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凸显语用理念 强化语文实践

2014-04-16赖正清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4年4期
关键词:圆明园幅画自然段

赖正清

今天上的六节课,其中三节略读课,两节精读课,一节选读课,略读课为主。

一、从几个关键词看六堂课

第一,小组学习。我们原来的课堂教学形式都是秧田式的,排列分得清清楚楚。这次上课的课堂教学形式、组织形式是圆桌式的。圆桌,就是一张张桌子拼成一个圆,当然也可以是四方的。学生就好像在开圆桌会议,这样一种组织形式就“逼”得我们教师在教学方式上要有很大的变革,要很好地发挥小组的作用。这里边肯定有一个“头”,就是组长。这个组长其实就是一个“小老师”。由小老师来布置组内成员的学习,不仅小老师自己在成长,而且他在引导组里的同学学习,与我们教师在上面引导呼唤全班这么多学生学习相比,效果大不一样。

第二,学习单。现在各地都在改革,有一个重要的改革就是把学生要做什么事情,公开打印在纸上,再发给学生,让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教学。今天有好几节课都体现了这一点。这当然也得感谢衢州新世纪学校,该校的学生对学习单的使用比较习惯。不然的话,就算教师用这个办法上课,可能学生还不适应。

第三,课文导语。略读课到底该做些什么事?就是导语里告诉我们该做的那些事。这个不好省去。

第四,梳理。有好几节跟人物有关的课,教师利用三角四角关系图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有几位教师采用直观的曲线图表示事情的起伏曲折;还有的采用表格填写的方式。这些都是梳理内容、把握角色的好方法,高年级可以经常用。

第五,批注。高年级教学中应当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在课文的空白处做一些旁注。不需要去静态传授批注的什么“学法知识”,只要让学生动起来,对课文文字加圈加点,在旁边加上批,加上注,慢慢地形成习惯。这样的学习方式也是我们语文课堂发展的趋势,尤其是高段。

今天的六节课,这些共性关键词都是我们学习的方向,语文教学应该往这个方向走。

二、从个性关键词看每节课特色

今天的六节课都各有千秋,各有特色。按上课顺序看有以下几个特色。

第一,重方法。汤金波上的《学会看病》,我觉得他在这堂课里,更多给我们展示的是怎样学会略读。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不可能对课文的每一段都面面俱到。而课文的提示语告诉我们,要抓住课文中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第20自然段正好既有语言描写又有心理描写。汤老师就以这一段作为例子,与学生一块学。然后,总结这一段是怎么学的,这是“举一”。后边几段的学习就是“反三”,让学生按照总结的方法自己学,然后汇报。这就是引导学生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这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课题。当然,“学会略读”其实有两个层面,一是学生不知道略读课文该怎么学习,通过课文来示例,关注的是方法,这是“学习略读”;第二个层面是“运用略读”,就是学生运用略读的方法来读课文,关注的是结果。

第二,显规律。周亮老师执教《圆明园的毁灭》。尽管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但也需要有主次,显规律。他把着眼点、落脚点放在圆明园的建筑上,“主”就是圆明园的建筑,“次”就是圆明园的文物。周老师发现描写圆明园宏伟建筑部分的语言规律很明显,运用的是“对应”的方法。我认为最合适的说法是“对举”,教学过程可以略微修正:作者写圆明园的建筑举了很多例子,举了哪些,“举”就出来了;是怎么举的,是对应着举,就是“对举”。根据课文“对应”的特点,周老师安排了很好的练笔活动——写圆明园的文物。这样练笔的内容是课文里的——写珍贵的文物,练笔的形式也是课文里的——“对应”的表达形式。这就是我的那本《语文练笔策略》中曾经讲到的“就地取材”。“材”是文本里边的,“形”也是文本里边的,内容与形式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这是非常有效的练笔。

第三,明课型。洪峰老师上的《金色的脚印》,大气、粗略,我认为是略读课文教学最好的导向。如果略读课文还要细抠语言文字,细抠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每一个标点,那就不太符合略读课文的教学。洪老师的课大气,一是交代学法,总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洪老师举了一个片段引导概括出“引狗”,然后学生自学,将概括的内容如啃木桩、做窝、调虎离山等,自己写卡片展示在黑板上,目的是梳理故事内容。我们知道,解读文本有八个字: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而略读课文应着重在“布局谋篇”这四个字,“遣词造句”可以少管或不管。除非某篇课文的遣词造句非常有特点,很有特色,一般情况不管。二是学生做主,选读课文。在梳理了故事内容之后,洪老师就提出了“哪个情节你认为最不寻常”这样的开放题,学生凭着自己的体验,提炼“最不寻常”(不是最感兴趣),这既是信息的提取,更是情趣的体验。三是聚焦细节,引发争辩。略读课文教学也可以有细节。“明显消瘦的老狐狸咬铁链苦心解救小狐狸”是文本中的一个感人片段,“如果是你,铁链解还是不解?”洪老师让学生用文本的依据来进行说明,不是天马行空随意发挥。“解还是不解”,不在乎那个结论,而在乎的是怎么紧扣课文,在乎的是争辩能力。所以这一课是略读的典范,谋篇布局、信息提取、情趣体验、争辩能力、寻找依据等都在其中了。

第四,减环节。徐华军老师的《苏七块》,是一篇课外教材,取自苏教版。苏教版不定位精读略读,我看徐老师是按精读课文教学的。课文是写奇人奇事的,徐老师采用了四个步骤:一是词语交流,二是说说你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并填表,三是梳理人物关系,四是你认为最奇的地方圈画朗读。这样就把故事的结构、主要内容、精彩之处拎起来了。比较复杂的东西经教师一分解就简单了。高段教学就需要这样的提纲挈领。

第五,巧梳理。李求宝老师执教的《蒙娜丽莎之约》。教师一上来就提出:写这幅画的是哪几个自然段?一读,明白是第5、6、7自然段写这幅画。那么剩下来的呢?剩下还有第1~4自然段以及第8自然段。那第1~4自然段肯定是一部分,第8自然段是另一部分。李老师将课文做了这样的分解板书:。这是抓住中间来突破两头,这样把这篇略读课文的结构梳理清楚,这是略读课文的应有之意,此其一。其二,这篇文章的主题肯定要表现这幅画,这幅画的主旨是“微笑”,略读课不能脱离主旨,李老师就是抓住“微笑”。其三,从表达的角度解读怎样的微笑,李老师也分析得很透彻:总的是“看到+感受”,具体又分为“分开表达”“融合表达”两种类型。其四,练笔也是紧扣课文内容与形式的,用“微笑”这一部分表现的形式,写课文前面三处“队伍”里各种人的不同感受,内容和形式都取自课文,练笔就有实效。

第六,会解读。祝晓军老师执教的《看戏》。课文主角是梅兰芳,但课文写他并没有几句话,写得更多的是观众,大量的篇幅都是写观众、这是文本的一个特点,是扣住“看戏”题目的。课堂教学凸显了这个特点。当然,这节课的重点是解读观众。课文写观众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把观众、把那个场景比作大海,所有的过程都写成了大海的变化。正因为有这样的解读,才有课堂上“大海”的变化曲线图,观众和场景的变化一目了然。这是一篇选读课文,按照我的想法,一般可以上成略读课文,甚至教师的“教”可以更简单一些。

三、再提醒两个关键词

第一,朗读。很容易忘记,似乎可有可无,内容丰富了,朗读就少一些,教学设计有些内容没有,才拿朗读补充。朗读不能少,很重要,这个关键词要强化。

第二,忍痛割爱。世上美文千千万,教材只选一二三,教材佳句千千万,教学只选一二三。今天的略读、选读教学似乎还没有痛下杀手:把你认为喜欢的割掉,把你最喜欢的留下。

(浙江省龙游县教育局教研室 324400)endprint

猜你喜欢

圆明园幅画自然段
印象·圆明园
The Old Summer Palace on the photos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买画
秋天
游圆明园有感
遇见大师
猜画
圆明园里过大年
美丽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