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赏写

2014-04-16戴炳刘海燕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4年4期
关键词:儿童诗苏教版长城

戴炳+++刘海燕

儿童诗是指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适合于儿童听赏、吟诵、阅读的诗歌。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每一册都有儿童诗,低、中年级教材中儿童诗所占篇幅更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各个年段的儿童诗教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何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进行有效教学呢?我们认为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朗读,走入诗境

将学生引入诗的氛围,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是儿童诗教学的重要一环。教学中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走入诗文的学习。

1.“画”中读

诗情画意是对诗画结合的意境最高的诠释,教材中的每首诗都有精美的插图,教师可凭借画面来营造意境,激发兴趣。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鲜花与星星》教学片段。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则谜语:长在绿叶中,五颜六色它最美。猜猜是什么?

生:是鲜花。

(多媒体出示漫山遍野的鲜花画面)

师:你们觉得鲜花怎么样?

生:鲜花很美丽。

师:是呀!这些花儿呀,虽然很小,有的还叫不出名字,可它们同样快乐地绽放,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来,举起手,让我们带着感激写好它们,读好它们。

(师板书:鲜花。生读:鲜花 一朵鲜花 一朵朵鲜花 鲜花朵朵 )

【点评】教师通过漫山遍野的鲜花画面,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目光,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为后面的情感体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乐”中读

音乐的恰当使用能够给朗读锦上添花。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大海睡了》教学片段。

师:夜晚,弯弯的月儿露出了笑脸,点点的星星挂在天空调皮地眨着眼睛,深蓝的大海——睡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诗歌。

(师板书课题:大海睡了。生齐读课题,声音轻缓,柔和)

师:大海睡觉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呢?(课件显示夜晚静谧的大海图,师范读课文,并配上舒缓的摇篮曲)

【点评】月光下宁静的大海画面,轻柔舒缓的音乐以及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为学生感受大海夜晚的美创设了情境。

3.“ 韵”中读

一首诗如同一首歌,这源自于它独特的节奏和韵律。抓住诗歌的这一特征指导学生诵读,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诗歌和谐上口、铿锵悦耳的音乐美,更有助于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长江之歌》教学片段。

师:诗歌还有它独特的韵味,每句诗的最后一个字都很押韵,大家自己读一读,发现它们押什么韵?

生:我发现“来、采、概、海、怀”都有一个相同的韵母“ai”。

师:你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这首诗韵味十足,以“ai”为韵脚,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再去读一读,感受诗歌的韵味。

【点评】学生在寻找韵脚的基础上,饶有兴趣地读出了诗歌的韵味,感受到了诗歌的音乐美。学生掌握了诗歌语言韵律美的特点之后,会将这一方法运用到其他诗歌的阅读中去,正所谓“举一反三”。

二、赏析,感悟诗情

诗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语言不仅生动、凝练,而且具有极强的张力。儿童诗为儿童学习、驾驭语言提供了优良的条件,能让儿童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丰富词汇,同时得到美的享受。阅读儿童诗,就是要引导学生关注诗人锤炼、推敲的字、句,解开诗人的心灵密码,从有韵味的语言中感悟诗人情感的痕迹,进而达到共鸣。

1.在想象中理解诗词

叶圣陶先生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进行丰富的想象,促进理解的深化。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片段。

师:诗人用手中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青山碧岭的画面?闭上眼睛,让我们想象来到茂密的森林,听——(放轻音乐) 深吸一口气,你嗅到了什么?

(生作陶醉样,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生:空气很清新。

生:有泥土的芳香。

生:香味真是沁人心脾。

师:映入你眼帘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音乐渐止)

生:远望群山,映入我眼帘的是一片绿色的世界。一山青,一山绿,一山浓,一山淡,仿佛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生:树木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每一片绿叶都在向我们展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可爱的小动物们在树林里快乐地嬉戏,建起美丽的家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师:好一幅美丽的画面。心中有图画,脑中有电影,你就能读好这些文字。

(生再读,读出了画面,读出了情感)

【点评】“诗道贵在悟”。引领学生进入诗境的基本路子,不是一味地去寻求诗的信息意义,而是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通过想象和联想深入感知诗歌描绘的意境,这是解读诗歌的关键。

2.在补白中感受诗韵

诗歌具有形象性和跳跃性。诗人要在短小的篇幅中表现丰富的内容,往往只能是点到为止,即所谓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还原诗歌的场景外,还必须作适时的点拨和适度的拓展,去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将诗歌形象读丰满,寻求诗句之外包含不尽的韵味。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长城和运河》教学片段。

师:“不朽”是什么意思?

生:不会腐朽。

生:不会消失,永远在人们的记忆中。

师:几千年以前,长城就屹立在我们祖国的大地上。几千年来,面对风吹雨打,长城倒下了吗?(生:没有)面对外来民族的侵略,长城倒下了吗?(生:没有)几千年过去了,长城仍然屹立在祖国的大地上。不仅如此,还有许多跟长城有关的故事和名句流传千古。如脍炙人口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毛主席曾说过,“不到长城非好汉”,这是一种不怕困难的豪迈气概;当我们的祖国遭遇危难时,中国人民齐心协力共渡难关,这叫“众志成城”;当嘹亮的国歌响起:“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这就叫“不朽的诗篇”。

(生再读这句话,读出了赞美,读出了自豪)

【点评】教师通过故事、名句、成语、歌词,对“不朽”进行了巧妙的补白,唤醒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来印证、弥补、丰实、拓展文本的内涵,让学生明白长城的“不朽”不仅表现在它从古至今屹立在祖国的大地上,更成为了一种精神,一种文化。这样的补白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刻体验,让学生形成了发自内心的独特感受。

3.在对比中品出诗味

“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诗歌的语言都是作者精心推敲出来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带着学生去推敲,去品味,让课堂洋溢浓浓的诗味。如《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片段。

师:我们都读过贾岛推敲的故事,我以前的一个学生也学古人推敲诗句,他读了这首诗,有了疑问:这春风怎么踏?欢笑怎么撒?于是他就把第一小节改了一下,你们觉得好不好?(课件出示将“踏”改成“迎”,将“撒”改成“听”后的诗句。教师请学生读)

生:我喜欢“踏”字,“踏”让我感觉到春风特别轻柔。

生:我也喜欢“踏”字,“踏”让我感觉到我们轻快的脚步和迫不及待去植树的心情。

生:我喜欢“撒”字,“撒”让我感觉到我们一路上都很快乐。

生:我也喜欢“撒”字,“撒”让我感觉到我们的欢乐特别多,快乐一直伴随着我们。

师(小结):看来“踏”和“撒”不仅用得恰当,而且用得不同凡响啊。

(生再读诗句,读出了孩子们去植树时愉悦轻松的心情)

【点评】正所谓“一词一句总关情”,一个字,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在表情达意上都有其重要的作用,都有细细品味、咀嚼的价值。教师指导学生在换词对比中品味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培养学生斟字酌句的鉴赏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仿写,升华诗意

金波老师说得好: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写诗是他们自由天性的表现,他们因快乐而写诗,因写诗而快乐。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让他们学会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诗意,在平淡的事情中感受诗意,在瞬间的感动中发现诗意。如《鲜花和星星》教学片段。

师:数不清的鲜花,我们喜欢;数不清的星星,我们也喜欢。世界就是这样,美好的事物多得数不清。请大家回忆一下,春天里,哪些美好的事物数不胜数?夏天呢?秋天和冬天呢?

生:春天的小草数不清。

夏天的荷花数不清。

秋天的落叶数不清。

冬天的雪花数不清。

……

师:让我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写一首小诗。

生:我最喜欢冬天满天的雪花,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像一个个白色的精灵。

生:我最喜欢秋天飘飞的落叶,这里一片,那里一片,好像一只只可爱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点评】教师给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联系生活,回忆四季里看到的美好事物,并指导学生模仿文中的语言进行小诗创作,一句句优美的诗句在学生们的笔尖流淌。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既能充分感悟诗句语言的奥妙,又能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进而与诗情相碰撞,升华诗意。

这三种策略并非呈线性分布,而是相互纵横交错,贯穿整堂课。教学中教师只要巧妙利用,就能使儿童诗教学深入浅出、浅入深出,取得良好的效果。

(江苏省丹阳市后巷实验学校 212312)

猜你喜欢

儿童诗苏教版长城
苏教版六下《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教案《创作儿童诗》
长了翅膀的儿童诗
登长城
我爱多姿多彩的长城
精编课本题改编练习
长城,长城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
课本题改编练习(推理与证明、复数)
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