.083\&3.087\&]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农民工的社会福利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只有24.4%的农民工有五险一金的保障,仅仅39.9%的农民工与所在工作单位签署了劳动合同,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农民工根本就没有维护自己权利的意识,他们一般找工作时只要工资合意,就同意工作,并不要求老板与之签订合同,更不要说是社会保险之类的了,这也是造成现在一些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的一部分原因。

对于所工作的单位是否包吃、包住、是否有在职培训,均是不包吃、不包住、无在职培训占得比例大。但是,不包吃、不包住的生活满意度的平均值却要高于包吃、包住的,无在职培训、无五险一金、无劳动合同的生活满意度比相应有这些保障的满意度要低,尽管仅仅低0.001。没有任何一项的生活满意度的平均值比这里面的任意一项都要高,可见公司提供吃住尽管会减少农民工的日常支出,提高他们的相对收入,但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并没有如我们认为的那样有所提升。

(二)农民工生活满意度与其工作时间的关系分析

从上面两个图表中可以看出,工作天数的多少与农民工的生活满意度没有特别明显的关系,但是可以看到在工作天数在六天和七天时开始出现不满意,在4到7天之间生活满意度在不满意和很满意之间都有所分布,也就是说周六日是否休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农民工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对于每天工作的小时数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图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每个处于5小时以上18小时以下的工作小时数的生活满意度在5个不同层次上都有分布,工作小时数总体上是不影响农民工的生活满意度的。

(三)农民工进城目的分析

[进城目的\&比例\&较高的收入\&49.95%\&更好的发展空间\&24.75%\&留在城市\&4.65%\&积累回乡发展的资本和经验\&11.81%\&子女教育\&8.84%\&]

上图为农民工进城目的的比例分布状况,可以看出其中较高的收入和更好的发展空间是农民工进城的主要目的,较高的收入,即城乡之间收入的差距这个也与托达罗模型中导致乡—城迁移原因相符。而更好的发展空间可能是因为城里能提供相对农村来说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机遇。

七、总结与思考

在本次的调查中,我们均采取面对面交谈采集数据的方式,保证了数据的原始性,在与农民工的交谈中,深切的感受到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对农民工这一群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他们关心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工资、住房、就业、子女教育、社会认可等多方面,这些问题需要随着社会进步稳步改善,就本文研究的几个方面,我们给出一些建议:适当的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设置一些奖金激励办法与制度,针对有一定条件的农民工设立创业助推计划,以此带动更多农民工的就业;我们可以发挥媒体的优势,向公众宣传农民工的生活,提高农民工在城市的地位,健全现有的工会制度,制定相应的就业政策,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利益,同时,政府方面应该加强对于农民工自身的素质教育,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打开心扉,更好的融入到城市生活中。

参考文献:

[1]李树茁,杨绪松,悦中山,靳小怡.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郭乙辉.在城农民工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以嘉兴市为例

[3]李国珍.武汉市农民工生活满意度调查

[4]叶鹏飞.农民工城市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徐丙奎.进城农民工的社会网络与人际传播

2、分析

由上图可知,农民工弱关系占比的现状相对乐观。具体而言,在人际关系中,以弱关系为主的比重为最大,达到43%,然而,仅次于这个比重的弱关系占比为0 (其中也包括既没有弱关系也没有强关系的),这部分农民工占总调查人数的38%,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农民工中有过半数的人其人际关系的主体仍然是亲戚、老家的朋友,其弱关系所占比重较小。

由方差分析表可以看出,P-value =3.74E-07<0.05,说明农民工人际关系中的弱关系比重对于其生活满意度有着显著地影响,总体而言,弱关系占比大的农民工,他们的生活满意度也较高。分析其内在原因,弱关系能给农民工带来其所在阶层之外的资源,帮助农民工汲取城市中的物质和精神资源,同时也为其找到更好的工作、更好的居住环境创造了条件,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重要渠道,因此,弱关系占比高的人有着较高的生活满意度。另外,在表格中我们发现,以弱关系为主的农民工的满意度并不是最高的,相反,存在弱关系但仍以强关系为主的这部分农民工有着最高的生活满意度,我们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有着最高弱关系比重的这部分人普遍都有较高的生活水平的要求,所以对于目前的生活满意度并不是最高。

六、农民工工作状况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一)农民工的行业分布及工作情况、环境以及保障

下表中显示了农民工的行业分布状况以及工作的状况,可以看出农民工所在行业主要在营销、批发和零售业以及其他服务业,所在单位的性质有70.34%是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的占比不到1%,职业层次中高级管理和技术人员只占到0.27%,主要从事的是非技术的一般工作,临时工占的比例达到59.2%,使得农民工的就业得不到保障,随时可能面临失业。

[所在行业\&比例\&单位性质\&比例\&职业层次\&比例\&从业状况\&比例\&制造业\&2.83%\&国有企事业\&21.57%\&一般工作人员\&27.76%\&正式员工\&39.20%\&运输、建筑\&13.55%\&私营企业\&70.34%\&中级管理

或技术人员\&2.70%\&临时工\&59.20%\&住宿和餐饮\&17.12%\&合资企业\&3.17%\&高级管理

或技术人员\&0.27%\&钟点工\&1.60%\&营销、批发、

和零售\&28.26%\&外资企业\&0.94%\&老板\&69.27%\&\&\&其他服务业\&30.67%\&自有企业\&3.98%\&\&\&\&\&无以上任何一项\&7.57%\&\&\&\&\&\&\&]

[ \&不包吃\&包吃\&不包住\&包住\&无在职培训\&有在职培训\&数量\&713\&544\&685\&564\&907\&329\&比例\&56.70%\&43.30%\&54.80%\&45.20%\&73.40%\&26.60%\&满意度平均值\&3.086\&3.082\&3.086\&3.082\&3.082\&3.083\& \&无五险一金\&有五险一金\&无劳动合同\&有劳动合同\&无任何\&数量\&934\&301\&743\&486\&372\&比例\&75.60%\&24.40%\&60.10%\&39.90%\&30.40%\&满意度平均值\&3.082\&3.083\&3.082\&3.083\&3.087\&]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农民工的社会福利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只有24.4%的农民工有五险一金的保障,仅仅39.9%的农民工与所在工作单位签署了劳动合同,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农民工根本就没有维护自己权利的意识,他们一般找工作时只要工资合意,就同意工作,并不要求老板与之签订合同,更不要说是社会保险之类的了,这也是造成现在一些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的一部分原因。

对于所工作的单位是否包吃、包住、是否有在职培训,均是不包吃、不包住、无在职培训占得比例大。但是,不包吃、不包住的生活满意度的平均值却要高于包吃、包住的,无在职培训、无五险一金、无劳动合同的生活满意度比相应有这些保障的满意度要低,尽管仅仅低0.001。没有任何一项的生活满意度的平均值比这里面的任意一项都要高,可见公司提供吃住尽管会减少农民工的日常支出,提高他们的相对收入,但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并没有如我们认为的那样有所提升。

(二)农民工生活满意度与其工作时间的关系分析

从上面两个图表中可以看出,工作天数的多少与农民工的生活满意度没有特别明显的关系,但是可以看到在工作天数在六天和七天时开始出现不满意,在4到7天之间生活满意度在不满意和很满意之间都有所分布,也就是说周六日是否休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农民工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对于每天工作的小时数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图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每个处于5小时以上18小时以下的工作小时数的生活满意度在5个不同层次上都有分布,工作小时数总体上是不影响农民工的生活满意度的。

(三)农民工进城目的分析

[进城目的\&比例\&较高的收入\&49.95%\&更好的发展空间\&24.75%\&留在城市\&4.65%\&积累回乡发展的资本和经验\&11.81%\&子女教育\&8.84%\&]

上图为农民工进城目的的比例分布状况,可以看出其中较高的收入和更好的发展空间是农民工进城的主要目的,较高的收入,即城乡之间收入的差距这个也与托达罗模型中导致乡—城迁移原因相符。而更好的发展空间可能是因为城里能提供相对农村来说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机遇。

七、总结与思考

在本次的调查中,我们均采取面对面交谈采集数据的方式,保证了数据的原始性,在与农民工的交谈中,深切的感受到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对农民工这一群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他们关心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工资、住房、就业、子女教育、社会认可等多方面,这些问题需要随着社会进步稳步改善,就本文研究的几个方面,我们给出一些建议:适当的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设置一些奖金激励办法与制度,针对有一定条件的农民工设立创业助推计划,以此带动更多农民工的就业;我们可以发挥媒体的优势,向公众宣传农民工的生活,提高农民工在城市的地位,健全现有的工会制度,制定相应的就业政策,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利益,同时,政府方面应该加强对于农民工自身的素质教育,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打开心扉,更好的融入到城市生活中。

参考文献:

[1]李树茁,杨绪松,悦中山,靳小怡.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郭乙辉.在城农民工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以嘉兴市为例

[3]李国珍.武汉市农民工生活满意度调查

[4]叶鹏飞.农民工城市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徐丙奎.进城农民工的社会网络与人际传播

2、分析

由上图可知,农民工弱关系占比的现状相对乐观。具体而言,在人际关系中,以弱关系为主的比重为最大,达到43%,然而,仅次于这个比重的弱关系占比为0 (其中也包括既没有弱关系也没有强关系的),这部分农民工占总调查人数的38%,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农民工中有过半数的人其人际关系的主体仍然是亲戚、老家的朋友,其弱关系所占比重较小。

由方差分析表可以看出,P-value =3.74E-07<0.05,说明农民工人际关系中的弱关系比重对于其生活满意度有着显著地影响,总体而言,弱关系占比大的农民工,他们的生活满意度也较高。分析其内在原因,弱关系能给农民工带来其所在阶层之外的资源,帮助农民工汲取城市中的物质和精神资源,同时也为其找到更好的工作、更好的居住环境创造了条件,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重要渠道,因此,弱关系占比高的人有着较高的生活满意度。另外,在表格中我们发现,以弱关系为主的农民工的满意度并不是最高的,相反,存在弱关系但仍以强关系为主的这部分农民工有着最高的生活满意度,我们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有着最高弱关系比重的这部分人普遍都有较高的生活水平的要求,所以对于目前的生活满意度并不是最高。

六、农民工工作状况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一)农民工的行业分布及工作情况、环境以及保障

下表中显示了农民工的行业分布状况以及工作的状况,可以看出农民工所在行业主要在营销、批发和零售业以及其他服务业,所在单位的性质有70.34%是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的占比不到1%,职业层次中高级管理和技术人员只占到0.27%,主要从事的是非技术的一般工作,临时工占的比例达到59.2%,使得农民工的就业得不到保障,随时可能面临失业。

[所在行业\&比例\&单位性质\&比例\&职业层次\&比例\&从业状况\&比例\&制造业\&2.83%\&国有企事业\&21.57%\&一般工作人员\&27.76%\&正式员工\&39.20%\&运输、建筑\&13.55%\&私营企业\&70.34%\&中级管理

或技术人员\&2.70%\&临时工\&59.20%\&住宿和餐饮\&17.12%\&合资企业\&3.17%\&高级管理

或技术人员\&0.27%\&钟点工\&1.60%\&营销、批发、

和零售\&28.26%\&外资企业\&0.94%\&老板\&69.27%\&\&\&其他服务业\&30.67%\&自有企业\&3.98%\&\&\&\&\&无以上任何一项\&7.57%\&\&\&\&\&\&\&]

[ \&不包吃\&包吃\&不包住\&包住\&无在职培训\&有在职培训\&数量\&713\&544\&685\&564\&907\&329\&比例\&56.70%\&43.30%\&54.80%\&45.20%\&73.40%\&26.60%\&满意度平均值\&3.086\&3.082\&3.086\&3.082\&3.082\&3.083\& \&无五险一金\&有五险一金\&无劳动合同\&有劳动合同\&无任何\&数量\&934\&301\&743\&486\&372\&比例\&75.60%\&24.40%\&60.10%\&39.90%\&30.40%\&满意度平均值\&3.082\&3.083\&3.082\&3.083\&3.087\&]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农民工的社会福利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只有24.4%的农民工有五险一金的保障,仅仅39.9%的农民工与所在工作单位签署了劳动合同,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农民工根本就没有维护自己权利的意识,他们一般找工作时只要工资合意,就同意工作,并不要求老板与之签订合同,更不要说是社会保险之类的了,这也是造成现在一些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的一部分原因。

对于所工作的单位是否包吃、包住、是否有在职培训,均是不包吃、不包住、无在职培训占得比例大。但是,不包吃、不包住的生活满意度的平均值却要高于包吃、包住的,无在职培训、无五险一金、无劳动合同的生活满意度比相应有这些保障的满意度要低,尽管仅仅低0.001。没有任何一项的生活满意度的平均值比这里面的任意一项都要高,可见公司提供吃住尽管会减少农民工的日常支出,提高他们的相对收入,但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并没有如我们认为的那样有所提升。

(二)农民工生活满意度与其工作时间的关系分析

从上面两个图表中可以看出,工作天数的多少与农民工的生活满意度没有特别明显的关系,但是可以看到在工作天数在六天和七天时开始出现不满意,在4到7天之间生活满意度在不满意和很满意之间都有所分布,也就是说周六日是否休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农民工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对于每天工作的小时数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图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每个处于5小时以上18小时以下的工作小时数的生活满意度在5个不同层次上都有分布,工作小时数总体上是不影响农民工的生活满意度的。

(三)农民工进城目的分析

[进城目的\&比例\&较高的收入\&49.95%\&更好的发展空间\&24.75%\&留在城市\&4.65%\&积累回乡发展的资本和经验\&11.81%\&子女教育\&8.84%\&]

上图为农民工进城目的的比例分布状况,可以看出其中较高的收入和更好的发展空间是农民工进城的主要目的,较高的收入,即城乡之间收入的差距这个也与托达罗模型中导致乡—城迁移原因相符。而更好的发展空间可能是因为城里能提供相对农村来说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机遇。

七、总结与思考

在本次的调查中,我们均采取面对面交谈采集数据的方式,保证了数据的原始性,在与农民工的交谈中,深切的感受到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对农民工这一群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他们关心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工资、住房、就业、子女教育、社会认可等多方面,这些问题需要随着社会进步稳步改善,就本文研究的几个方面,我们给出一些建议:适当的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设置一些奖金激励办法与制度,针对有一定条件的农民工设立创业助推计划,以此带动更多农民工的就业;我们可以发挥媒体的优势,向公众宣传农民工的生活,提高农民工在城市的地位,健全现有的工会制度,制定相应的就业政策,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利益,同时,政府方面应该加强对于农民工自身的素质教育,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打开心扉,更好的融入到城市生活中。

参考文献:

[1]李树茁,杨绪松,悦中山,靳小怡.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郭乙辉.在城农民工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以嘉兴市为例

[3]李国珍.武汉市农民工生活满意度调查

[4]叶鹏飞.农民工城市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徐丙奎.进城农民工的社会网络与人际传播

猜你喜欢

生活满意度收入水平人际关系
收入水平、城镇化与汽车市场需求
关于大学生体育活动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的相关分析
收入水平、学历层次对餐饮方式的影响
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的失衡及其人性的扭曲
微信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探析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城市农民工生活满意度调查分析
大同市第一代农民工生活满意度的实证研究
法学院哪家最强
全面发展与提高消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