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眼睛的妙用

2014-04-16王丽

新课程·小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感叹号桂花心情

王丽

歌德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是的,用两只眼睛看书就是我们都熟悉的读中感悟,读中思考,读中理解。所谓感悟,就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统一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能力。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佳作,其语言运用的精当,语境描述的美妙,情感表达的深邃,思想见解阐述的独特,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为了使这些精彩内容让学生留下整体深刻的印象,我们就要在阅读教学中抓住重点,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反复诵读,在朗读中提高学生的语言揣摩能力和语言想象能力,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国标本(四上)《桂花雨》的教学为例:

师:“我”“摇桂花”时的心情如何?课文的哪一段给出了答案?

生:第三自然段。

师: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把你读懂了的句子画出来。(生默读课文,并用笔画)

师:你读懂了哪些句子呢?

生:我读懂了摇桂花之前,作者的心情非常急切。

师:能具体说说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心情的急切吗?

生:作者写自己老是缠着母亲问。

师:问什么?怎么问?

生:“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师:急切吗?我们看这句话的结尾用的是什么标点?

生:感叹号。

师:疑问句,却用感叹号,是不是作者用错了?

生:感叹号一般用来表达感情的,说明这应该是一种强烈的感情。

生:用感叹号是为了表明作者当时心情的急切。

师:那应该是以一种怎样的语气、语调来问呢?谁来试一试?

(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师: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一句,读出急切之情。(生齐读)

师:母亲怎么说的?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母亲的话,想一想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生反复地轻声朗读)

生:应读出母亲有点烦,但又很有耐心的语气。

师:母亲怎么会这样呢?

生:因为“我”老是缠着母亲问,问得太多了,母亲当然会感到烦,但母亲又很爱自己的孩子,所以又耐心地讲述理由。

师:老师扮演母亲,同学们扮演“我”,读一读。

师:想一想,读了母亲的话,“我”的心情如何呢?

生:更加急切了!

师:“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看到桂花成熟时,想摇的心情自然迫切。那母亲对“摇桂花”的心情又会怎样呢?谁来读母亲的话?(指名学生读)

生:我读出来了。母亲看到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我觉得其实母亲也在等着“摇桂花”,要不然就不会这样注意天气变化了。

师:那这一句该怎么读?

生:语速要快,读出急切之情。

师:把这种急切心情读出来。(生读)

师:同学们还读懂了哪些地方?

生:我读懂了摇桂花时的快乐!

师:能不能读一读这些句子?(生很投入地读)

师:听出快乐了吗?

生:听出来了。

师:读得真好,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我觉得作者是直接用动作来表达“摇桂花”时的快乐的。首先是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接着帮着抱桂花树使劲摇。从这些一连串的动作中可以看出摇桂花的快乐。还有就是桂花落下来时的喊,更加体现了这种快乐。

师:嗯,不仅读得好,还说出了自己的理由。那大家还读懂了什么?

生:我还读懂了“桂花雨”,它指的就是桂花落下来时像雨一样,很多,很密,又很轻。

师:跟什么季节的什么雨给我们的感觉差不多?

生:是春天的毛毛细雨!

师:大家有没有过被这种春天的毛毛细雨淋过的感觉呢?

生:有过!

师: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轻轻柔柔的,落在头发上,落在脸上、手心里,非常舒服。

师:大家喜欢这种感觉吗?

生:(齐)喜欢!

师:读好这一部分还要注意什么?

生:我觉得应该喊起来,只有喊起来才能体现特别快乐的心情!

师:大家一起喊一喊?

生:(齐)“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师:我们齐读这一部分,可以适当加些动作。“这下我可乐了”,齐。

(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

一、生活是感悟的绿叶

生活是感悟的基礎,为了寻求文本和自然、社会的共鸣,调动学生对生活真谛的感悟,教师要大胆地将语文学习引向自然,引向社会生活,重视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生活领域,让学生真切地认识和深入地体验、感悟人生。如案例中“桂花雨”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淋雨的生活经验来体验其舒服的感觉。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把学生的个人的直接经验和生活体验作为重要的资源,适时引导点拨,激活生活积累,唤起生活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解读,使教学过程充分展示学生的自主学习,使课堂充满生趣!让“生活”这片绿叶把“感悟”衬托得更绚丽!

二、品词是感悟的养料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往往在一个最简单的字中却蕴含着丰富深刻的内涵,这正如叶澜老师所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为生命的涌动”。那怎样才能透过纸上凝固的文字看到流动的画面呢?品词,就是一个有效的阶梯。品味和咀嚼文章中重点词句,可以深入到作者描绘的情景中,产生身临其境的心理状态。

三、拓展是感悟的经脉

阅读教学中,学生在受到文本客观制约的同时,又自觉参与着对文本内容的补充和再创造。因此,教师应在文本的关键处适当地加以拓展,让学生积极参与文本内容的再创造,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如在对《但愿人长久》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再现文中那中秋之夜的情景:苏轼独在异乡,思念弟弟,而周围的人合家团圆。并适时引导学生再现自己在中秋节家庭团聚时的情景,从而唤起对苏轼的理解,感悟语言的情感内涵,与作者产生感情的共鸣。可见,在文本关键处通过这经脉拓展能让学生的感悟变得更加深刻。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泰村实验学校)

编辑 董慧红

猜你喜欢

感叹号桂花心情
桂花
做桂花糕
感叹号
桂花蒸
打桂花
我的心情
天天有个好心情
【完美!】
找点
心情