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兔同笼》教学
2014-04-16安文
安文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12~11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鸡兔同笼”的数学趣题,了解与此有关的数学史,学习我国传统的数学文化。
2.理解并掌握“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方法,并能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
3.通过解答“鸡兔同笼”问题,渗透建模的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用多种方法解答“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难点】用合理的方法解答生活中的“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同学们,早在一千五百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了一道数学趣题,这就是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
板书课题:鸡兔同笼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能想到什么?
生:把鸡和兔放在同一个笼子里。
师:鸡和兔放在同一个笼子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鸡兔同笼”问题。
出示例题: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解法一:安脚法
如果给每只鸡都安上两只脚,那么就有8x4=32只脚,这样就多了32-26=6只脚,一只鸡比一只兔少2只脚,也就是有6÷2=3只鸡,所以笼子里有3只鸡,5只兔。
解法二:抬脚法
让鸡抬起一只脚,兔子抬起两只脚,还有26÷2=13只脚,这时每只鸡一只脚,每只兔子两只脚,笼子里只要有一只兔子,则脚的数量就比头的数量多1,而这时脚的数量与头的数量之差13-8=5,就是兔的只数。
解法三:代换法
头:鸡+兔=8 ①
脚:2鸡+4兔=26 ②
由①得2鸡+2兔=16 ③
②-③得:2兔=10
兔=5只
鸡=8-5=3只
师:同学们,你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方法啊。
设计理念:“鸡兔同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趣题之一,小学教材中,关于“鸡兔同笼”以及由“鸡兔同笼”演变而来的问题比较常见,解答起来也十分有趣,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我从简单直观入手,先引导学生列表或图示观察,学生很容易发现鸡和兔的只数,但是这两种方法都是有局限性的,如果数字大的时候不便采用。安脚法和抬脚法,都是假设的方法,生动有趣,都是基于合理的想象和假设解决问题,学生分析起来有难度,但是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代换法和方程法,都体现了方程的基本思想,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不过计算有些麻烦,特别是设脚少的,但是可以培养学生整体处理问题的能力,渗透建模原理。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灵活地选择恰当的方法,老师不要加以局限,以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單位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边昭小学)
编辑 董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